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手下的第一猛将姜登选,最后为何会被活活闷死?
姜登选之所以会被活活的闷死,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和郭松龄一起造反,所以最后才被郭松龄杀了。姜登选其实也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所以说姜登选的个人能力绝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姜登选出生在河北地区,家里的环境也是非常的好,而且从小为人就特别的豪爽,所以也是结识了很多有能力的人。后来姜登选也是直接被委派到日本学习军事,在回到国内之后,姜登选也是任四川军政府的总参谋长,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后来又成为了张作霖的手下。而张作霖也是有一双慧眼,知道姜登选这个人不凡,张作霖也是特别的赏识姜登选,于是便重用和提拔了他。如果要说姜登选的死,那还要从第2次直奉战争提起。姜登选当时是和郭松龄搭档,但是在这次的战役当中,这两个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分歧,而且郭松龄又认为姜登选手下的一个旅长贻误了战机,所以想要杀掉这个旅长。姜登选又是一个出了名的护犊子的人,所以双方的分歧也是越来越大,最后还是张学良出面摆平了这件事情,不过从这个时候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已经有了很大的间隙。众所周知,最后郭松龄也是直接联合了冯玉祥等人想要造反,姜登选听说了之后,不顾之前两个人之间的恶劣关系,想要去劝说郭松龄。不过此时的郭松龄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但没有听从她的劝说,反而还想把他拉下水。对于姜登选来说,张作霖就算是自己的恩人,当然不会造反,于是便拒绝了这个提议。而郭松龄为了以绝后患,便直接把姜登选杀死并且埋在了野外,不过当时的姜登选并没有彻底的死透,所以在被埋了之后算是被活活的憋死。
张作霖手下第一猛将姜登选,为何最后死得却很惨?
张作霖手下的第一猛将姜登选之所以最后死的很惨。是因为姜登选是一个重情义的人,郭松龄想要拉着他一起反叛,他不同意,最后被郭松龄残忍的杀害。姜登选是张作霖手下的五虎将之一,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高级将领,毕业于日本军事学校,后来回国以后加入了张作霖的军队,并且屡次立下战功。同为五虎将的还有郭松龄等人,而姜登选最后就是死在了自家兄弟郭松龄的手里的,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姜登选和郭松龄之间有矛盾。姜登选的死是让人惋惜的,因为他和其他的五虎将不同,他是一个很重情义的人,可最后也正是因为他的重情义,让他命丧人手,先来说一下,姜登选和郭松龄的矛盾吧,在一次姜登选和郭松龄共同出战的一次战役中,他们两个人产生了一些分歧,后来郭松龄怀疑姜登选的一个手下违规操作,不听指挥,导致贻误了战机,所以郭松龄要处决这个手下,这个时候姜登选出来护犊子,出面说情,郭松龄不买帐,后来姜登选又拉出了张学良来说情,碍于张学良的面子,郭松龄只好作罢,可是在心里给姜登选记下了一笔,为日后姜登选的身死埋下了伏笔。第二,郭松龄发动政变,姜登选上门劝解。在1925年的时候,郭松龄联合冯玉祥等人发动了政变,背叛了张作霖,姜登选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不顾他和郭松龄以前的矛盾,亲自前去劝说郭松龄停止行动,郭松龄怎么可能会同意,郭松龄反叛之心已决,甚至还强迫想让姜登选也参与他们的反叛行为,重情义的姜登选自然也不肯的,于是姜登选就被郭松龄扣押了,并且以反叛的罪名枪决了姜登选。第三,郭松龄行动失败被处决。最后郭松龄的反叛行动失败,被张作霖枪杀,并且暴尸三日,下场也很惨烈,而姜登选的一个好兄弟想要给姜登选厚葬,挖出了姜登选的棺材,发现姜登选身上捆绑的绳子送了,棺材上还有抓痕,所以认为姜登选很有可能中枪没死,最后是在棺材里被憋死的,五虎将之一的姜登选一生重情重义,最后却落个这样凄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寒心。
张学良手下的五虎上将是谁?
张学良手下的五虎上将是郭松龄,王以哲,于学忠,韩麟春,黄显声。郭松龄深得张学良的信任。在张学良的举荐和保举下,郭松龄历任张作霖麾下第八旅旅长,第三军副军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第三军副军长。于学忠1937年七七 事变后,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黄显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率领公安局各分局,队,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抗击,直到确实无力继续抵抗,才下令退出沈阳。张学良人物说明张学良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幼年丧母,是大军阀张作霖最钟爱的长子。这位顶着父亲光环的风流公子,自进入父亲创办的陆军军校起,便踏上了一条戎马之路从最初带兵打仗到几经战争的洗礼,遭受过挚友郭松龄举兵反奉的打击,忍受着父亲被日本人谋杀的家仇国耻。最终担负起身上的家国重任,成长为东北三省的领导者。
张学良手下的五虎上将是谁?
第五名-王以哲1926年以“讨赤”为名,开入关内,参加攻打冯玉祥的南口战役。南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冯军据险顽抗。王以哲团担任攻击二道关的任务,由于指挥有方,士兵英勇作战,终于摧毁冯军阵地而扩大战果,取得最后“胜利”而受知于张学良将军。第四名-韩麟春奉天省辽阳人。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科。归国后历任北洋陆军讲武堂教务长、驻美陆军武官、军咨府参事,陆军次长,后补陆军中将。直奉战争中韩麟春投向奉系并得到张作霖的重用,历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第二军军长,陆军第四方面军团军团长兼陆军大学校长。郭松龄反奉时,韩麟春任第四方面军军团长,并与张学良所领第三方面军一起将郭松龄击败。此战之后韩麟春此时极受张作霖信任,授安国军陆军上将衔。1931年初韩麟春因中风病逝,享年46岁。第三名-黄显声“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率领公安局各分局、队,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抗击,直到确实无力继续抵抗,才下令退出沈阳。其后,他以全省的警察队伍为骨干,组织义勇军,对日抗战:转战于辽南、辽西一带,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1932年秋,其部队改编为骑兵第二师。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他又率部出关迎敌,在百马关一带进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拉出自己的部队,在漳河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激战,重创日军,但他的队伍也遭到重大损失。第二名-于学忠1937年“七七” 事变后,任第3集团军副总司令,奉命率部守卫山东海防。次年1月,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先后参加津浦路南段战役、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任鲁苏游击战区总司令,指挥第51军、57军在苏鲁交界处与八路军合作抗战。次年,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鲁南游击总指挥。(他算的上少帅手下诸多将领当中,在抗日战场上与日寇对抗时间最长,杀敌最多的唯一一人,也算为东北军在抗日战争中扳回了一成。)第一名-郭松龄排五虎将之首应该是毫无悬念。虽然他一直都不是张作霖的心腹,但他却深得张学良的信任。在张学良的举荐和保举下,郭松龄历任张作霖麾下第八旅旅长、第三军副军长、津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第三军副军长。1920年,张作霖入关调停直皖战争,郭松龄充任先锋司令,在天津小站以一团的兵力击溃了皖军的两个旅。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全线大败,各部一触即溃。任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的郭松龄负责具体指挥三、八旅,在他的指挥下,三、八旅撤退完整,并且在山海关一役中,在临榆、抚宁一线与直军几倍追兵相抗衡,阻止了直军突破山海关直取奉天的计划,使得张作霖得以安然退回奉天。(杨宇霆曾评价郭松龄练兵:同日本陆军丝毫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