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人怨 / 征怨原文_翻译及赏析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唐代·柳中庸《征人怨 / 征怨》 征人怨 / 征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唐诗三百首 , 黄河边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年年岁岁戍守金河保卫玉关,日日夜夜挥舞马鞭手握刀环。 时届暮春白雪飘飞归来塞外,万里奔波渡过黄河绕过黑山。 鉴赏 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 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著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还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当时被认为是远离中原的一处极僻远荒凉的地方。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当时吐蕃、回鹘多次侵扰唐朝边境,唐朝西北边境不甚安定,守边战士长期不得归家。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是为表现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柳中庸 (?—约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 柳中庸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唐代·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唐代 : 杜甫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 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 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唐诗三百首 , 妇女 , 舞蹈咏史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唐代·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 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唐诗三百首 , 战争 , 妇女相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柳宗元《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诗三百首 , 写景 , 冬天 , 写雪 , 山水 , 写鸟早教古诗100首
征人怨原文及翻译
征人怨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译文:年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白雪还在昭君墓地,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通篇不着一个"恕"字,却又处处弥漫着怨情。诗人抓住产生怨情的缘由,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落笔,让"岁岁""朝朝"的戎马生涯以及“三春雪"与“黄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现身说法,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效果,可谓妙绝。全诗对仗精工,巧于炼字,别具情韵。鉴赏: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家、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紧紧围绕着一个"恕""字铺开。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无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前两句从“岁岁"说到"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然而,对于满怀怨情的征人来说,这只是说着了一面。他不仅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而且从即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无处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三四句写景,似乎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诗虽然不直接发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征人怨·柳淡》原文与赏析
柳淡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淡,字中庸,以字行,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间进士,曾为洪州户曹参军。《全唐诗》录存其诗十三首。 这首《征人怨》格调雄厚,句法奇绝,诗中不着一“怨”字,而怨意弥深。 诗的前两句写长期征戍不定。上下句互文见义。首句“岁岁金河复玉关”,意谓年年在金河、玉关一带服役。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唐置金河县,属单于大都护府地。玉关,即玉门关。金河、玉关, 一在北方,一在西北,都是塞外经常征战之地。次句意谓日日从事征战。马策,即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这儿指刀剑。天天都执马鞭握战刀,战斗不息。一、二两句互文,也就是年年岁岁,朝朝日日,奔波于金河、玉关一带,从事征战不停。 诗的后两句写战地环境恶劣。“三春”,阳春三月,犹且飘雪,天气酷寒。“青冢”,汉时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南,相传塞外草白,而此冢独青,故名。万里黄河绕着黑山,黑山即杀虎山, 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黄河绕黑山,写出塞外苍莽危恶景象。前句以景写寒,后句以景写险,均暗寓着征人在此环境中的心情。如非“武皇开边意未已”, 人民岂会受害而至此! 这首诗一 、二句叙事,三、四句写景,透露出征人的怨情。四句皆对,精工典丽。句内又对,更为奇绝。“金河”与“玉关”,“马策”与“刀环”,“白雪”与“青冢”,“黄河”与“黑山”各自成对。尤其“金河”与“玉关”,“白雪”与“黄河”,“青冢”与“黑山”,奇巧多趣, 更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