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碧注册过商标吗?还有哪些分类可以注册?
雷碧商标总申请量1件其中已成功注册0件,有1件正在申请中,无效注册0件,0件在售中。经八戒知识产权统计,雷碧还可以注册以下商标分类:第1类(化学制剂、肥料)第2类(颜料油漆、染料、防腐制品)第3类(日化用品、洗护、香料)第4类(能源、燃料、油脂)第5类(药品、卫生用品、营养品)第6类(金属制品、金属建材、金属材料)第7类(机械设备、马达、传动)第8类(手动器具(小型)、餐具、冷兵器)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安防设备)第10类(医疗器械、医疗用品、成人用品)第11类(照明洁具、冷热设备、消毒净化)第12类(运输工具、运载工具零部件)第13类(军火、烟火、个人防护喷雾)第14类(珠宝、贵金属、钟表)第15类(乐器、乐器辅助用品及配件)第16类(纸品、办公用品、文具教具)第17类(橡胶制品、绝缘隔热隔音材料)第18类(箱包、皮革皮具、伞具)第19类(非金属建筑材料)第20类(家具、家具部件、软垫)第21类(厨房器具、家用器皿、洗护用具)第22类(绳缆、遮蓬、袋子)第23类(纱、线、丝)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第25类(服装、鞋帽、袜子手套)第26类(饰品、假发、纽扣拉链)第27类(地毯、席垫、墙纸)第28类(玩具、体育健身器材、钓具)第29类(熟食、肉蛋奶、食用油)第30类(面点、调味品、饮品)第31类(生鲜、动植物、饲料种子)第33类(酒、含酒精饮料)第34类(烟草、烟具)第35类(广告、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第36类(金融事务、不动产管理、典当担保)第37类(建筑、室内装修、维修维护)第38类(电信、通讯服务)第39类(运输仓储、能源分配、旅行服务)第40类(材料加工、印刷、污物处理)第41类(教育培训、文体活动、娱乐服务)第42类(研发质控、IT服务、建筑咨询)第43类(餐饮住宿、养老托儿、动物食宿)第44类(医疗、美容、园艺)第45类(安保法律、婚礼家政、社会服务)
雷碧是哪个公司的商标的最新相关信息
“雷碧”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注册商标。且看图:可口可乐公司早在1997年就已经注册了“雷碧”商标,32类饮料(非含酒精饮料)。可口可乐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意识可谓强烈,保护性地注册了近似商标“雷碧”。信息显示该商标于1995年提交申请,1997年获得商标证书,后续展至2017年5月。相比,可口可乐公司应该已经提出了再次续展的申请。
雷碧是什么意思
雷碧是指山寨的雪碧饮料。该产品外包装与“雪碧” 产品相同,可名字却写着“雷碧”,口味略有不同。类似的山寨饮料还有:“云碧”、“露碧”、“咏动”、“泳动”等。雪碧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喝的碳酸饮料,喝起来很刺激,后劲确实甜甜的,跟糖水差不多,不少小孩子都喜欢喝。而这种盗版的饮料不仅包装和颜色和雪碧一模一样,而且竟然连名字也非常像,叫“雷碧”,确实挺雷人的,如果不仔细看真的分不出是哪个是真是假,简直是太坑了。山寨产品简介现实生活中,被山寨货搞坏心情的事经常发生。喝饮料,除了被“雷碧”雷到,还有可能被“云碧”、“露碧”毙掉;而遭遇“咏动”、“泳动”、“脉劫”打劫,也在所难免。至于吃方便面,被“唐师傅”、“康帅傅”、“康师博”这些“师傅”们坏胃口的人,那就多了去了。其他产品领域的山寨也很多,根本无法一一列举。这么说吧,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必有山寨存在。
雷碧是什么意思
山寨的雪碧饮料。雷碧是指山寨的雪碧饮料,该产品外包装与“雪碧”产品相同,可名字却写着“雷碧”,口味略有不同,实在雷人。山寨无处不在。有媒体报道,某地乡下举办婚宴时,主家招待客人的饮料竟被发现是假的雪碧——外包装看上去跟雪碧没什么差别,但细看名字却是“雷碧”。客人们对这种难喝的山寨货纷纷摇头,表示“彻底被雷碧了”。现实生活中,被山寨货搞坏心情的事经常发生。喝饮料,除了被“雷碧”雷到,还有可能被“云碧”、“露碧”毙掉;而遭遇“咏动”、“泳动”、“脉劫”打劫,也在所难免。至于吃方便面,被“唐师傅”、“康帅傅”、“康师博”这些“师傅”们坏胃口的人,那就多了去了。其他产品领域的山寨也很多,根本无法一一列举。这么说吧,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必有山寨存在。生活被山寨货包围,的确很烦人,但这种山寨虽多却都并不高明,只要消费者擦亮眼睛看仔细点,就很容易发现问题,避免上当受骗。而市场监管部门用点心加强监管,这些山寨们也容易被清理,终成不了什么大事,造不成多大危害。当然,山寨行为并不局限于这种简单弱智的表面模仿,而商家们一旦增加山寨行为的技术含量,将其隐藏起来,那就比较难对付了。比如,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消费者在某商场购买了一件知名品牌上衣,该消费者经过了解发现,这件衣服的产地和品牌属地均为土耳其,但服装代理商在制作商品中文标签时却将产地翻译为意大利。于是他以商场涉嫌欺诈为由将其告上法院。受理此案的法院经审理,认定这家商场构成欺诈,依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退一赔一”原则,判决退还原告货款,并赔偿等额钱款。换标签这种山寨作假技术含量够高吧,消费者若不懂外语还真发现不了!其实,商家由于一时疏忽或者出于故意将商品产地标错,这种客观上给消费者造成误导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毋庸置疑,由于许多消费者对于涉及商品标识的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并不是十分了解,尤其受外文水平的限制,对进口商品的外文标识信息难以正确解读,无法辨别对应中文翻译的对错,而能够像上述案例中那位消费者一样花费心思较真的人又实在太少,这就在客观上为个别商家有意无意的“疏忽”提供了机会。因此可以肯定,尽管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已经相当清楚完备,而政府监管部门在执法层面也已经为消费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维权途径和手段,但由于消费者存在维权盲区、误区,商家暗中山寨的欺诈行为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其成功率也远比我们想象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