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交响乐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本文结合中国观众音乐知识普遍较低,在接受交响乐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基础性的交响乐欣赏常识做一介绍,帮助一些初次接触得到交响乐的音乐爱好者从交响乐的构成、欣赏方法、欣赏礼节等方面做简要的介绍。 关键字:交响乐 乐团组成 欣赏方法 欣赏礼节 以前由于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知识面的狭隘,对于向交响乐这种高雅的艺术一窍不通,从刚开始的流行歌曲到渐渐的喜欢上通俗歌曲、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自己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可以说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自从喜欢上美声歌曲以来,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这种主流的音乐占据了我的整个音乐思想,现在自己对高雅艺术的喜欢可以进入到一种痴迷的状态,中国的唱美声的有名歌唱演员的我几乎都知道,什么戴玉强、范竞马、丁毅、周小燕、王霞、幺红、万山红、杨光、殷秀梅、郑咏等。不但国内的许多熟记。而且国外的许多也略知一二,比如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还有波切利、莎拉布莱曼等。听了他们演唱的歌曲,在听其他人演唱时,感觉就像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而他们是活跃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最耀眼歌唱家。 谈到他们,我们眼前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一些非常熟悉的歌曲:《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桑塔露琪亚》《快给盲人让路》《我的太阳》《重归苏联托》《斗牛士之歌》《月光女神》《告别时刻》《登山缆车》等。把我们带入到音乐的美妙世界中去,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歌剧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谈到歌剧,我们不得不提交响乐。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交响乐是舶来品,我们从西方传过来的。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交响乐自诞生以来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音乐是用眼睛去看,而耳朵去听的。交响乐更是如此。几百年的音乐让人心潮涌动,仍能在百花齐放的当今音乐世界中熠熠生辉,是因为交响乐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以及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说交响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在听交响乐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甚至能走进作者的时代,体验到哪里的文化,交响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音乐。一提到交响乐,许多听众都有这样的要求:交响乐很难听的懂,最好给我们家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哪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这就要看我们每个人的音乐修养能力,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的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他的筑起和马蹄声“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嘛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来变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东西?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有限的,他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的事物。 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他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同志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一个很粗暴的形象:另一个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以确定音乐形象还要靠文字标题。同时也说明音乐的描绘只能近似,不能逼真。标题音乐可帮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么怎样去理解无标题音乐呢?这就更需要从人的心里状态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这“命运”标题是人家给加上的。音乐中“命运”主题,有人解说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恶残暴阴森的命运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贝多芬对封建势力的挑战,是怒吼的贝多芬,是蛾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贝多芬,是一个正面形象。这不是截然相反吗?总之,这个主题体现了作者自己的感情,体现了他对命运的态度。第四乐章写贝多芬理想中的胜利,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还写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笔,就是在胜利高潮的时候,突然命运的主题又出现了。有人说这是对过去斗争的回顾,也有人说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运企图东山再起。但是我倾向于另外一种解释,即虽然胜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阴暗角落里的反动的东西说不定还要再来的。这样的解释更符合贝多芬的实际,符合他的逻辑,也更好地显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于究竟怎么理解,大家还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释。交响乐给人的启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给你很多想象的余地,尤其是无标题交响曲更有这个特点,因为它没有标题的约束,概括性很强,内涵非常丰富。即使听一百遍还会有新的发现。而且,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这就是无标题交响乐的一个长处。 最后讲两点结论:第一点,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第二点,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 一首首的流行音乐匆匆地来又匆匆地离去,而诞生在数百年前大交响乐却至今绽放着活力.这正好应征了那句老话:"经典的就是永恒的".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顾不得停下来好好欣赏一下生活的美好.如今我们的耳朵里冲斥着不知所云的流行音乐或是嘲杂的摇滚.难道音乐就只有这些吗?当然不是.交响曲就是真正的音乐.它以它的博大宽广以它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见长.交响乐是要穿着西装打着领带一本正经的坐在音乐大厅欣赏的.只有这样,才能有那种分围,听起来才会有感觉.欣赏交响乐不只是欣赏音乐,其实还有那种气氛. 当你在音乐会上很别人一样表现地很绅士很有教养,你就会深深的喜欢上这种感觉,而不知是附庸风雅了.首先前期的准备活动当然是不能少的.如果不作准备,很可能什么都听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听谁的曲子当然要弄清楚作者的生平,有哪些著作,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传奇的故事.作曲家的个个时期的风格.这首曲子的背景是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用了哪些乐器,并且各自代表了什么意思.这些往往很能影响听音乐大效果.比如柴可夫斯基的,它是为了记念俄国大破法兰西大军而作,作者要表达的是俄军的英勇善战,胜利后的喜悦,辉煌的战果等.而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不同与多数同时期的俄国作曲家.他的风格更加接近西方.在这首曲子里可以找到很多西方经典音乐的影子,比如法国的马赛曲.现在很多人都听不懂交响乐,不但是我们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他们也不是天生就能欣赏交响乐的.但是交响乐对于我们来说更难理解.因为其中有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储备一些西方的人文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你大概听过很多流行歌曲,但是现在你到底能记住多少?恐怕不多吧,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是在于它的通俗、简单,一首曲子就是那几句话,那几个调。交响曲则不同,它有千变万化的旋律,庞大华丽的阵容。交响曲会百听不厌!要想了解一个作曲家就从他的曲子开始吧。一个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乐谱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作曲家是一直成长着的。晚年的贝多芬就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作品不堪入耳而想毁掉他早期的作品。一首曲子是要反复的听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在听第一遍时你可能只能记住命运的敲门声。在反复的听之后,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会发现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中间是发展部,两种旋律相互交替,不断发展到第三部分。这就是老话所说的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
日剧中文字幕《不能结婚的男人》下载地址
《不能结婚的男人》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yvw7AsxkvNOgiUiDNKE3A 提取码: 5cid 《不能结婚的男人》是日本关西电视台于2006年7月4日至2006年9月19日期间首播的爱情喜剧类电视剧。由三宅喜重等人执导,阿部宽、夏川结衣、国仲凉子等人主演。该剧主要讲述了一直崇尚独身主义的主人公,最终走上结婚之路的过程。
怎样欣赏交响乐?
交响曲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即“一齐响”。交响曲为大型管弦乐套曲,一般有4个乐章,速度节奏按快慢排列。乐器由弦乐、木管和打击乐等组合成。曲的表现手法有3种,一是直接模拟,即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如鸟鸣、流水、暴风雨等来表达创作意图;二是间接联想,如演奏沉重缓慢的脚步声,让听众自己联想到黑夜的寂静或是无人烟的旷野或一幢无人楼房,如抽象派的画,你想什么就是什么;三是象征性类比,如音量的由弱到强、节奏由慢到快,来比喻斗争由低潮到高潮到胜利。习惯欣赏交响曲的听众,一般都很注重了解名曲的创作历史背景。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产生于18世纪后期,当时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贝多芬正是为了这位理想化的英雄而创作。而他的《命运交响曲》则是双目失明后的创作,表达了作者不屈服于命运,敢做人生的强者这一主题。另如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为表现大好河山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而作。交响曲给人丰富的想象、宣泄和艺术享受,因此它在欧美地区至今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