炮兵是干什么的
火炮的基本任务是:1、压制,摧毁敌方火炮,导弹及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特别是核化学武器;2、消灭敌方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以及水面舰艇;3、镇压,消灭敌人具有生命力;4、破坏,封锁敌方交通枢纽,机场,港口,停放在机场,空降场,铁路和轮渡的直升机;5、摧毁敌方工程设施,仓库和其他重要目标;6、如有必要,在障碍物区域打开通道。扩展资料:炮兵的作用:炮兵是一个统称的名词,涵盖数种不同的大口径武器部队,包括迫击炮和野战炮。迫击炮以高弧度发射爆炸性炮弹,对抗隐秘的小目标特别有效。野战炮是一种长距离射程的武器,以平弧度发射它们的炮弹,基本上是利用它们的穿透能力攻击坚硬的目标。炮兵的威力强大到足以连续猛击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后方的敌军,炮兵也能够迅速地从一个发射位置移到另一个发射位置。在一个机动式的战争中作战或是躲避敌军的火力攻击时,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性能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炮兵
炮兵有什么用处?
说实话,炮兵很伤腰,很多炮兵退伍了都会留下很严重的腰部问题,有的甚至两年兵回来腰都直不起来。1、炮兵,又称地面炮兵、野战炮兵。是以火炮、火箭炮、反坦克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遂行地面火力突击任务的兵种。一般设有领导指挥机关,编有部队、院校、科研机构。部队通常按师(旅)、团、营、连的序列编制,主要装备压制火炮、反坦克火炮、反坦克导弹和地地战役战术导弹等。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它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2、基本任务是:摧毁敌方炮兵和指挥机构;击毁敌坦克、舰艇和其它装甲目标;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封锁敌方交通枢纽;破坏敌方工程设施等。
阵地如何防御火炮
火炮,顾名思义就是高射炮,或者自行榴弹炮。火炮的发射原理是抛物线原理,而非传统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直线射击。因此,防御自行火炮打击的办法:
1、深挖沟壑,足够深的掩体,可以防止高射炮弹的精确打击,也可以有效地瓦解自行火炮高爆弹的爆炸冲击力和杀伤力;
2、己方也有足够当量的自行火炮进行火力反击和自卫;
3、己方有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对敌方的自行火炮进行侦查和实施轰炸。
4、有坚固的防线,可以抵挡敌方装甲力量的冲击,以及抵挡敌方自行火炮、导弹和飞弹的轰击,并且在敌方军事力量进犯的同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还击。
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的?阵地火力是怎么配置的?
1、这个一看地形二看部队三看敌军配置四看时间也就是说我军的阵地火力与布局需要参考实际地形、我军装备人员编制、后勤安排与相对应的敌军武器装备来确定的。首先是如何最大优势利用地形,例如傍崖阵地,靠近险要地形的阵地就可以稀疏一点,平缓地形的就要密集一点。第二是如何分布武器与人员配置可以让阵地的防御力最大化,例如我军重火力不足,就应该让现有的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相互掩护,保证弹药供应,尽可能利用地雷与炸药包。第三就是我军阵地如何化解敌军可能发动的各种攻击,例如已知情报敌军有重武器,我军阵地就要强调抵御炮火与炮火反击的能力,还要额外调派反坦克武器。除此之外就是时间问题,一是修筑阵地的准备时间二是这个阵地打算守卫多长时间很多国产电视剧在,尤其是一些神剧,所谓的军事顾问很多都是挂名的,现场是由导演负责。还有当今的国产电视剧一定会被要求突出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为主,因此很多还原历史的东西都被剔除了历史上日本军队的作战与指挥水平还是很强的。后期日军战斗力下降主要是日军的精英部队都被调去东北防御苏军去了2、神枪手是有的,但没有电视剧里的神枪手,就是抱着ZB26横扫一大排的那种。我党尤其重视神枪手战术,往往将极有限的精兵集中起来用于攻击补给线、破坏工事等重要行动之中。相反日军士兵由于受到专业的训练,战地上的常识远比我军的一些士兵丰富。尤其是日军信奉武士道,强调步兵战,采取磨精兵的训练方式,使得神枪手这种称谓在日本士兵间可谓十分普及3、电视剧里的手榴弹威力肯定是被夸张的,手雷与炸药包不同,主要是靠爆炸后的弹片杀伤。抗战初期的手榴弹是仿制德军手榴弹,装药量大,威力很强(炸死10个人是没问题的)。艰苦时期由于军需品、物资不足,加上大量工厂被占领或摧毁,武器的质量也有所下降,当时甚至国军都装备了不少劣质武器,包括劣质手榴弹,杀伤力远不及战前水平4、战壕一般都是梯式或纵式分布的,第一道战壕一般是负责炸弹与甩手榴弹的,第二道才是重武器。阵地很少修建在平原上,一般都选择高地,居高临下占据地形优势。平原上交通便利,很容易被敌军的快速突击与机械化部队冲垮。至于一排一排的战壕会不会误伤,有了地形高度差就不用考虑这种问题了,但误伤肯定是有的5、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我党军队。在面对拥有丰富空地支援的。一般碰到一处坚固的据点,强攻不下的话。如果对方没有空中支援,就调火炮摧毁阵地;如果对方有空军支援,就想办法摧毁敌军机场或让国军战机解决敌军飞机;如果对方固守,那么说明对方的兵力有限,可以选择切断对方补给线,困死敌军;再坚固的阵地也有相对薄弱的一角,在掌握好情报的情况下,利用深夜等环境优势打奇袭战有时也很奏效。如果敌我实力相差过大,就以骚扰战为主,诱敌出阵,在运动中消灭追敌,不断消磨守敌实力看你说的挺激动地,但事实同样很残酷,我党部队的士兵平均战斗力不及日军,装备也是一样。在抗战艰苦时期,用人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战地就是新兵们的训练场。所以在抗战期间我党军队对日军战斗的胜利往往是付出了很大伤亡换来的为进行战斗,兵力兵器所占领的位置。部队作战的重要依托。有进攻出发阵地、防御阵地、导弹发射阵地等。选择阵地的条件是:能疏散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于指挥、观察、机动和发扬火力。阵地一般都构筑工事,设置障碍,进行必要的伪装。有些阵地还构筑坑道、地道等永备工事,并有战斗、生活等设施。战场,从古至今均指两军交战的地方,战争亦是由古至今永恒的话题。苏联和德国战场的图片,不难看出:战场里只能留下荒地和废墟。在胜利者眼里是兴奋与激动,在失败者眼里留下的是愤怒与悲伤。 战场的背后是孤独与寂寞。.....战场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庞大旧时代的结束。
炮兵战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炮兵战术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炮兵战斗行动的准则。合同战斗中,炮兵战术在总体上应遵循合同战术基本原则,并受其影响和制约。二者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性。诸如“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炮兵指挥员及机关必须熟知部属的战斗素质和所支援部队的情况,并同敌军特别是敌人的火力单位进行对比,只有弄清敌情乃至目标的具体位置,炮兵才能有效地发扬火力、地形、气象等条件对炮兵的行动特别是射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战必须熟悉战斗环境。炮兵是以火力打击敌人的攻击型战斗力量,反之也是敌人火力打击的重点。“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合同战术原则,对指导炮兵战斗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其他合同战术基本原则,都是炮兵战术运用的依据。
炮兵战术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炮兵是以火力执行战斗任务的,对炮兵火力运用的要求,历来成为炮兵战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各国军队普遍强调炮兵火力的集中、准确、快速、突然和猛烈,以期获得最佳的火力突击效果。我军炮兵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了“快、准、猛”地运用火力。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的贺电中指出:“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50年代,我军炮兵在总结以往作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快、准、狠、省”四字要求,其中的“狠”主要指炮火的效果,也是猛烈的意思;“省”是指节省弹药。60年代,又正式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作为炮兵火力运用的原则性要求。
步兵在前冲锋,机枪在后压制,机枪手怎样能避免误伤,打到自己人?
说到现代战争,在大家印象中应该是先导弹精确制导,然后空袭,掌握制空权、制海权,特种部队秘密潜入,大规模机械化兵团压近,伞兵空降,步兵协同作战。而在机械化没有这么先进的近现代战争中,我们熟悉的战争场景就是,一方据守高地,一方在机枪、炮火的掩护下步兵进行冲锋。例如在某些电影、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我方兵士潮水通常的涌上敌人阵地,在人潮后边,机枪在“哒哒哒”的不停扫射,那么在机枪快速射击的过程中,难道就不会命中己方士兵?答案是肯定的,假如依照影视剧中那种步卒从正在开战的机枪手身边冲击,那步卒很简单就被己方的机枪火力误伤,在战术术语中有“火线”一词,即是指枪弹飞出枪膛后到击中方针的这条路线,随便通过机枪手的“火线”,那下场就是被打成筛子!因此我们能看到,一些讲究的影视剧中战士在迅速移动的时分都要大声喊出来,意图即是避免友军误伤。话说回来,在战场上很少会呈现影视剧中那种人挤人的冲击,现代作战,散兵冲击的间隔间隔大约在50-100米之间,比如有名的“三三”战术。更何况在战场上没人会站直了傻呵呵的冲击,在远间隔上步卒会弯着腰迅速冲击,近间隔则会匍匐前进,给机枪手留出必定的射界。当然更主要的一点,火力援助阵地大多数是和步卒反击阵地成必定视点安置的,不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当然这主要不是为了避免误伤,更为主要的是侧射火力的功率大大逾越正面直射,一起两翼的射界也要高于正面。当然假如最意外的工作发生了,射界被冲击的战士挡住了,这时重机枪本来不用停火,机枪能够用逾越射击法,让弹道从己方战士们头上飞过,限制当地纵深阵地,这也是机枪的常用战术。本来在战场上,你很难射中一名训练有素的敌人,逾越200M的人形靶就简直现已看不见了,靶子也占有了全部射击标尺,要想射中这个间隔上移动的敌人能够说是很难的。在缺少长途火力的时代,机枪就成了远间隔限制敌人的主要兵器,像是德军在二战配备的MG34、MG42机枪,这两种配备了尖头重弹的机枪乃至能够限制3000m外的敌人。而德军也是十分推崇步卒班机枪战术,乃至将步卒称作“侍奉机枪的兵种”。在实战中,假如时刻满足,机枪手还会设定极为具体的射表,保证射击时刻和射击位置避开友军,所以误伤己方步卒的可能性是很低的。
战争时期打到自己人或者误伤的概率高吗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国军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二十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竞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中国军队: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①,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