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ppt

时间:2024-11-29 04:50:33编辑:小松

求《窦娥冤》简介及内容梗概

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 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创作背景:元朝时,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要,一些蒙古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枉法,无所不为。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受到歧视的汉人和南人,冤案多得数也数不清。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的故事简介 窦娥冤的故事简介是什么

  1. 《窦娥冤》讲述的是窦娥,一个软弱的寡妇,被流氓陷害,被糊涂官员殴打,成为杀人犯,被当众判处斩首,最后感动了世界的故事。《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戏剧,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2. 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没有钱偿还。她把女儿窦娥送给蔡家做孩子的养媳。蔡奶奶给了窦天章钱,就去北京参加考试。窦娥和丈夫住在一起不久,丈夫就死于一场大病,窦娥和婆婆守寡在家。一天,蔡婆婆在向塞鹿医生讨债时,被没钱还的塞鹿医生杀害,又被张驴儿和他的父亲意外撞见

  3.张驴以救自己的命为借口,住在蔡岳母家,觊觎窦娥的美貌,要求和他的父亲一起加入蔡家。窦娥不肯遵守这个节日,于是张驴儿从塞鲁大夫那里买了砷,放进窦娥给蔡婆婆做的羊肚汤里,毒死了窦娥。她想毒死婆婆,要挟窦娥改嫁

  4. 巧的是,蔡奶奶觉得恶心,吃不下去,就用抗毒药杀死了父亲。张驴勒索失败,诬告窦娥。贪官污吏想挨打,窦娥不打。又威胁要打蔡奶奶,窦娥只好招供

  5. 窦娥在被处死前立下了三个誓约——白绸溅血、六月雪、三年大旱,以证明她的冤屈,这些誓约都实现了。窦天章在科举考试中获胜。三年后,他被任命为驻滁州大使。当他看到窦娥的鬼魂时,他重审了此案,为窦娥申冤。


高一语文窦娥冤译文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窦娥冤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娥冤》白话文版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 [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   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   “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   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   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   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   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   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 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   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窦娥冤》第二折是戏剧冲突的发展,在这一折戏里,窦娥的思想性格有了变化发展。下面我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赛卢医上,诗云)小子太医①出身,也不知道医死多人。何尝怕人告发,关了一日店门?(①太医:原指宫廷御用的医生,后世用作对医生的尊称。)在城有个蔡家婆子,刚少的他二十两花银,屡屡亲来索取,争些捻断脊筋①。(①捻断脊筋:伤筋断骨。这里形容讨债催逼得紧迫。捻,niǎn,揉搓。)也是我一时智短,将他赚到荒村,撞见两个不识姓名男子,一声嚷道:“浪荡乾坤①,怎敢行凶撒泼,擅自勒死平民!” (①浪荡乾坤:即浩荡乾坤,本指天下太平,这里指光天化日之下。)吓得我丢了绳索,放开脚步飞奔。虽然一夜无事,终觉失精落魂;方知人命关天关地,如何看做壁上灰尘?从今改过行业,要得灭罪修因①。(①灭罪修因:消除今生的罪孽,修造来世的福缘。)将以前医死的性命,一个个都与他一卷超度①的经文。(①超度:为死者念经祈祷,使他的灵魂脱离苦海,升入天堂,称为超度。)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只为要赖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赚他到荒僻去处,正待勒死他,谁想遇见两个汉子,救了他去。若是再来讨债时节,教我怎生见他?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张驴儿上,云)自家张驴儿。可奈①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①可奈:怎奈。)(做行科,云)且住,城里人耳目广,口舌多,倘见我讨毒药,可不嚷出事来?我前日看见南门外有个药铺,此处冷静,正好讨药。(做到科,叫云)太医哥哥,我来讨药的。(赛卢医云)你讨甚么药?(张驴儿云)我讨服毒药。(赛卢医云)谁敢合①毒药与你?(①合:配制。)这厮好大胆也。(张驴儿云)你真个不肯与我药么?(赛卢医云)我不与你,你就怎地我?(张驴儿做拖卢云)好呀,前日谋死蔡婆婆的不是你来!你说我不认的你哩,我拖你见官去!(赛卢医做慌科,云)大哥,你放我,有药有药。(做与药科,张驴儿云)既然有了药,且饶你罢。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下)(赛卢医云)可不晦气!刚刚讨药的这人,就是救那婆子的。我今日与了他这服毒药去了,以后事发,越越要连累我。趁早儿关上药铺,到涿州卖老鼠药去也。(下)[第一场次“(赛卢医上,诗云)”至“到涿州卖老鼠药去也。(下)” ,这是一个过场戏,相当 散文 里的过渡段,通过张驴儿威逼赛卢医配制毒药一节,引出张驴儿毒死父亲的情节。此一节文字简短,干净利落,虽似巧合,但通过二人交代,就不显得生硬突兀,牵强附会;赛卢医逃涿州,又为第四折戏埋下一伏笔。](卜儿上,做病伏几科)(孛老同张驴儿上,云)老汉自到蔡婆婆家来,本望做个接脚①,却被他媳妇坚执不从。(①接脚:女婿的省称,指寡妇招赘的后夫。)那婆婆一向收留俺爷儿两个在家同住,只说“好事不在忙”,等慢慢里劝转他媳妇;谁想那婆婆又害起病来。孩儿,你可曾算我两个的八字,红鸾天喜①几时到命哩?(①红鸾天喜:指结婚的喜事。红鵉,古人认为红鵉星是主婚姻的,命中遇到红鵉星就可成就婚姻之事。天喜,古人以日支与月建相合之日为吉日,称为天喜。)(张驴儿云)要看什么天喜到命!只赌本事,做得去,自去做。(孛老云)孩儿也,蔡婆婆害病好几日了,我与你去问病波。(做见卜儿问科,云)婆婆,你今日病体如何?(卜儿云)我身子十分不快哩。(孛老云)你可想些甚么吃?(卜儿云)我思量些羊肚儿汤吃。(孛老云)孩儿,你对窦娥说,做些羊肚儿汤与婆婆吃。(张驴儿向古门①云)(①古门:戏剧术语,即“古门道”,又作“鬼门”,指舞台通向后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窦娥,婆婆想羊肚儿汤吃,快安排将来。(正旦持汤上,云)妾身窦娥是也。有俺婆婆不快,想羊肚汤吃,我亲自安排了与婆婆吃去。婆婆也,我这寡妇人家,凡事也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呵。(唱)   【南吕】【一枝花】他则待一生鸳帐眠,那里肯半夜空房睡;他本是张郎妇,又做了李郎妻。有一等妇女每相随,并不说家克计①,则打听些闲是非;说一会不明白打凤②的机关,使了些调虚嚣③捞龙的见识。(①家克计:持家的 方法 。②打凤:与“捞龙”是一个 成语 ,又写作“打凤牢龙”、“打虎捞龙”。其意思有二:一是喻安排圈套使强有力的对手中计。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安排下打凤牢龙,准备着天罗地网,也不是待客筵席,则是个杀人、杀人的战场。”二喻设法寻找合适的人选。朱凯《昊天塔》第一折:“也不须打凤捞龙,别选元戎。”课文中的意思应是二;教材解释为一,有误。③调虚嚣:虚俘不实在,捕风捉影。)[此曲前四句是第一层,承“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而来,指责婆婆见异思迁,晚节不保。后五句是第二层,承“岂不惹外人谈议”而来,写窦娥在婆婆把张驴儿父子领进家门后所承受的巨大的舆论压力。意思是,街坊邻里、左邻右舍中有一班吃了饭没事干的妇女,聚在一起不谈正经家务事,专爱“打听些闲是非”,捕风捉影地互相传播一些“打凤捞龙”,即男女间打情骂俏、偷鸡摸狗的风流艳闻。]   【梁州第七】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①,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②;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①卓氏般当垆涤器:指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临邛卖酒的 典故 。详细注解见前《楔子》。②孟光般举案齐眉:孟光,东汉梁鸿之妻,吃饭时孟光总是将食案高举过眉,表示对梁鸿的恭敬。后世遂用“举案齐眉”形容夫妻和睦。)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①?(①奔丧处哭倒长城:用孟姜女 故事 。相传秦时修长城,孟姜女不远千里前去给丈夫送寒衣。谁知到达长城时丈夫已经死了,连尸骨都寻不见。孟姜女悲痛大哭,竟使长城为之坍塌,丈夫的尸骨终于露了出来。)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①?(①浣纱时甘投大水:相传春秋时,伍子胥父兄被楚王杀死,他只身一人逃奔吴国。途中向一个浣洗棉纱的少女乞食,少女给了他食物。临走时,伍子胥叮嘱少女不要向追兵泄漏他的行踪,少女为了表明自己保护他的决心而投江自杀。)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①?(①上山来便化顽石:民间 传说 ,一个女子因为丈夫长久外出,思念甚切,日日登山远眺,盼望丈夫归来,结果化成了石头。后人称为“望夫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①无仁义。(①直恁的:竟然那样的。恁,nèn。)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此曲是窦娥用最激烈的言词,讥刺“妇人心难保”,批判婆婆的不仁不义。从意义上可分两层:第一层斥责婆婆和张驴儿父打得火热,第一句讽刺张驴儿父大献殷勤,第二句讥笑蔡婆投桃报李,接着说婆婆虽然在话语上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但是在行动上已经态度鲜明:旧恩忘却,新爱偏宜。第二层引用古代妇女节烈前贤的事例,指斥婆婆“多淫奔,少志气”,可悲可耻,不仁不义。剧本连用三个“那里有……”,构成强烈的排比语气,一递声质问婆婆:你可悲啊,你可耻啊,哪里还有前贤节烈的半点骨气和情义!][第二场次“(卜儿上,做病伏几科)”至“更休说本性难移。”这一场戏写蔡婆生病,张驴儿父子趁机大献殷勤,嘱窦娥给婆婆做羊肚儿汤。窦娥原本就埋怨婆婆不“避些嫌疑”,“我这寡妇人家”“收留张驴儿父子两个”,“惹外人谈议”;现在见此情景,一边给婆婆做羊肚儿汤,一边更是在心里犯愁,生怕婆婆“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清不洁的”。剧本用蔡婆的不贞反衬窦娥的坚贞。]   (云)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你吃些儿波。(张驴儿云)等我拿去。(做接尝科,云)这里面少些盐醋,你去取来。(正旦下)(张驴儿放药科)(正旦上,云)这不是盐醋!(张驴儿云)你倾下些。(正旦唱)   【隔尾】你说道少盐欠醋无滋味,加料添椒才脆美。但愿娘亲早痊济,饮羹汤一杯,胜甘露灌体,得一个身子平安倒大来①喜。(①倒大来:非常,十分。来,语尾助词,无义。)[窦娥虽然对婆婆晚节不保极为不满,但还是一心把汤做“脆美”,愿娘亲“身子平安倒大来喜”,这一唱曲充分表现窦娥对婆婆的无限关切和热爱,进一步表现了她心地善良。]   (孛老云)孩儿,羊肚汤有了不曾?(张驴儿云)汤有了,你拿过去。(孛老将汤云)婆婆,你吃些汤儿。(卜儿云)有累你。(做呕科,云)我如今打呕,不要这汤吃了,你老人家吃罢。(孛老云)这汤特地做来与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儿。(卜儿云)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请吃。(孛老吃科)(正旦唱)   【贺新郎】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想他家与咱家有甚的亲和戚?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①?(①百纵千随:千依百顺。)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①”,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②?(①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意思是黄金是世俗之人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少有的。这是当时的成语,表示“难得”之意。在这里,窦娥是用来讥讽蔡婆为了贪图眼前欢娱轻视前夫恩爱的意思。②新知契:新的知心人。)则待要百年同墓穴,那里肯千里送寒衣①。(①这两句是讽刺婆婆言行不一。当年说得漂亮,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但到时候却没有实际行动。千里送寒衣:用孟姜女为丈夫送衣的故事。详细注解见前。)[此曲开头写窦娥看到婆婆与张父吃羊肚儿汤你推我让,“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心里气愤不过,责备她忘记了“旧日夫妻情意”。第二层揣测婆婆的动机,莫不是因为浮世之人把金钱看得重,你也贪恋荣华和富贵?莫不是因为白头偕老的夫妻少,你认为从一而终不可能?因此就忘了“旧恩情”,拉了“新知契”。以此讥刺婆婆行为的荒.唐可笑。这首曲词充分表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就像家人对话一般,保持了浓厚的生活气息。用词明快、生动有如口语,而无口语的生涩、粗糙;精炼、遒劲有如诗词,而无诗词的典雅、难懂。中间还运用了一些熟语、成语,更增加了表现力。再加长短 句子 穿插交错运用,使整段唱词抑扬顿挫,节奏铿锵,富有音韵回环悠扬之美。][第三场次“(云)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至“那里肯千里送寒衣”,这一场戏写吃药。窦娥做了羊肚儿汤给婆婆吃,满心希望婆婆吃了“早痊济”,但是婆婆却一再让给了张驴儿父亲,窦娥对此非常气愤。剧本通过这场戏表现了窦娥对婆婆又爱又恨,又怜又怨的矛盾心情。张驴儿放毒,婆婆让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孛老云)我吃下这汤去,怎觉昏昏沉沉的起来?(做倒科)(卜儿慌科,云)你老人家放精细①着,你挣扎着些儿。(①精细:这里指清醒的意思。)(做哭科,云)兀的不是死了也!(正旦唱)   【斗虾蟆】空悲戚,没理会①,人生死,是轮回②。(①理会:领会,理解。②轮回:佛教说法,认为人死后会投胎再生,生死相续,一直在天、人、阿修罗、地域、饿鬼、畜生等六道中轮转。)感着这般病疾,值①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症候自知。(①值:遇到,逢。)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①?(①一家一计:一家人,一条心。)又无羊酒缎匹①,又无花红财礼②;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③。(①羊酒缎匹:是宋元时订婚的礼物。②花红财礼:结婚时男方给女方家的钱和聘礼。③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承上句而来,说这种不是明媒正娶的露水夫妻,活着没有感情,死了也就算了。把手,携手,这里指活着。撒手,指死亡。)不是窦娥忤逆①,生怕傍人论议。(①忤逆:对父母不孝顺。)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晦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①,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恓惶①泪。(①指脚的夫妻:指结发夫妻。①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恓,xī。)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这是全剧最长的一支曲子,对刻画窦娥的性格有着重要的意义。“空悲戚,没理会,……寿数非干今世。”这是第一层意思,窦娥先说人的生死是因果轮回,悲戚忧伤没有用。接着分析张父猝死的原因,“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不管哪一种,都属于正常死亡。最后说明“人命关天关地”,与别人无关,年寿取决于前世积德,与今世无关。窦娥在这里讲出一番大道理,用来宽慰婆婆,不要“空悲戚”。“相守三朝五夕……撒手如同休弃。”这是第二层意思,窦娥界定了蔡婆与张父的关系,“又无羊酒缎匹,又无花红财礼”,不是结发夫妻,“把手为活过日”,只是露水夫妻,“说甚一家一计”,不能把张驴儿父子当一家人看待。“不是窦娥忤逆,……送入他家坟地。”这是第三层意思,窦娥替慌得六神无主的婆婆出主意,“割舍的一具棺材”,“送入他家坟地”,好好地安葬完事。“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这是第四层意思,窦娥对“心如醉,意似痴”“嗟嗟怨怨,哭哭啼啼”的婆婆提出了指责。总之,这段唱曲从多方面刻画了窦娥的形象:家中猝起变故,婆婆惊慌失措,乱做一团,窦娥冷静沉着,从容处置;窦娥既坚持不承认张父与蔡婆的夫妻关系,坚守了她封建节操的妇道,又敢干承认现实,合情合理地提出把张父好好安葬;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窦娥认为张父完全是正常死亡,与别人无关,与今世无关,在窦娥的心目中,只存在一个如何安葬张父的问题,她根本没有想到是张驴儿毒死了父亲,更没有想到张驴儿会反诬是她下的毒药,一场大祸即将来临。剧本通过这支曲子,全面铺展了窦娥的刚烈沉着,单纯善良,为剧情的突转埋下了伏笔。这支曲子语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评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元初所谓当行家,大率如此;至中叶以后,已罕觏矣。”]   (张驴儿云)好也啰!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卜儿云)孩儿,这事怎了也?(正旦云)我有甚么药在那里?都是他要盐醋时,自家倾在汤儿里的。[唱]   【隔尾】这厮搬调①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①搬调:搬弄,挑拨。)(张驴儿云)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做叫科,云]四邻八舍听着:窦娥药杀我家老子哩。(卜儿云)罢么,你不要大惊小怪的,吓杀我也!(张驴儿云)你可怕么?(卜儿云)可知怕哩。(张驴儿云)你要饶么?(卜儿云)可知①要饶哩。(①可知:当然,的确,多用于答话,有“不言而喻”之意。)(张驴儿云)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卜儿云)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正旦云)婆婆,你怎说这般言语!(唱)我一马难将两鞍鞴①。(①一马难将两鞍鞴:比喻一个妇女不能出嫁两次,这是封建社会要妇女守节的说教。语出自成语“好马不鞴双鞍,烈女不嫁二夫”。鞴,bèi,将马鞍安在牲口身上。)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这里写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威胁窦娥允婚。剧本将宾白与唱曲交错来写,充分运用对比手法,从多侧面表现窦娥性格。张驴儿突然质问;“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蔡婆顿时失去主张,窦娥立即机警地识破了张驴儿的阴谋:“都是他要盐醋时,自家倾在汤里的”。她对张驴儿的威胁毫无畏惧:“这厮搬调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张驴儿摆出歪理:“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婆婆惊慌得劝窦娥:“你随顺了他罢”,窦娥虽然也知道这事儿有口难辩,但“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所以她严辞谴责:“婆婆,你怎地这般说话”。剧本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比,表现窦娥聪明机智,意志坚定,处变不惊。]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第二折课文解读

必修四文言文重点

1.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重点句子和翻译 蜀道难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琵琶行 重点是二三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两句的翻译诗词除了柳永的不要背 其他都是重要的 特别是杜甫的。 2. 必修四文言文详尽整理 1《窦娥冤》—关汉卿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2《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 高一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山东人民版) 期末文言文知识点复习一、通假字:《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与不:不(fǒu),通“否”。 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朝廷。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事,通“侍”,侍奉。 《苏武传》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 ” ,收藏。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表现。请毕今日之驩:驩 , 通“欢”,欢聚。 因泣下沾衿:沾 ,通“沾”,打湿;衿,通“襟”,衣襟。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张衡传》精思傅会:傅,同“附”。员径八尺:员。 同“圆”。尊则振龙:振,通“震”,震动。 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二、实词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苏武传》其一人夜亡:夜,在夜里。剑斩虞常已:剑,用剑。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向上。朝夕遣人侯问武:朝夕,早晚。 《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2)名词活用作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上前。 秦御史前书曰:上前。于是相如前进缶:上前。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舍相如广成传舍:舍(shè),安置住宿.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yì),穿着。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献礼。 相如每朝时:朝,上朝。《苏武传》天雨雪:雨,下。 羝乳乃得归:乳,生育,生子。武能网纺缴:网,结网。 檠弓弩:檠,矫正。杖汉节牧羊:杖,柱着。 惠等哭,舆归营:舆,抬着。爵通侯:爵,封爵位。 《张衡传》皆共目之:目,使眼色。2、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苏武传》兄弟亲近:亲近,亲近之臣。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3、使动用法:(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2 )动词的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宁许以负秦曲:负,使。 承担。 归璧于赵:归,使。 回去。毕礼而归之:使。 回去。以绝秦望:绝,使。 断绝。蔺相如固止之:止,使。 停止。 《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回国。 欲因此时降武:降,使……投降。反欲斗两主:斗,使……争斗。 请毕今日之驩:毕,使……完毕。胜、惠共止之:止,使……止,阻止。 4、意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 *** ,吾羞:羞,以。为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 后,以。为后。 《苏武传》单于壮其节:壮,认为……壮烈。《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以……为奇,认为……出奇。 三、古今异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人遗(wèi)赵王书:书,信。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祝酒。 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宣言曰:宣言,扬言。 《苏武传》置币遗单于:币,财物,礼品。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第二年。 《张衡传》举孝廉不行 :不行,没有去。再迁为太史令:再,两次。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肯定判断句)缑王者,昆邪王自也。 非汉所望也。 (否定判断句)2、被动句《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 《苏武传》见犯乃死,重负国。 皆为陛下所成就。 少以父任:任,被任职。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被消灭。 胜闻之,恐前语发:发,被揭发。《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辟,被征召。 3、变式句(倒装句):(1)宾语前置:《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苏武传》何以汝为见?以何见汝为?信义安所见乎?信义所见安乎?子卿尚复谁为乎?子卿尚复为谁乎?何以复加?以何复加?何以过陵?以何过陵?《张衡传》未之有也。(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拜送书于廷。 会于西河外渑池。《张衡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验之以事。(3)定语后置:《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人。《苏武传》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五、成语《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 4. 必修四文言文详尽整理 这有一个,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下面有网址.17课、《陈情表》 一、正音 1、衅(xìn) 2、闵(mǐn )鲜 3、(xiǎn) 4、祚(zuò) 5、期功(jī) 6、茕(qióng) 7、蓐(rù) 8、洗马(xiǎn)9、猥(wěi) 10、陨(yǔn) 11、逋慢(bū) 12、矜育(jīn) 13、拔擢(zhuó)14、优渥(wò)15、更相(gēng) 二、通假字 1、夙遭闵凶(悯) 2、零丁孤苦(伶仃) 3、常在床蓐(褥)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又)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允许做某事)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到达/今:连词,提及、另外;古:成人自立/今:形成)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古:浸润/今:洗澡) 4、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明清生员通称) 5、拜臣郎中(古:尚书省,官名/今:中医医生) 6、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诉说、申诉/今:告知) 7、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窘困) 8、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古:犹豫、徘徊/今:盘旋) 9、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四、词类活用 一、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二、九岁不行(名词作状语,在九岁时候) 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名词作状语,在门外,在家中) 四、臣之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五、察臣孝廉(名词作动词,作孝廉,为孝廉) 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七、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皇上) 八、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让…听到) 九、则以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名词作动词,做官;任职) 11、凡在故老(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12、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社会地位低下之人) 13、沐浴清化(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14、谨拜表以闻(使动用法,使……闻)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这实在不是我肝脑涂地就能报答得了的大恩大德啊。 2、今臣亡国贱俘——我现在已是个卑贱的亡国之俘虏。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我的苦楚,并不是只有蜀地的人士和梁益二州的长官才清楚……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疾病缠绕,为疾病所困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宾语前置句 慈父见背——离开我,即去世 六、成语 1、零丁孤苦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日薄西山 4、气息奄奄 5、朝不虑夕 6、急于星火 7、结草衔环。 5.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急需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 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

1. 求高一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粤教版: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单元导语 基本阅读 14 孔孟两章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15 劝学(节选)(《荀子》) 16 过秦论(贾谊) 17 师说(韩愈) 扩展阅读 18 晏子治东阿(刘向) 19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实词 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从,在) 固而近于费 (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夫 夫颛臾 (那) 夫如是 (发语词) 相 则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n.) 相夫子 (辅佐,v.) 而 危而不持 (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 (又,表并列)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作 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 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 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过,n. v.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n. v.,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 树,n. v.栽种 谨庠序之教 谨adj. v.重视 衣帛食肉 衣,n. v.,穿 然而不王者 王,n. v.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罪,n. v.,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 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 (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并且)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善假于物也 (对) 焉 风雨兴焉 (于之,从…) 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 以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 (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 (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清楚) 假舆马者 (借)(车) 而致千里 (到达) 而绝江河 (横渡) 不积跬步 (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驽马十驾 (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 (专一) 用心躁也 (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验,对照检查;反省 今:探究并领会 蟹六跪而二螯 古:腿,蟹脚 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今:一种贵重的金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 今: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 词类活用 其曲中规 曲,adj. n.曲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n. 状,每天 非能水也 水,n. v.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n. 状,在地面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 一,数词 adj.专一 輮使之然也 輮,v. n.弯曲的办法 积善成德 善,adj. n.善行 16.过秦论 通假字 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从”通“纵” “举”通“与”,帮助,支持 秦有余力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不堪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锄耰棘矝 “棘”通“戟”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多义词 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朋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 (它们,代词)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制 制其兵 (统帅) 秦有余力制其弊 (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 兵 制其兵 (军队) 收天下之兵 (兵器)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追亡逐北 (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势 致万乘之势 (势力) 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利 因利乘便 (便利的机会) 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遗留下来的) 古今异义 当是时也 古:这,此 今:判断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 古:黄河 今:指一般江流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喜爱 于是六国之士 古:在这时 今:连词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血流漂橹 古:大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奋六世之余烈 古:功业 今:猛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古:举起 今:振动 因河为池 古:护城河 今:水池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古:深不可测 今:指意外情况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n.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 2.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整理 急需 1《窦娥冤》—关汉卿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2《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 *** ,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3. 【文言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师说.前赤壁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上一篇:北京祝福你奥运盛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