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时间:2024-11-29 23:36:29编辑:小松

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介绍

【 #诗词鉴赏# 导语】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 就给大家分享下古代诗词的鉴赏知识点,欢迎阅读!    鉴赏诗词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的《出塞》。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二)景物形象   1、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2、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境”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与“境”融合一致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就叫“意境”。   (三)事物形象   多见于咏物诗。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   艺术技巧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2)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3)抒情: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4)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喻。“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4)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5)反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6)设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7)借代:不直接的说出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8)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9)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4、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   5、象征(托物言志):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7、抑扬结合: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8、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古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

古诗词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上一篇:超异能冒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