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分解动作
太极拳的分解动作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一起来看看他的分解动作,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一、手型(3) 1、拳:五指卷屈,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自然握拳,不可太紧或太松,拳面要平。 2、掌:大拇指根合向小指,指尖后仰,其余四指依次向手背方向舒展错开。 3、勾:五指指尖自然捏拢。 二、手法(21) 1、冲拳------拳心胸前内旋弹抖打出,拳心朝下,力达拳面。 2、砸拳------臂呈弧形,拳自上向下砸,拳心朝上,力达拳背。 3、侧崩拳-----臂呈弧形,拳自内向外斜下弧形弹抖打出,拳眼向内,力达拳轮。 4、双分横抖------两臂外翻,双拳由左右向下弹抖打出,拳心朝上,力达拳背。 5、推掌------单掌或双掌自耳旁或胸前向前推出,力达掌根。 6、拦掌------掌经体侧向上,立掌向胸前拦,掌心朝异侧,掌指斜朝上。 7、撩掌------手自下向上撩击,掌心向上,掌指向前。 8、平分掌------屈臂两掌交叉于胸前,两臂内旋经面前弧形向左右分开,两掌心朝外,掌指朝上,腕与肩平。 9、斜分掌------两手交叉或相抱,斜向上下或前后分开。 10、立云掌------两掌在体前上下交替成立圆运转,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时要与转腰协调一致,上手高不过头,下手低不过裆。两手边云边翻转。 11、搂掌------掌自异侧经体前弧形下搂至膝外侧,落至胯旁,掌心朝下,掌指朝前。 12、穿掌------侧掌或平掌沿体前、臂、腿穿伸,指尖与穿伸方向相同,力达指尖。 13、架掌------屈臂上举,手臂内旋或外旋,掌向下向前上架至头侧上方,臂成弧形,掌心斜朝外,腕高过头。 14、捧------曲臂成弧形举于体前,力达前臂外侧,腕于肩平 15、捋------臂成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捋,臂须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16、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搭扶于曲臂手的腕部或前臂内侧,两掌同时向前挤推,臂撑圆,腕高不过肩,低不过胸。 17、按-------单掌或双掌自下而上为下按,自后经下向前弧形推出为前按。 18、采-------用手掌或肘按着对方的手臂,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外向内里,由里向外推按沉托采纳。 19、挒-------向外横推或向侧后采带的劲。使对方身体前俯后扭转而失重。 20、肘-------以肘部粘着对方肢体向上、向下或向外推顶,或以肘尖发出的.劲。- 21、靠--------通过肩、背、胯、胸等身体部位向外发放的挤推之劲。 三、步型(9) 1、弓步------前腿全脚着地,屈膝前弓,膝部不得超过脚尖,另一只腿自然伸直,脚尖内扣不可掀脚拔根。 2、虚步------一脚屈膝半蹲,全脚着地,脚尖斜向前,另一只腿微屈,脚前掌或脚跟着地。 3、偏马步-----两脚开立下蹲,肩距约2---3脚宽,两脚微外撇,重心偏右或偏左。 4、仆步------一腿屈膝全蹲。膝与脚尖稍外撇,另一腿自然伸直。平铺接近地面,脚尖内扣,两脚着地,不能掀脚拔跟。 5、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脚脚尖外撇,全脚着地,后脚脚尖向前,脚跟离地,臀部接近脚跟。 6、平行步------两脚分开,脚尖朝前。屈膝下蹲或自然直立,两脚外缘同肩宽。 7、独立步-----一腿自然直立,另一腿屈膝提起,大腿高于水平,小腿及脚尖自然下垂。上体保持中正,头领气沉。 8、丁步-----一腿屈膝半蹲,重心在屈膝腿上,另一脚以脚前掌点于支撑脚内侧。 9、跌叉------前腿伸直平铺地面,脚尖上翘,后退屈膝,膝关节内侧着地。 四、步法(6) 1、上步------一腿支撑,另一腿提起,经支撑腿内侧向前上步,脚尖先着地,随着重心转移,全脚着地 2、退步------后退之腿经支撑腿内侧以脚前掌擦地弧形后退。随着重心后移,全脚着地。 3、横开步------一腿支撑,另一腿提起,以脚跟内侧横向擦地而出,随着重心后移,全脚着地。 4、跟步-----1重心前移,后脚向前跟进半步,脚前掌着地。2重心前移,后脚向前跟进半步后脚震脚踏地前跟 5、碾步-----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或内扣或以前脚掌为轴,脚跟外展或内收 6、侧行步-----一腿支撑,另一腿侧向开步,脚跟先着地,随着重心横移,全脚着地过渡为支撑脚,另一只脚随即提起,经支撑腿的后侧向异侧插步,先以脚前掌着地,随着重心横移。全脚着地过渡为支撑脚。 五、腿法(5) 1、蹬脚----支撑腿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脚尖上翘,以脚跟为力点迅速发劲蹬出,腿自然伸直,脚不低于腰部, 2、拍脚-----支撑腿微屈,另一腿脚面展平向上直摆,不得低于腰部,以同侧手或异侧手迎拍脚面。 3、踹脚------支撑腿直立或稍屈,另一腿提起,脚尖勾起,脚掌内扣,以脚掌外缘侧向迅速踹出,不得低于腰部。 4、摆莲腿-----支撑腿微屈,另一腿从异侧经胸前向外做扇形摆动,摆幅不少于135°,脚面展平。两手在胸前依次迎拍脚面,须两响。- 5、震脚------支撑腿微屈,支撑腿微屈,另一腿屈膝提起,以全脚掌向地面踏震,劲须松沉。 六、跳跃(4) 1、二起脚-----一腿上提,另一腿随即跳起上踢,脚面展平,以同侧手迎拍脚面,击拍要响亮, 2、双震脚------两脚依次跳起,原地下落震脚,踏震要沉稳。 3、转身跳-----两脚跳起转身,随即下落震脚,也可不震脚,但落地要轻盈。 4、纵跳------前腿跳起,随即后退蹬地跳起,然后前后脚依次原地或稍前下落。落步应脚前掌先着地。 七、身型(11) 头:虚领顶劲,下颌微内收,不可偏歪摇摆。 颈:自然竖直,肌肉不可紧张,不可前伸后勾。 肩:保持松沉,不可上耸,也不可后张和前扣。 肘:沉坠松垂,自然弯曲,不可僵直和扬起外翻。 胸:自然疏松、微含,不可外挺和内缩。 背:舒展拔伸,自然放松,不可弓背。 腰:松活自然,不可后弓和前挺。 脊:中正竖直,不可左右歪扭倾斜。 臀:下垂收敛,不可后突和摇摆。 胯:松胯正身,不可僵挺或内收突臀,不可左右突出扭歪。 膝:屈伸松活,柔和自然,膝关节与脚尖同向。 八:身法:太极拳的身法要求: 保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旋转松活,自然平稳。上悬下沉,中节疏松,动作要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完整贯串,上下相随,圆活完整,不可僵滞浮软,俯仰歪斜忽起忽落,要保持平移运动。 九、眼法:太极拳的眼法总的要求是: 精神贯注,意念引导,神态自然,意动相随和势动相随相结合,动作定势到位时,眼要平视远望或注视前手,往下的动作,眼要注视前下方,换势运转时眼睛要与手法、腿法、身法协调配合,一般是眼随上手,神意贯顶。 ;
太极拳各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各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具有防身作用。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可以颐养天年,是现代人养身的最佳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一起演练一下吧! 太极拳的“无为”与“无不为” 太极拳的本质是门武术,但是其与兵法却有相似原理,其中蕴含了大智慧,练习者从中可以学到无为和无不为的道理。 何谓“懂劲” 太极拳家只要与人一搭上手,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对方的意图,就能在瞬间辨别清楚,而且还能适时地利用对方的重心、力点,力的大小、方向,使对方失去重心而跌出。 这就叫“懂劲”。然而,对方对太极拳家的重心、力点,力的方向、大小却罔然无知。这就是拳论所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太极拳家的这种功夫,是如何练成的呢? 太极拳虽然有实战功能,但是太极拳不是双方力量大小比较起来的,而是谁掌握的技巧多,谁就有优势。 一、松 推手时必须将两手、两臂、肩、背、胸以致整个上身的肌肉尽量的放松。在一般情况下,静止不动时放松较易,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就不容易了。特别是当别人推自己,或自己用手去推别人时,要求被推的身体和推出之手仍能随时放松,就更不容易了。 然而太极拳家则必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随时放松。这种放松的功夫,首先是在盘架子中练出来的。盘架子时,要求身如垂柳,随风摆动。臂如飘带,在空气中飘浮。而作用之力,全在两脚、两胯。 由两脚底的蹬拧之劲,带动两胯的拧旋,由两胯的拧旋,带动整个身体和两臂、两手的运转。两手、两臂必须毫不着力。 太极拳是一种拳脚功夫,练习者要保持上下协调,周身一致,在练习前,排空杂念,专心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境界。 拳论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就是指的在这种充分放松下的轻灵功夫。徐老师讲的“一松到底”,就是指一直松到脚底。全凭脚底用功夫。 盘架子的放松,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练双人推手。先从单推手开始,接着双推手、四正推手、活步、大履等。练习这些推手时,一如对盘架子的要求。两手、两臂、肩、胸及上身,均须充分放松。全凭脚底的蹬拧劲带动两胯,以两胯带动全身。 要求双方手腕接触处的皮肤不能发生皱折。这是初学推手必须练成的轻灵功夫。没有练成这种充分放松的极轻灵的功夫。太极拳的一切功夫,将都是徒劳的。放松、是太极拳功夫的第一步,亦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 二、沾粘连随,舍己从人 沾就是与对方肢体接触,轻轻贴上。 粘就是要有一种粘着之力。好似浆糊一样,胶粘在一起而不脱开。与对方肢体接触以后,不仅轻轻贴上,而且在接触处还必须有一点粘着之力,使接触处胶粘不脱。 连就是连续,即不断之意。亦就是指这种胶粘力要连续,不能忽断忽续,不能忽大忽小,运动的路线要圆顺而不能有折角,要走弧线而不能走折线。 “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指的就是这种粘着力,这就是要“连”不能有折角,不能有大小,不能有断续。 随就是跟随。在双方肢体相互接触后的运动中,要始终跟随着对方的动而动。对方往左,则随之往左;对方往右,则随之往右;对方往上,则随之往上;对方往下,则随之往下;对方快,则随之快;对方慢,则随之慢。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指的就是“随”。 随,亦就是舍己从人之意。舍己,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观设想,而从随对方的动向。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文明的标志,太极拳养生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练85式太极拳可以帮助我们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是现代人必备运动。下面随着太极拳资料一起练习一下吧! 提高85式太极拳治病功效的四大方法 太极拳具有中医原理,当今人们练太极拳具有治病功效,但是如何能更有效的预防疾病呢?85式太极拳让你身心健康。 1、气感强的动作可以重复多次 “气感”是指通过练气功或打太极拳使体内的气充足后,带来的精神上和肢体上的变化。气感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得也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是精神愉悦、心情舒畅、全身轻松,有时感觉身躯巍峨高大或身体虚化消失,有的感觉体内有热流窜动,有的肢体特别是手臂感觉到胀、麻、沉、痛,动作有阻力象在划水。 太极拳是一项柔和舒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练习者的神经功能系统,睡前练习85式太极拳可有效防治夜间心脑血管等疾病。 打拳时有抽拉的感觉尤其是双手时而相吸时而相斥,劳宫、百会、印堂、命门、关元、大椎等穴位有热胀跳动的感觉等等。 在打太极拳时,你会感到有些招式(动作)气感强一些,有些动作气感不太明显。通常上肢动作的气感强于下肢动作;掌的动作气感强于拳、勾的动作;舒缓的动作气感强于剧烈动作;轻柔的动作气感强于发力动作(所以打拳时要用意不用力)。 一般来讲,云手、搂膝拗步,倒卷肱、提手、闪通背、揽雀尾、白鹤亮翅等招式(动作)气感都是很明显的。 如果不是集体打拳,对于气感明显的人可以重复做,还可以把一些气感明显的动作挑出来单独长时间的练习,一般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打拳时间越长,气感越明显。 另外,打拳练气时,不要追求动作的高难,如蹬脚、分脚,在你的功力范围之内最好留一点余力,过分追求动作规格的高难,气感反而不强了。对有些动作不能过高要求,要适度,这就靠平时摸索掌握。 2、向病灶凝意聚气施加良性信息 把患有疾病的部位作为太极拳开会聚气“标的”,灌输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打拳时在放松入静后,把意念集中在心脏部位,可以想心脏的病灶消除了,功能增强了,心脏恢复正常了。 同时还要配合动作,如云手时,就想象把心脏的.病气云摆出去了。搂膝拗步的楼手推掌动作,就想在向心脏推气或想象用手推着心脏在运动。不论什么病都可以这样做,这是通过实践验证的一种很好很有效果的方法。 3、“意”练太极“神”打拳 这里的“意”、“神”是指意念、思维,即人的意识活动。所谓的“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不用身体实际练,只用大脑想太极拳的套路,回忆打拳的具体过程。 古人称其为“神练”“意练”,一些拳友形象地比喻为“过电影”。一些患有比较严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友通过“意”练太极“神”打拳,都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意”练太极“神”打拳,就是忽略太极拳的三维空间运动,而专一在意识空间里进行太极拳运动。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极拳的表现形式,是武林前辈和专家学者按照太极拳的内在规律编创的。然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身体的原因,柔韧性、协调性、体能都很差,腰弯不下、腿抬不起来又扑不下去,按套路要求很难做到。 老子《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这一理论,完全符合太极拳功夫的锻炼法则。 这意思就是锻炼太极拳的功夫,必须日渐将后天早已成为习惯的拙力和主观意识丢弃,丢弃又丢弃,直至完全没有,这样才能成为十分灵活而达到“从心所欲”的“神明”境地。 “由己则死,从人则活”,这是多少代太极拳家穷毕生精力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沾粘连随的功夫,本身就已经锻炼了敏锐的感觉力、洞察力和瞬间的调节功能。这亦就是太极拳家的所谓“听劲”和“懂劲”功能。 这种功能,除了在盘架子中进行锻炼以外,还必须进行双人推手的训练。沾粘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 三、以静待动 从字义讲,似乎容易理解。静者、不动也。自己不动,以待对方之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简单,“静”不仅仅是不动,还包括不暴露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劲力和劲力的方向。 初学推手的人,往往与人一搭上手,虽然肢体还没有动,但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的方向,已暴露无遗了。原因是一方面没有充分放松,拙力存在。一搭上手,僵硬的臂、肘、肩、背,立即为对方察知。 另一方面,两手置于对方肢体之上时,不自觉地就有下按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下时,不自觉地就有上托之力;置于对方肢体之前时,不自觉地就有前推之力。这样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自然易为对方觉察。 怎能做到人不知我呢?高明的太极拳家,双手一接触对方肢体,只是轻轻粘上,既无上托劲,也无下按劲,亦无前推意,这种粘着力,毫无方向性。自己的意图、劲力和劲力方向完全隐蔽起来,不令人知,这就是“无为”。 一待对方动,立即随之而动。反应灵敏,随动及时,这就是“无不为”。 松、沾粘连随、以静待动,是太极拳家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是太极拳功夫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当然,要作为一个高明的太极拳家,仅仅,具备了上述功夫,还是不够的。 学习太极拳的三要素 松 松则气自通,通则力自重,身知松者,功夫纯然,知觉已懂劲,以皮毛触之辨明来龙去脉,转关换势,随来既往,动转由人,变换从势,身动由己,力以从心。 何为松,松既是滚转委劲也,委既是进,着手触之迎而松,由人动静而松,顺其势而松,舒[收]肩则松,藏肘则松,落胯则松,曲膝则松,腹腔内合则松。 很多人觉得太极拳是门高深莫测的武术,因此,有很多人在练习中会有紧张感,尤其是初学者一定要学会放松。 松之无量何为准,一丝不少,一尺有余,寸劲为巧,化劲力竭已变转。 习练交手有不可勉强之松处,头无神领舵无主,手失迎劲被人擒,脚失根基难稳健。 阴阳变换 再谈阴阳,何为阴阳?其无根而生动静之机,动之则开,静之则合,刚柔相济方为太极阴阳之母。何为阴阳变转,有定向的冲击力,轻微触之圆转之力,既改变其原定向力的方向,为阴阳变转,从而得其滚转曲圆之理用。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的核心,贯彻整套拳法,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变体,动转往复,进退顾盼转弯抹角,技击万端变化,其无非是阴阳变转,以柔化坚之术,遇坚既柔,谓之粘绕,以由人之势,借人之力,柔化其千斤刚劲,此为四两拨千斤之用。 功夫到此方为懂劲,懂劲便领悟腰如杆,肢如枝,杆动枝摇之理用。 虚实 知阴阳后再谈虚实,一身何处有其虚实,松肩则虚,坠肘则虚,裹裆则虚,曲膝则虚。 虚则并非失去粘领,此为虚中含实,实则并非全然用力尽竭,此为实中含虚,虚为实而蓄,实为虚而发,虚则卸力千斤,实则弹发无量,虚依实,实依虚,互依克,互依交变,无一不可。 虚实以弹簧为例,其受外力迫之收缩,此为虚中着实,外力尽竭,弹簧恢复原状而反弹,此为实中求虚,其收放既是裹裆弹发,肘曲伸反弹之理性,所谓打闷劲反弹劲弹簧劲,全在于虚实之理用。知其阴阳虚实,开合悉在其中矣。 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意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 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 其攻防含义大都是藏于内,一般不显示在外,这样往往会让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一样,不是武术。 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疏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 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 这个动作就像是在使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其能将载中几顿的货车顶起来一样。 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 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的人体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 太极拳结合经络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 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稍,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 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结语: 看了上文的介绍,您学到了太极拳的无为和无不为吗?修炼太极拳是个长期过程,在每个阶段都要认真专研,在练习中,摸索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长期坚持,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
太极拳入门教程
如下:一、无极桩首先将双脚分开要与肩同宽,将你的双膝微微弯曲,身体的重心放在两条腿上;将双手就到胸前微微弯曲手臂,手指呈自然装展开,手指指尖相对,手掌掌心向里呈现抱球状,两眼注视双手。姿势高低可根据体质和腿部力量自行掌握,通过练习下部力量增加稳实,周身内劲饱满,丹田之气充足。二、开合桩在无极桩姿势的基础上,两手臂作稍向外棚开和稍向内收合的练习。开时为吸气(小腹鼓起);合时为呼气(小腹内收)。初练时呼吸应力求自然畅通,不要勉强憋气。当练久之后,可以加大呼吸程度,扩大充气量。如吸到极点不能再吸时,改为呼气。同样,呼到极点将气全部吐出不能再呼时,改为吸气。每次可练3-5分钟,日久可渐增。三、升降桩预备时,身体自然正直,两脚开立,头正悬顶,下颏微收,肩臂松垂,两手轻贴大腿外侧,眼向前平视。这时体松心静、排除杂念、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动作时,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同肩宽,两肘微下垂,手指微屈,指尖向前,手心向下,眼看两手方向。
正宗太极拳教程
正宗太极拳教程:第一步,练太极拳,心要静,精神要饱满,全身要软。第二步,太极需要慢慢的练,发力要快,要有技巧。第三步,学习太极拳可以防身用,防止对方没办法打你。第四步,要练真正的太极拳,首先,每个动作必须练的熟练。第五步,一个一个东西分开练,练完再合并起来。第六步,由简单到精通,不过一段时间内的事。学习太极拳想要入门,必须要良好端正的心态,不可急躁,不可冒进。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一切,首先保持了心态才有可能将太极拳练到极致。同样,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练习太极拳必备的基础,无论是用气还是用力再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都会有极大的帮助。其次,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拳法。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拳法,体弱多病的一定不要选择过于激进的套路,尽量选择一些舒缓,轻灵的套路,否则,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二二次伤害。身体较好的则可以选择一些锋利稳健的套路, 加强自身的锻炼,修身悟性和防身同步训练。再者,一定要遵规矩守准绳。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练习太极拳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部就班。最后,要定好自己的目标。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要有明确的指导方向,像学生一样要求自己,层层深入,理解,掌握。
32式太极拳拳谱口诀
32式太极拳拳谱口诀如下:起势;右揽雀尾;左单鞭;左琵琶势;前进搬拦锤;如封似闭;搂膝拗步;右单鞭;右云手;野马分鬃;海底针;闪通臂;右揽雀尾;回身撇身锤;捋挤势;右拍脚;左分脚;右蹬脚;前进栽锤;络绎;肘底锤;倒卷肱;右下势;金鸡独立;左下势。上步七星;让步跨虎;回身摆莲;弯弓射虎;左揽雀尾;十字手;收势。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太极拳的劲法有多种,学习太极拳的劲法要学会灵活多变,掌握太极拳劲法变化技巧,有助于太极拳实战。其次,要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练拳时,脚给地面一个蹬力,地面就给脚一个反作用力,这叫“问地要力”,这个力通过脚、膝、胯、腰、肩、肘,传递到手。练习太极拳时,按照这七个环节传递劲力,动作要缓慢柔和,注重体验内力的运行。这样,把下盘功夫练好了,然后中盘和上盘的动作就容易协调配合了。
太极拳32式分解教学
太极拳32式分解教学 一段 1、起势: 并脚直立、两腿夹紧,向左开步、与肩同宽,两手平提、与肩同高,曲膝按掌、平于腹前。 2、右揽雀尾: 稍右转体、丁步右抱,转体(东南)上步、弓步左棚;后坐扣脚、丁步左抱,转体上步、弓步右棚(西),反手棚臂、后坐下捋,搭手前挤,后坐平云、扣脚左转,丁步斜按,(扣脚旋手,转体换重,收脚按掌,)(西南)(吴式)。 3、左单鞭: 右手变勾、转体上步,弓步推掌(东)。 4、左琵琶势: 跟步展臂,(右手平摆,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自然下落),后坐引手(左手向上摆,右手往回带),虚步合手。 5、进步搬拦锤: 左转摆脚(活步摆脚),臂下穿掌,上步摆脚,转体穿掌,上步拦掌、跟步冲拳(孙)。 6、如封似闭: 后坐开掌(转腕分手),上步收掌,弓步推按。 7、左右搂膝拗步(2次): 后坐撇脚(翻手左转)、摆臂收脚(收脚托掌),上步屈肘、弓步搂推(后蹬);后坐撇脚(翻手右转)、摆臂收脚(收脚托掌),上步屈肘、弓步搂推(后蹬)。 二段 8、右单鞭: (右碾脚)后坐扣脚、右转开掌(转体运臂) ,左坐转体(左坐云手),收脚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 9、右云手(3次): 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右云换重、翻掌并步,左云换重、翻掌开步;右云换重、翻掌并步、左云换重、翻掌开步;右云换重,翻掌跟步。 10、右左野马分鬓(2次): 左坐带掌、丁步左抱,旋腰出步、弓步右分;后坐撇脚、丁步右抱,旋腰出步、弓步左分(西)。 11、海底针: 跟步摆掌,换重抽掌(后坐微转,提膝抽手)虚部插掌(西)。 12、闪通背: 收脚提手,弓步撑推。 13、右揽雀尾: 后坐撇脚、左转收脚(丁步左抱),旋腰上步、弓步右棚,旋腰翻掌(反手棚臂),左转后捋(后坐下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推按(后蹬)。 三段 14、转身撇身锤: 后坐扣脚(扣到位),左转开掌,丁步握拳(坐腿握拳,收脚搭手)、(右坐收脚,搭手握拳),上步举拳,弓步撇拳。 15、捋挤式(左右): 后坐扣脚(松拳变掌)、旋腰带掌、弓步穿抹,收脚(旋腰)下捋,(旋腰)上步搭手,弓步前挤(东南);后坐扣脚、旋腰带掌,弓步穿抹,收脚(旋腰)下捋、(旋腰)上步搭手、弓步前挤(东北)。 16、右拍脚: 后坐扣脚、穿抹分手(右上左下画弧)收脚叉抱,提膝翻掌,开掌拍脚(东南)。 17、左分脚: 屈膝落脚,(翻右掌),弓步穿抹分手(左上右下画弧),收脚叉抱、提膝翻掌、开掌分脚(东北)。 18、右蹬脚: 左转撤步,(双手合十),提脚变拳,蹬脚抖拳(蹬一根)。 19、进步栽锤: 落脚外撇,右转摆掌,收脚握拳,旋腰上步,弓步搂栽(东)。 20、左右穿梭: 后坐脚撇、丁步左抱,转球上步(东南)、弓步架推;后坐扣脚,丁步右抱,转球上步,弓步架推(东北)。 21、肘底锤: 后坐摆掌,撤步转体,握拳反掌、虚步劈掌。 四段 22、倒卷肱(3次): 左转反提(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提膝曲肘、落脚拧正),虚步推掌;右转反提(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提膝曲肘、落脚拧正),虚步推掌;左转反提(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提膝曲肘、落脚拧正),虚步推掌。 23、右下势: 转体撤手,扣脚右转,收脚叠手,提脚举掌,仆步压掌(西)。 24、金鸡独立: 右脚外展,弓腿起身,左脚内扣,独立托掌,(先撩后托)(西)。 25、左下势: 落脚转体,碾脚叠手,提脚举掌,仆步压(西)。 26、上步七星: 左脚外展,弓腿起身,右脚内扣,虚步架锤。 27、退步跨虎: 撤步变掌,后坐搂手,虚步伸掌(西)。 28、转身摆莲: 活步扣脚,右转穿摆(掌),虚步伸掌,摆腿拍脚(东)。 29、弯弓射虎: 屈膝收脚,右前(东南)落脚,捋掌握拳,弓步架打(东北) 30、左揽雀尾: 后坐撇脚(右手摆掌划弧),收脚抱球(丁步右抱),旋腰上步,弓步左棚,旋腰翻掌,转腰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后坐拖掌,弓步前按(东)。 31、十字手: 后坐扣脚,弓步分手(右转、撇脚、开掌)左坐沉肘,交叉搭手,收脚合抱。 32、收势: 翻掌分手,垂臂落手(按掌),并步还原。
老架一路太极拳74式教学口令是什么?
拳谱口诀: 1 、太极起势 2、 金刚捣碓 3 、懒扎衣4、六封四闭 5 、单鞭 6、金刚捣碓7、白鹅亮翅 8、斜行 9、搂膝10、拗步 11、斜形 12、搂膝13、拗步 14、掩手肱拳 15、金刚捣碓16、撇身捶 17、青龙出水 18、双推手19、肘底看拳 20、倒卷肱 21、白鹅亮翅22、斜形 23、闪通背 24、掩手肱拳25、六封四闭 26、单鞭 27、云手28、高探马 29、右擦脚 30、左擦脚31、左蹬一跟 32、前趟拗步 33、击地捶34、踢二起 35、护心拳 36、旋风脚37、右蹬一跟 38、掩手肱拳 39、小擒40、抱头推山 41、六封四闭 42、单鞭43、前招 44、后招 45、野马分鬃46、六封四闭 47、单鞭 48、玉女穿梭 49、懒扎衣 50、六封四闭 51、单鞭52、云手 53、摆脚跌岔 54、金鸡独立 55、倒卷肱 56、白鹅亮翅 57、斜形58、闪通背 59、掩手肱拳 60、六封四闭61、单鞭 62、云手 63、高探马64、十字脚 65、指裆捶 66、猿猴献果67、单鞭 68、雀地龙 69、上步七星70、下步跨肱 71、转身双摆莲72、当头炮 73、金刚捣碓 74、收势扩展资料扩展资料:太极拳要领:1、虚灵顶劲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要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2、含胸塌腰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