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石记文言文翻译
1. 小石谭记谭记文言文翻译1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 求《小石潭记》古文的翻译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到有流水声,那清脆的声音如环佩叮咚,心里不禁暗暗高兴。在竹丛中砍出一条通道,(钻过去俯身)看见有一个小潭,潭水非常清澈。小潭由整块的巨石作底,近岸边石底上卷露出水面,形成一处处突出水面的小高地、小岛屿、高岩、巨石。小潭四周绿树翠藤,交织、缠绕、摇曳、连结,参差悬垂,随风飘荡。 潭里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象悬空而游毫无依托似的。阳光一直照到水底,那鱼的影子点点映在潭底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又(尾巴一扭)游到远处,轻快的来来往往,好象在和游人取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眺望,溪岸像北斗星一样曲折,溪水在曲折的溪身中像蛇一样蜿蜒游动,时隐时现。溪岸的形势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交错,无法探知水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面竹树环抱,冷寂幽静,了无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由于这地方环境太冷清,不可久居,于是作记后就离开了。 这次同游的有吴武陵、龚右,我堂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是崔家两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3. 小石谭记谭记文言文翻译1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4. 小石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白话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5. 芝石记翻译 芝石记·(清)戴名世有樵童自山间来[1],贻我芝一茎[2],而言曰:“吾析新[3],率山麓而行[4],至水之湄焉[5],见芝生沙中,杂于细草之间,惧牛羊之践之也,因摄取而归[6],敢以为献。”余受之,置石盆内,供之几上。芝以石为根,沙土凝结而成者也,长不盈尺,而冈峦岩穴毕具。芝生于其旁之左峰,群峰错立,其部署若有神工之相其成[7],观者莫不叹赏而去。夫芝之为瑞久矣[8]。世传芝之生也,必有吉祥善事之至,芝固为吉样善事而生也。倘或然耶[9]!然吾观自古之骄主佞臣[10],他务未遑[11],而独于芝也,穷搜远采,献者踵至[12],以文天下之太平[13]。然是时天下果有道,四方皆清明乎?未见其然也。则芝亦安在其为吉祥善事而生耶?然芝秉山川清淑之气以生[14],终不可谓非天下之端,特当此之时[15],荐之朝廷,固不若其蒙翳于榛莽荒草之中也[16]。今此芝也,幸无征诏之求[17],而为樵夫野人所得,又以归余。余,拙人也,怃时感事,自甘废弃,萧然蓬户,犹之平穷岩断壑也[18]。余方幸芝之类余,而又辱与余处,以不自失其天也 [19],作芝石记。 注释: [1]樵童:打柴的小孩。 [2]贻(yí移):赠送。芝:灵芝。 [3]析薪:砍柴。 [4]率:顺着,沿着。山麓:山根,山边。 [5]湄(méi眉):水边。 [6]掇(duō多)采:拾取。 [7]相(xiàng象):辅助。 [8]芝之为瑞:旧时迷信,以灵芝为吉祥的象征。瑞:吉祥。 [9]倘或然耶:或许是这样的吧!倘或:或许,可能。 [10]骄主佞臣:骄纵的君主和献媚的大臣。佞(nìng泞):用花言巧语献媚于人。 [11]遑(huáng皇):闲暇。 [12]踵至:接踵而至。踵:脚后跟。 [13]文:粉饰。 [14]秉:秉承。清淑:纯洁美好。 [15]特:独,但。当此之时:指骄主佞臣当道之时。 [16]蒙翳(yì)易:遮盖。 [17]征诏:朝廷征收。 [18]“犹之”句:言自己不得志于时,乡居野处,有如灵芝生在不为人所知的偏远的穷岩断壑一般。 [19]天:天性,本性。 6.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的全文翻译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①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②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翻译: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中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看,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迁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弹劾御史李高。徐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想陷害李高,传主陶琰调查发现是诬告,结果得罪刘瑾,刘瑾找个理由把陶琰关押起来,革除其公职,还罚米输边。 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贼寇刘七等想进犯江南,王浩八又进犯衢州,。朝廷晋升陶琰为右都御使,巡视浙江。陶琰到达时,刘七等已被消灭,王浩八归顺了。 遇到宁波、绍兴临海地区飓风大作,民众被淹没的有上万人。陶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大修萧山至会稽的堤岸五万多丈。 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于是修筑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城。境内得以安宁,又命他总管漕运,他七次上书请求回乡。世宗继位后,起用他担任原职。他共三次总管漕运,军民习惯于他的管理,不严厉但整肃有序。 陶琰生性清廉节俭,每餐只有一个菜,每次上升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不久升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为工部尚书。 这年冬天,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未满一年,陶琰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他回归故里,有关官员每年按时前去问候,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恭介。儿子陶滋,以进士拜授行人,谏阻武宗南巡在宫阙下受到杖打,被贬为国子学正。 嘉靖初年,历任兵部郎中,率领同僚跪伏在宫阙外争议“大礼”,再次被杖打,被贬成守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说,陶琰年老多病 *** 不止,希望父子相见一次,请求改调就近卫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乡,去世。 扩展资料: 作者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辙 7. 明代吴宽的《廉石记》的古文和翻译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 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 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 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 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 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 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 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 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 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 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 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 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 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反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 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 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 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 “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 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 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 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 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 *** 女,奸淫凶 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 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 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 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 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 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 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 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 ;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 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 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 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 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 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事去愁之 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 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 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 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 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 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 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 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 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 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 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 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 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 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 8. 《石钟山记》翻译文言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频南焐侵芫巴跷奚渲拥纳簦桓U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 9. 山记古文译文 石钟山记·译文《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游褒禅山记》译文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现在把“华”念做“华实”的“华”,原来是读音错了。华山洞下边平坦空旷,有泉水从旁边涌出,题字记游的人很多,这是人们所说的“前洞”。 顺山而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幽暗深远,走进洞穴十分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人们叫它“后洞”。我和同游的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然而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 有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于是跟他们一起退出洞来。 大约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少了。大概洞更深,那么到达那里的人就更少了。 正当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也还足够继续照明。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但是力量足够到达那里,结果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心得。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10. 小潭石记的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宏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现代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石头铿然有声的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空空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大石斜立着有千尺之高,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搏击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正犹豫着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奔腾,因而产生轰隆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游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1. 谁能告诉我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2. 王安石的《游钟山》的翻译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 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于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山,唯有敬亭山”的诗意。既然终日看都 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钟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 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了神完气足,闲静自在的境界。这就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华,投身政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 失败后,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钟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这山多像诗人自己!当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诗人自 己,但是,它绝对表现了诗人的某种具有象征性的心路历程。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这使这首诗品味起来像寓言,又像偈语。 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八个“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的位置相同,这就说明这两句是以错落为 主,主要想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却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称,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之美。这 样,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区别,有所变化。所以,这首诗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是极为出色的。 3.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北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 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 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 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扩展资料: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4.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 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 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 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 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 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 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 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 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 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 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 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 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 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 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 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 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 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 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 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 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 (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 (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 (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 (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 《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 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 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 (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 (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5.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原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原文: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译文:(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译文: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原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原文: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扩展资料: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 6. 《三游乌龙潭记》的译文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 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 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 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 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 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 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放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 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 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 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 有人说:“这是渔灯。”。 7. 《石钟山记》翻译文言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频南焐侵芫巴跷奚渲拥纳簦桓U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