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每篇的概括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每篇概括如下:第一章概括: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的秘密。第二章概括:去红都的道路,讲述了“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及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第三章概括:讲述了领导人毛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第四章概括:本章讲述了领导人毛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领导人的过程。第五章概括:讲述了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概括:讲述了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第七章概括:讲述了普通农民对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章概括: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第九章概括:讲述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概括:讲述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第十一章概括: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第十二章概括: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主题思想:《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修辞方式颇为灵活多样,如映衬、易色、夸张、排比、引用、悬念、宛曲、双关、借代等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喻。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不仅未影响其文字的客观性,反使读者对这事实有更真实的了解与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成为传达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效方式。该书中出现的比喻按有无喻词及本体是否出现的标准,有明喻、暗喻、借喻几种。喻体的作用,不仅仅是用自己的某一显明特征去比照本体,使本体的某一相似特征也显豁起来,而且喻体本身也往往带有鲜明的情感倾向。讲求形象性是设喻的目的,用鲜明的形象表达情感也是设喻的重要动力。埃德加·斯诺似乎在有意减弱自己情感的流露,力图以公正客观冷静的叙述来传达事实。但事实与良知却使作者自觉地选择各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喻体来陈述事实,这种陈述自然就显示着作者的倾向与价值判断。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于1928年来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每篇概括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每篇概括如下:第一章概括: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的秘密。第二章概括:去红都的道路,讲述了“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及贺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第三章概括:讲述了领导人毛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第四章概括:本章讲述了领导人毛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领导人的过程。第五章概括:讲述了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第六章概括:讲述了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第七章概括:讲述了普通农民对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第八章概括: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第九章概括:讲述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概括:讲述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第十一章概括: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第十二章概括: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主题思想:《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修辞方式颇为灵活多样,如映衬、易色、夸张、排比、引用、悬念、宛曲、双关、借代等等,但用得最多的还是比喻。作为一个力求客观报道事实的记者,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不仅未影响其文字的客观性,反使读者对这事实有更真实的了解与把握。修辞手段的运用,成为传达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有效方式。该书中出现的比喻按有无喻词及本体是否出现的标准,有明喻、暗喻、借喻几种。喻体的作用,不仅仅是用自己的某一显明特征去比照本体,使本体的某一相似特征也显豁起来,而且喻体本身也往往带有鲜明的情感倾向。讲求形象性是设喻的目的,用鲜明的形象表达情感也是设喻的重要动力。埃德加·斯诺似乎在有意减弱自己情感的流露,力图以公正客观冷静的叙述来传达事实。但事实与良知却使作者自觉地选择各种带有情感色彩的喻体来陈述事实,这种陈述自然就显示着作者的倾向与价值判断。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于1928年来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至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是什么?
1、《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党员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主席、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党员的原因。此外,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我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介:《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红星”向世界传播的70多年时间里,斯诺带给世界的不仅是一个真实的“红色中国”,还包括大量的新闻照片、毛泽东的长征律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等。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红星”为顺利出版而化名的中译本《西行漫记》,以及相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红旗下的中国》等都曾被查禁。直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上海和香港又出现了《长征25000里》等几个新版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多场政治运动中,出自外国人之手的“红星”一度在中国国内渐受冷落,但在世界各地依然风行畅销。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斯诺的再一次访华,“红星”得以作为“内部刊物”再度印发。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扩展资料:“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现在,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各种往事。译者们认为,该作品传播70多年之后,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依然不会过时。事实上,在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期,“红星”仍在照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星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