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4-09-16 05:15:58编辑:小松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   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一位数   2、两位数减一位数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我长高了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   2、3、4的乘法口诀   6的乘法口诀   复习和整理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   8的乘法口诀   9的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看一看摆一摆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1,例1,练习一1、2、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4、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篇 教学设计是老师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 里填上“>”“<”或“=”。 2千克 2000克 5千克 4900克 800克 1千克 2500克 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00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2 《7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类推能力,使学生自主经历口诀的编制过程,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2、掌握7的乘法口诀的特征,熟记口诀,并逐步提高灵活运用口诀的能力。 3、通过多角度的练习,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 1、引入 教师出示用七巧板拼成的图 教师:这是同学们用七巧板拼成的图案,都拼成了什么? 教师:拼一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怎样列乘法算式?你能编一句乘法口诀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1个7是71×7=77×1=7一七得七 教师:拼两个图案要用几块拼板?是几个7?对应的乘法算式或乘法口诀是什么? 教师继续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像这样,同学们能根据这7个图案试着编出其他的7的乘法口诀吗? 2、编制口诀 打开课本72页,尝试在书上填写。 3、全班交流 (1)汇报,并上黑板写 (2)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7的乘法口诀。 (3)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说一说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的拼板的块数?相对应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 拼6个图案需要几块拼板?所用的乘法口诀是哪一句?根据这句乘法口诀你能联想到哪个乘法算式? “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计算一道乘法式题? 二、记忆口诀 1、刚才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大家编出了7的乘法口诀,下面请大家拍手齐读口诀,读后让学生自己记忆口诀。 教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中哪句容易记?为什么? 教师讲述动画片中的情境,让学生寻找7的乘法口诀,并运用联想记忆口诀。 教师:看,这些故事和生活中的俗语也能帮助我们联想到乘法口诀。 2、7的乘法口诀还有什么特点? 从上往下观察,口诀中的第一个数依次多1,第二个数都是7,积依次多7。 教师:为什么积依次多7? 让学生利用发现再次记忆口诀,之后再进行对口令的游戏。 三、灵活运用 1、看算式说口诀 7×3=  7×5=  7×6=  3×7+7= 7×4=  7×7=  7×2=  7×1=  7×7-7=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现象和故事与7有关呢? (1)算七星瓢虫身上的点。 (2)算诗的字数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本周经典诵读古诗,你们会背吗?学生齐背。 这里有7吗?你们知道诗中一共有多少个字吗?怎么想的? 教师:每句7个字,所以又叫“七言诗”。 教师:加上题目一共有几个字?怎样列式? (3)编一编 1个矮人1顶帽,7个矮人7顶帽; 1个矮人2件衣,7个矮人()件衣; 1个矮人3条裤,7个矮人()条裤; 1个矮人()双鞋,7个矮人()双鞋;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3 学习内容: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并很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学具准备:课本第31页中例4所需要的商品。 学习过程: 一、用谈话的方式引课。 问小朋友们喜欢逛商店吗?他们喜欢,再让他们猜猜练习本、文具盒、球、球拍等的价钱。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儿童商店,展示各种商品和单价。 2、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购物。 (1)先说说你有多少钱,准备买什么?在组里谈谈自己的购物打算。 (2)小组分工合作,有的扮演营业员,有的扮演顾客。 (3)学生开始购物。 3、在全班交流你们购物的过程。以表演的形式展示。 例: A、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B、我想买5辆小汽车。 C、应付多少钱? D、应付20元。 4、请表演的D同学说说他们是怎样算出来的。 12÷3=4(元) 4×5=20(元) 5、再请一小组上黑板前展示他们的购物过程。 6、小组相互交流。 7、师生小结。 三、学生独立完成第31页的“做一做”。然后根据“做一做”的图提出能用乘除两步运算的问题并相互解答。 四、全课总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轻轻悄悄地又来了。小朋友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 师:你们的春天真美!汪老师眼中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百花争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师在黑板上先摆一朵花 师:瞧!黑板上现在就开了一朵花!这朵花有几片花瓣呢? 生:5片 (板书:5) 师:老师再来摆几朵! (2)师在第二行摆2朵 师:看,第二行我摆了几朵花呢? 生:2朵。 师:第二行用了几片花瓣呢? 生:10片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摆一朵花用5片花瓣,摆两朵花要用2个5片,就是10片。 师:2个5片是10片。(板书:2个5) 师:10和5比,10是5的几倍呢? 生:2倍 师:为什么呢? 生:10里面有2个5,所以10是5的2倍。(2倍,2个)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试一试呢? (板书:10是5的2倍) (请3~4个学生回答) (3)学生摆花 师:如果老师给你们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能摆几朵呢? 生:3朵 师:是吗?我们同桌合作摆一摆。 师:15片花瓣这样的花你们摆了几朵? 生:3朵。 师:没摆之前你们为什么快就知道是3朵呢? 生:3个5片,就是15片。 (板书:3个5) 师:15和5比,你也能这么说吗? 生:15是5的3倍。 师:你真是聪明,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 (请个学生回答)(齐说) 师:那为什么15是5的3倍呢? 生:因为15里面有3个5,所以15是5的3倍。 (4)练习 师:15和5比,15是5的3倍。35和7比,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师:全体男同学来回答,28里面有()个4,28是4的()倍。 (5)学生摆花 师:如果我有20片花瓣摆花,说说这样的花我能摆几朵呢? 生:4朵。 师:你是怎么想的啊? 预测1: 生:因为4个5是20,所以是4朵。 (板书:4个5) 预测2: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因为20是5的4倍,所以是4朵。 师:现在20和5比,求20是5的几倍,你能列算式吗?在草纸上写一写。 (5)教学除法算式 20÷5=4 师:我请一位同学说说算式是怎么写的。 师:你们都是这么写的吗?那么20÷5=4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0里面有4个5;20是5的4倍! 师:真行!谁能把这两句话完整又流利地说一说! (3~4个) 师小结:求20是5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师:这里汪老师还要提醒一下,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4的后面倍不用写。 师:15是5的3倍,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写在草稿纸上) 生:15÷5=3 师: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2个人) 师:真不错!看来求10是5的几倍没问题了吧!我们一起来列算式! (板书:10÷5=2) 师:同桌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师:我想听听你们怎么说的,可以吗? (5)小结 师:同学们,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倍数问题,我们通常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下面跟随汪老师走进生活,去找找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去解决这样的数学问题。 (板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尝试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1)师:春天可是个锻炼身体的好季节。 电脑出示运动图片 师:瞧!这里可真热闹!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 生:拔河,跑步 师:跑步有几人呢?拔河的有几人? 师:那么拔河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呢?谁来说一说? 生:4倍 师:怎么列算式呢? 学生列式:16÷4=4 师:谁来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 生:16里面有4个4,16是4的4倍。 师:越说越好了! (2)师:操场的这里也很热闹,你都看见了什么啊? 师:数一数,丢手绢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呢? 师: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 师: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师:异口同声告诉我算式 师:这里有两个8,除号前的8表示什么?除号后的8表示什么? 师:解释得很清楚,求丢手绢的人数是唱歌的几倍,列式时就得是丢手绢的人数去除以唱歌的人数。 三、巩固练习 1、师:我们身边的倍数问题还有很多,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发现了知道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吗? 师:听清楚了吗?好,谁愿意再来说一说! 师:在草稿纸上列出算式。 2、统计图中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吗?认识吗? 生:统计图 师:这张统计图大家可能都认识,上学期学习统计的时候就出现过!当时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发现了这些数学信息。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能发现什么新的数学信息呢? 师:我也发现了,你们看! 小结:同样一张统计图,但随着同学们知识的增长,发现统计图中还有倍数关系。 3、师:好,下面咱们走出校园到郊外去看看!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些什么的数学问题呢? 师:同学们不仅问题提得好,回答的也不错,所以送你们几个灿烂的笑脸。 4、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师:白色的笑脸有几个? 师:下面拿出准备好的两支水彩笔,在笑脸上涂一涂,涂出倍数关系。 学生涂色 师:红色的笑脸有几个?绿色的笑脸有几个?他们存在什么倍数关系呢? 四、拓展延伸 1、师: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2、师:最后我再来考你们一道题目,小朋友今年6岁了,妈妈36岁了,你知道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吗? 生:4倍。 师:这么快怎么知道的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生:7倍 师:你怎么算出来的呢? 3、师:在美好的春天,听着同学们这么精彩的发言,我感到特别的温暖。希望同学们趁着好季节多出去走走,去发现更多身边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快乐谷”!想去看一看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快乐谷”的游乐场看一看。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展示教材主题图)请仔细观察,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踊跃交流。 师:你能根据看到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自由提问题。 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4+4+4+4+4=20(人) 5个4 2+2+2+2+2+2=12(人) 6个2 3+3+3+3=12(人) 4个3 (把)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说出5个4,6个2,4个3) 教师板书:5个4 6个2 4个3 师: 大家的发现可真多!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快乐谷”里不仅快乐多多,而且智慧也多多!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精灵”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游乐场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1、实践探究:初步感知乘法 师:首先,我们来到了“快乐谷”的第一站──“拼图吧”,这里正在进行有趣的拼图游戏。谁能说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各摆了多少个?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生看图交流,师随机板书算式:3+3+3+3+3+3=18(根) 10+10+10=30(根) 5+5+5+5=20(根) 师:你能像他们一样摆出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图形?一共摆了几个?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 师:你们摆一组图形,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怎样列算式? 学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师:观察比较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几个加数都相同。 2、形成表象: 师:你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类似的算式。 师:老师这里有20个2相加,你能说出加法算式吗? 师:用加法算式表示太麻烦了。你有简捷的算法吗?(学生小组讨论) 3、抽象概括乘法: 师:像这样2+2+2+2……+2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来表示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比如:3+3+3+3+3+3=18,6个3相加,可以在相同加数3和相同加数的个数6中间写上乘号 (师边说边板书算式:3×6) 师:“×”叫乘号,读作“乘”。(齐读两遍) 指导写乘号:“+”变斜就是乘号。 乘法是加法改写的,所以“+”一歪就变乘号。 (指导学生书空) 4、教学乘法的读写: 师:像3+3+3+3+3+3=18用乘法表示是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指名读算式,再让学生齐读算式。 师:黑板上另外两道加法算式你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学生独立写乘法算式,写后读两遍再交流订正,师板书:3×10=30或10×3=30 4×5=20或5×4=20 5、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乘法: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发现) 师:求“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 [设计意图:由于每个个体在思维方式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真正“做”的活动中诠释乘法意义,过程简单明了,操作指向明确,学生能够感知乘法意义,同时也建立起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三、拓展练习: 1、师:再回到游乐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学生提问题,并列算式。 2、给小动物找朋友(读算式,说意义) 4+4+4 4个8相加 8+8+8+8 3个4相加 3、独立完成P46“做一做”,练习九第1、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试着跟同学们说一说。 5、课后延展: 回家后,观察一下家中的物品,看哪些可以用乘法解决?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对爸爸妈妈好好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理解数学,并更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加法:3+3+3+3+3+3=18 6个3 乘法:3×6=18 读作:3乘6等于18 或6×3=18 读作:6乘3等于18 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而且是加法的简便运算。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本节教学内容与相同加数连加有着相互依赖的关系,是在认清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1.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的特殊途径和方法。我在备课时,注意在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数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这一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经验,去自主开展活动。因此课堂伊始,我就通过和学生的谈话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自己所熟知的生活世界,利用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游乐园、拼图活动之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既有利于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又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在指导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知识的空间,通过比较分析加数相同和不同的加法算式,紧紧围绕“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个中心,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突破了难点,同时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敏锐发现其中蕴含的乘法。整个教学,为学生构建了积极参与的平台,注重了数学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探索、讨论与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看、找、想、说、练的数学活动中,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以动引思,以思促学,在“尝试解决中学,在合作探究中悟”,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学习的自主性。 3.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 新课标指出:“学习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的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我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运算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完后,再整理思路觉得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教学时必须突破难点,而难点就是在几个几相加上。在课的开始主题图的交流中,我只是感性地让学生体会,并没有明确地说出“几个几”,这为学生在后面说乘法的含义时设下了阻碍。应该在交流主题图的这个环节中很明确地解读“几个几”,那么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中对于乘法的含义就会困难小得多。 2、在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理论上去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设计一个情境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有许多的感慨。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大胆尝试,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

2021年秋季人教版,新鲜出炉: 2021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关于教育改革指示精神以及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为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特制订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二(1)班共有学生42人。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能积极思考、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在分析问题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等方面也有所欠缺。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采用分层激励机制,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这学期的重点是,抓好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及时监督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比较明显的进步。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量与计量”“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上进行了合理搭配,依次安排了以下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观察物体(一),表内乘法(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等。 (二)主要内容分析 1.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孩子们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其中,“表内乘法(一)”是2—6的乘法口诀,“表内乘法(二)”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的关键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让学生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2.空间与图形方面 本册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安排了“角的初步认识”和“观察物体(一)”两部分内容。其中,“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观察物体(一)”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搭配(一)”,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蕴含了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量与计量方面 本册教材在“量与计量”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和“认识时间”。这部分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活中的量化发展“定量”思维,让孩子们更能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长度单位”是在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长度计量知识,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 5.综合与实践方面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安排了“量一量,比一比”。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长度观念,提升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的能力,从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更多详细内容word打印版,请见百度文库:202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码字不易,如有帮助请采纳。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二一班有47人,男生24,女生23,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本班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5、观察物体(一) 6、表内乘法(二) 量一量,比一比 7、认识时间 8、数学广角——搭配(一) 9、总复习。   (二)单元分析   1、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 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 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 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 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2、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 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3、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 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4、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 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 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5、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   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6、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 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方法, 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加强直观操作。   7、认识时间:本单元的教学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有60个小格等,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单元是继一年级《认识钟表》之后的又一节课,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时间的重要一课。   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验时、分的实际意义,知道1时=60分;会看钟表,能正确认读钟面上指示的时刻;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8、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   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   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熟记全部乘法口诀, 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 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课件【三篇】

【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数学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数学体温,则可以让数学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   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   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1   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生1:水杯(杯子)   师:对了,这是水杯,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   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杯身。   指到把手,这是水杯的杯把。   老师给每组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个水杯,老师在这里规定面向黑板坐的这个孩子的位置是水杯的前面,也就是贴有小鱼图片的那面,你能说说水杯的后面在哪里,水杯的侧面在哪里?   生1:……生2:……生3:……   师:非常好,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站在水杯的哪面,看到了水杯的什么?   生1:……生2:……生3:……   (2)换位观察1:   请孩子们记住你刚才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相对的两组孩子交换你们所站的位置,指导其中的一组孩子换位,其他孩子跟着换位。   换位要求:安静、快速。   现在孩子们再次观察水杯,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和刚才看到的有区别吗?   生1:看到了水杯的身子和把手,但杯身和把手位置和刚才看到的相反。   生2: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身,没有看到杯把。   生3: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把,没有看到杯身。   师:闭上眼睛,想想前后两次观察的区别。   (3)本位观察2   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下面请一号位的孩子到2号位,3号位的孩子到4号位,这是杯子的哪面?侧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现在看到了杯子的什么?   生:看到把手像一条线,同时也看到了杯身。生2:我只看到杯身。   师:为什么你没有看到把手?   生:当我正对杯子的时候,杯身挡住了杯子的把手。多请几个孩子来说。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描述清楚。   (4)换位观察2   师:了不起,这些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孩子,你们还想到对面孩子的位置上去看看吗?   生:想   师:看哪组的孩子换位最快而且安静。这几组的孩子很不错,快速按老师的要求换完了位。已经开始了仔细的观察。能说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吗?   生1:……生2:……生3:.....   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观察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5)游戏,抢位置   师:孩子们,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做一个找位置的游戏。师宣布游戏规则。   出示杯子的方位图,请孩子迅速找到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位置。(依次出现四幅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看到的图形。)   师小结游戏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一辆漂亮汽车,引来多多、贝儿、姐姐、杨扬洋的围观,请指出1.2.3.4幅图分别是从汽车的哪面看到的,是谁看到的?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抽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2、独立完成数学书例题1。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说理由。   四、活动   1、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完成摄影工作。   师:这个叔叔在干什么呢?生:照相,摄影。(课件出示摄影图)   师引导:孩子,你想当摄影师吗?如果你是摄影师,我要正面的照片你应当站在哪里照呢?后面呢?侧面呢?   生:正面的照片要站在正面照,后面的照片要在后面照,侧面的照片要在侧面照。   请上一个小模特,再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完成照片,看他的位置是否正确。可以多让几个孩子来扮演这个角色。   2、说一说,以下这些照片是在哪面照的?   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班主任照片,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面拍摄的。   五、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用张珂老师的课堂实录最后一段话来启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 篇二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评析:有了上面给小熊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评析: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评析:观察对象由单个物体发展到两个物体的组合,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所不同。]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评析:让学生根据大楼的照片想象大楼前、后、左、右的视图,由于在课堂里无法进行实际观察,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相关的旧知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并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作支撑,这对一年级的的小朋友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里向学生提出这一任务,主要是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一种机会。在学生展开想象并交流想象结果的基础上,再出示各种视图,一方面让学生作出选择和判断,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想象活动提供了反馈。]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总评:本课的设计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设计者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在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活动作了精心设计。活动的形式力求做到生动活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每一次观察力求做到目的明确,反馈及时,并尽可能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   2、立足于用好教材,尊重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各个层次的活动,基本上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和活动线索而展开的,但在活动的具体设计和组织安排上,又能对教材有所突破,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挖掘和精细化的处理,做到既尊重教材,又注意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利于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教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去参观动物学校,你们高兴吗?   二、教学例图   1、出示例题图,组织学生观察   看看小动物们正在干什么呀?(小动物们正在排队做操)   师:小猴告诉我们它站在第1排第1个。小熊告诉我们它站在第2排第3个。   小朋友,你们能说说他们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位置)   2、课件演示: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   (询问:怎样数到第4排的,怎样数到第2个的?)   师:看来小动物排队做操都有自己的位置,而且都用第几排第几个来表示。   3、课件演示:你能说出其它小动物的位置吗?   (选2个-3个小朋友自由选择小动物说说位置)   4、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小动物的位置。   三、教学试一试   小朋友,小动物做操有它们的位置,那么我们坐在教室里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呢?   1、师给小朋友明确一条为一组。   2、直接指名某个学生让其他同学说出他的位置。   (如果有错,让学生帮助改正)   询问:第5组是怎样数的?第3个是怎样数的?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位置(老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4、师:今天老师发现第几组第几个小朋友上课真认真,谁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   5、你还可以怎样说?   四、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去看看小动物的家。   1、多媒体演示内容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前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我住在第2层第3号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2)小朋友你们想去小动物的家玩玩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家住在什么地方。   选几只小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分别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小朋友说到哪一个就点击哪个小动物,课件会显示你是否说的正确)   如果有错,请其他小朋友告诉他怎样数第几层第几号。   (3)小朋友,老师家的门牌号是403,说说就是第几层第几号?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位置。   2、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的后半题。   (1)让学生根据书本所给的信息第一层第二本是《新华词典》,来确定怎样数第几层第几本的。   (2)然后让学生说说《成语词典》、《数学家的故事》分别放在第几层第几本。   3、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到电*座位的特殊规律,然后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   引导学生明确座位一般是单号在一边,双号在另一边。   让根据所给的提示知道怎样来数第几排的。   4、多媒体课件演示书本85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   (1)按要求摆一摆:让学生自己说说根据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先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在集体交流,最后一起总结得出数第几排是按从下往下的顺序来数的,数第几个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数的。)   (2)4人小组合作,一个学生说其他同学摆。   (3)然后再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通过课件操作,下面的学生说摆在什么位置,上面的同学操作!   五、全课总结    【 篇三 】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四本语文读本(或别的书)、娃娃、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娃娃的照片;   教师:杨桃、从上面拍摄的四本《语文读本》的照片、从四个不同角度拍摄的学生照片、若干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物品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学们认识老师手上的这个水果吗?对,杨桃。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画杨桃的故事。   画杨桃的故事:一天,美术老师带来了杨桃让大家仔细观察之后把它画下来,淘气也画了一张。同学们看了都笑话他说:这哪是杨桃啊,分明是颗五角星啊!   老师走过去看了看,不但没有批评淘气,还表扬他观察很仔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从杨桃的两端去观察,杨桃看起来就像个五角星)   杨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不一样,那其他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也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观察物体。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四本语文读本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语文读本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   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书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老师给我们班的一位同学拍了几张照片,我们看看它是谁啊?请出这位同学。请大家猜猜这几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请同学上来站在相应的位置。   先出示一张正面和一张背面。   当第三个同学上台找到位置后问下面的同学:他找的位置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出示第4张照片问:这一张也是侧面,和第三张的拍摄角度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2)小明他们也在给小动物拍照呢,我们去看看!书:67页,例1。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小恐龙拍照,下面三张照片分别是谁拍的?请在照片下写上小摄影师的名字。   这一张照片拍的是小恐龙的哪个面?是谁拍摄的?   (3)给小动物拍完照片,他们又被门外的小卡车给吸引住了。   三个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卡车,这辆卡车在他们三个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呢?请你与下面对应的图片连一连。书70页,完成第一题。   投影订正后收起书。   3.巩固练习   (1)根据照片把具体物体摆到正确的方向:   小动物太可爱了,老师也忍不住给小动物玩具拍了几张照片,每个小组白色信封里都有四张照片,它是汪老师分别从1,2,3,4号位拍摄的,请小组长按照照片背面的序号发给相应的组员。然后请大家根据手上的图片,摆出这个娃娃的正确位置,要保证这个娃娃摆好后,每位同学观察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汇报: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小动物的脸面对着几号位(小动物的正面对着几号位)?   (2)换角度观察:你想从其他的角度去观察一下娃娃吗?那我们来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小组长将这四张照片合起来洗一洗,正面朝上随意的发给每人一张,然后请大家根据组长发的照片找到正确的位置坐下来。三点要注意:1.娃娃不能移动;2.不能看照片背面的数字提示;3.找好了手放膝盖坐好。看看哪一组找的又快又好。   订正:每个同学是不是找对观察角度了呢?我们可以这样检验,如果你坐的位置和照片背面的数字是一样的就说明你们找对了。翻过来看看吧。四个人全找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3)转娃娃换座位:小娃娃朝一个方向坐累了,请小组长帮帮忙,帮娃娃换个方向,让他们面向××,现在小娃娃转方向了,同学们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在观察一下娃娃,你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请根据照片找到相应的座位。   说说你的座位怎么变化了?   还原座位,小组长收起照片和娃娃。   三、巩固拓展   (1)根据照片猜物体(体会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同学们喜欢猜谜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汪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一些物体拍了照片,请同学们根据照片猜猜是什么物体(出示从一个角度拍摄的柠檬照片,有的学生猜橙子)看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角度观察还不好确定,换个角度再来一张。   (杯子)(冰箱、洗衣机)(书包)(笔盒)(河马、大象)……适时问:这个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同学们真聪明,说到大象,汪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摸大象的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1同学们,同样一头大象,为什么四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其实把这四个人说的综合起来才是大象的真正样子。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观察物体

【 #课件# 导语】课件实质是一种软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课件的基本模式有练习型、指导型、咨询型、模拟型、游戏型、问题求解型、发现学习型等。下面是 给大家带来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观察物体,大家可以看一下,希望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 篇一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   星期天,退休的张爷爷带着他的小孙子欢欢、明明和外孙女晶晶去动物园看大象。一进大门,欢欢他们就把张爷爷拉到了象园,张爷爷说:“唉,我老了,走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楚,就坐在门口等你们,这大象嘛,还是你们看了之后说给我听吧!”“好的,好的!”三人连忙答应向大象园跑去。   欢欢急急忙忙走到了大象的前面看了看,向爷爷喊道:“爷爷,爷爷,大象啊有两个大大的眼睛,一个长长的鼻子,两只耳朵像两把大扇子。”   明明跑到了大象的后面大声地说:“爷爷,大象就像是两根柱子顶个门,门上有根摆来摆去的长鞭。”   晶晶不急不忙,走到大象的侧面说:“外公,其实大象就像是四根柱子上有座墙壁。”   “哎呦呦”张爷爷说:“乖孩子们,你们都把我弄糊涂了,据我所知,大象长得都差不多,怎么会不一样呢?”   提问:孩子们,他们看到的都是大象,为什么他们向爷爷介绍得不一样呢?   你能说说他们分别是从哪那一面观察的吗?(板书:前面后面侧面)   掲题:虽然都是大象,但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同,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组织活动,引导观察,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1   谈话:(出示玩具水杯)这是什么?生1:水杯(杯子)   师:对了,这是水杯,   首先我们观察一下水杯   指到主体部分,这是水杯的身子我们可以称之为杯身。   指到把手,这是水杯的杯把。   老师给每组的孩子都准备了一个水杯,老师在这里规定面向黑板坐的这个孩子的位置是水杯的前面,也就是贴有小鱼图片的那面,你能说说水杯的后面在哪里,水杯的侧面在哪里?   生1:……生2:……生3:……   师:非常好,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站在水杯的哪面,看到了水杯的什么?   生1:……生2:……生3:……   (2)换位观察1:   请孩子们记住你刚才看到的杯子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相对的两组孩子交换你们所站的位置,指导其中的一组孩子换位,其他孩子跟着换位。   换位要求:安静、快速。   现在孩子们再次观察水杯,你看到了水杯的什么?和刚才看到的有区别吗?   生1:看到了水杯的身子和把手,但杯身和把手位置和刚才看到的相反。   生2: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身,没有看到杯把。   生3:我看到的也是杯子的侧面,我这次只看到了杯把,没有看到杯身。   师:闭上眼睛,想想前后两次观察的区别。   (3)本位观察2   你们真是能干的孩子,下面请一号位的孩子到2号位,3号位的孩子到4号位,这是杯子的哪面?侧面。请孩子们仔细观察,你现在看到了杯子的什么?   生:看到把手像一条线,同时也看到了杯身。生2:我只看到杯身。   师:为什么你没有看到把手?   生:当我正对杯子的时候,杯身挡住了杯子的把手。多请几个孩子来说。尽量让孩子把话说完整,描述清楚。   (4)换位观察2   师:了不起,这些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孩子,你们还想到对面孩子的位置上去看看吗?   生:想   师:看哪组的孩子换位最快而且安静。这几组的孩子很不错,快速按老师的要求换完了位。已经开始了仔细的观察。能说说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吗?   生1:……生2:……生3:.....   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对观察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5)游戏,抢位置   师:孩子们,想做游戏吗?   生:想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用刚才学习的知识做一个找位置的游戏。师宣布游戏规则。   出示杯子的方位图,请孩子迅速找到能看到这个图形的位置。(依次出现四幅从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看到的图形。)   师小结游戏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一辆漂亮汽车,引来多多、贝儿、姐姐、杨扬洋的围观,请指出1.2.3.4幅图分别是从汽车的哪面看到的,是谁看到的?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抽学生汇报完成情况。   2、独立完成数学书例题1。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并说理由。   四、活动   1、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完成摄影工作。   师:这个叔叔在干什么呢?生:照相,摄影。(课件出示摄影图)   师引导:孩子,你想当摄影师吗?如果你是摄影师,我要正面的照片你应当站在哪里照呢?后面呢?侧面呢?   生:正面的照片要站在正面照,后面的照片要在后面照,侧面的照片要在侧面照。   请上一个小模特,再请一个孩子当小摄影师,按刚才提出的要求完成照片,看他的位置是否正确。可以多让几个孩子来扮演这个角色。   2、说一说,以下这些照片是在哪面照的?   出示孩子们熟悉的班主任照片,让学生说说是从哪面拍摄的。   五、小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学生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用张珂老师的课堂实录最后一段话来启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    【 篇二 】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人人参与。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想一想照片的样子并把这些照片印在自己的脑子里,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评析:让学生根据照片判断拍摄位置,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而且也便于老师及时了解学生观察、辨认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注意让学生带着困惑有目的地再次进行观察,并引导他们从注意观察到的整体形象转向注意局部变化,逐步领悟两者的差别。]   2、给小猫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猫拍照的场景及4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吗?在书上连一连。   (2)核对结果。   [评析:有了上面给小熊拍照的经历,学生不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在书上连一连,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利用在上面的观察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想象并作出判断。]   3、观察茶壶。   (1)请组长拿出一把茶壶,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在脑子里。   (3)在屏幕上打出四位同学分别从前、后、左、右观察茶壶的场景,并出示四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评析:在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以后,通过观察对象的变化,让学生再次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会看到不同的视图。]   4、观察茶壶和茶杯   (1)请组长再拿出一个茶杯,放在茶壶旁边。   (2)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壶的哪一边。   (4)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4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评析:观察对象由单个物体发展到两个物体的组合,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并在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结果,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看到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有所不同。]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历了三次观察物体的活动以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对活动过程、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体验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

上一篇:特约监察员工作办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