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时间:2024-09-26 16:04:32编辑:小松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题附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⒈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搴阰(pí) 滞笨(zhì) 愧怍(zuò) 溷藩(hùn)   B.逡(qūn)巡 赊帐(shē) 阴翳(yì) 户牖(yǒu)   C.谥(shì)号 詈(lì)骂 伛(yǔ)偻 缇(tí)骑   D.孟陬(zōu) 缙绅(jìn) 鬈(juǎn)曲 赠谥(shì)   ⒉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览揆余初度兮(时节)肇(始)锡余以嘉名   B.扈江离与辟芷(披)纫秋兰以为佩(连缀)   C.恐年岁之不吾与(待)日月忽其不淹(停留)   D.惟(只)草木之零落何不改此度(法度)   ⒊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是( )   A.朕皇考曰伯庸 B.扈江离与辟芷兮   C.纫秋兰以为佩 D.不抚壮而弃秽兮   ⒋下列各句中没有用到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C.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⒌对下列选自《离骚》中诗句的理解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C.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追求欢乐,追求幸福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⑴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造噪而相逐   ⑵ 鸡犬之声相闻   B、.⑴ 斯固百世之遇也   ⑵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C.、⑴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⑵ 则尽其天年   D.、⑴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⑵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乱曰: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屈原《涉江》)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①之所居。 (屈原《离骚》) 【注】①彭咸:殷代贤臣,因劝谏不听,投水自杀。   ⒐善用比喻表达思想感情是楚辞的一大特色。选出对《涉江》一节中的比喻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鸾鸟凤凰,日以远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比喻贤人所遭受的迫害。   B.用“燕雀乌鹊,巢堂坛兮”、“腥臊并御”比喻贤人当政,小人失势。   C.用“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比喻楚国的政治被小人弄得溷浊不堪。   D.屈原善于以美人善鸟香草来比喻忠臣贤士,以恶禽臭物比喻谗佞小人,这对后世诗歌影响极大。   ⒑下面对这两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国无人莫我知兮”是因为屈原要“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B.诗人引用彭咸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要效法前代忠臣,以死来表达自己忠心不从俗的决心。   C.两节都运用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形式,不过前者凭借比喻,后者引用典故。   D.这两节显示出了楚辞的一些特征。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多用“兮”字,“兮”字句型既整齐又错落,富有情韵。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   五人墓碑记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抶:击,笞击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诲,训诫   D.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 暴:显露   ⒓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②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①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D.①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⒔下列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A.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B.亦以明死生之大   C.斯固百世之遇也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⒕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B.张溥在本文中不但生动地记述了斗争的过程,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而且特别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C.“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和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也正是张溥写此文的目的。   D.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⒖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3分)   ⑵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   ⑶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分)   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一个“悲”字是全诗的关键,统摄着全篇。诗人“悲”从何来?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⒘填空。(4分)   ⑴故余与同社 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五人墓碑记》 )   ⑵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离骚》)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山 峦   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要理解这种崇高的生命必须有同样崇高的心灵。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另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人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谕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踩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⒙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⒚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4分)   答:   ⒛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道“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政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六、(12分)2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个单句概括出它的中心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由于科学的进步,有人明确指出,当今的大多数癌症将可以治愈;到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即可诞生,艾滋病的死亡率将会大幅下降;用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可减少一半,而患者大部分可以正常生活;由于神经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新的脊椎损伤病人可以避免发生截瘫。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在2020到2030年间,人的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有可能出现。   2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生活中,我们需要高尚。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是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   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 ;它可能是一曲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24.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4分)   ①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② 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③ 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④ 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⑤ 走出小城,郊外风景幽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⑥ 丛生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答:   参考答案   一、 1.D (鬈quán) 2.D (惟,思) 3.B (辟通僻) 4. C 5. C   6. B(均相当于“此”A①表示动作从单方面出发,而非互相关系,②互相;C①那,②他们的;D①兼词,②语气词)   二、 9.B (喻小人当政,贤人失势)   10.A (是因为楚国政治黑暗,小人当政,贤人受害)   三、11.B (按:查究,追究) 12.C (C项中两个“以”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连词,译为“用来”;A项,前一个“且”,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后一个“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况且”;B项前一个“于”,介词,译为“被”,后一个“于”,介词,译为“向”;D项前一个“当”,介词,译为“在……的时候”。后一个“当”,动词,译为“主持,掌管”)   13.A (A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活用类型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墓”,修墓。“函”,用匣子装;B项中的“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明,阐明;C项中的“遇”,是动词活用为名词,际遇;D项中的“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重大作用)   14.A (“五位烈士”是指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周顺昌不在“五位烈士”其内。)   四、15.(1)我们复社中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为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   (2)又怎能使豪杰之流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握腕叹息,抒发其志士的悲叹呢?   (3)也借以说明生死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   16.诗人因离别而悲。同意。因为此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始终,前两联写送别之景:故关、衰草、寒云、暮雪无不令人生悲;后两联回忆抒情,用“早”与“迟”对比,以及后会无期的茫然,表现了别后的悲苦难堪。   17.(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五、18.(1)渴望自由;(2)反对专制;(3)热爱祖国;(4)同情奴隶。(或(1)对自由的渴望;   (2)对王权专制的痛恨;(3)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4)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   19.(1)出身高贵;(2)童年幸福;(3)生活优裕;(4)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20.(1)照应题目;(2)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3)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它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   21.C、E   六、22.在未来几十年里,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将得到有效的防治。(单句)注意点:文中提到的2010、2020、2030等年份,在压缩时宜概括为“在未来几十年里”,文中提到的癌症、艾滋病等各种疾病可概括为“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23.例: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塑,让你明白永恒   24. ③ ① ② ④ ⑤ 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鹰隼(sǔn) 耸峙(zhì) 烙印(lào) 一蹴而就(cù)   B.干瘪(biē) 缱绻(juǎn) 瞭望(liào) 残羹冷炙(zhì)   C.颓垣(yuán) 愧怍(zuò) 自诩(yǔn) 沁人脾胃(qìn)   D.褶皱(zhě) 伛偻(yǔ) 马厩(jiù) 命途多舛(chuǎ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伶仃 炫丽 赊账 玲珑剔透 重蹈复辙   B.陶冶 垄断 匮乏 上乘佳作 雕虫小技   C.造访 渊源 蹂躏 浮想连翩 别出新裁   D.国粹 坐落 永诀 消声匿迹 礼上往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蜇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摇滚乐那强烈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D.2013年国庆节,全国各旅游最区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至5.2%和4%;但集中出游人满为患,景区不堪重负,引发国人对假期安排的讨论。   4、下面有关《家》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巴金的《家》细致地刻画了鸣凤临死前的矛盾心理和求助无门的痛苦。既表现了鸣凤对罪恶世界的恨,又表现了她对觉慧的真挚的爱。   B.觉新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行为,说明他是一个“有两重人格的人”,他虽然自己的事逆来顺受,但也是一个善恶是非有着清楚界限的人。   C.《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高觉新是高公馆的长孙,因为触怒了高老太爷,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他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梅,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D.巴金《家》的语言清新明丽,它朴实无华、不尚雕琢,如行云流水、酣畅自然,在朴实的叙写中又含有了浓郁的抒情因素。   5、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草木的叹息!”   6、请从下面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给PM2.5下个定义(5分)   PM2.5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的微粒。它的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还不到人类头发丝的1/20。它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阴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PM2.5。    二、文言文阅读(29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7—9题)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抶:扑倒)   B.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除:授予官职)   C.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构恶:挑拨,陷害)   D.以旌其所为(旌:表扬)   8、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 )   A.左右欲刃相如   B.怀其璧,从径道亡   C.沛公军霸上   D.常以身翼蔽沛公   9、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   A.会于西河外渑池 B.君安与项伯有故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二)课外文言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灞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怚中③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④。” 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②顿舍:停驻,休息。③怚(cū)中:粗心。④超距:跳远。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将军之乞货亦已甚矣。 乞货:请求封赏   B.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托付   C.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 谢:感谢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略:攻占,夺取   11.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有为将才干的一组是(3分):( )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进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的机会,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3分)   (2)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3分)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分)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分)    三、诗歌鉴赏。(10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唐代诗人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也写到了华清宫,即: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无人知是荔枝来。(1分)   (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5分)   (3)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其志士之悲哉?   (4)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朝搴阰之木兰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美人之迟暮。   (8)不念居安思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放生鸟   林清玄   泰国清迈“普哪大庙”前,有许多供游客放生的“放生鸟”。到庙里朝拜的游客,只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买一对放生鸟,打开鸟笼,两只小鸟咻咻飞向空中,小鸟的飞翔让人感到一种无比的快慰。   可是庙前的小鸟永远不会减少,原因是卖“放生鸟”的人,每天清晨都到树林去捕那些小鸟;我常想,小鸟被放生,又被捕回笼子,笼子和天空的不断来去,对小鸟而言是不是一种轮回呢?   这个景象,使我想起几年前在乡下看到的一幕。一位捕龟人,捕到许多海龟,放在庙前,供应善心人士买海龟放生来“做功德”,善良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将有灵气的龟放进大海,可以添寿。有一次,我看到那位卖龟人所拥有的.两只海龟,龟甲的底部已经刻了许多放生者的名字;很显然,它们不幸地落入卖龟者的网中,成为敛财的工具。   这两件类似的事,时常使我想到“放生”,鼓励别人放生的小贩,为什么自己不肯做功德,一定要由别人来做?我们看到放生的场面是很美的,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海龟缓缓的在水里遨游,任何人都可以感受那种快乐,唯一不能感受到的恐怕是那些小贩吧?小鸟、海龟不幸,竟成为顽者的生计。   不论小鸟,或是海龟的放生,都只是生的轮回,我却记得有两种生与死放生的轮回。   马来西亚有一种旧俗,就是清明节的时候,在溪边超度亡魂,要放莲花,称为“放生莲”。人人都相信,溪中的亡魂只要攀住一朵莲花,就可以往西方投胎为人。   中国各地,都有放河灯的习俗,在七月鬼节,家家都糊好一个河灯,趁着夜黑“放生”到河里去,传说那些彷徨的河魂,借着灯的照引,能得路重生。   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里,有一段描述放河灯的景况,我觉得是文学作品里描写放河灯最典丽的一段:这灯一下来的时候,金急急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万人的观众,这举动实在是不小的。河灯之多,有数不过来的数目,大概是几千百只。两岸上的孩子们,拍手叫绝,跳脚欢迎。大人则看出了神,一声不响,陶醉在灯光河色之中。灯光照得河水幽幽的发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   河灯从几里路长的上流,流了很久才流过来。有的流到半路就死了,有的被冲到了岸边,有些孩子拿着竿子去抓它,有些渔船也顺手取了一两只。到后来河灯越来越稀疏了。   可是这河灯,从上流的远处流来,人们是满心欢喜的,唯独到了最后,那河灯流到了极远的下流,人们内心里无由的来了空虚:“那河灯,到底是要漂到哪里去呢?”   被放生的小鸟、海龟、莲花、河灯,到底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这恐怕是千古的大疑问。许多古老的习俗,都一再显示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着天空和大海的辽阔,对着溪河的绵长,对着一切物的有灵,人是显得多么渺小!   可是我们总是希望借着放生的小鸟和海龟,来和天空与海有所联系;借着漂在河上的莲花与灯,能和未知的世界有所沟通。   我小时候喜欢折纸船,把它放到河里,虽然不知它流往的所在,但心情上却寄望着,它能漂向一个开朗快乐的地方,童年的小纸船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候,却代表一种远方的、宽大的、自由的希望。   正如我希望那些被放生的小鸟,能飞入林间,轻快的跳跃;希望那些被放生的海龟,能回到大海的故乡,自在的悠游。可惜这希望是渺小的,因为里面有人的功利,有功利的地方就不能有真正的自由。   我也希望,那些漂流在河溪里的亡魂,真能攀住莲花,托着河灯,去找到西方的光明之路,那条路也许是远的,由于人在河里放下无私的爱,就有可能到达。   16、文章开头写“放生鸟”有什么作用?(4分)   17、概括作者对以下几种“放”的行为的评价。(6分)   放生鸟、放生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生莲、放河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小纸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4分)   19、请探究作者在描写放生鸟和龟、放生莲、放河灯等事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态度。(6分)    六、作文。(60分)   20、请以“我的花儿为你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二语文试卷讲评教案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讲评教案(一)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试卷评价   1试卷难易适中,着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着重对文本知识的考查,   苏教版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2非常切合新课标思想理念,切合学生实际,能够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试卷与教学实际切合,学生能够立足课本,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二、成绩分析   1、成绩统计   ()班()班   130分以上人人   120-129分人人   110-119分人人   100-109分人人   90-99分人人   80-89分人人   平均分   2得分率统计   语言基础:翻译:诗歌鉴赏:名言名句:   现代文阅读:语言运用:作文:   3表扬与鞭策   表扬:   ()班()班   鞭策:   ()班()班   三讲评要点   (一)小组讨论1-7和8-10题,教师检查讨论效果,答疑解难。   (二)诗歌鉴赏部分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1三看:看题目明确写作对象看作者知人论世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抓住景物特征;明确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3答题规范格式   本诗歌描写了景物,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运用了的手法,渲染了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4拓展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本题参考答案:   (1)鸡声、月色、长亭、寒霜构成了飘零道路上的景色,说明长亭送别之多,说明仕途失意,流落江湖的悲戚心情。   (2)结尾句抒发了作者厌倦漫游,怀念故乡的心情。具体手法:词的上片直抒胸臆"飘零堪厌";化用前人诗句,"鸡声月色长亭",表达飘零的厌倦;下片写眼前之景,强化仕途失意的悲凄,进一步突出人生的失意之悲。   (三)语言运用部分:   19、调整下列画线句子的顺序,使之合理流畅。只填序号。(3分)   (1)这里有亲情的歌哭,有爱情的悲欢,还有友情的'冷暖…真挚、丰富、高尚的感情是健全人格的基石。(2)心灵,是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3)没有真挚的感情,就不会有真正的友谊。(4)没有高尚的感情,就不会有大写的人。(5)没有丰富的感情,就不会有对理想的憧憬。   分析:   1审题这实际就是句子意思之间的关系。如总分,并列,逻辑,因果等。   2找出总领,找出关键词,顺藤摸瓜。找出结尾句。   3注意层次关系。   4注意,评分要求为错一个都不行。   20、请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列手机短信必须在压缩15字以内。(3分)   我正在列车上,环境嘈杂,通话不方便。九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会给你打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电话。   分析:   1通读材料,抓住关键句子,或者关键词语,   2注重实际生活语言的运用   3注意审题,如字数要求,语言连贯,表达明确,   答案,9点到,电话联系。   21、淮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章风流,素为海内外瞩目。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淮安人民正致力于推介、打造"文化淮安",现正拟编写"文化淮安"的小册子,请你协助完成。(每小题2分共6分)   (1)请你仿造下面的两个栏目,再拟写两个栏目,可以从历史、艺术、名胜、民俗等角度去拟写。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同。   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栏目二:遍数名优特产   栏目三;栏目四:   分析   1注重审题   2分析题目暗含条件,如都是动宾结构,字数要求。   (2)在"栏目一"中,请从下列备选的淮安籍的文化名人中选择一位,介绍他(她)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文化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来介绍。   备选文化名人:枚乘、枚皋、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吴承恩、刘鹗、张耒、刘鹗、罗振玉、李公朴、袁鹰等大批历史文化名人。   1平时注重知识储备,文化积累。   2充分模仿例子。   3答题时候,明确答题的角度,如某人的文化地位,影响,代表作等角度。   4可借鉴书本上的作家介绍。   【吴承恩】(1504-1582)明代大文学家,小说《西游记》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在"栏目二"中,需要宣传淮安的名优特产,如淮安的赵集粉丝、辉煌太阳能、淮安软兜长鱼、丁集黄瓜、棉花西瓜、凌桥大米等。请选择你熟悉的一种,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20字以内。)   1注意广告语要求:响亮,抓人,句子齐整。   2宣传语意明确,要让人明确知道,你在宣传什么。   3留意生活,关注生活,背诵广告语。看中央台公益广告并作记录。   (四)作业:整理语言基础知识。   (五)教后反思:   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讲评教案(二)   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讲评要点   (一)文言文翻译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每句3分。)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分析   1翻译原则:   2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   3翻译思路:联系语境落实重点字词注意句式和语气。   (二)现代文阅读   1方法指导   通读全文弄清主题细读全文把握细节研读章节弄清方向   2规范要求   审题,明白对应段落;分条、分点答题;抓住文中关键词,连缀答案;用笔规范,书写工整,不涂改,力求美观;不留空白,删减原句,尝试作答。   15、答:重大的科学文化创造,至少还得有一定程度的痴心与痴劲。   16、答:长期专注于某种文化创造会拙于人事乃至有点"傻气"的。(3分)   17、一是因为创造活动有了巨大魅力;二是和一定的社会形势和风气有关;三是与个体的神经生理特征相联系;四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实现其运动变化与深浅程度的变化。   18、一立报国之志,以建设新型国家为己任;二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三选准自己的创新方向,全身心投入到创新的实践中去;四为创新做出自己必要的"痴"劲,作出必要的牺牲和应有的贡献。(5分)   (二)布置作业   1摘录现代文3-5精彩部分。   2回归课本,重新翻译原文中重点句子。   (三)教后反思: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范文

  试卷讲评课既是高中阶段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以在高中试卷讲评之前,老师们要做出相应的教案。下面我分享了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2、过程与 方法 :归纳 总结 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一、得分情况;非选择题:;二、答题情况;(一)一般论述类 文章 阅读;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1.得分情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重点难点   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过程   一、得分情况   非选择题:   二、答题情况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方面讲评。   1.得分情况。选择正确38人, 38÷61=62.29% 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D)。答错的同学中,选B、C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考点解题方略强调“五步骤”,(P3)分别是什么?(一是标注对概念解释的区域,二是关注陈述对象,三是思考概念的外延,四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五是综合考虑,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   本题关键词语是“流行 文化 能走出去的原因”,问的对象是原因,亦即要求我们明确陈述的对象。   D项陈述的内容是现象而非原因;另外,“质量堪忧??难被人接纳”,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错。   1.得分情况。与第一题的数据相同。选择正确的38人 , 38÷61=62.29% 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同学中选A、B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解题方略要包含“两步走”,(P5)(第一步是,从审读题干入手,通盘把握;第二步是,从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入手,细究差异。)   C项,曲解了原文语句。原文没有说到或暗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 名言 对流行文化非常实用,只是说对高端文化不实用。   1.得分情况。选择正确的49人, 49 ÷61=80.33% 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A)。答错的同学中选C、D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主要是概括观点态度,其解题方略是(P7),(一抓关键句,二分析中心,三比较辨析。)   本题要注意抓关键句,原文说,媒体把“走出去”次数明显增多视为“取得实效的例证”,但下文又转折说“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所以A选项中说“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1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   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永嘉之乱,东徙榆眉,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后晋豫州刺史祖约奔于勒,勒礼待之,弋仲上疏曰:“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勒善之,后竟诛约。 .2勒既死,季龙执权,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杰于关东。及季龙废石弘 ○   自立,弋仲称疾不贺。季龙累召之,乃赴,正色谓季龙曰:“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夺之乎!”季龙惮其强正而不之责。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   避,季龙甚重之。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武城左尉,季龙宠姬之弟也,曾扰其部,弋仲执尉,数以迫胁之状,命左右斩之。尉叩头流血,左.右谏,乃止。   3季龙末,梁犊败李农于荥阳,季龙大惧,驰召弋仲。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 ○   人屯于南郊,轻骑至邺。时季龙病,不时见弋仲,引入领军省,赐其所食之食。弋仲怒不食,曰:“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见,虽死无恨。”.左右言之,乃引见。弋仲数季龙曰:“儿死来愁邪乃至于疾儿小时不能使好人辅   相至令相杀儿自有过责其下人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儿小,若不差,天下必乱。当宜忧此,不烦忧贼也。犊等因思归之心,共为奸盗,所行残贼,此成擒耳。老羌请效死前锋。”弋仲性狷直,俗无尊卑皆汝之,季龙恕而不责,于坐授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以铠马。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不辞而出,遂灭梁犊。   4(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石祗僭号于襄国,以弋仲为右丞 ○   相,待以殊礼。)祗与闵相攻,弋仲遣其子襄救祗,戒襄曰:“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   5弋仲部曲马何罗博学有文才,张豺之辅石世也,背弋仲归豺,豺以为尚书○   郎。豺败,复归,咸劝杀之。弋仲曰:“今正是招才纳奇之日,当收其力用,不足害也。”以为参军。 附注:相关人物   姚弋仲: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   姚襄:姚弋仲五子,初投东晋,后叛晋自立,在与前秦的战事中战死。 姚苌,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后秦武昭帝,后秦开国君主。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   石弘:石勒之子,继石勒登基。334年连母带兄弟全家为石虎所杀。 石虎:字季龙,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 石虎的儿子:   石邃, 337年立为皇太子,同年被杀;   石宣,石虎次子, 337年立为皇太子,348年被杀。   石韬, 348年被石宣暗杀。   石世,石虎幼儿,石宣死后,他被立为太子。   1.得分情况。选对的13人,准确率13÷61=21.31% 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A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推断6法?(P118—119)(一是带入推断,二是因文定义,三是联想迁移,四是语法推断,五是句式推断,六是通假代入。)   本题C项的“数”,属于一词多义,常见的义项有数量的“数(shù)”、表多次的“数(shuò)”   、数落的“数(shǔ)”。这里结合语境,因文定义,应理解为“数落”之意,引申为“列举罪状,责备”。   1.得分情况。选对的31人,准确率31÷61=50.82%   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B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知识,   1找名代,辨句意;○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文言断句六个关键点——○   5辨句式;○6依总分。 辞;○   本题主要根据第一点分析断句,即找名词,定主语。采用排除法,提取正确选项。“儿小时”表时间段,不能拆开,排除A、D;B项的“至令相杀儿”,不符合文意,此处应理解为“以致儿子们自相残杀”,所以又排除B项,最后正确选项就是C。   1.得分情况。选对的22人,准确率22÷61=36.06% 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B),答错的多数学生选D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分析概括题,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我们主要采用对比法来解答此类题目。对比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比,   1人物;○2时间;○3地点;○4关键词;○5添加内容;○6因果关系。(P140—141)○   本题通过对比关键词语解题,其中的B项曲解了文意,原文“公卿亦惮而推下之”的意思是“公卿们都畏惧并且都很谦让他”。“推下”应理解为“谦让”。   三、突破重难点:   本节内容重难点为文言 句子 的翻译,通过对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文言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规律性的总结等过程,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题。共两个小题。   1.得分情况   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28分和2.3分。前较好,后较欠。 2.相关知识   熟悉文言翻译的四个“关键”点和八个“方法”。四个关键点是(p133)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关键点其实就是得分点。八个方法是(p134--135),“留”“补”“换”“删”“调”五个字以及“关注固定句式”“关注词类活用”“意译法”三方法。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第一小题 实词:“徙”,“迁徙”,此应活用为“使??迁移”。 虚词:“既”,已经,“??之后”; “于”,介词,“到”。 本小题未包含特殊文言句式。句意通顺2分。   错答示例:石勒就被处死,由季龙执掌政权,思量弋仲的话,于是与秦、雍的豪杰在关东聚集。   正确答案:石勒死后,石季龙执政掌权,想到姚弋仲的话,就迁移秦州、雍州的豪杰到关东去。 第二小题 实词: “不时”,可以看作古今异义词,这里是“不能及时”之意; “引”,一词多义,“引领”。 两个“食”字,前者动词,“吃”;后者名词,“食物”。   “领军省”,它的前面是动词“引入”,根据文言实词的“语法推断法”推断,   它应是表处所或机构的专用名称,所以“留”而不译。   虚词:“其” 代词,他,应代“石季龙”; “所”,应构成名词 短语 “??的东西”。   本句未涉及特殊文言句式。   错答示例:当时季龙生病,不常见姚弋仲,季龙引见弋仲去当领军,赐给姚弋仲住所和粮食。   正确答案:   来宾的: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的东西。   我认为: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石季龙所吃的东西(御膳)。   四、反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后的题目。   孟德传[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 其它 奇异的本事。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解析   其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第25题采用主观题(微写作)的形式,分值为10分。总分值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显然,这样的比重会对教学实践中经典阅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其二,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今年《考试说明》所明确的考查的范围为《红楼梦》《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就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学生读完所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考虑到了教学实际,比如第25题不仅有三道题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这几道题涵盖了6本书,为没有全部读完这6本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其三,考查体现出层次性。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之后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倡导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整体把握、理解、感悟、个性化体验和思考就体现了考查层次的丰富。比如微写作第③题,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点很巧妙。这道题需要学生对所选人物的经历、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对雕像的设计上则完全可以有个性化的思考,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其四,强调名著阅读与“读”“写”的结合。比如第24题和第25题的第①小题与 散文 阅读结合,即将名著阅读与散文阅读勾连起来;而第25题为微写作题,即将名著阅读与写作勾连起来。这样的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五,立足于引导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开展。今年的名著题倡导学生真读名著、读整本的名著、有体验和思考地读名著,而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从试题呈现来看,第24题立足于“环境”,第25题第①题立足于“情节”,第25题的②③题都立足于“人物”;很显然,环境、情节、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关键的是,试题对这三个要素的考查没有要求死记硬背若干细节,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进而考查学生在整体了解基础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享受名著,在于倡导将经典名著变成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把经典名著琐碎化、功利化、试题化,防止将经典名著变成新的应试负担。   高中 语文学习 方法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 日记 ,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 读书笔记 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 清明 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 反思 ,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猜你喜欢: 1.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学科》案例分析题 2. 高中语文必修五复习检测试卷及答案 3. 2017高考语文各题型答题攻略 4. 高一语文必修一字形练习及答案 5.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论文 6. 高中语文必修3测试试卷

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驯服(xùn) 毗邻(pí) 宅邸(dǐ) 纡尊降贵(xū)   B.痉挛(luán) 商埠(fù) 皱襞(bì) 一哄而上(hòng)   C.犄角(jī) 忧悒(yì) 肖像(xiào) 冰冷砭骨(biān)   D.鬈发(juán) 瞥见(piē) 挨骂(ái) 千刀万剐(g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棵树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合拢起来,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树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B.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穹苍下,几只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老爷凝望着绿油油的冬麦地,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   C.他跨海来到非洲,只身穿越茫茫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一路奇遇叠出,命运给了他种种启示,而梦想始终指引他策马前行。   D.人类忙碌的世界,仿佛停止了一切活动,蓦然间它变幻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相。那时辰,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她面对面静坐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千万不要把小说的虚构看得简单了,伟大的虚构,可以洞见一个非凡的世界,这可能是其他文体很难达到的。   B.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咏“如花美眷”,唱“似水流年”,孰不知如花美眷最怕那似水流年,此时哪怕再和美,都可能潜藏着变数与危机。   C.微消费的兴起,带动手机支付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2月,使用手机支付的网民数量已达4.5千万人次。   D.2013年1月发生在陕西富平的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岂能悬而不决?因为此事涉及2600多名农民工,政府不能让他们黯然神伤地回家过年。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   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B.虽然中美之间有关军费预算、亚洲地位的确定等诸多问题对骆家辉相对陌生,不过其   出任驻华大使,表明奥巴 马政府更关注经贸事务,也更加务实。源:驻大使   C.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天马行   空般的叙述以及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了一个既现实又神秘的世界。   D.如果将平均主义 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   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⑤④⑥①③②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给“拍客”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与示例相同(保留“送你的时候”)(4分)   送你的时候正是金秋,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B.“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9.根据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著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10.概括“粉丝”关注微博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小鸟   [法国] 吉·塞斯勃隆   在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一个院子里,长满了葡萄藤,这让整个院子看起来像个秘密花园。这些葡萄藤在阳光下,慢悠悠地爬上院子的红墙,有的还延伸到了窗户,把窗台装扮得清新怡人。正对着窗户,从葡萄藤中间露出一段管子,正好有一握粗,那纯白的外壳隐藏在深绿的葡萄藤中,远望去像碧天里的一颗星星。总之,它悄悄地藏在葡萄藤中,谁也不知道它通到哪儿,用来干什么。可是,有一只小鸟每年都来这儿做窝,它待在里面刚刚合适,就像一粒子弹装在枪膛里似的。它仿佛呆在它自己的王国里,感到很安全,很清净,还常常探出脑袋,用嘴玩弄一下葡萄藤,然后试试嗓子,接着就从早到晚都放开嗓子唱起歌来。附近一间办公室里有个年老的办事员,总开着窗户谛听。每天上午,他第一件事就是开窗,而下班前,他最后一句话就是对鸟儿说声再见。   可是,有一天,工人来修理滑落在墙上的檐沟。“您爬上去以后,把那段管子给拔下来,它什么用也没有!”于是,鸟儿飞到别的地方藏身去了。在窗子边办公的那个老头儿觉得很不舒服,工作没精打采。过了好几天,他俯身到窗外,用手拨弄葡萄藤,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难受,这么阴郁……   “见鬼!见鬼!”   他擦了擦脑门子。“见鬼!见鬼!”他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四十个春秋,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每天要写同样多的公文,每天有同样多的记录要归档,同样多文件要研究……四十年啦,而今天……   他摘下眼镜、小圆帽和套袖,没有对他的同事们解释(他怕一提起来就发火),径自下了楼,打算去管理处诉苦。可是,走到半路他觉得自己心中的委屈似乎有些孩子气,而且这么做也决不会使他再听到小鸟的歌声。他又从原路返回办公室。一整天都压着一股火,还早退了二十分钟——四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过了不久,老公务员再也忍受不了这漫长、无聊的日子,便要求退休。不巧的是,只有他认识同办公室的那位女同事的笔迹。在发生了几次差错以后,那位女职员也不得不辞职。可是,二十年来,她说什么话都变成了习惯,对面那位职员虽然耳聋,只要看看她的嘴唇怎么动就知道她说什么。现在聋子失去了唯一的翻译,不能继续工作了,只得接着告退。   然而,只有聋子一个人知道档案的分类法。他走了之后,档案出现了混乱,接手的人因此被解雇——当然并不是没有争吵,而是在这古老的房顶下发生了一起最为激烈的口角——该办事员工作效率很高,可是性情暴躁。他哥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一起离职了,因为他们是科西嘉人。   那位老兄十分高傲,说走就走,完全没有把工作交代一下。他本来是负责检查学士院房屋维修情况的。这幢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了。十月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檐沟坏了,雨水从天花板渗了进来,地板塌了,墙壁裂了缝。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变化,要不是一个人得病死了,一切还都看不出来。   房屋破坏的情况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弥补。于是,人们扛来一个大型脚手架,靠在不太结实的`墙上,把快塌的墙都推倒了。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冷遇,官方的建筑师忽然发现楼里有许多阁楼间、贮藏室和秘室——按他们的说法有许多“浪费了的地方”。文化部认为自己的房子太挤,扬言要把这座大楼拨归他们使用,法兰西学士院当然不答应。一大群法学家和典籍学家纷纷研究大楼的所有权,撰写回忆录。另一方面,人们又画了许多平面图,就这一争执交换了各种颜色封面的公文。也就在这个时候,维修工作中断,连脚手架也开始摇晃起来了。   官司一直打到内阁。内阁声称若干年之后才宣布判决。有时候,夜里有几块隔板掉了下来,几段不结实的墙坍塌。   也有时候,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走进院子里,一面摇着头,一面长时间地观察这座破败的大楼。还有时候,一只非常小的鸟儿,唱着歌从这堆废墟上飞过。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家经典》有删改)   11.小说第一段中的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老公务员的形象。(3分)   13.小鸟飞走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请赏析这部分情节设计的妙处。(4分)   14.小说结尾颇有意蕴,请作赏析。(5分)   1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

上一篇:张九龄王九龙窦公训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