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可以把九年级上册物理重点,公式给我。【跪求】
第一节、杠杆(本章重点)(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抽象出杠杆。(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4)、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 。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 二、本节的引入方法:三、教学重点: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突出重点的方法:(一)作力臂的方法 :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二)做好“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三)举例说明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的方法(1)、找“五要素”。(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四、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的方法: (一)作力臂的方法 :1、找支点。(2)画力的作用线。(3)、作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 (二)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三)画不同类型的杠杆(直的,弯曲的)五、教学流程(一)、杠杆1、定义2、五要素3、作力臂例题(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杠杆的分类(四)、生活、物理、社会(五)、例题分析六、关于力臂的典型例题(注意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七、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一)、 强调(1)、挂钩码前调节杠杆两端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避免杠杆自重对平衡的影响。(2)、挂上钩码后能否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怎样使杠杆在什么位置平衡?这样的目的又是什么?(二)、第一课时举一两条简单的例题。如课本中P6的例题。 第一节、杠杆(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灵活、综合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3)、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能用杠杆平衡条件灵活、综合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方法:一、(1)、找“五要素”。(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二、多见一些题型三、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
典型例题(一)、定性分析1、杠杆的动态分析例1、如图所示杠杆,在A端施一个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当杠杆由如图实线位置匀速转动到虚线位置时,F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大小不变 B.由小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例2、 如图所示杠杆,在A端施一个始终竖直向上的力F,当杠杆由如图实线位置匀速转动到虚线位置时,F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A.大小不变 B.由小变大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方法点拨:找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位置,作出它们的五要素进行对比分析。2、关于最小力问题例3、如图所示的弯曲杠杆,AC =20cm , BO=40cm,OC=30 cm,AC⊥CO,BO⊥CO,O为转轴.在B处挂一重为100 N的重物 ,要求在A处作用一个最小的力F使杠杆平衡.请在图上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并求出这个力的大小.2、关于最小力问题方法点拨: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是最长的力臂。例4.如图11-4所示AOB为轻质杠杆,B端挂重物G,A端分别作用四个方向力时,杠杆都能在图示位置平衡。则四个力大小说法正确的是 ( ) A.F2最小 B.F4最小 C.F1最小 D.F3最小例5.如图11-11所示,AOB为一杠杆(自重不计),O为支点(OA<OB,OD=OA),在A端悬挂一重物G,那么 ( ) A.在B点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一定是省力的 B.在C点用力不可能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 C.在B点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沿竖直方向最省力图11-12 D.在D点悬挂一个与G完全相同的物体能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例6.如图13所示,曲杆AOBC自重不计,O为 支点,AO=60cm,OB=40cm,BC=30cm要使曲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的力F的示意图及其力臂l. (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二)、定量计算例7、一根1m长的杠杆,左端挂80N的物体,右端挂20N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支点应离左端多远(杠杆自重不计)?如果两端各增加10N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则支点应往那端移动?移动多长?例8.在一些建设施工工地上,可以看见各种大型的起重机.如图11-52所示是一种起重机的简易图,为了保证起重机在起重时不会翻倒,起重机右边配有一个重物M.现测得重物M的质量为4t,AB为10m,BC为4m,CD为1m.(g取10N/㎏)问:该起重机可起吊的最大物重为多少?(起重机本身的重不计)例9、如图所示,均匀木棒AB长为1m,水平放置在O、O‘两个支点上。已知AO、O’B长度均为 0.25m。若把B端竖直向上稍微抬起一点距离,至少需要用力20N;若把B端竖直向下稍微压下一点距离,则至少需要用力( )
A.20N B.40N
C.60N D.8ON四、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剪刀医用剪刀理发剪刀方法点拨:总体上比较刀把与刀口的长度,实际使用时还要看被夹物体的位置。五、关于杠杆的类型1、在下列机械中, ①羊角锤②钓鱼竿③天平④钢丝钳⑤筷子⑥理发剪刀⑦普通剪刀⑧铁匠剪刀⑨缝纫机的脚踏板(10)铡草用的铡刀 (11)镊子(12)铁锹(13)道钉撬(14)定滑轮(15)动滑轮,它们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①④⑧(10)(13) 。 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②⑤⑥⑨(11) 属于等臂杠杆的是 ③⑦(14)六、关于实验1、小森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把杠杆支在支架上,观察到杠杆左端下沉,当他去调节螺母时;发现两侧螺母已丢失,聪明的小森在 (“左”或“右”)侧末端缠些透明胶带就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了,这样做是为了 ;然后他在两边挂上钩码后,发现杠杆仍然左端下沉,那么此时 (“能”或“不能”)再缠些透明胶带,应当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 这样做是为了 。如图17是小森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实验时所用的每个钩码重0.5N,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下表中,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2)小森的第3次实验存在错误,其错误是 。第二节、滑轮(本章重点)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3、能根据滑轮组的构成方式判断省力情况,能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二、教学重点(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2)、判断滑轮组绳子的股数。(3)、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突出重点的方法: (1)、讲清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的方法是做好课本实验,并用它们的杠杆示意图从理论上解释。(2)、判断滑轮组绳子的股数的方法是数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股数或“动算定不算”。(3)、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是“奇动偶定”。三、教学难点:(1)、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2)、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突破难点的方法:(1)、强调动滑轮 的支点在轮的边缘,而不是圆心。(可用将圆柱体推上台阶说明支点不在圆心)四、教学流程(一)、定滑轮1、定义2、特点3、实质(二)动滑轮1、定义2、特点3、实质(三)、滑轮组1、特点2、绳子股数的判断3、滑轮组的绕法五、典型例题例1、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量同为G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其中用力最大的是(均不计摩擦)( )例2、学会组装滑轮组。 F=1/2GF=1/4GF=1/3G例3、.如图3所示,物体重力G=20N,绳的一端拴在地面上,用力F使滑轮匀速上升1m(不计滑轮重、摩擦和绳重),那么( )
A.重物上升1m,F=10N
B重物上升1m,F=40N.
C. 重物上升2m,F=40N
D.重物上升2m,F=10N例4、如图,滑轮B是一个 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10N,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例5、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___N。例6、如图4所示的滑轮组挂上砝码a、b后恰好静止(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及摩擦不计)。若再在a、b下面各挂上一个质量相等的小砝码,将出现的情况是( ) A.a下降 B.a上升 C.保持静止 D.平衡不平衡要看小砝码的质量大小而定 第三节、功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4、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二、教学重点(1)、功的概念和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突出重点的方法:(1)、讲清功的定义,定义式、单位(2)、举例说明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突破难点的方法:举例说明几种不做功的情况(1)、有力无距。(2)、有距无力。(3)、力、距垂直四、教学流程(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2、定义3、定义式4、单位5、几种不做过的情况(二)、例题分析五、典型例题例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A、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运动员对标枪B、人用力推石头没推动,人对石头的推力。C、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的支持力。D、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重力对滑雪运动员E、提着桶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F、举着杠铃原地不动G、用力推着小车前进答:A、D、G例2:重100kg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10m后撤去拉力,小车滑行了5m停下来。已知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多少J?解﹕F=0.3G=0.3×100kg×10N/kg=300NW=FS=300N×10m=3000 J小车滑行时拉力为0,不做功答: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3000J。例3:重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向右的恒定拉力F作用时,由A移动到B,又移动到C,如图所示。已知AB段较粗糙,BC段较光滑,且AB:BC=1: 2。设拉力F在A→B的过程中做功W1,在B→C的过程中做功W2,则关于W1、W2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B ) A.W1:W2=l:l B.W1:W2=1:2 C. W1:W2=2:1 D.少条件,不好判断大小关系例4、一个同学用120N的力,将一个重4N的足球踢到25m远处. 对他踢球时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做功300J B. 做功100J�C. 没有做功 D. 条件不足,无法计算 第四节:功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P= =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二、教学重点(1)、理解功率的概念,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突出重点的方法:(1)、讲清功率的物理意义。(2)、注重和学生自身的相关功率进行联系突破难点的方法:举一些典型例题,并进行相关的训练。三、教学难点:功率和滑轮组相结合的问题四、新课引入方法温故知新1、问题:小明的教室在5楼,估测一下,小明上楼做多少的功?2、深化:如果第一次上楼他用了1.5min,第二次他上楼用了40s,则:两次相比,做功相同吗?人的感觉相同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3问题、那么做功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功率五、教学流程(一)、功率1、定义2、定义式3、单位4、推导式(二)、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三)、估测自己的功率:上楼、跳绳等(四)、例题分析六、典型例题例1、小明用50N的力推着一个重力为300N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以2m/s的速度匀速行驶5秒,求:1小明对小车做了多少功? 2小明推车的功率为多少?解:(1)s=vt=2×5=10(m) W=Fs=50×10=500(J)(2)p=w/t=500/5=100(w)或:p=Fv=50×2=100(w) 答:略例2、如图所示2008北京奥运会上两名举重运动员甲比乙高,如果他们举起图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时间相等,则 ( A ) A.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例3、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俯、卧撑运动,可将他视为一个杠杆,他的重心在A点,重力为500N,那么他将身体撑起,双手对地面的压力至少N?若他在1min内做了30个俯卧撑,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均为0.4m,则他的功率至少为W?解:F1L1=F2L2F1 ×1.5=500×0.9F1 =300NP=w/t=FSn/t=300×0.4×30/60=60W例4、在中考体育达标“跳绳项目”测试中,燕燕同学1min跳了120次,每次跳起的高度约为4cm,若她的质量为50kg,则她跳一次做的功约为_______J,她跳绳的平均功率约为_______W。(g=10N/kg)例5、如图11--3所示,在50N的水平拉力F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则1min内拉力做的功为 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W。第五节:机械效率
(本章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经历使用动滑轮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3、了解常用机械的效率,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4、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 二、教学重点(1)、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突出重点的方法:讲清机械效率的意义,影响因素,例举相关典型例题三、教学难点:(1)、有用功的判断。(2)、机械效率的有关计算突破难点的方法:(1)、有用功的判断方法:看“目的”。(2)、例题讲解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所做的有用功是 ,额外功 ,总功 ;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里带了一些水,有用功是 ,额外功是 ,总功是 。 克服水的重力做功克服桶的重力做功拉力所做的功克服 桶的重力做功克服水的重力做功拉力所做的功四、新课引入方法一、提出问题并探究动滑轮:小明利用动滑轮把木料拉上四楼时,手拉绳做的功与动滑轮对木料做的功相等吗1.提示:如果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手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上升的高度h、手移动的距离s;再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则可计算出动力对绳子做的功(W= ),动滑轮提升重物做的功(W= ),两者相比较就可以知道“两功”是否相等了2.某同学用动滑轮提升钩码,请你帮他完成下列表格中的空格
3.分析实验数据: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是否相等?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要注意尽量 拉动弹簧测力计,读出示数。5.用刻度尺测钩码上升距离后,你能不能马上就知道手移动的距离呢?五、教学流程(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1、有用功 : 2、额外功: 3、总功 4、关系(二)、机械效率1、定义2、定义式3、说明: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三)例题分析六、典型例题例1、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重为480N的物体G,所用拉力F为200N,将重物提升3 m所用的时间为10s.求:(1)拉力上升的速度.(2)所做的有用功.(3)拉力的功率.(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例2、如右图所示,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60N,该装置的机被效率为70% ,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多少?例3、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如图5所示,已知斜面上木箱的质量m=40kg,人对木箱的拉力F=75 N,斜面长s=4 m,斜面高h=O.5 m。求:(g取10 N/kg)斜面的机械效率。和摩擦力的大小。例4.一辆轿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轿车上的速度表如图所示,求:⑴轿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米/秒?⑵在2min内轿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千米?⑶若轿车发动机提供的牵引力为F=1600N,则轿车通过上述路程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焦?例5、如图是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所用的滑轮,若使绳端的拉力沿向上的方向(1)请在图13中画出该滑轮组的绳子绕法。(2)完善下列实验步骤:A.按组装图把实验器材装配好B.用弹簧秤测量出重物的重力C.在动滑轮下面挂上重物,并分别记下重物和弹簧秤的位置D.拉弹簧秤,使重物上升一段距离,读出 E.用刻度尺分别量出 和 移动的距离F.由测得的数据,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在这个实验中,若物重4N,重物上升了0.1m,弹簧秤示数为2N,请计算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4)你能分析一下效率不是100%的原因吗?请你试着写出两条: 、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物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时建议本章的引入方法: 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
一、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及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4.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及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5.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6.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7.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二、本节的引入方法:三、教学重点(1)、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突出重点的方法:(1)、做好课本中图12-5至12-10的有关实验(注意控制变量思想的应用),以增强感性认识。(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例。 四、教学难点: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突破难点的方法:(1)、 做好课本中图12-1、12-12的有关实验,以增强感性认识。(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实例。五、教学流程(一)、能的概念1、定义(二)、动能1、定义2、探究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三)、重力势能能1、定义2、探究重力势能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四)、弹性势能1、定义2、探究弹性势能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五)、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六、典型例题例1、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时,中国人首次实现了太空行走,当飞船返航减速着陆时,飞船的 ( D )A.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 B.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少C.动能减少,重力势能不变 D.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减少 分析:因为飞船的质量不变,速度减小,高度降低。 例2、下面的四幅图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 C )例3、如图甲、乙、丙三个图是某同学用同一个实验装置做“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心铜球、实心钢球的体积相同,h1>h2=h3)
⑴.要研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我们应选择___乙、丙__两图来进行比较。
⑵.要研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我们应选择___甲、丙__两图来进行比较。
第二节:内能、热传递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4、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5、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二、本节的引入方法:温故知新法1、提问: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是什么?2、动能、重力势能的定义分别是什么?3、分子运动 分子动能 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分子势能三、教学重点(1)、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 突出重点的方法:(1)、和机械能对比讲解.(2)、举相关例题。(3)、讲清热传递的条件、方向结果和实质。四、教学难点:
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突破难点的方法: (1)、和机械能对比讲解.(2)、举相关例题。五、教学流程(一)、内能的概念1、定义2说明3、分子运动快慢好温度的关系4、热运动5、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6、影响机械能大小的因素(二)、热传递(三)、热量(四)、例题分析六、典型例题判断1、0℃ 冰没有内能 ( )2、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一定具有内能 )3、具有内能的物体一定具有机械能 ( )4、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 )5、温度越的高物体,内能越大 ( )6、1Kg 0℃ 的冰熔化成0℃的水, 内能不变 。 ( ) 第三节:物质的比热容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的物理量。2、会查比热容表,了解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会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会进行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4、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团队精神。
九年级上册物理所有公式
[思路分析]
第一章 力
1. 重力:G = mg
2. 摩擦力:
(1) 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 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
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1) 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 直线运动
1. 速度公式: vt = v0 + at ①
2. 位移公式: s = v0t + at2 ②
3. 速度位移关系式: vt^2 -vo^2 = 2as ③
4. 平均速度公式: v平均=s/t ④
v平均 = (v0 + vt)/2 ⑤
v平均 = v(t/2) ⑥
5. 位移差公式 : △s = aT2 ⑦
公式说明:(1) 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
(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
(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
(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
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
(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
(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
(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
2. 整体法与隔离法:
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
3. 超重与失重:
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物体平衡
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 0
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
(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
第五章 匀速圆周运动
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
①. 线速度的定义式: v =s/t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 角速度的定义式: =
③. 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
④. 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
⑤.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
⑥. 向心加速度:a = 或 a =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
(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变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快慢。向心力总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变物体动能的,但它能改变物体的动量。
第六章 万有引力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万物之间,大至宇宙中的星体,小到微观的分子、原子等。但一般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非常之小,小到我们无法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物体与星体或星体与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2.万有引力定律:F = (即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大小跟这两个质点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说明:① 该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或均匀球体;② G称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N&#8226;m2/kg2.
3. 重力、向心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1).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 重力和向心力是万有引力的两个分力(如图所示, 图中F示万有引力, G示重力, F向示向心力), 这里的向心力源于地球的自转. 但由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很小, 致使向心力相比万有引力很小, 因此有下列关系成立:
F≈G>>F向
因此, 重力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便是加速度的两个分量, 同样有:
a≈g>>a向
切记: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万有引力与重力并不是一回事.
(2). 脱离地球表面而成了卫星的物体: 重力、向心力和万有引力是一回事, 只是不同的说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说到卫星就会马上写出下列方程的原因:
= m = m
4. 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和半径之间的关系:
(1). v= 即: 半径越大, 速度越小.
(2). = 即: 半径越大, 角速度越小.
(3). T =2 即: 半径越大, 周期越大.
(4). a= 即: 半径越大, 向心加速度越小.
说明: 对于v、 、T、a和r 这五个量,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被确定, 其它四个量就被唯一地确定下来. 以上定量结论不要求记忆, 但必须记住定性结论.
第七章 动量
1. 冲量: I = Ft 冲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 动量: p = mv 动量也是矢量,方向同运动方向.
3. 动量定律: F合 = mvt – mv0
第八章 机械能
1. 功: (1) W = Fs cos (只能用于恒力,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2) W = pt (此处的“p”必须是平均功率)
(3) W总 = △Ek (动能定律)
2. 功率: (1) p = W/t (只能用来算平均功率)
(2) p = Fv (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时功率)
3. 动能: Ek = mv2 动能为标量.
4. 重力势能: Ep = mgh 重力势能也为标量, 式中的“h”指的是物体重心到参考平面的竖直距离.
5. 动能定理: F合s = mv - mv
6. 机械能守恒定律: mv + mgh1 = mv + mgh2
[解题过程]
如上
求初中物理人教版电子课本。八年级上册、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
《黄冈初中同步辅导物理(8年级+9年级)》百度网盘资源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i9KVZqjdCZTSEhT78fOMg?pwd=ihq5 提取码: ihq5 黄冈初中同步辅导物理(8年级+9年级)|人教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九年级|(新) 人教初中物理初3年级(秋季最新版)|物理初中3年级22.5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rmvb|物理初中3年级22.4 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rmvb|物理初中3年级22.3 太阳能.rmvb|物理初中3年级22.2 核能.rmvb|物理初中3年级22.1 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rmvb|物理初中3年级21.3 现代通信_走进信息时代.rmvb|物理初中3年级21.2 电磁波及其传播.rmvb|物理初中3年级21.1 信息与信息传播.rmvb|物理初中3年级20.5 磁生电.rmvb|物理初中3年级20.4 电动机.rmvb
初中物理课件在那个网站下载是免费的。
初中物理全套课件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bj0UIWP5gyJ10HEJXws7w?pwd=2chq 提取码: 2chq 初中物理全套课件|九下物理知识点精讲(赠送)|九下物理课件|九上物理课件|八下物理课件|八上物理课件|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 光现象|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第二章 声现象|八上知识点精讲课件(赠送)|9.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ppt|8.温度、温度计.ppt
初中物理ppt课件
课件很多,有免费的,也有要钱的,免费的我也下载很多 【力学课件】 【电磁学课件】 【光学课件】 【热学课件】 【声学课件】 【其它课件及常用软件】 ://czwlzx/Soft/Index.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免点) 462 滑动变阻器正确使用(试看) 625 《滑动变阻器》综合 (新课标、免费) 1592 《欧姆定律》(试看) (flash课件) 7497 水力发电站(免费flash课件) 425 水流和电流动画(免费flash) 687 电功率(ppt课件) 沪科版 427 欧姆定律3(新课标Powerpoint) 324 欧姆定律2(新课标Powerpoint) 393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2(免费Powerpoint) 585 测量小灯泡的电阻1(免费Powerpoint) 521 《电功率和用电安全》人教版(Powerpo 426 串并联电路分析 296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免费)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fl 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 ( 托盘天平的使用 (flas 物体沉浮条件的运用研 视觉误差 (flash课件) 杠杆的应用 (ppt课件) 动能和势能 (人教版pp 测量硬币的直径 (flas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 锥体高度的测量 (flas 连通器----船闸(二) ( 力学复习 (ppt课件) 重力方向的应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