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的诗意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内容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的意思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该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是开元十二年秋天,李白初离蜀地时所作。
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这首诗对当时及后世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杜甫《江月》《月三首》、郑遥《初月赋》、苏轼《送张嘉州》、陆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显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响的痕迹。
峨眉山月歌的诗意
峨眉山月歌的诗意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4、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诗意: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 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 相思而不得见, 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 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县级市)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4、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8、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翻译: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 才发现到了渝州。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明日歌的诗意 明日歌的诗意 《明日歌》 作者:钱福 原文: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诗意: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 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 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 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 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赏析: 这一首诗七次提到明日,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岁月。诗歌的意思浅显,语言明白如话,说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义。 这一首《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不要今天的事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要今天的事,今日毕。 敕勒歌的诗意 敕勒歌的诗意 《敕勒歌》 北朝乐府 原文: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歌》:这是南北朝时代敕勒族的一首民歌。 2、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 3、阴山:一条山脉的名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又叫大青山。 4、穹庐:蒙古包。 5、笼盖四野:笼盖,笼罩;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6、天苍苍: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7、野茫茫:草原无边无际。 8、见:显露,露出来。 诗意: 阴山脚下啊,有个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蒙古包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草低处啊,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从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不可抑制的由衷赞美之情。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敕勒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民歌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敕勒人的豪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半轮:即半圆的月亮。平羌江: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市入岷江。清秋时节,半轮皎月依山而出。闪烁的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江水东流。诗从“山月”写起,既点明了时间“秋天”,又道破了地点“蜀地”。半轮秋月,使人联想到青山 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入”“流”两个动词的连用,极为生动地点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的景象,把原来静的画面变成了 动的图景,暗示观赏者顺流而下,秋夜行船的情景,手法绝妙。《峨眉山月歌》鉴赏:这是一首思念故土友人的诗。开元十二年(724年)诗人由峨眉到渝州,写下此诗。首句写景:秋夜气爽,山月扬辉。夜空、半月、青山组合成一幅剪影,显得多么 宁静、和谐、优美。并点出了远游的时令和出发的地点。次句也写景:月影沉江,随水静流。这是一幅静谧的月映清江的图画,又暗点顺流乘舟之事,可知意境空灵。三、四句写沿途行程,表达了思念故人的无限情思。此诗写沿途佳境,从峨眉至平羌,由平羌到 清溪,经清溪下渝州,过渝州向三峡,都有“峨眉山月”这一美景相伴。真是景美情深,笔力劲健,对故土和故人的那种浓烈的感情犹如江河奔腾,一泻千里,极富气势。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什么意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出自是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原文奉上: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 (唐代)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您客气了。给您拓展下峨眉山月歌全诗的赏析: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摘要】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让人感到行船之快【提问】
您好,我正在编辑答案,请您稍等哦。【回答】
你好【提问】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让人感到行船之快。
比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两句是静景生动(化静为动)以两岸的花与树来表现舟行之快。【回答】
谢谢【提问】
不客气哦,希望能帮到您,祝您周末愉快![微笑]【回答】
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的意思【提问】
好的稍等哦。【回答】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的意思是: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出处】:《战国策·魏策》。【回答】
谢谢了!辛苦了【提问】
谢谢了!辛苦了【提问】
您客气了。给您拓展下峨眉山月歌全诗的赏析: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回答】
[微笑]【提问】
《峨眉山月歌》中诗人依次经过了几个地点?
《峨眉山月歌》中诗人依次经过了五个地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全诗如下: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的字面意思: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全诗赏析: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