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皮的木兰皮
(《别录》·《本经》原作木兰) ①《本经》:味苦,寒。②《别录》:无毒。 治酒疸,酒皶面疱,阴下湿痒,癞病,重舌,痈疽,水肿。①《本经》: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皶,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②《别录》:疗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臭气。③《纲目》:治酒疸,利小便,疗重舌。④《野生药植图说》:治腰痛、刺痛和头痛。 ①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斑黄黑:黄芪二两,木兰一两。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②面上皶疱酐蹭:木兰皮一斤。细切,以三年酢浆渍之百日,晒干捣末。每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古今录验方》)③小儿重舌:木兰皮一尺,广四寸,削去粗皮,用醋一升,渍取汁置重舌上。(《子母秘录》)
木兰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木兰皮的别名 5 来源 6 性味 7 功能主治 8 木兰皮的用法用量 9 附方 10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木兰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木兰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木兰皮 1 拼音 mù lán pí 2 出处 《别录》·《本经》原作木兰 3 拼音名 Mù Lán Pí 4 木兰皮的别名 姜朴(《中药志》) 5 来源 为木兰科植物辛夷的树皮。 6 性味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7 功能主治 治酒疸,酒皶面疱,阴下湿痒,癞病,重舌,痈疽,水肿。 ①《本经》:"主身有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疱酒皶,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 ②《别录》:"疗中风伤寒及痈疽水肿,去臭气。" ③《纲目》:"治酒疸,利小便,疗重舌。" ④《野生药植图说》:"治腰痛、刺痛和头痛。" 8 木兰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外用:煎水洗或醋浸含漱。 9 附方 ①治酒疸,心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饮洒发赤斑黄黑:黄芪二两,木兰一两。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②面上皶疱酐蹭:木兰皮一斤。细切,以三年酢浆渍之百日,晒干捣末。每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古今录验方》) ③小儿重舌:木兰皮一尺,广四寸,削去粗皮,用醋一升,渍取汁置重舌上。(《子母秘录》) 10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木兰皮的方剂 木兰皮膏 ùlánpígāo《圣济总录》卷一三三:组成:木兰皮1两,芍药1两,射干1两,蛇床子1两,白芷1两... 治中结阳丸 1分,附子1分,当归1分,厚朴1分,白术1分,木兰皮1分,白头翁1分,黄连1分,黄柏1分,石榴皮1... 拓汤 两,芍药1两,升麻1两,沉香1两,青木香1两,木兰皮1两,芒消3两。主治:小儿数十种丹。用法用量:... 面膏 两,细辛1两,白附子1两,白芷1两,当归1两,木兰皮1两,白术1两,独活1两,萎蕤1两,天雄1两,... 木兰散 ánsǎn《外台》卷三十二引《集验方》:组成:木兰皮1斤。主治:面上齄疱皯(黑黾)。用法用量:每服... 更多用到中药木兰皮的方剂 用到中药木兰皮的中成药 麻子仁丸 肌代谢,同时有升高血压、抗休克作用。厚朴中所含的木兰箭毒或厚朴堿均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而厚朴酚则通过... 枳实消痞丸 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并呈明显量效关系。臣药厚朴所含木兰箭毒堿或厚朴堿均有降血压作用;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 更多用到中药木兰皮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木兰皮 《普济方》:[卷五十二面门]面膏 玉屑面脂方令黑者皆白。老者亦少。玉屑寒水石木兰皮旋复花珊瑚丁香土瓜根蜀水花白茯苓芎菟丝子藿杜两)熊... 《普济方》:[卷五十一面门]面(附论) 。二十七日白。一年与众别。王屑膏治面。玉屑珊瑚木兰皮辛夷(各一两半)白附子芎白芷(各一两)冬瓜子仁...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二]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一十三首 (各八分)白芷葳蕤菟丝子藿香甘松香(各十五分)木兰皮白僵蚕本(各十分)茯苓(十八分)冬瓜仁(十六分... 《千金翼方》:[卷第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 各十五分)蜀水花青木香(各二两)茯苓(十四分)木兰皮本白僵蚕(各二两半)冬瓜仁(四两)鹅脂羊髓(各... 《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治酒诸方
中医药怎样治“过敏”
过敏症状的发生,跟临床很多疾病的产生相关联,比如常见的皮肤病症,如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多有过敏的因素在内。
中医一般认为过敏的产生跟正气不足,不能抗邪,导致外邪入侵皮肤经络而发生,尤其是“风”、“寒”关系密切,也有一些病邪表现为湿热等,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导致过敏反复发生,也是重要的内在因素。
中医治疗思路
因此,过敏症状的发生,多跟食用一些寒凉的食物,比如海鲜、贝壳类的饮食,或者受风寒诱发病症,而脏腑机能紊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导致正气不足,此类的症状就更容易反复。
中医在扶正祛邪,积累了很多经验,比如一些有效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玉屏风散都是有扶正祛邪的作用。
以玉屏风散为例子,里面用到黄芪、白术有扶正固表、健脾益肺、补益中气的作用,加入防风祛风散邪的作用;再以小柴胡汤为例子,里面用到柴胡、黄芩等药物能够疏风清热、清热祛邪,半夏生姜能够化痰祛湿祛邪,也有人参大枣甘草等药物能够扶助正气,这些药方都有广泛的临床治疗价值,能够适用于多数病症,当然也包括过敏症状的治疗。
过敏:有效的方药
临床有很多中药也是有直接对过敏治疗效果,比如祝谌予老中医的过敏煎,用到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甘草这些药物,有收有散,能够祛风散邪,能用于过敏症状。
我临床观察,有很多药物对过敏的症状有比较好的作用,比如乌梢蛇、蝉蜕、荆芥、防风、生地、路路通、徐长卿、白鲜皮、地肤子等,都可以辩证灵活选择。
更多中医文章内容,关注郑医生……
如何赞美中医???
1. 中医文化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一碗药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怎么治病?就是调和阴阳。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