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的基本技法
亲亲:您好。国画技法包括:写意(粗笔)、勾勒、双钩、墨分五色、十八描、白描、线画法(勾股法)、湿笔、干笔 (枯笔、焦笔、渴笔)、颤笔、皴法、钩斫、三远、六远、七观法、攒聚、没骨、落墨、破墨、泼墨、积墨、颤笔、宿墨、点簇点垛、点苔、渲染、烘托、拓墨法、水法、铺水、渍水、六彩、单线平涂、金错刀等。【摘要】
国画的基本技法【提问】
亲亲:您好。国画技法包括:写意(粗笔)、勾勒、双钩、墨分五色、十八描、白描、线画法(勾股法)、湿笔、干笔 (枯笔、焦笔、渴笔)、颤笔、皴法、钩斫、三远、六远、七观法、攒聚、没骨、落墨、破墨、泼墨、积墨、颤笔、宿墨、点簇点垛、点苔、渲染、烘托、拓墨法、水法、铺水、渍水、六彩、单线平涂、金错刀等。【回答】
一、写意1、写意俗称为“粗笔”,与“工笔”对称,为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一般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比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都擅长此法。2、清代恽寿平言:“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回答】
3、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就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就在一天之内就画成3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和简练的。4、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与写意的区别,而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1幅《枯木图》,画1株枯树、1块顽石,石后露出1-2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回答】
5、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道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到了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6、所以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时间的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相传下来。【回答】
二、钩勒1、钩勒为中国画技法名,是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2、钩勒后大部分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通常使用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回答】
三、双钩双钩为中国画技法名,是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为“双钩”,大部分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称为“双钩”;而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回答】
四、墨分五色墨分五色为中国画技法名,一般是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上是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而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5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然后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为不免机械。【回答】
五、十八描1、十八描为中国画技法名,是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琴弦描(略粗些);铁线描(又粗些);行云流水描;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钉头鼠尾;混描。2、还有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橄榄描(颜辉用之);枣核描(尖的大笔);柳叶描(吴道子用之);竹叶描;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减笔(马远、梁楷用之);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回答】
六、蚯蚓描蚯蚓描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以上的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照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然后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回答】
七、白描1、白描为中国画技法名,主要源于古代的“白画”,一般多用于画人物或双勾花鸟画,工笔画都是以白描为先,这种方法实与书法的双勾响榻有关,唐代吴道子和宋代的李公麟,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2、一般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比如北宋李公麟、唐代吴道子,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就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比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和张守正等。【回答】
八、线画法1、线画法简称为“线法”,亦称“勾股法”,是中国画技法名,在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主要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然后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与深远感。2、与我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主要有王幼学和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者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经日久风化,留存下来的比较少。【回答】
中国画的基本技法
国画的技法如下:构思——又叫立意,即作画之前的形象思维过程。构图——即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又叫置陈布势等。亦即画面各种物象的位置、比例、墨色等的安排。用笔——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笔”,有线描、勾勒、皴、擦、点染,笔用中锋、逆锋、藏锋、露锋、拖笔、破点等。用墨——经历代画家发展有:焦、浓、重、淡、清、退、埃、宿等各种墨色,运用时须各得其所。又有泼墨、破墨(即浓淡相生)等具体技法。设色——白描:不设色,全用线条表现,或仅以淡墨、淡水色稍加渲染。重彩:一般指工笔重彩、勾勒填色、大青绿等。淡彩:以墨色为主调,敷以淡彩色。没骨:纯用色彩画,并不勾线。(纯用墨点染,不沟勒的亦叫没骨。)收拾——画成以后再作整体收拾,使全画最后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国画技法的重要性(一)可以使画作更加传神国画的创作不是重视实物的描摹,而是关注画作内容的传神表达。不同的技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效果,因此画家在进行具体的创作时要根据画作的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技法,使画作内容的表达更加传神。画家的创作水平不仅由绘画工具决定,还需要画家有较强的技法操作水平和制作技巧。由此可以看出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重要价值。(二)有利于画作内容的表达国画的技法作用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画家在构思阶段就需要考虑这次创作的作品需要利用什么技法,以及此种技法对于画作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等。画家只有在前期做好了这一环节的工作才能使内容和技法相得益彰。(三)有利于提升画家的审美理念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原则,国画创作也不例外。画家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践行在创作中。因此技法的利用并不是毫无限制的、随意的,它需要基于国画的本质并将内容的表达相结合。画家在这一过程中也提升了审美理念,有助于提升画作的质量。
按画的技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哪五种?
以画技巧分类:1、工笔;2、皴法;3、白描;4、没骨;5、指头画;扩展资料:1、工笔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2、皴法皴法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以表现出石和树皮的纹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荷叶皴、折带皴、括铁皴、大小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则有鳞皴、绳皴、横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这些皴法乃是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质地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随着中国画的不断革新演进,此类表现技法还会继续发展。3、白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4、没骨没骨也是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五代后蜀黄筌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因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另有用青、绿、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也叫“没骨图”,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杨升擅此画法。5、指头画指头画简称“指画”。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清高其佩擅此画法,其侄孙高秉还著有《指头画说》。高其佩说:“吾画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转引自胡海超编《中国绘画趣谈》第195页)。说明他作画运用了手的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分析起来,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侧用,如使用钢笔一般画大幅如荷叶、山石,可用泼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抚摸成画;画柳条流水可以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可用一指或数指蘸墨直下。总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画的痕迹,方称上乘,所以说“物成手却无”。自此以后,作指画的人虽不少,不过是偶然性的指墨游戏。只有现代已故名画家潘天寿,指画成就最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画以画技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