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的生活习性
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个体间相互接触,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迁飞多发生在羽化后5—10天、性器管成熟之前。迁飞时可在空中持续1—3天。至于散居型飞蝗,当每平方米有虫多于10只时,有时也会出现迁飞现象。群居型飞蝗体内含脂肪量多、水分少,活动力强,但卵巢管数少,产卵量低。而散居型则相反。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生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的植物。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鸟类、蛙类等。喜食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饥饿时也取食大豆等阔叶作物。地形低洼、沿海盐碱荒地、 泛区、内涝区都易成为飞蝗的繁殖基地。
东亚飞蝗的简介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别名蚂蚱、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属昆虫纲,直翅目,蝗科。据统计,蝗总科共有223个属,859种。东亚飞蝗在自然气温条件下生长,一年为两代,第一代称为夏蝗,第二代为秋蝗。飞蝗有六条腿;驱体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两对翅,前翅为角质,后翅为膜质。体黄褐色,雄虫在交尾期呈现鲜黄色。雌蝗体长39.5~51.2毫米,雄蝗体长33.0~41.5毫米。成虫善跳,善飞。
蝗虫的习性是什么?
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活动习性:成虫与蝗蝻都是夜伏昼出,无明显趋光性。当飞蝗蝻密度大时,由于相互感觉而形成条件反射,加剧活动,蝗蝻容易形成群聚、静伏、拥挤,然后向某一方向跳跃群迁。产卵习性:成虫产卵前期较长,一般为10~30天,多次交配,分批次产卵。雌成虫将卵聚产在土下。
影响东亚飞蝗种群密度的非生物因素
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的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1)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2)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如果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少。(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间接原因,它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密度将增大,衰退型的种群密度将减小,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则相对稳定。(4)性别比例也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一般来说,种群中雌性多于雄性,出生率增大,导致种群密度增大;种群中雌性少于雄性,出生率减小,导致种群密度减小。扩展资料有些因素虽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作用强度和种群密度无关。气候因素就是这样,刮风、下雨、降雪、气温都会对种群的数量产生影响,但这种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群密度也是无关的,这类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作用: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的变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常同时伴随虫灾。
调查东亚飞蝗种群密度应在什么季节进行
调查东亚飞蝗种群密度应在夏季进行
北京、渤海湾、黄河下游、长江流域年生2代,少数年份发生3代;广西、广东、台湾年生3代,海南可发生4代。东亚飞蝗无滞育现象,全国各地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山东、安徽、江苏等二代区,越冬卵于4月底一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蝗,经35—40天羽化,羽化后经10天交尾7天后产卵,卵期15—20天,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天羽化为秋蝗。生活l5—20天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个别高温干旱的年份,于8月下一9月下旬又孵出3代蝗蛹,多在冬季冻死,仅有个别能羽化为成虫产卵越冬。成虫产卵时对地形、土壤
性状、土面坚实度、植被等有明显的选择性。每只雌蝗一般产4、5个卵块,每卵块均含卵约65粒,飞蝗成虫几乎全天取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