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召见贾谊,移膝贴近贾谊听讲,不是询问百姓生机,而是问起鬼神之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唐诗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贾生》 李商隐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赏析 全诗前两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看似在写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承、转交错,写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召见贾谊,移膝贴近贾谊听讲,不是询问百姓生机,而是问起鬼神之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出自唐诗诗人李商隐的《贾生》。
《贾生》
李商隐〔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华气质。
可怜:可惜,可叹。
虚: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赏析
全诗前两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看似在写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可怜夜半虚前席”承、转交错,写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贾生古诗赏析
《贾生》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韵译】: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评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贾生古诗及解析
贾生古诗及解析如下: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译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注释: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苍生:百姓。才调:才华气质。可怜:可惜,可叹。虚:徒然,空自。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诗人简介: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贾生》创作背景是什么?
《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那么网友们知道《贾生》创作背景是什么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2、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3、 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上就是对于《贾生》创作背景是什么的相关内容。
贾生的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所言,“此盖至昭州修祀事,故以借慨”,意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见《李商隐评传》)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