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的读音是什么?
郦食其的读音是lì yì jī,声母是l、y、j,韵母是i、i、i。在《史记索隐》中司马贞写到:“郦、审、赵三人同名,其音合并同,以六国时卫有司马食其,并慕其名”,也就是说郦食其、审食其(刘邦的同乡,后被封辟阳侯,与吕雉有亲密的关系)、赵食其(汉武帝时人,曾与李广一同追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三人都是因仰慕司马食其(战国时卫国人,《战国策》中有记载)而得名的。轶事典故郦食其和刘邦见面时,郦食其说自己不是儒生而是高阳地区的酒徒,得到了刘邦的喜爱而召见他,君臣一见如故。高阳酒徒已经演变成为成语,指好饮酒、狂放不羁的人。司马迁所写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是郦食其、陆贾、朱建三个人的合传。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能言善辩,嘘枯吹生,大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遗风。
郦食其怎么读?
读音:lì yì jī。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魏安釐王在位时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爱好读书,关注各国局势。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秋,秦国攻灭魏国,食其家贫落魄,沦为陈留门吏,孤傲不驯 。历史评价在汉朝的开国谋士中,郦食其稳健不如萧何,战略眼光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但他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很可能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他不仅富于谋略,而且敢作敢为,勇于冒险,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为刘邦成就大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郦食其才智超群,为什么最后却被煮了?
郦食其被煮,是因为郦食其有大义。郦食其是刘邦的一名谋士加说客,郦食其有一次,仅凭他三寸肉舌就把齐王的七十来座城池说服的归降了刘邦。但是刘邦阵营有一个人很不服气,那就是刘邦的大统领将军韩信,韩信想他郦食其不废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那么多城池很是生气,于是带着大军,准备夜袭齐王,打算抢先夺取功劳。齐王得到了消息之后,就很生气的质问郦食其是不是内应,并要求他,如果不能劝说韩信退兵那就让他下油锅烹杀他。郦食其却说自己已经为主公立下了大功劳,不会挑剔成功的方式,更不怕天下人耻笑自己的道德。于是,郦食其就被烹杀了。齐王烹杀掉郦食其就丢下城池逃走了。郦食其虽然是一个狂狷孤高的人,但是因为其高尚忠义的品格,受到了后人的赞扬。我阅读完郦食其的传记后,发现郦食其选择死,其实是为了达到另外一些目的的:1、郦食其知道引兵来袭的人是韩信,如果就这样劝韩信退兵,不但影响了部队的士气,而且这时的齐王因为不信任郦食其,肯定会变卦,不会交出城池。所以,郦食其为了保证自己的胜利果实,只能牺牲自己。2、郦食其如果想要劝说韩信退兵,扯皮是难免的。这样在刘邦的阵营内,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内斗,这种内斗会极大的损耗军队的力量。郦食其为了刘邦,为了自己主公,宁可自己牺牲,也不愿看到这种内斗。所以说郦食其是个品格极其高尚的人,他明明有能力说法韩信,但是为了忠义,自己甘愿去赴死,郦食其用他的生命告诉了后人,什么才叫不顾一切的成功,什么才叫无所畏惧,什么才叫忠义担当。
郦食其是怎么死的?郦食其真的是被韩信所杀吗?
说到汉朝时期的郦食其其实也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这个人虽然看上去不怎么出名吧,但是他可厉害了,他帮助了刘邦很大的忙了,但是最后这个人还是死了,而且是被害死的,话说好像是韩信给害死的,那么这到底是不是真的,郦食其真的是被韩信所杀吗?郦食其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有个成语叫高阳酒徒,就是指郦食其。郦食其,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好读书,因家境穷困,屈尊当了一名看门小吏。秦末大乱,英雄辈出,路过高阳的大将很多,郦食其问其姓名,连连摇头。
刘邦起义后,曾率军经过高阳,郦食其认为刘邦可成大事,便想办法接近,想投靠刘邦。当郦食其托人终于在旅馆见到刘邦时,刘邦却坐在床上,侍女正为他洗脚,十分傲慢。郦食其见刘邦傲慢,也不下拜,然后直奔主题,向刘邦建议先取陈留(今河南陈留),以陈留为军需补给之地,然后进军关中,做到进退自如。
刘邦听了他这一番高论,正中下怀,马上推开侍女,以上宾相待。随后,郦食其亲赴陈留,在没说动县令归附的情况下,将县令灌醉,打开城门,将刘邦的军队引进了城中,为刘邦轻松拿下了陈留这一重要军事基地,郦食其因功被刘邦封为广野君,从此随刘邦南征北战。
郦食其随刘邦入关的过程中,又立了一大功,那就是刘邦攻打秦朝峣关时,郦食其带了大量珍宝,去收买了峣关守将,麻痹守将,使刘邦通过偷袭轻松夺取了峣关,为进军咸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郦食其在刘邦南征北战的表现和功业来看,确实是个聪明人,但他的死,却也是因为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汉三年(前204)九月,燕赵已定,唯齐国未下,刘邦遂命韩信东征齐国。当时,田广为齐王,田横为齐相,麾下二十万军队。韩信手中兵马虽然不足,但他智勇双全,威震四海,战争中以少胜多简直是家常便饭。所以,田广畏惧。
郦食其喜欢卖弄,这时,他向刘邦自请去招降齐国,刘邦同意了。于是,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田广、田横罢兵投降,又写信给韩信,让他退兵,说已经招降了齐王。同时,田广因已归附刘邦,撤掉防守,纵情玩乐去了。
但韩信听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就说服齐王归降,心里很不服,竟乘着夜色,带兵攻入了齐国。田广大怒,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自己,立即将郦食其烹杀了。
刘邦为什么要害死郦食其
刘邦的过错。刘邦一边给韩信攻灭其余诸侯国,一边还答应郦食其让他去说降齐国。韩信虽然知道了郦食其劝降了齐国,但没有接到刘邦停止进攻的命令。对于郦食其之死,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郦食其死于田广,罪魁祸首是韩信;也有人说郦食其死于刘邦,一面使郦食其劝降,一面派韩信出兵。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郦食其死于“狂”——一个读书人的“狂妄”。司马迁善于对人物的描写,列传前几句话便是一个人的个性标签。“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生”是对读书人的尊称,“县中皆谓之狂生”,县里人都称他是“狂生”——狂放不羁的读书人。“好读书”,司马迁不怕重复,又强调了一遍郦食其酷爱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并非妄言,郦食其除了读书,其他经营都不会。但是为了谋生糊口,“为里监门吏”,协助里正管理治安的看门小吏。即使是看门的小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陈留县府衙里没有人敢役使,或者说给他安排活。说白了郦食其在陈留几乎没有朋友,因为“狂”——狂傲、狂妄。
郦食其这个读书人颇得刘邦重视,他的结局如何?
郦食其本来就不是一个普通的监门吏,而是乡里有名的狂生,这位狂生原本来是儒家的弟子。他善于关注各国局势,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因项羽,陈胜等人刚愎自用,不能听直言进谏,和他不对脾气,他就隐居了起来。直到他听说刘邦到了陈留附近,寻访名仕。恰好郦食其的一个老乡在刘邦军营当兵。就想让他引荐一下。因为刘邦的性格等方面原因,让他认为刘邦就是他要追随的人。那个老乡说刘邦不喜欢儒生,郦食其就说你这样介绍:我家乡有个老先生六十多岁了,别人都叫他狂生,自称高阳酒徒。那个当兵的就介绍给了刘邦。后来刘邦召见郦食其,郦食其进来,刘邦正好在让婢女给他洗脚。面对刘邦的狂傲不羁,郦食其也不是吃素的。他说你是否真心想反抗暴秦,如果真心反抗,这样对一个老者是很没有礼貌的。刘邦马上把衣服穿戴整齐。郦食其变把纵横家的谋略之计说与刘邦,刘邦听了他的建议攻下了陈留,并赐他广野君的称谓。后来,郦食其常以说客的身份游说于各地,后游说齐国,齐王认为郦食其的话很有道理,就放弃反抗了。而韩信听说郦食其不费吹灰之力就说服了齐国,非常嫉妒,于是趁夜偷袭了齐国。而齐王认为是郦食其出卖了他,就对郦食其说“你若是能让韩信退兵我就饶了你,如若不然,就让你不得好死”。郦食其没有阻止韩信,就让齐王田广烹杀了他。郦食其从小保安当了刘邦的大谋士,是因为首先他看好了时机遇上对的人,为刘邦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后是他很对刘邦的脾气,高阳酒徒勇于冒险,没有儒生的迂腐,很有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