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神的介绍
道神即路神,亦称行神和祖神。汉族民间信仰中专司出行的道路之神。路神为古时祭祀神之一。剑道天才,手执一剑杀上九重天,大闹紫薇圣地,却被绝世强者镇压在神剑山下,日日夜夜饱受万剑穿心之苦!转世为逍遥王世子,却因体内无数剑气导致身体羸弱不堪,尔后修炼绝世功法蛮荒诛仙劲,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踏上了逆天之旅!为兄弟,两肋插刀,火海刀山,肝胆相照!为红颜,征战天下,血染八荒,至死不渝!血雨腥风,扬眉淡笑,指剑问群雄,谁敢与我一战?雄鹰下山,猛虎冲天,谁主沉浮,唯我道神!你命由我不由天,灭你只在挥手间!
什么叫神道
神道又称天道,语出《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自汉以降,神道又指“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
在中医中,神道,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道。属督脉。
宗教中,神道是日本的本土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
神道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神道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神道穴的定位 9 神道穴的取法 10 神道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神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神道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神道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神道穴研究进展 17.1 对食管的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道 1 拼音 shén dào 2 英文参考 Shéndào GV11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d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神道 汉语拼音 Shendao 罗马拼音 Shentao 美国英译名 God's Path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1 日本 11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0 富耶氏 IVG10 德国 LG10 英国 Gv11 美国 Go11 神道为经穴名(Shéndào GV11,DU11)[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脏俞(《备急千金要方》),藏俞(《针灸集成》),藏输(《针灸集成》),冲道。属督脉[1]。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1]。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4 神道穴的别名 脏俞(《备急千金要方》),藏俞(《针灸集成》),藏输(《针灸集成》),冲道。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道,在第五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1]。 神,指精神;道为通道。意其为胸中之神气,又指道路。像其地位高显,如日如心也。神道者,胸中之神气,乃日与心之意也。谓其平齐心俞,下接灵台为心神出入之道路。心俞在椎之两侧,与心气相连,心神仗督阳之气而行,所经之道,名曰神道。气之伸者为神,行之通者为道。督脉之气,升而上通,行而直达。本穴旁平心俞,心藏神,喻此为心神通达之道路,主治恍惚、悲愁、心气不畅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因名神道。 7 所属部位 胸椎[3] 8 神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道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下凹陷中[4]。 神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俯伏或伏卧取穴[1]。 神道穴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5]。 神道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神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神道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神道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俯伏或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个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神道穴[7]。 10 神道穴穴位解剖 神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五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5]。 11 神道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道穴具有宁神安心、清热平喘的功效。 神道穴有宁心安神、清热散风作用[1]。 神道穴有宁心化痰、清热熄风之功,其治症,与灵台略同。顾名思义,知其功用专在神机,而非用于气化形质之为病者也。[9] 12 神道穴主治病证 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怔忡,气喘,失眠,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发热,中风不语,心惊,咳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1]。 神道穴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8]。 神道穴主治心痛,心悸,健忘,怔忡;咳嗽,气喘;失眠,健忘,癫痫;目痛,视物不明,头痛;腰脊强痛,肩背痛,瘛疭;发热,疟疾,中风不语[6]。 神道穴主治健忘,惊悸,咳嗽,疟疾,脊背强痛,癫痫;以及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5]。 心惊,心悸,肩背痛,咳喘,健忘,小儿风痫,增生性脊椎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疟疾,肋间神经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8][5]。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下背或前胸部[6]。 《针灸大成》:禁针。 注意:神道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13.2 灸法 可灸[1][8][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14 神道穴的配伍 神道穴配心俞治癫痫[1]。 神道穴配神门、三阴交治失眠、健忘[1]。 神道穴配关元治头痛、身热、寒热往来[1]。 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神道配百会、三阴交,治失眠、头晕[6]。 神道配关元,治身热头痛[6]。 神道配幽门、列缺、膏肓俞,治健忘[6]。 神道配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治风痫[6]、神昏。 15 特效 *** 用双手中指指腹互相叠加,用力揉按神道穴3~5分钟,可缓解心脏供血不足,治疗心绞痛、心脏不适[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五椎下间主肝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热头痛,进退往来,痃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可灸七七壮至百壮止。小儿风痫,瘛疭,可灸七壮。 《针灸大成》:主伤寒发热,头痛,进退往来,痎疟,恍惚,悲愁健忘,惊悸,失欠,牙车蹉,张口不合。小儿风痫,瘛疭,可灸七壮。 17 神道穴研究进展 17.1 对食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