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要以无求,自求,他求的的心态来念佛才如法?
建议三殊胜来念佛
================
丹真绒布上师关于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三殊胜”的开示
三殊胜,是指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具体而言:
1、前行发心殊胜。
简单地说,就是在行持善法之前,内心生起利益众生成佛的真实发心。
所有的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并且像现在的父母一样,对我们恩重如山。发心时,要思维众生最需要什么?所有的众生都需要安乐,虽然希求幸福安乐,但是却因愚痴不懂因果,不信佛法,无法获得究竟的安乐,如同盲人迷失在荒野一样,不知方向。这些曾为大恩父母的众生至今还在轮回的大海里流转,不得解脱。所以我们修诵经咒、磕头礼拜等等一切善业,一心一意就是为了帮助这些如母众生,愿他们获得安乐,成就佛果,这也是所有佛菩萨最初发心的目的。
当我们行持各种善法时,发心一定要广大。如果发心小,那功德就很有限。当然也不是说一点功德都没有,阿格旺波尊者及很多大德说过,这样做有功德,但是这样的功德没有很大的力量。
有些人只是口头上按照传承的仪轨念诵及修法,心里的目的却只是希望自己的事业顺利,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念诵修法,并不是发菩提心。还有些人过得太痛苦了,所以持咒修法希望解脱,但只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解脱,这也不算发菩提心。
从内心深处真实地发心,希望所有的如母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并不关心自己的快乐,也不执着自己的解脱,这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2、正行无缘殊胜。
简单地说,就是在行持善法时,以空性见摄持。
初学者,不太容易一步到位达到正行无缘,那就采用相似的方法:生起如梦如幻的定解,不执着功德,专注地修法,虔诚地行持,在行善时尽量保持稳固的清净观。
有些人发愿念诵一千万遍心咒或做其它佛事,然后到处宣说,又或者将自己所修的法门以及共修的内容,像广告一样宣扬;有些人开始时发心很大,做完善事后却有点舍不得了,心里后悔了;有些人磕头磕到一百个,觉得有点累了,就到处向别人诉说很辛苦。如果有这些情况,所做的功德就可能完全毁灭,真的很可惜。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不要太执着了。如果将自己的身体像宝贝一样爱护,那就要好好想一下,我们的身体也是无常的,只是四大的组合,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心识离开后,身体是不会被带走的,所以不需要太执着。很多人一提到修五加行,都会想到念咒可以做到,但大礼拜就不成了,因为身体太差,会很累。其实不仅仅米勒日巴尊者等大德修苦行,在藏地,普通的老人六七十岁都还在磕大头,数量累积到了上百万。所以,应该多了解藏民的修行,多看看米勒日巴尊者及其他大成就者们的修行传记,要学习他们不怕苦行的精神。这点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听无常,师父们也不提无常。如果想不到无常,那根本生不起菩提心。如果仅仅字面上理解意思,但是心里并不是很明白,也没多大作用。
3、结行回向殊胜。
简单地说,就是在行持善法后,真心真意地回向众生,这是与发心相应的。
初学者,不太容易一步到位达到真正的无毒回向,那就采用相似的方法:
观想上师、佛菩萨如何回向,我就如何回向。念诵《普贤行愿品》,或者其中的“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偈颂,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轮清净回向,能使善根与日俱增,乃至未获菩提之前都不会穷尽。如果有特殊的事情需要回向,可以加在普贤行愿品之后作个别回向。
平时坐车走路等不便情况下,可以默念持咒,但这样散念也必须字字清楚从心里过。如果有人敲门、有电话必须接,那么修法中断前记得花一秒钟时间,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不然忘记回向的话,如果遇事起了嗔恨心,功德就会被摧毁。
大乘佛法的一切实修方法,都不离三殊胜的范畴。请好好领会,以三殊胜摄持任何善法,这是极为重要的,一定要记住。
佛经里三殊圣什么意思
所谓的三殊胜,首先是加行发心殊胜,即以菩提心来摄持所修之善根;中间是正行无缘殊胜,指不被分别念所染,以无分别或专心志致的智慧来摄持;最后是后行回向殊胜,是指在结尾以回向来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毁,且蒸蒸日上。
“三殊胜”详解:
一、加行发心殊胜: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种发心,发心可分为不善、无记、善三种。
1、不善的发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为了获得名声财富地位等世间八法,表面上看来,这种发心并非不清净,但实际上它不是解脱的根本因,故称之为不善。比如有些人为了发财而听经,有些人为获得名声而听经,有些人为了治病而听经,这些发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污了,根本不牵涉解脱方面。就像现在的许多人,到寺院里去拜佛烧香,完全是围着自己转,发愿也是害怨恨的敌人,这些绝对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净,则可继续行持;如果心不清净,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这件事情放下。
2、无记的发心:去听经或放生,既没有想到众生,也没有想到佛法,只是随波逐流,听别人说放生很热闹,自己就跟着去,把放生当作一种活动而已,自始至终没有善妙的发心,只是走路吃饭的那种无记心。这样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种无记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应舍弃。
3、善的发心:又分上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下士道的发心。1)下士道的发心:行善是为了来世获得天人的果位、人间的转轮王,生到特别快乐的地方去,有吃有穿,过得幸福,这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发心:修持善法只为断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痛苦,得到声闻缘觉的寂灭乐果,属于小乘行人的发心。现在有些人听经闻法,就是希望自己获得圆满的佛果,也接近于这种发心。因为在求法的过程中,他根本没有想过众生,只想自己平息烦恼而得妙果,这种动机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发心:这是最好的一种发心,也即所谓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