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导语】《扁鹊治病》,主要写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并劝戒他及时医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坚信自己无病,不肯从医,导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扁鹊治病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 3、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扁鹊治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0)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20) 1.同学们想把这个寓言故事演一演吗?(引导明确要演好故事,必须先精读课文。) 2.自由分组,研读课文,想想:要注意哪些地方才能把故事演好? 3.全班交流,读悟结合。演好故事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⑴发现时间的变化,即时间顺序: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天以后。 ⑵弄清蔡桓公病情不断恶化:病在皮肤——发展到皮肉之间——发展到肠胃里——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 ⑶注意扁鹊拜见蔡桓公神色动作的变化:站了一会儿——只好退出——连忙退出——立刻掉头就跑——最后跑到秦国。(鼓励展开想象。注意精读第5段。) ⑷注意蔡桓公语言、神色的逼真: ①豪不在意,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便邀功请赏。“ ②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③满脸不高兴。 ④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⑤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 ⑥病死。 (注意透过这些词句走进蔡桓公的内心世界,指导读出感情。) 三、课堂小结(3) 四、布置作业(5) 1.写本课生字新词。 2.复述课文内容。 教后感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8) 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和书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表演评价(20) (强调表演和评价都要紧扣课文内容,最好能展开想象。) 1.小组合作,分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彩排。 2.表演评价:是否理解了解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是否鲜活等。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7)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讳疾忌医十分有害) 2.你从故事中还得到了什么启示? (比如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自己的坏习惯、坏毛病要尽早改掉等。) 四、布置作业(10) 1.看拼音,写汉字 shì tàng pài yāo bài 解( ) 敷( ) 指( ) ( )请( )见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天,扁鹊第()蔡桓公,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告诉蔡桓公皮肤上()。过了十来天,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十来天之后,扁鹊第()次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的病已经发展到()里。又过了十来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无药可治了。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毖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崩斫夤适录捌湓⒁狻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蓖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卑迨榭翁狻 3奔蚪楸馊怠 二、整体感知 1笔Ψ抖粒生注意字音。 2毖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鄙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彼卸量挝模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2北馊档谝淮渭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于扁鹊的忠告,蔡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北馊档诙、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钡北馊档谒拇渭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辈袒腹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崩斫獯视铮夯浼布梢健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附: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病情 扁鹊 蔡桓公 扁鹊治病 一见 病在皮肤 恐向体内发展 毫不在意 二见 病在皮肉之间 不治还会加深 不理睬 三见 病在肠胃 不治会更加严重 不高兴 四见 病在骨髓 掉头就跑 派人问 五天后 浑身疼痛 逃秦 病死 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1.通过朗读体验、对比分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正确理解本文的寓意。 3.初步学习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 皮肤(可治) 毫不在意 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 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4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有趣的寓言王国,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会是谁?(扁鹊)大家想听听有关他的故事吗? 播放故事课件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听完了故事,同学们想读读课文吗?请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名医扁鹊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不听劝告结果死了。) 板书:扁鹊 蔡桓公 三、读悟感知 2、过渡:扁鹊被大家尊称为什么?(名医)从课文里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 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看出扁鹊医术高明,真是一位名医啊! 这样一位名医却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奇怪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我们分组来合作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一来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二来学习。 3、谁来说说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先读课文,再划相关的`词句,最后再说一说) 过渡:好,谁先来说。 扁鹊开始的态度是求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这三个拜见看出都是扁鹊主动去劝告蔡桓公要及时治病,还说明了扁鹊医德还非常的高尚。 4、谁找到了扁鹊劝说的句子。 (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诚恳劝慰) 大家来比较蔡桓公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语气一句应该比一句更关切更焦急。谁来读一读,请你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6、对于扁鹊的诊断,蔡桓公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非常不相信。) 他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真是胡说,我身体好好的。太生气了。很愤怒 不以为然) 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气愤,不以为然)谁来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7、还有吗?扁鹊第二次劝他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 理睬他。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这些语句看出蔡桓公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固执) 8、扁鹊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治)第四次老远看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 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即使是再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9、蔡桓公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终于相信扁鹊是真正的名医了)。(五六天之后,蔡桓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请”这个字看出来蔡桓公相信了。 10、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他的病吗?(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蔡桓公的病经过了几个阶段?(4个)谁来说? 病情 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确实不是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不要讳疾忌医!)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应该防微杜渐) 既然不是病,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蔡桓公对对话。 (1)蔡桓公,你太固执了。 (2)蔡桓公,你讳疾忌医,结果害了自己。 (3)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那样,你就不会病死了。 (4)蔡桓公,你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应该学会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思维拓展。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名医) 蔡桓公(病死) 求治 不信 不治 相信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2、练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感悟寓意。 2、编写病菌入侵记。 教学过程: 一、解题:《扁鹊治病》这个题目要抓住哪个字理解?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 三、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父王,前两个月您还体健如牛,怎么突然就抛下我们走了?(相机指导朗读) (我是一个小小的病菌,是我杀了他,为此我还写了一篇《病菌入侵记》,咦,我的《病菌入侵记》呢?完了,不知什么时候丢了。同学们,你能帮我重写一篇吗?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动手帮病菌写《病菌入侵记》吧,首先,我们要明确以下问题: a、《病菌入侵记》的主要人物? b、病菌先到哪里,再到哪里,最后到哪里? c、病菌入侵时发生了哪些让它担心的事?结果怎样?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解决以上问题,再试着和同桌说说《病菌入侵记》,说的时候,可以按如下方式说:我是一个小小的病菌。有一天,我来到蔡桓公身上,过了几天,来了一个叫扁鹊的人,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我,并对蔡桓公说他的皮肤上有病,要是不治,会向体内发展。我一听,吓的两腿发抖,这不是要了我的命。不过“吉人自有天相”,蔡桓公居然不相信名医扁鹊的话,我逃过了第一劫……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感悟寓意,指导朗读。 4、请几位同学说说《病菌入侵记》。 四、完成填空。 五、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像蔡桓公这样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六、作业。 1、先把《病菌入侵记》讲给家长听,再和家人一同演一演,最后写下来。 2、搜集成语故事,周末出一张成语故事手抄报。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下面是我整理的《扁鹊治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寓言 1、看图猜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介绍扁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词语。 3、辨析生字,指导书写。 肠:与身体有关。烫:温度很高。汤:能喝的。 书写:蔡。 4.通过读课文,谁知道这篇文章写得是扁鹊和谁的故事?(蔡桓公)。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大家,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一)感受“医术高明” 1、默读课文,用“____”划出能体现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扁鹊通过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情,真不愧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二)感受“医德高尚” 医术如此高明的神医扁鹊为什么还会让蔡桓公死去呢?难道是他不想给蔡桓公治病吗?(不是)是蔡桓公拒绝治疗,他劝蔡桓公了吗?几次劝说?(三次)请用双横线划出扁鹊劝蔡桓公治病的句子。 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说蔡桓公,你认为,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医德高尚)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他是这样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结果大王蔡桓公还是死了,究其最终根源是——蔡桓公拒绝治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蔡桓公拒绝治疗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一次: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看插图。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傲慢、不以为然)那你能带着这种自以为是,不以为然的语气读读这段话吗?(指名读)(评价) 第二次: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为什么没有理睬他?表现出他怎么了?(不耐烦,生气)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可能会想什么?(指名说) 想象补白:蔡桓公很不高兴,他心想()。 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当扁鹊第三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的不高兴吗?(愤怒)想象补白:蔡桓公非常不高兴,他心想()。 如果扁鹊再次劝告下去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了。 几次劝说都不听,还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固执己见)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态度。(个别学生展示) 3、想象补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蔡桓公最终自食其果,五六天之后,蔡桓公的病的病已经到了骨髓,躺在床上,急着派人请扁鹊的时候,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可是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五、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出示幻灯片) 六、按照顺序,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理解了故事,明白了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呢?)(时间顺序)找出时间顺序的词语。 (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后,不久。)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几个时间,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七、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把今天学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 2、推荐阅读: 《滥竽充数》《自相矛盾》《老马识途》《郑人买履》。 《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烫、汤、肠”三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 3.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要点: 通过对对话朗读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想法,明白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授 教学材料: 课本、课件 课前谈话: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聊聊天,好吗?认识我吗?(不认识)那么,我用一句话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陈映群,是湖前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是一个自信开朗的人。这会儿,你们知道该怎么称呼我了吧?(陈老师)早就听说我们龙港四小四年( )班的孩子个个都很聪明,能说会道,很会学习,真有这回事吗?(有)那好,我来考考大家。 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请大家读读,看看这段话给你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可以一边读,一边划。 交流: 1、告诉我们本组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是故事 2、感受故事魅力的同时,体会其中的道理 3、抓住主要内容,练习复述 4、学会收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更丰富多彩 果然能干!相信等会上课一定能表现得更好,对吗?(对) 同学们,其实刚才老师给你们读的,是第八组的单元提示,因为等会儿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来自第八单元,结合本单元要求去学习,一定能让我们事半功倍,有自信吗?(有) 上课! 教学预设: 一、导入课题 简介扁鹊 1、揭题 同学们,今天,陈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叫《扁鹊治病》,它是第八组的第一篇课文:第29课《寓言两则》里的第二则,寓言是一种用短小的故事讲述深刻的道理的文体。 课题里有两个生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边写边讲解扁鹊两字的写法)一起来读一读。 2、简介扁鹊 古时候,人们把医术精湛、医德崇高的医生叫扁鹊,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有个叫秦越人医生,他到各地行医,为百姓解除痛苦,为人们治好了许多病,人们就送他“扁鹊”的称号,他还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被中医沿用至今。 二、初读课文 1、接着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这里的学习提示,自己去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懂,我请咱们班朗读最棒的.孩子给大家读一读学习提示。 学习提示: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读、不断句。 (2)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 (1)检测字词 重点指导:扁鹊、理睬、肠胃、敷烫、几剂、汤药、骨髓、无能为力 读音:蔡 睬 烫、汤 髓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2)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扁鹊是名医,三次要给蔡桓公治病,都被他拒绝了,最终蔡桓公病入骨髓,无药可救,病死了。 板书: 蔡桓公 ? 病死了 三、研读课文 扁鹊是名医,三次要给蔡桓公治病,但最终蔡桓公却病死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扁鹊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蔡桓公怎么说、怎么做的句子,把它们读好。 1、课件出示扁鹊的话 句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话,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句2:您的病已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句3:您的病已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读 说说你的体会?(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的?) 指导朗读 2、课件出示描写蔡桓公的句子 句1: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句2: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句3: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句4: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读 说说你的感受?(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的?)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3、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明白寓意 1、同桌讨论:现在,你明白蔡桓公病死了的原因是什么吗? 2、谈谈自己的体会。是啊,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那是因为他固执己见 ,自以为是,有病不治,不听人言的结果啊! 板书:固执己见 这不仅让老师又想到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读一读。 3、积累成语: 你们的体会,让老师想到了几个成语: 自以为是、充耳不闻、讳疾忌医、 防患未然、洗耳恭听、防微杜渐、 你有什么发现? 五、写话 读了这则寓言,请你用上刚才的一个或几个成语,对蔡桓公或类似“蔡桓公”的人,写几句话。 自以为是、充耳不闻、讳疾忌医、 防患未然、洗耳恭听、防微杜渐、 五、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1、把《扁鹊治病》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说说自己的收获。 2、《扁鹊治病》出自中国古代的《韩非子》一书,这部书中有不少寓言故事,譬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搜集一些中国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蔡桓公 ? 病死了 固执己见 不听人言 ↓ 防微杜渐
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学习这篇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人食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生病自然要看医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代医生,他是谁呢?请听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师: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干什么职业的? 用我们平时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神医) 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我们叫扁鹊:(名医) (由“神医”引出课文中的“名医”一词,并板书)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1)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2)对于蔡桓公的死,名医扁鹊怎么解释解释? 1、(大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 (指导朗读,可以采用个人读与齐读想结合的方式) 2、名医似乎名不虚传,但是蔡桓公确实死了,想一想蔡桓公的病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你是怎么找到的? 读词的方法: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读标点的方法:(分号)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防微杜渐)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寓意,同时介绍读书方法:由此及彼地读书,孩子们会越来越聪明。) 3、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前后不过月余,他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蔡桓公)(以下分析人物的性格:扁鹊——医德高尚;蔡桓公——固执)让我们的眼球再次聚焦蔡桓公,看看他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拿起笔,仔细地读,边读边勾画。(学生很容易找到下面一些句子) (1)“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以为然,嫌他胡说自己有病而生气、愤怒。 (2)“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派人去请扁鹊”。 “奇怪”,是奇怪扁鹊的行为不同以往──掉头跑了,不再讲自己有病,直到听了扁鹊的解释,也无动于衷,病入膏肓后再找扁鹊,是说他开始相信扁鹊说的话了。 (3)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体会扁鹊的医德高尚) (4)“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蔡桓公病死了。”这些带有时间的句子,隐含着写出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前后不过月余,蔡桓公的病就发展到无药可救。虽悄然不觉,却来势凶猛,暗含了要防微杜渐的道理。并且,从扁鹊在月余时间,不管蔡桓公的态度怎样,几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劝戒他及时治病,足见其医德的'高尚。 从蔡的一言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固执) 固执是他的思想,真好,你从一个人的言行看到了(思想)。 (同时介绍写作方法:在我们作文的时候一个人的思想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表现) 4、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诚恳耐心。蔡桓公——固执,傲慢。) (四)拓展 如果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向蔡桓公进言什么?请你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交流受到的启示。 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六)结束语: 孩子们从这篇课文里懂得了这样多的道理,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寓言的魅力。
初一文言文古今异义
1. 初一 古文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归纳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2. 初中文言文的古今异义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字总汇(1) 默而识之(《论语》十则)识:(古义:记 今义:知道,认识)(2)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居:(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3) 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义:更、更加 今义: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4) 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义:“问”的意思 今义:邀、聘、求之意)(5) 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6) 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义:副词,特意 今义:事故、所以)(7)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8) 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 今义:到。 [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9) 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 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 今义:仅用于姓氏)(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 今义:品质低下)(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义:反而,难道 今义:看;照管、注意)(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 今义:指“爷爷”)(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义:疑问代词“怎么” 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等)(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义:专指第二次 今义: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 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就是“这样”的意思)(21)芳草鲜美(《桃花源记》)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22)虽人有百手(《口技》)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 今义:虽然,表示转折关系)(23)两股战战(《口技》)股:(古义:大腿 今义: *** )(24)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和词句的条理)(25)无为在歧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古义:无须,不要 今义: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26)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儿女:(古义:小孩和女子 今义:指子女)(27)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何苦:(古义:愁什么 今义:表示反问语气,不值得,犯不着)(28)谈笑有鸿儒(《陋室铭》)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书信)(29)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30)听妇前致词《石壕吏》致:(古义:对。 说话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31)出入无完裙(《石壕吏》)裙:(古义:泛指衣裳 今义:指裙子)(32)烈士暮年(《龟虽寿》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人)(33)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一般:(古义:一种 今义:指普通)(34)年已蹉跎(《周处》)蹉跎:(古义:过时 今义:用于光阴白白地过去)(35)令名不彰(《周处》)令:(古义:好的 今义:命令)(36)何坐(《晏子故事两篇》)坐:(古义:犯罪 今义:多用于“坐下”)(37)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其实:(古义:[其:它的][实:果实] 今义:一个词,用来说明某一事实的连词)(3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9)居数月(《塞翁失马》)居:(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今义:住)(40)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古义:十分之九 今义:指一个数目“十九”)(41)请献十金(《公输》)金:(古义:古代计算金属货币单位,一两为一金 今义:金银的金)(42)高可二黍许(《核舟记》)可:(古义:大约 今义:常用作表示可以、可能、许可、值得等)(4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古义:简拔,选择 今义:简单)(44)休寝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休:(古义:吉祥 今义:休息)(45)盖为不识者(《荔枝图序》)盖:(古义:句首发语词,表示推论 今义:盖住、盖子)(46)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往往:(古义:到处、处处 今义:常常)(47)夜篝火(《陈涉世家》)篝火:(古义:用笼罩着火 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在野外架起木柴燃烧的火堆)(48)借第令毋斩《陈涉世家》借:(古义:即使,假使 今义:指暂用别人的钱或物)第:(古义:是仅、只 今义:表次序)(49)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会计:(古。 3. 七年级语文古今异义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今异义词一览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 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 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 今: *** 。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 (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 4. 初二下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通假字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2、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 百 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 《五柳先生传》 1、古今异义词 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2、一词多义 如 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 得 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词类活用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 《马说》 1、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2、古今异义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3、一词多义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4、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 《送东阳马生序》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 2、古今异义词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 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3、一词多义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 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 4、词类活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 《小石潭记》 1、古今异义词 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 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 2、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 见 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动词,看见)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副词,可以) 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 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 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 《岳阳楼记》 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2、古今异义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 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 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 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国,古义为“国都,京城”,今常指“国家”)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为“日光”,今常指“风景、景色”等) 沙鸥翔集(古义为“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常指“聚集、集中”等) 微斯人(古义为“无,没有”,今常指“微小、略微”等) 3、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相当于动词,是,就是) 然则北通巫峡(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 极 北极潇湘(动词,尽,到达) 此乐何极(动词,穷尽) 一 在洞庭一湖(无实义,起强调作用) 一碧万顷(数词,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 4、词类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太守)用做动词,做州郡的长官,即做太守.) 此则岳阳楼之大。 5. 【初一上册语文21 21 论语六则21.1 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悦,高兴.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3、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4、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21.2 词类活用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21.3 一词多义1. 知:(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2)明白(诲女知之乎).(3)是知也(通“智”,智慧).2.而:(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21.4 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22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 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3:文义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4.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5.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6.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7.引 古义:拉 今义:领22.2 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fou(二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22.3 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2.4 一词多义1、则:A.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就是) B.学而不思则罔(就)2、信: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守信)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3、日:A.谢太傅寒雪日内急(日子)B.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太阳)4、是:A.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是,判断词)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代词)5、时:A.元方时年七岁(当时)B.故时有物外之趣(时常)6、乃:A.去后乃至(才)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23 伤仲永 虚词用法之:1.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2. 受之人——兼词之于.3.卒之为众人——取独不译.于: 1、环谒于邑人——介词到.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自: 还自扬州从.然: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父利其然也 ----- 代词,这样.5.1 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众人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先人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自己的前辈.5.2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惊奇、诧异”的 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认为……有利可图”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5.3 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2.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贤 1.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名词作动词)2.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5.4 文言句式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省略句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4.通假字①“扳”通“攀”②“材”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