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有那些故事
随国,是春秋时期位于今湖北省江汉流域的一姬姓诸侯国。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一地名随,即《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记载的“翼侯奔随”。此地后来作为晋国名臣士会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传·文公十三年》有将士会称为随会。这一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随地,据童书业说,前身也是一古国。童书业并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国如随国、鄂国、唐国(后改称晋国)、沈国、黄国等,在江汉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国[1]。
随国属于汉江流域的姬姓诸侯国集团(即汉阳诸姬)。在春秋初期楚国未成长为霸主前,随国势力一度强大,为汉阳诸姬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随国却半途而废,楚国此时自认不得志于汉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国再次侵略随国,并取得会战的胜利,但楚国实力不足以在此时吞并随国,所以在当年即与随国讲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于侵略随国的征途,当年随国求和。此后的几十年间,楚国四处征伐而逐渐吞并汉阳诸姬。公元前640年,随国率领汉阳诸姬背叛楚国,楚国击败之,双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当年,晋国人有言,汉阳诸姬已经全部为楚国所有。随国沦为楚国的附庸,不再为中原诸侯国视为独立而有资格参与盟会的诸侯国。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随地。随人在吴国的压力下,并未将楚昭王交给吴国,为楚国立下保护楚王的功劳。因此楚国对随有一定的奖励。公元前494年,《春秋经》记载:“楚子、陈侯、随侯、许男伐蔡”。《春秋经》本于鲁国的国史,此条记载,被杜预等人认为是楚国为了报答随的功劳,而使随国重返独立的诸侯国行列。
后不知何年,随国亡于楚国。
1978年,湖北省随县发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精美器物。而湖北省随县历来被认为是文献中记载的随国一带。这导致了随国与曾国关系的讨论。首先是李学勤发表于《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的文章《曾国之谜》,揭开了讨论的序幕,他认为随国和曾国乃是一国二名。而另有多种观点,如曾国灭随、随国灭曾、楚灭曾国而迁曾国于随等等。
季梁是春秋初期汉阳诸姬之首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对随楚关系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成为开儒家学说先河的重要学者之一,尤其是他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更是闪射出穿越时空的光束。
季梁,随国都人,生卒年不详。文献中最后一次记载他的活动是在《左传 · 桓公八年》,时值公元前704年。根据此时他已久居高位,且此后文献无载来看,当时他已届暮年,而且不久便寿终正寝。假定他此时尚属青年或壮年,以他的地位和名声,想必不会从文献记载中遽然消失。由此看来,季梁应该出生于春秋初年。
季梁,季为其氏,梁为其名。季氏,《元和姓纂》以为系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以为系鲁桓公子季友之后,《通志·氏族略》则二说并存。若联系有关文献分析,这两种说法都不可靠。按理说,陆终氏之子季连之后应为季连氏而非季氏,《万姓统谱》即谓季连氏源于“鬼方氏陆终第六子季连,因氏焉”。其实,《元和姓纂》在言及季连氏时也以为其系“陆终子季连后”,说明该书作者对季氏的来源游离不定。说季氏系鲁桓公子季友之后,也难自圆。因为据《左传·桓公八年》记载,早在鲁桓公初年,已有年届暮年的季梁其人,足证季氏起源早于鲁桓公之子季友,再说,文献已明协季友之后为季孙氏,为三桓之一。也有学者以为季氏源于周之季历,也欠妥。《史记·周本纪》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虞仲即仲雍,《史记 · 吴太伯世家》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司马贞《索隐》说:“伯、仲、季是兄弟次第之字。”说明季为周太王三子中排行最末者,并非姓氏。那么,季氏源于何人呢?据《世本》记载分析,季氏可能源于周之八士之一的季随,出土文物也表明季氏确系周族后裔,而季梁也很可能是季随的后代。如允许作进一步推论,季随或许为始封于随者,故以随名国亦未可知。
自从曾侯乙墓在古随国境内出土后,随国也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但史籍中关于随国的记载不多,《左传》桓六年注疏仅谓:“随国,姬姓”;其地在“义阳随县”;然“不知始封为谁”,亦“不知为谁所灭”。如果从现有的史料以及考古资料中归纳,随国的概况可见如下:
一、随国的疆域和都城
《左传》桓八年载:“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战于速杞。”据此可见,随疆东临淮河,西濒汉水。速杞在今云梦与随州市之间,这当是随国的南部边界。
《左传》庄四年载:“(楚武王)伐随,……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溠水位于涢水上游,北濒古唐国,此当随国北疆,亦是随国都城所在。石泉先生在《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中说:“随国都城在今随县西北约四十里,厉山店西南,安居西北之溠水东岸。”(见《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经武汉大学荆楚史地与考古研究室王克陵等同志的实地调查,此处发现有东西宽约800米,南北长约1000米的古城址,中有“宫殿台基”、“人工沟渠”,调查者认为此“遗址的上限不迟于两周之际”,“系随国国都故址所在地的可能性是十分之大的”。(见《江汉考古》1984年第4期17页)结合《左传》所载楚军在武王死后,架桥溠水以军“临随”的情形,当时楚军正是直逼随都以求和。
二、随国的族姓与公族姓氏
随为姬姓之国史有明文,从《左传》定四年所载吴人谓随“周之子孙在汉川者”等语来看,随人为姬姓子孙是举世皆知的。
另据《左传》桓六年载,随国的执政者中有“季梁”。季氏是姬姓大宗,专权于鲁,散见于姬姓诸国。可见,随出姬姓。
三、随国的职官:
《左传》桓八年载:“随师败绩,随侯逸,斗丹获其戎车与戎右少师。”《左传》桓六载:“祝史正辞,……祝史矫举以祭。”随国职官见载的仅有祝史、戎右与少师。少师是随侯的亲信宠臣,桓六《传》曰:“少师侈。”“少师得其君。”桓八年《传》曰:“少师有宠。”可见,随侯以宠臣为“戎右”,知随尚右。故桓八年《传》载随、楚之战时,季梁特别告诉随侯。“楚人上左”,“右无良焉”。
四、随国的政教
《左传》桓六年载随季梁之言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由此可见,在随人的政教观念中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民本思想,随人的宗教也是先人而后神,其宗族观念的特征是“亲其九族”。
五、随国与周、楚的关系
在春秋初年随侯与周室仍保有君臣关系,故楚武王令随侯“为之周,请尊楚”。事后,“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见《史记•楚世家》)。
随人从不甘心属楚,楚武王时,随、楚就曾三战三盟。楚成王32年随又以“汉东诸侯叛楚”,结果是楚人“伐随取成”。(见《左传》僖二十年)此后随、楚的关系当如随人所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有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见《左传》定四年)楚、随之盟的内容不详,但随已丧失主权成为楚之属国则是无疑的。试看《左传》昭十七年载楚、吴之战,楚败吴师且获吴王乘舟。使随人与后至者守之”。楚人既不信任随人,随人也无心作战,结果吴人略施小技便夺回了王舟,充分表现出随人被迫从战的态势。即是春秋后期吴人入郢,昭王奔随时,随人的态度也是很暖昧的。据《史记•伍子胥传》载,吴兵围随,“随人欲杀随王,王子綦匿王,已自为王以当之。随人欲杀王,不吉,乃谢吴不与王”。因此昭王复国后遍赏功臣却不及随人。进入战国后,随国的命运当如《水经•涢水注》所云:“楚灭之以为县。”例如《史记•苏秦传》载苏代之语曰:“蜀地之中,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智者不及谋,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足见,至迟在楚怀王时,随国已荡然无存。在世人心目中,随与郢、宛、五渚一样,不过是楚国之一邑。另如《史记•春申君传》载其上秦昭王书曰:“且王攻楚将恶出兵?……必攻随水右壤。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足见,及至顷襄之时,即是在楚人的记忆中不仅随国不复存在,甚至连随邑也不复存在,仅以“随水”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由此观之,随国之亡必早在楚怀王以前。
六、随国的由来
随人系北方南下的“周之子孙”,而非汉东土著,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随人的族姓、职官、政教都与中原诸国吻合,而与南方楚国相异。随人南下立国的时间当不出两周,因为随人所具有的民本思想是一种划时代的思想,这种新思潮不仅当时的南楚没有,殷商时代的中原也没有。它产生于灭殷后的周人,如《泰誓》所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君陈》所谓“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蔡仲之命》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随人在春秋初年即有此思想,当是随人南下时从中原带来。
进而考之,随人当是出自于晋国,因为随人的官制与宗族制度与晋最为相似。如晋有大师辅君执国法,(见《左传》文六年)随有少师为随侯近臣。又如晋人戎必卜右,戎右皆由晋君之宠臣充任,《国语•晋语》屡有记载;随侯亦是以宠臣少师为戎右。另如随人“亲其九族”的“九族”之制,也正好是晋人宗族制的特点。《左传》定四年载:“分唐叔以怀姓九宗,”杜氏注曰:“九宗,一姓为九族。”由此晋人宗官别有“九宗五正”之职称,如《左传》隐六年载:“翼九宗五正,”杜氏注曰:“翼,晋旧都也。唐叔始封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遂世为晋强家。”
两周之时晋国最为动乱,其君臣奔楚之事史载习见,如《竹书纪年》谓晋出公奔楚,据徐中舒先生说,襄樊一带便是晋羊舌氏奔楚后的食邑。(见《论巴蜀文化》230页)晋地人民南下立国的事也于史有载,如《史记•晋世家》载:“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人诛灭唐。”《索隐》曰:“成王灭唐之后,乃分徙之于许、郢之间,故《春秋》有唐成公是也。”《括地志》曰:“周成王时唐人作乱,成王灭之,而封大叔,更迁唐人子孙于杜,谓之杜伯,即范匄所云‘在周为唐杜氏’。按:鲁县汝州鲁山县是,今随州枣阳县东南一百五十里上唐乡故城即是。”这个南迁立国的唐杜氏就是与随国境界相邻的唐国,亦即《左传》襄十七年所谓楚武王“服随唐”之唐。因此在汉东地区出现一个出自晋人的随国是不足怪的。而且历史上也明载有晋侯奔随之事。
《左传》隐公五年载:“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左传》隐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这个奔随的翼侯即晋鄂侯,他所奔之随旧说是晋邑,在今山西省介休县附近。从当时伐翼的规模来看,鄂侯欲在晋境之内避难是难以幸免的。既然历史上有鄂侯奔随的记载,而随国故都又出土了鄂侯弟之器,这就可见晋侯所奔之随应是汉东之随国,而非晋之随邑。而且晋国之随邑本身也可能是因随人而得名。晋有名臣随会,又称随武子,传说晋之随是他的食邑。但随会的祖父在自叙宗谱时却说其先人“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见《国语•晋语八》)《左传》昭二十九年亦谓范氏籍为鲁县,即随唐故地。由此可见,晋国的随氏本来出自汉东随、唐。故而晋之随邑也本因随氏得名。晋、随两国的亲缘关系,晋人也是牢记在心的。如晋、楚城濮之战时,文公思及楚惠,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汉阳诸姬即指随、唐等国,晋人以此诸国灭于楚为大耻,正是因为晋、随同族。
有关随国的历史
春秋时代的随国为什么又称为曾国
虽然“曾随合一”说的和者甚众,但持异见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说来,这些意见有以下几种:
1、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至于何以不见随国遗物,有待今后考古发现。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曾灭随,据其国土。顾铁符:《笔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
3、随灭曾,延姬姓宗嗣。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辑
4、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徐扬杰:《关于曾侯问题的一些看法》,《江汉论坛》1979年第3期
5、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者曾国国境直向西楔入随国境内。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当然,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以前,上述几种情况也并非毫无可能。但问题的彻底解决,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大批青铜器和其他文物,尤以巨大青铜编
钟闻名于世。此墓系战国时代曾国国君名“乙”的墓葬。那大量珍贵随葬品的出
土面世,既提高了古曾国的知名度,也带给人们一个迷,随县是春秋战国时代的
随国,在随国的国境中怎么会出现曾国国君的墓葬?学者们纷纷探秘。
一说随国即曾国。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一文认为,随国即曾
国,理由是随国和曾国都是姬姓国,系西周分封于江汉的诸姬姓国之一。而且,
就两国的地望来看,也是一致的。从宋代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到曾侯乙墓,都分
布在随枣走廊一带,而且都是从南阳盆地迁入随枣走廊的。因此,随、曾一国,
就像魏又称梁、晋称唐、韩称郑一样,是一国两称。
一说随被楚灭后,曾国是由其他地方迁入随地的。杨宽等人《曾国之迷试探
》、何光岳《曾国考》等都持这一观点。他们认为,曾国在西周时已与随国同时
并存,说随国即曾国缺乏依据,进而提出随国在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被楚国所灭,
楚国把地处楚边陲的曾国,从南阳迁入随地,这样随地就有可能出现曾国国君的
墓葬。
自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后,“曾”字开始与随州历史相关联,这使得历史学学家突然意识到一个困惑:所有史籍都只说“随”国不提曾国;而迄今为止出土的文物无不刻着一个“曾”字不着一个随字。更令人不解的是,史载该地竟有两个曾国和随国。
除我们所熟知的姬姓随国和曾国外,有意思的是,该地历史上还曾有一个姜姓随国和曾国。《元和姓纂》“随”下引《风俗通》云:“炎帝裔随侯之后。”《路史.国名纪甲》亦谓“随侯,炎裔”,是为“姜姓”。尽管文献未明言这个炎帝之后的姜姓随国的地望,但立国时间大约与汉东的另一姜姓国家厉(今随县厉山)相当,可能早至商代。无独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辞中,也有一个曾国,地域也在汉东。此卜辞之曾国就是上述文献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说,这同姬姓“曾随合一”一样,是又一个姜姓“曾随合一”。更有人据此推断出周代汉东姬姓之曾国应当是在兼并商代汉东姜姓曾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由于姜姓曾国随国史料奇缺,难究其详。我们姑且撇开不论,仅说说姬姓曾国和随国。
姬姓曾国由于文献无载,其疆域也只有根据出土文物考查。据统计,现已发现的曾国有铭铜器共12批,其年代从东周初到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到两周之际。据此判断姬姓曾国立国于西周早期,灭亡于战国中期偏晚。分布范围大致是以今随州市为轴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阳,东过随城,北到新野,南达京山。而姬姓随国立国的时间,虽然文献无明载,但从《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的记载分析,至迟西周晚期已有其国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国的时间或许更早一些。而灭亡的时间,据《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的记载分析,姬姓随国至少春秋末年还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经历287年。而考虑到此时随还与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国祚当会延迟至战国初。如果按随国、曾国为一国二名之说,随国历史长达450余年。
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事,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昭王的这次军事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反证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但随着楚国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随人被迫同楚人订立盟约。及至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人公元前640年“以汉东诸侯叛楚”,《左传.僖公二十年》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国势衰落。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成为名副其实楚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于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
战国时期,随国史事文献无载,只有凭考古资料推测。公元前433年,随国国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儿子惠王以楚人最为珍重的礼乐器编钟相赠。公元前407年左右楚声王娶曾姬无恤为夫人,说明战国早期随楚关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郊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墓主地位约相当于国君一级。此墓下葬时间在战国中期前段,表明此时随国尚存。晚于擂鼓墩二号墓下葬年代的曾姬无恤壶,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声王夫人无恤为宣王祖母,无恤尚在,宣王当不会灭其祖母故国。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发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号墓和六号墓为楚墓,时代为国中期,十三号墓的下限到战国中期与晚期相交之际。1984年随州安居又发现一座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现于随国城郊甚至国君陵区之内,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这无疑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楚人已占有随都,随国已不复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328年前后。
至于随国的疆域,由于文献中无明载,我们只能据记随国事较多的《左传.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汉淮之间”、“速杞”等地名来看,其境域当包括今汉水以东,桐柏山以南,广水以西,钟祥、京山以北地区。由此可知,曾国、随国疆域相合,存在的时间相当。正因为如此,史学家大多倾向于曾随一国二名的说法。其理由不外乎如下四种:
1.存在时问相符。
2.所处地域相同。
3.姓氏相吻合(同为姬姓)。
4.在古籍中一国二名的记载很普遍。(注:“曾”为国名,“随”为曾都,因而文献称其国为“随”。)
虽然“曾随合一”说的和者甚众,但持异见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说来,也有如下五种:
1、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事实上随国都在今随州城郊安居镇王楼村,与曾都尚有一定的距离。
2、曾灭随,据其国土。
3、随灭曾,延姬姓宗嗣。
4、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
5、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者曾国国境直向西楔入随国境内。
到底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于事实呢?由于双方各执一词,至今尚无定论。以至于历史学家发出这样的感叹:文献中未见曾国,却有一个与曾国在姓氏、疆域、年代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随国,而且在随国的都城附近,竟发现了曾国国君和朝臣的墓葬。这一奇特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如曾和随为两国,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随为一国,何以有二名?这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谜。
相关链接
出土的曾国青铜器
1、上曾太子般殷鼎
在1977年秋和1981年春在山东临朐县嵩山公社泉头村出土,共出土青铜器二十一件,其中六件铸有铭文。现收藏于临朐县博物馆的这件“上曾太子般殷鼎”,口径30.5、通高26.5厘米,重6.65公斤。平折沿,附耳,耳两翼各有一铜柱连接口沿,半球形腹,平缓底,蹄形三足,耳内外分别饰窃曲纹、重环纹,腹饰凸弦纹。器壁内侧铸有铭文凡五行三十八字铭文。铭文释文大概: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择)基金,自乍□(作□)彝,心圣若□(虑),哀哀利锥,用考(孝)用亯(享),既龢无测,父母嘉寺(持),多用旨食。
2、曾子义行簠
1988年在江苏六和县程桥镇出土。通高19.25、口横28.2、口纵22.9厘米。盖、器形制、纹饰、大小相同,上下合成一器。长方形,直口斜壁,平底,矩形足,盖沿铸有六个兽面形卡扣,盖、器两端各有一个兽首耳。盖、器均饰蟠虺纹,足饰卷云纹,为春秋晚期作器。
3、曾姬无恤壶与曾侯作叔姬簠
1933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墓出土大量战国时期高级别楚国青铜器,其中有一对曾姬无恤壶。通盖,高37.1、口径9.5寸,体呈椭方形,直口长颈,鼓腹,圈足沿下折,颈部有一对顾龙形耳,盖呈盝顶形,上有四个S形钮。体饰蟠螭纹,为战国中期器具。
双壶铭文相同,内壁铸铭文39字:隹(唯)王廿又六年,圣 之夫人曾姬无恤,(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 (职)在王室。
曾侯作叔姬簠中“叔”作老三解读。
4、曾侯仲子游父鼎
春秋早期,1966年7月湖北京山县坪垻公社苏家壠出土。通高26.5、口径38.3厘米。直口,平折沿,一对附耳高出器口,浅腹三蹄足。颈饰窃曲纹。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10字。铭文释文为曾□中(侯仲)子□(游)父自乍(作)□彝。“仲”作“次”释。
5、曾子游鼎
1959年上海博物馆收集到一件来自鄂北随地铭文释为:“曾子游择其吉金,用铸口彝,惠于刺曲 ……”。
6、曾侯乙编钟及曾侯乙鼎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
曾侯乙鼎
通高64.6、口径64.2厘米。直口方唇,短颈,方附耳,鼓腹,平底,三个蹄形高足。腹部设两个环钮,颈腹之间有一道凸弦纹,器身饰蟠龙纹和垂叶纹,耳饰几何云纹。足饰兽面涡云纹。铭文:曾(侯)乙诈甬冬(作持用终)
此外,还有曾子仲宣鼎,春秋早期作器。铭文:曾子中(仲)宣,□用(其)吉金自乍(作)宝鼑(鼎),宣丧(尚)用者(饔诸)父、者(诸)兄,(其)万年无强(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亯(亯)以及曾子缶、曾太保叔盆、曾孙无鼎、曾伯陭壶、曾子伯匜、曾子簠等传世青铜器。
随国,是春秋时期位于今湖北省江汉流域的一姬姓诸侯国。
需要指出的是,春秋时代的晋国有一地名随,即《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记载的“翼侯奔随”。此地后来作为晋国名臣士会的封地,因此《春秋左氏传·文公十三年》有将士会称为随会。这一位于今山西省汾河流域的随地,据童书业说,前身也是一古国。童书业并指出,山西省汾河流域的古国如随国、鄂国、唐国(后改称晋国)、沈国、黄国等,在江汉流域附近都有同名国[1]。
随国属于汉江流域的姬姓诸侯国集团(即汉阳诸姬)。在春秋初期楚国未成长为霸主前,随国势力一度强大,为汉阳诸姬之首。公元前706年楚武王侵略随国却半途而废,楚国此时自认不得志于汉江流域。公元前704年,楚国再次侵略随国,并取得会战的胜利,但楚国实力不足以在此时吞并随国,所以在当年即与随国讲和。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卒于侵略随国的征途,当年随国求和。此后的几十年间,楚国四处征伐而逐渐吞并汉阳诸姬。公元前640年,随国率领汉阳诸姬背叛楚国,楚国击败之,双方言和。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当年,晋国人有言,汉阳诸姬已经全部为楚国所有。随国沦为楚国的附庸,不再为中原诸侯国视为独立而有资格参与盟会的诸侯国。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奔至随地。随人在吴国的压力下,并未将楚昭王交给吴国,为楚国立下保护楚王的功劳。因此楚国对随有一定的奖励。公元前494年,《春秋经》记载:“楚子、陈侯、随侯、许男伐蔡”。《春秋经》本于鲁国的国史,此条记载,被杜预等人认为是楚国为了报答随的功劳,而使随国重返独立的诸侯国行列。
后不知何年,随国亡于楚国。
自从牧野之战武王灭商,西周王朝为了镇守辽阔的疆土,控制殷商后裔,便把兄弟叔侄和立有战功的异姓贵族派往各地担任诸侯,以世袭的形式统治这些地区。这种分封制对发展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到西周中叶,周昭王、穆王不断向淮夷、于越、荆楚用兵,为巩固对南方疆域的控制,同时也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又把一些姬姓兄弟叔侄从山西、陕西移封到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随(曾)、唐、蔡、应、息等数十封国,组成一个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它们互为犄角之势,负责监视并阻断荆楚和淮夷、于越结盟,为安定南方起了重要作用。
姬姓随(曾)国封邑宽广,大致以随枣走廊为中心,北抵新野,东邻应山,南及京山,西近襄樊。这一带经过夏商先期开发,生产发达,文化先进。遍布随州境内的古文化遗址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它们都是临河高地,据险而守,由村寨、贵族坞垒、都城组成梯次社会布局。这种布局,与我们今天的村、镇、市(县)何其相似。已发现发掘的春秋时期随(曾)国贵族墓分布于新野、信阳、安陆、京山、枣阳等地区,在我市发现发掘的则分布在均川、安居、淅河、东城等地。这说明随(曾)国在春秋时期处于高度文明阶段,综合国力相对强盛。加之随(曾)国世代沿袭“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内政外交方略,所以它在春秋早期敢于屡抗楚锋,成为抵御楚国东进北伐、问鼎中原的前沿堡垒。
随国自从西周早期登上历史舞台始,便同楚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随国史,就是一部随楚关系史。
周武王克商立国后,曾先后分封七十一国,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皆举亲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而作为“汉阳诸姬”之首的随国,其任务是监控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随国封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据“安州六器”,不会晚于周昭王之世。学术界大都认为,“安州六器”所载,即《古本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六年伐楚荆”事,而据“安州六器”所载昭王南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并于唐国整治军队分析,昭王的这次大规模行动无疑得到了以随国为首的汉东诸国的积极配合,这说明当时的随国同楚国已存在着矛盾。
周室东迁以后,诸夏大一统、小分裂的局面已改变为小统一、大分裂。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周公东征、昭王南征之类赫赫扬扬的壮举已没有重演的可能,楚人再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然而,生产发达、文化先进、军事实力雄厚的随国则依然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于是,楚武王末年,楚对随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左传·桓公六年》 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满,楚武王再度伐随。尽管随人奋力抗楚,充分显示出其抵御外敌的“汉东大国”的气魄与胆识,但由于楚国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左传·桓公八年》到春秋中期,楚势更为强盛,随人公元前640年“以汉东诸侯叛楚”,《左传·僖公二十年》但终被楚令尹子文击败,境土日月削,国势衰落。此后,随国“世服于楚,不通中国”,《左传·哀公元年》杜注成为名副其实的附庸之国。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军攻入楚国的郢都,楚昭王奔随,《左传·定公四年》吴人尾追而至,随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个中奥秘,随人已有揣测:“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而未灭,“楚实存之”。这段话虽然是吴师入郢前随、楚关系的写照,也同样可以用来说明进入战国后汉东唯随国独存的缘由。
“随国,姬姓”,于西周早期立国。位于周王朝地域的南疆,与强大的楚国邻近。然而,随为周王朝的诸侯国,楚是蛮夷之国。《安州六器》载:昭王十六年伐荆楚,经过唐、厉、随等国,说明当时随国与楚国已存在着矛盾。
楚武王末年(公元前706年),楚对随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随国始而修政备战,继而拒不参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会。其后,楚武王再度伐随,尽管随人奋力抗楚,但由于楚国势力强大,最终还是同楚人订立盟约。公元前640年随人“以汉东诸侯叛楚”。但还是被楚国击败,境土日削,国势衰落,此后“世服于楚”,成为楚国的附庸。至春秋末年,周王朝分封在“南土”的同姓诸侯国先后被楚国灭掉,惟随独存。
战国时期,随国史事文献无载,只有凭考古资料推测。公元前433年,随国国君曾侯乙死后,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赠以珍贵的礼乐器缚钟。公元前407年楚声王娶曾姬无恤为夫人,说明战国早期随楚关系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随州市西部发掘了擂鼓墩二号墓,墓主地位相当于国君一级,考古界定在战国中期前段。表明此时随国尚存。出土的曾姬无恤壶,铸于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楚声王夫人无恤为宣王祖母,无恤尚在,楚宣王不会灭其祖母故国。据出土墓葬文物分析,随国于公元前328年之际最终为楚所灭。
春秋时代的随国为什么又称为曾国
虽然“曾随合一”说的和者甚众,但持异见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说来,这些意见有以下几种:
1、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至于何以不见随国遗物,有待今后考古发现.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曾灭随,据其国土.顾铁符:《笔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0年第2期?
3、随灭曾,延姬姓宗嗣.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1辑
4、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徐扬杰:《关于曾侯问题的一些看法》,《江汉论坛》1979年第3期
5、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者曾国国境直向西楔入随国境内.何光岳:《楚灭国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当然,在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以前,上述几种情况也并非毫无可能.但问题的彻底解决,仍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春秋战国时的随国和曾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国家
随国和曾国是一个国家.
>原文:“‘曾’一作‘鄫’,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1978年发掘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铜器。或谓此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一说曾、随为二国。”《辞海》释“鄫”同 “曾”?三,古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市一带。 后经专家考证,得出“曾随合一”的结论,即在2400年前,以随州曾都区为中心的汉东地带的随国和曾国,其实为一国,随州即为曾都。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启用“曾都区”这一名称(据随州市官方网站)。 曾国是周朝的一个分封小国,侯爵。 由于1978年3月在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出土了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15000多件珍贵文物而闻名遐迩。这些文物均出土于曾国国君曾侯乙(约公元前433年)墓葬中,曾都也因此得名。 另有一说,称曾国原封于缯国故地(今河南方城县),因袭故国之名,未加“ ”部,以示区别。西周末年,曾国势力强盛,与申侯、西夷、犬戎攻杀周幽王于骊山。春秋初,楚国崛起,便与楚国交好,之后国域逐渐向南扩至随州,迁都于此。战国末年,曾国为楚国所灭。此说又将河南缯国及湖北曾国合二为一,二者只是时间一个在先,一个在后。
随国的历史传说
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爵位为侯爵。周末,亡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秋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