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

时间:2024-11-23 13:01:22编辑:小松

擂茶文化的历史

  在祖国博大精湛的茶艺中,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擂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擂茶文化的历史   客家人热情,多以擂茶待客。待客擂茶分荤素两种。招待吃素的客人饮用,加花生、豇豆或黄豆、糯米、海带、地瓜粉条、粳米粉干、凉菜等;招待吃荤的人饮用,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甜笋、香菇丝、煎豆腐、粉丝、香葱等配料。 客家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的品格与客家精神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么?擂茶,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擂茶文化的溯源   三国传说   据说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交战,因久旱酷暑,致使瘟疫流行,刘备的军队吃了当地人做的擂茶后,治好了疫病,打了胜仗。湖南省桃江县的百岁寿星范香秀对当地的擂茶也情有独钟。其做法是:将茶叶、花生、芝麻等放进擂钵内,然后用木棒挤压,速度由慢变快,一圈圈地擂起来,最后变成糊状。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是我国的长寿地区,当地人都有吃擂茶的习惯,范香秀的长寿与其吃擂茶也不无关系。   曾全国风行   茶是中国文明的一大特色。中国茶坛堪称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我国的饮茶的方式似乎丛开始就与粥擂茶有关,即把茶叶碾成末,掺在米中煮成粥,称为米茶,或叫茗粥。三国魏张揖的《广雅》已有关于米茶的记载,时人已习于用葱、姜、桔皮等作飧料。1973年长沙马王堆一、三号墓中曾出土堵塞茶叶以及用茶叶做成的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与米做成的茗粥。如此说来,秦汉以前人们饮食茗羹已成普通的习俗。到了唐代,茶叶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人们的饮茶方面军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米茶渐趋灭迹,但茶叶中掺葱、姜、桔皮等的习俗仍存在。有人认为,擂茶是客家人的特产,似乎除了客家,其他地方就没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人了。看了前面的介绍便可知道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客家民系尚未形成以前,中原地区即已有制作擂茶和食擂茶的习俗了,并且曾经风靡过全国的许多地方。不过,随着岁月的推移,元末明初以后,擂茶在中原和其他地区却逐渐消逝,只有客家人、部分畲族人及我国西南的个别少数民族继承下来并不断地创新和光大。据有关资料记载,赣南、闽西、粤东、湘南、川北及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着食擂茶的习俗,有的地方甚至还非常风行,民间有“无擂茶不成客”的谚语,颇能说明问题。   3、制法大同小异   擂茶的原料和制作方法,因地因时因人而有所不同,大体可分为二种,一为米茶,二为香料条。米茶就是古人所称的“茗粥”。制法是将茶叶、生米、生姜等用水浸泡,然后放在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并形成细牙的陶制的擂钵里,用2 ~4 尺长、杯口粗的油茶木或山楂木等可食杂木做成的擂槌,反复碾磨成糊状,复拌入韭菜、番薯丝等,倒人锅中煮成稀粥。食用时,再撒上适量的油炸碎花生米、芝麻及另行炒熟的菇、笋、肉丝等佐料。香料茶也叫庵菜或盐茶。它的基本原料是茶叶、中草药和油、盐、姜等。在有些地方,如宁化,所谓茶叶的范畴很广,除老茶树叶外,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药薯(即淮山)叶等,经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大量制备,都当作茶叶,常年备用。中药有川芎、肉桂、小茴香、白芷、陈皮、甘草等香料型。草药的食用,则随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春夏湿热,用艾叶和薄荷等;秋季风燥,用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用竹叶椒等。制作时,将上述原料同置钵中,手握擂槌,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频频擂转,直至原料碾成茶泥。然后将茶泥分置一个个碗中,注入开水,风味独异的香料擂茶就算做成了。有的在茶碗中还撒上芝麻、米花、粉条、干果、菇笋,肉类等,用匙搅匀。因为服擂茶是要咀嚼的,所以严格地说,用“饮”字用“喝”字或用“吃”字,都欠准确,客家人均用“食”字来表达。食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食人越多。若有客人来,尤其是女客,则宾主应在饭桌边团团围坐,邻居主妇亦不邀而至,并携来各种茶点,如炒花生。盐酥豆、桔饼、油炸糕等,都用小碟子装着,整个桌面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主人一边依次献茶,一边频频举署,“食啊,食啊”,动作既热情,声音又甜美,情切切,意绵绵,一席擂茶宴把人们的心扉都打开了,把人们的情感都沟通了。一切都显得那么流畅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这样一种“下里巴人”的氛围,在“阳春白雪”的大都市是很难领略到的。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食擂茶的文化效应。客家擂茶起源于中原地区,以葱、姜、盐及香药入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主要的饮茶方式。到了唐代,擂茶已进入它的鼎盛时期。   4、斗茶对擂茶的影响   但从北宋开始,一股“斗茶”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注意力开始移到品尝茶的原味上来。如苏东坡曾写有茶诗几十首,其中《次韵曹辅寄壑源试培新芽》描述的就是作为贡茶的福建团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沙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东坡对泡茶用的泉水也很有讲究,在《汲江煎茶》诗中云:   活水还须活水煮,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铛。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些诗所歌咏的显然都不是擂茶。所谓“新芽”,就是“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芽茶,泡芽茶自然要有好的泉水,说明在北宋以前,芽茶冲泡法已经发端了。于是拌有姜、盐等物的擂茶不仅被士大夫阶层所讥笑,南方的广大地区也逐渐摒弃不用了。这种现象,从《东坡志林》即可看出:“唐人煎条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煮更挎’……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但由于种种原因,擂茶在北方民间却仍十分流行,有苏辙《和子瞻煎茶》诗可以证明:“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客家传承   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北方人举族避难江南者甚众。其中不乏“衣冠之士”,但更多的是普通老百姓。这样,长久以来作为中原地区主要饮料的香料擂茶,一下子跻身于江南的茶楼茗馆便成了顺乎自然的事,甚至在京城也不例外,难怪乎《梦粱录》及《都城纪胜》等文献也不能不书上一笔。元末明初以后,随着早已出现的茶芽冲泡法的普遍推广,人们更注重于茶的原形和自然香,以盐、姜、香药入茶的做法受到一些饮茶专家的猛烈抨击。有的说:“茶内投果核、椒、姜、橙等物,都会败坏茶的原味;茶只要采制得法,自有天香,何必以它物杂乱其间?”有的说:“古人把茶叶碾成茶末,经蒸而做成茶饼,这本身就已失去茶的原味;又加上姜盐等物,更是十分不雅观了。茶的妙处在于香,制成茶饼,茶香就不复存在了;茶的妙处在于淡,点之以盐,恰恰与淡相反……茶的妙处业已荡然无存,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这样的抨击并不是粗暴的、蛮横的,而是入道入理的,很容易被茶客们所接受。于是,无论米擂茶还是香料擂茶就逐渐地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消失了,只有客家人及西南地区极个别的少数民族仍传承了下来,并有所创新和发展。那末,客家人传承擂茶文化的原因又何在呢?概括地说,至少有如下四条:第一,从文化背景看,擂茶是我国茶叶最早的制作方法,啜擂茶是我国最早的饮茶方式,它是中国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时代的前进,茶的制作方法和饮茶方式也跟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却始终不能否认中国茶文化的根——擂茶,茶的用途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古往今来,或联络感情,或招待宾客,或婚嫁喜庆,   擂茶礼仪   或祭祀祖宗,或商业贸易,等等,都无一离得开茶。如“茶话会”,是指用茶点联络感情、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会,这样的聚会一直延续到今天。如“茶仪”,是指“仪礼”中的一种名目,旧时向吏胥行贿的礼物就叫“茶仪”。如“茶礼”,是指聘礼,又叫“受茶”,为旧时女子受聘的代名词。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云:“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如“茶食”,是指婚嫁时用糕饼点心之类招待客人。《大金国志。婚姻》云:“婿纳币,皆先期拜门,亲属偕行,以酒馔往……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如“茶会”,是指旧中国商人在茶楼进行交易的一种集会。各业各帮一般都有其约定的茶楼作为集会地点,商人在饮茶时商谈行市,进行买卖。如此等等。如果说擂茶是朴实无华的“母”,那么厥后的茶是经过梳妆打扮的“女”,“母女”的血缘关系是无论如何也割不断的。这种文化背景是擂茶能在客家地区传承的一个重要前提。

擂茶的来源???

客家擂茶的来源 土家族住在川.黔.湘、鄂四省交界处,一直有喝擂茶的习惯。 擂茶又名“三生汤”,我们在前面介绍宋代的茶馆时提到它,当时汴京的茶肆在冬季兼卖擂茶。 据传,它是东汉大将马援征五溪蛮时发明的。 土家族则称擂茶伟“三生汤”,有两个出典。 一是因为它是用生茶叶、生姜、生米加水研捣烹煮而成,主要原料是三种,所以叫“三生汤”。 还有一种说法称“三生汤”的得名和三国时蜀国的张飞(而不是东汉的马援)有关,说张飞有次率士卒过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境内),因瘴气太盛,许多士卒都生了病。 当地一位民间老医生献秘方擂茶给众人喝,很快大家病都好了。 张飞说,真是三生有幸。 擂茶因此叫“三生汤”。 明代朱权著《瞿仙神隐》,具体记载了擂茶的制法:先将芽茶用汤浸软,加熟芝麻擂细,再加川椒末、盐酥油饼,入锅煎熟,再加栗子片、松子仁、胡桃仁,和水煮,即成擂茶,比现在的做法要复杂些。 相传明代刘基写的《多能鄙事》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都比现在的做法复杂。 喝擂茶有清火明目、去湿发汗、合胃止热的多种好处,因此,它成为土家人世代相传的一种习俗。 一天不喝,全身不爽。 良宵佳日,擂茶是佳品;招待亲友,又是“点心”,兼有“以茶代酒”和“以茶代点”的双重含义。 --------《中国古代生活丛书•中国古代的饮茶和茶馆•古代茶俗与茶艺之少数民族的茶俗》由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于1995年出版 我们的擂茶,到底是客家人自己的特产,还是源于土家族,抑或是二者的结合,看来是会是个不解之谜? 擂茶的由来 . 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宾的一种茶点,擂既研磨之意,以陶制擂碗将茶叶.芝麻.花生.等多种原料研磨成粉,加入冷热开水冲泡调匀后饮用.擂茶能充饥解渴,也能当保健饮料饮用. 擂茶工具 一,擂钵:以陶土拉胚制成. 二,擂捧:以芭乐,油茶树干为主要取材,选大小适中,长约 40 cm 锯切后阴乾,再去皮即可使用 擂茶的材料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一) 传统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炒熟) (二) 改良式材料:绿茶 (生),芝麻 (生),花生 (生,熟皆可,亦可不用),松子仁 (生),葵花子仁 (生),南瓜子仁 (生) 以上材料比率:茶叶3,芝麻3,其余材料1 (三) 主原料米仔:米经过浸,蒸,晒,炒过程,变成易贮存,可速食的米仔. 擂茶的制作 (一) 传统作法:将传统材料放入特制的擂钵中,用擂棍慢慢擂成末,中间过程并不断加开水,使材料娭成浆状,极为费工费时,有食用擂茶的家庭,连小孩都加入擂茶行列. (二) 现代作法:1. 茶叶,芝麻以乾果机打碎备用. 2. 其余材料可混合打碎,最后再加入松子仁一起打碎用. 3. 以上材料放进擂钵加入适当开水,用擂擂匀,并加入香菜或九层塔及适量的盐. 4. 冲入沸开水即可与米仔共同食用. 擂茶的吃法 (一) 茶点用:可配合米仔,米粿,糕饼一起食用,别有风味. (二) 正餐用:传统是加『米仔』共食,用米饭亦可.当正餐时可炒一些莴苣,椰菜等绿色蔬菜,豆乾,花生,萝卜乾,四季豆至虾仁等都可当配菜. 擂茶养生功效 客家擂茶由来以已久,据指导老师叶老师的母亲口述,( 叶彭效女士,民国三十七年自广东陆丰县来台 ) ,在大陆客家地区,擂茶是极为普遍的传统饮食,每天早午约十点,三点,客家人都会吃一次擂茶,尤其老人家最嗜此物,而一般家庭若有客人来访而没有请吃擂茶的,会被耻笑待客不周.而过去许多客家民来台都带著擂钵,擂棍,可见从前吃擂茶风气之盛. 吃擂茶成习的老人大多很长寿,活到八,九十岁以上,这是因为他们将绿茶研成末,富含维他命 C,又将花生,芝麻等高营养单位的乾果研末并食,容易吸收,就现代观点而言是相当健康,有机的饮食. 北埔农会推广擂茶,用意在推广多食用绿茶,米食及客家传统饮食.


擂茶怎么吃 客家擂茶的做法

擂茶,又名三生汤,是客家民族的一种特色小吃。擂茶已经流传了很多年,具有消暑气,清热解毒的功效。那么怎么制作客家擂茶呢。
擂茶怎么吃
一、吃清茶:入席后,在每人面前放一个小碗,碗中放上一团“脚子”。“脚子”调入碗中后,再用煨壶冲下一碗老开水。壶要提得高,水要冲得快,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漩涡中自然冲匀。 壶停水住,随着碗里冒出的热气,飘散出一股股特有的香气。这样冲出来的擂茶,被当地人称为“清水擂茶”,如您工作劳累,出汗很多者,以此方法喝热茶,包您立即解渴,身心舒畅。 

二、加料吃茶:先将米香或米铛放入中型碗约1/3,再以勺舀茶汤入碗中加至七分满,再加入拨完皮的熟花生,在加入各种炒青菜,炒豆子等配菜即可食用,食之,莫不令人咋舌,啧啧称赞是人间美味。 

三、擂茶拌饭:以半碗饭,加入各种青菜配料,再用勺舀茶汤混合食用,如此吃得饱又吃得好。


客家擂茶的做法
1、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口径约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和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以及炒熟的花生、茶叶、芝麻、薄荷。 

2、把茶叶、芝麻和花生倒入茶钵里,为了研磨得够细,需要先加入少量的开水。一人固定住擂茶钵,另一人用双手握住擂茶棍,按顺时针方向研磨里面的食材。两人可轮流研磨。 

3、擂的时候,一般可以夹在大腿间或者放在长条凳上,用腿夹着,或者由另一个人扶着,磨得越细越好。 

4、差不多擂好的时候,加入几片薄荷叶,这是为了增加香气。大概一共花15分钟就研磨好了。 

5、把适量的热开水慢慢地倒入研磨好的擂茶浆,一边倒一边搅拌,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


喝擂茶注意事项 
1、在擂茶时,应选择非油炸、未调味的坚果,且遵照国人饮食指南的建议,每日坚果种子类的摄取量控制在1份左右,相当于1个免洗汤匙,或8至10公克的份量,种类越多样越好。留意食材的保存,尤其是花生容易受到黄麴毒素的污染,应储存在阴凉乾燥的地方。 

2、擂茶因绿茶粉中含有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兴奋,不建议在下午4点以后食用,以免可能影响晚上的睡眠。擂茶最好在早上食用,能提供活力;可以当作点心或空腹食用,但不宜当作正餐,以免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取不足或失衡。


擂茶是什么

擂茶是茶和一些配料组成的茶类饮品,通常产于客家,客家擂茶的做法很多,基本都是用茶做主体,辅以芝麻,金盏菊花,白菊花,甘草等物品,这样做出来的茶味道十足,并且由于用的是好茶,做出来的擂茶也是回味十足,带有菊类的清香,十分的好喝。


擂茶做法和配方 如何制作客家擂茶

1、首先需要准备的是口径约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和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以及炒熟的花生、茶叶、芝麻、薄荷。

2、把茶叶、芝麻和花生倒入茶钵里,为了研磨得够细,需要先加入少量的开水。一人固定住擂茶钵,另一人用双手握住擂茶棍,按顺时针方向研磨里面的食材。两人可轮流研磨。

3、擂的时候,一般可以夹在大腿间或者放在长条凳上,用腿夹着,或者由另一个人扶着,磨得越细越好。

4、差不多擂好的时候,加入几片薄荷叶,这是为了增加香气。大概一共花15分钟就研磨好了。

5、把适量的热开水慢慢地倒入研磨好的擂茶浆,一边倒一边搅拌,最后再加入适量的盐。

6、配上客家炒米和米程(米花糕,类似米老头的食品)或者虾米炒青菜等配菜,一钵香喷喷的客家擂茶就可以端出来和全家人一起享用了。


上一篇:星际争霸2配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