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九阿哥胤禟的结局是怎样的?
皇九子胤禟((yìn táng)的结局最为悲惨,他不仅被更名削掉宗籍,而且最后活活在监狱中被折磨而死(另说在狱中被毒死的)。爱新觉罗·胤禟,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史书记载,九阿哥胤禟天资聪慧,从小就是一个小发明家,对满汉文化都有研究。而且为人更是重情重义、慷慨大方,正因为他强力支持八阿哥胤禩(即八爷党),结果被雍正所憎恨。扩展资料:相关背景“九子夺嫡”是康熙一生最大的败笔,当年康熙对皇子的教育采取发挥其长处的方式,而没有站在皇子本身的角度考虑,最终造成了悲剧的产生。雍正三年,胤禟被革去爵位;雍正四年,胤禟被废除宗籍,被关押在禁地,身缚铁锁。不仅如此,当时雍正帝还让其改名为“塞思黑”,其意一说为“猪”,另一说“讨厌的人”。这位从小就聪慧异常的皇子在狱中被折磨而死,但也有传言说胤禟是被雍正下令毒死的,终年四十三岁。纵观胤禟的一生,虽然他本人对皇位没有迷恋,但是因为他身在帝王家,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八阿哥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上的八阿哥是被雍正囚禁后折磨致死。据史料记载,八阿哥于雍正四年(1726年)二月被雍正削去宗籍降为民王,圈禁于高墙之内。同年三月,雍正还下令将其改名为“阿其那”(满语中“狗”之意)。雍正四年九月初十(1726年10月5日),受尽牢狱之苦的八阿哥饥寒交迫,胃中已没有任何食物,呕吐物中仅剩鲜血,最终惨死于禁所。康熙末年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除皇长子、皇次子(废太子)是被康熙囚禁而死外,只有皇十三子允祥得到重用,最后善终,其他皇子的命运都不好,特别是皇八子、皇九子被赐名阿其那、塞思黑,受尽折磨而死。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的第八子)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康熙为什么不喜欢八阿哥
康熙不喜欢八阿哥的原因是八阿哥在私下里结党营私,笼络人心,野心昭然若揭,这让康熙十分的厌恶。康熙最讨厌儿子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了,八阿哥虽然聪明,但他不如老四那样懂得隐藏锋芒,在朝野中声望太强已经威胁到了皇权。从出生来看,八阿哥生母地位较低,在封建王朝等级下,皇帝对生母的宠爱程度,决定皇子的地位。康熙管太子,太子管皇子,而八阿哥以贤著称,与太子不是一个路数,这让康熙警惕。废太子后,八阿哥竟然得到多个部门,京内京外的官员支持,让康熙惊恐。八阿哥的治国理政能力欠缺,但笼络人心擅长,康熙是强人也是高手,焉能不知其几斤几两。分忧办差,凡有难度就退后闪躲,凡是利于争夺皇位的,就趋利避害,康熙不会不察觉。心怀异心,表现明显,业务不突出,与康熙不合拍不交心,所以不喜欢。
康熙八阿哥怎么死的 康熙八阿哥相关介绍
1、康熙时代的八阿哥即爱新觉罗·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
2、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
3、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4、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岁。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