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吃美女图

时间:2024-09-09 12:13:36编辑:小松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简介,张献忠怎么死的?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建立大西政权。与李自成齐名。1640年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其人多有奇闻异事流传,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等等。对此史学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早年经历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曾当过延安府捕快,因事革职,便至延绥镇从军。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高举义旗 天启末年,陕西全境灾荒不断。陕北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虫灾,禾苗枯焦,饿殍遍野。由于海外贸易的 *** ,明朝富庶的南方大片的田亩被用于经济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随之下降,北方大旱 张献忠画像则导致粮食更为匮乏,粮价开始节节攀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明朝中央财政却因为灾荒之年税收相应减少,随着财政的进一步拮据,赈济成为空谈,而没有了赈济,农民无法生活下去,最终只有铤而走险,起来造反。陕北地区首先爆发了农民暴动,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最初,有府谷的王嘉胤、王自用暴动,他们占领了黄龙山。接着宜川王左挂、安寨高迎祥、洛川张存孟、延川王和尚、汉南王大梁等纷起响应,斗争烈火燃遍了陕西全境。不久,李自成在米脂起义后参加了高迎祥的暴民队伍。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家乡聚集十八寨农民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响应王嘉胤等暴动。他自号八大王。由于他身长瘦而面微黄,须一尺六寸,G劲果侠,军中称为‘黄虎’。这一队伍初属王嘉胤自用,后自成一军。因他小时读过一点书,又受过军事训练,为人多智谋,果敢勇猛,很快就显示了指挥才能,他的部众成为当时以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劲的一个营。从此,张献忠随着流民队伍,转战于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屡立战功。他的队伍也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成为最强大的一支部队。在与官军的作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崇祯六年(1633年)冬,义军大部分渡过黄河南下,张献忠所部是以高迎祥为盟主的十三家之一。 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入川,攻陷夔州(今重庆奉节),进围太平,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提兵赶至,献忠慑于秦良玉及其手下"白杆兵"威名,苍惶逃走,秦良玉率军追击,与正好回川的儿子马祥麟前后夹击,打败张献忠,使之退走湖广。 崇祯八年(1635年),各路义军被官军围困于河南。为了冲出包围圈,十三家义军首领,在河南荥阳举行了军事会议。商讨结果,决定分兵出击,打破官军的围剿计划。会后,张献忠和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的率领下,向东挺进。这支东路军的主力就是张献忠的部队。他的部队作战勇猛,连破河南的固始和安徽的霍丘等州县,直指明朝的中都凤阳。 作为东路军先锋的张献忠部队,在大雾弥漫的清晨包围了凤阳城。不到半天工夫,就全歼了守卫凤阳的两万官军,击毙守将朱国正等人,俘获了凤阳知府颜容暄,并当着百姓的面,历数他的罪行后,处以死刑。张献忠把胜利品和府库里的粮食,分给当地的贫苦农民,又叫农民和四乡百姓,砍光皇陵的几十万株松柏,还拆除了周围的建筑物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名皇觉寺),然后掘了皇帝的祖坟,同时将凤阳富户杀的一干二净。 这件事对朝廷震动很大,崇祯帝得知消息后,立即穿上丧服,跑到太庙,跪在祖宗的牌位之下放声大哭;并下令朝廷官员素衣素食办理公务,表示哀悼。崇祯帝撤了兵部尚书的职,砍了凤阳巡抚和巡按御史的头,又把早已革职闲住的五省督师拉出来定了死罪。尽管如此严厉,官军仍然挡不住张献忠部队的蝗虫式的扫荡。 张献忠攻下凤阳后,又挥师南下,接连攻克庐州(今安徽合肥)、安庆、和州、滁州,一直沿长江打到江苏的仪征,一路所向披靡。后来又回师向西,经英山、霍山,同马守应部会师于湖北麻城。接着,从湖北进入河南,又进入陕西,由商洛打回关中。张献忠转战千里,忽东忽西,选择官军的薄弱环节,打破了官军企图在中原围歼义军的战略计划。张献忠回到关中后,与高迎祥在凤翔会合。又在陕西与明朝兵部尚书洪承畴统率的官军进行了几次战斗,洪承畴手下的大将,如艾万年、曹文诏等人都被义军斩杀,官军损失惨重。义军遂转而直插河南。 暂受招抚 崇祯九年(1636年)初,流民军已发展壮大到几十万人,在河南会合时,常连营百里,而当时张献忠的部队就有十万人以上。九月,闯王高迎祥遇伏被俘,被朱明王朝凌迟处死。李自成等大部转战于潼关以西地区,张献忠所部遂成为潼关以东地区官军攻击的主要目标。张献忠所部转战于鄂、豫、皖时,多次打败官军。入河南袭破许州,杀左良玉兄,获物资巨万。三月,在安庆家店的战斗中又击毙明将潘可大等人。但是,由于流民军各部缺乏统一部署和协同行动,每部各自为战,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各路流民军均连遭挫折。特别是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明朝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李自成在陕西遭到几次失败,刘国能等也在河南归顺朝廷,都给张献忠的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张献忠在进袭南阳的战斗中被左良玉军击败,本人也受了伤,幸被部下孙可望力救脱险,遂带部队退居谷城(今属湖北)。在官军的强大攻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张献忠在谷城、罗汝才在郧阳,分别接受了兵部尚书熊文灿的招抚。受招抚后,张献忠拒绝接受改编和调遣,不接受官衔,保持了独立性。他把四万人的部队分布在总部谷城的四郊,分四营,各设一员大将率领。在休整期间,集草屯粮,打造军器,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张献忠还经常请人给他讲《孙子兵法》,并结合战例,总结经验和教训,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义军很快打垮守备谷城官军,杀了县令阮之钿和巡按御史林铭球,拆毁城垣,劫库纵囚。明监军道张大经和马廷宝、徐起祚被迫投降。张献忠离开谷城时,把官府上下大小官员向他索贿的名单、数字和时间,都详细地写在城内外的墙壁上,使百姓看清了明朝政治的腐朽。 张献忠再起时,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会合。隐伏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农民起义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烧起来。 熊文灿得知义军再起的消息,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张网布阵,并派出一支队伍佯攻败退,引诱官军入山,伏兵围攻,官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连军符印信也丢失了。崇祯帝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灿的职,并予逮杀;左良玉降三级,带罪随军立功。接着,改派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督师,总督以下并听节制,再次展开对农民军的大规模围剿。 杨嗣昌一到襄阳,就抛出他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会师十万,并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主要任务是全力围剿张献忠和李自成。起初,张献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非常被动。后来通过情报摸清了官军底细,张献忠说服罗汝才,两军联合,加强了义军的力量。义军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官军。同时,张献忠加强了情报工作,派出很多机灵的军士扮成商人小贩,四处探听消息。老百姓也常把官军的动向告诉义军,还常给张献忠的队伍做向导。因此,能及时掌握敌情,迅速采取军事行动,打得官军措手不及。然后迅速转移,使官军摸不清义军的去向,难以追击。官军的主力部队不是扑空,就是遭到埋伏而损兵折将。但是,义军被困在官军的包围圈里非常不利,随时都有被围歼的危险。为此,张献忠认为必须彻底粉碎官军的围剿计划,跳出圈外去作战,才能更有力地打击官军。 入川作战 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张献忠在枸坪关被左良玉击败,率部突入四川。入川途中,在太平县的玛瑙山又受到郑崇俭和左良玉的夹击,伤亡惨重。接着又受到湖广军、四川军和陕西军的追击堵截,义军连受重创,退居兴安归州山中,又被左良玉等军围住,义军陷于困境。为此,张献忠利用杨嗣昌和左良玉的矛盾,派人携重宝贿左良玉,说:献忠在,故公见重。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左良玉斗志松懈,张献忠乘机收聚散亡,在山民的帮助下,走出兴安,与罗汝才等部会合。张献忠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新宁(今四川开江)。邵捷春根本没有想到义军如此神速,官军一触即溃。义军突破新宁防线后,顺利地进入了四川。义军的入川,打破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并在军事上也从防御转入了进攻。杨嗣昌刚愎自用,满以为官军已把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包围在鄂、川、陕三省交界地区,胜利在握了。但实际上是总督之令不能行于将帅,将帅之令不能行于士卒。张献忠尽量避免与官军打阵地战,而采取以走制敌的策略,一昼夜能行三百余里,快速流动,常常把官军搞得顾此失彼,腹背受敌,疲于奔命。 崇祯十三年十二月,杨嗣昌眼看无法消灭义军,就采用招抚办法,妄图分化瓦解。杨嗣昌宣布赦免罗汝才罪,归降者授以官职,唯不赦张献忠,有能擒获张献忠者赏万金,封侯爵。但第二天杨嗣昌驻地的墙壁上就出现有能斩督师来献者,赏银三钱的布告。义军针锋相对的回击,使得杨嗣昌非常沮丧,并怀疑左右都通义军。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张献忠已在四川转战了近半年。这时,义军在开县黄陵城被官军左良玉部追及,左部参将刘士杰、游击郭开力立即出战,义军以逸待劳,张献忠抽出一支精兵绕到官军后方出击。左良玉逃走,刘士杰、郭开力被击毙,官军将士死伤过半,义军获得全胜。


作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张献忠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父做小生意,贩卖红枣。初为捕快,进入延绥镇成为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丧命。[1]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大顺三年(1647年1月2日),引兵拒战对抗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


张献忠为啥要剿四川人

第一种说法:鲁迅曾在《记谈话》一文中说:"先前我看见记载上说的张献忠屠戮川民的事,我总想不通他是什么意思;后来看到另一本书,这才明白了:他原是想做皇帝的,但是李自成先进北京,做了皇帝了,他便要破坏李自成的帝位。怎样破坏呢?做皇帝必须有百姓,他杀尽了百姓,皇帝也就谁都做不成了。张献忠小时曾经跟随父亲赶着一头驴,到四川内江贩卖大枣。来到集市上,便顺手将驴系在一个大户人家门前的石牌坊上。待卖完枣回来牵驴时,却发现乡绅的家奴正在用鞭子抽打他家的驴。张父走上前去制止,见到自家的驴把乡绅家的石牌坊拉了屎尿,弄得很脏,便赶紧赔不是。但该家奴就是不依不饶,在此家奴的逼迫下,张父只得忍气吞声地把驴粪和驴尿收拾干净。这一侮辱性事件,自始至终被张献忠看在眼里,深深地刻进他幼小的心灵。于是他临走时,发誓说:我复来时,尽杀尔等,方泄我恨!还有一个非常民间的版本:一次,张献忠的部队驻守在湖北与四川交界处,有一天张献忠走出军营在山脊上大便。排完大便后,张献忠顺手就在四川境内扯了一把草,来擦屁股。没想到他抓的是一簇荨麻(又称蠚麻),顿时痛得他直叫。于是他伸手到湖北境内又扯了一把草来擦屁股。这一回,湖北的草柔软而轻松。于是乎,从此张献忠就同四川人结下了冤仇:川人之凶,连草都如此,我就从这里杀起。所以,当张献忠占领四川后,就来了一个屠蜀。

张献忠为什么要杀四川人?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张献忠在成为义军首领之前,竟然有过一段时间的军营生涯。他出生在边塞延安,家里又世代从军,使得他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棍,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当地乡间十分有名。他长的又高又壮,因面部较常人稍黄,所以被人们称为黄虎。他当年在军营的时候,因为不喜约束而违犯了军律,本来要被处死,但当时有一个叫做陈洪范的军官救了他一命,因此他被打了一顿,然后从军营中驱逐了出来,当即他就转头进了贼窝。因为他能征善战,很快就从初始时候的伍长,提拔成为义军的一员大将,并自称 "西营八大王"。   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带着自己的一干部下,整整流窜了十四年,包括北方的陕西、山西,以及中原的河南,甚至到南方的安徽,一路来到了四川境内。事实上在湖南和江西期间,他还打了几次漂亮仗,但他考虑到李自成就在河南,势力却远远超过自己,为了将来能够有一个更大的空间,他选择来到四川发展。这次他的运气十分之好,因为此前四川已经有过本土的义军折腾,使得本地的明军已经消耗殆尽,他很轻松地就占领了四川这个地方。   在拿下重庆,杀掉守城的将军陈士奇以后,他就把投降的明军俘虏尽数砍掉一支胳膊然后放出城去,使得整个四川都对他十分惊惧。这时,他的目光就瞄准了成都,仅用四天时间就打下了这座城池,原本他计划屠城,后来在他的义子孙可望的劝说下取消了这个念头。在占据四川的大片领土之后,他开始建立自己的大西政权,并公然称帝。此后他还想要夺取汉中这个战略要地,但是这时候的李自成已经兵败撤回了西安。这两支冤家路窄的义军,都想着占据对方的地盘,两军就捉对厮杀了起来。在南方没有对手的张献忠,这次败在了李自成的手下。   然而这时候的李自成却没有能力进驻四川,因为清军已经入关,鳌拜等清军主力正在寻找李自成的军队决战,因此他只能仓皇逃跑,一路南奔到了湖南境内。这个时候出现在张献忠面前的,就是大清的虎狼之师。但是这时候的张献忠已经没有精力去想着如何抵抗清军,因为靠着义军建立起来的大西政权,这时却被乱民纠缠的无法动弹。   原来,他在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之后,根本不懂得如何治国理政。他手下有着多达几十万的义军,这些人马都要吃喝拉撒,都需要大量的粮草高度与军费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派部队上街去抢粮食,他的部下为了完成他下达的抢粮任务,不光是抢大户,甚至连手里捧着一把米的老百姓,都要杀了把米抢过来。这下逼的老百姓没有活路,不是逃到深山,就是聚众造反,他政权下的地方官吏被乱民杀掉了不少。然而他却过度迷信武力,想用自己的军队来镇压农民,却根本起不到任何效果。   这个时候坏消息却一个接着一个,比如南明小朝廷也开始打四川的主意,他占据的重庆也被明将重新夺回,尽管他想要带兵夺回,却又遭遇了一场大败。对于他治下的这个庞大帝国,张献忠开始产生了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在认为自己终究没有出路的时候,他就开始了疯狂的杀戮,反正也不懂治理,也不能平乱,那索性一股脑杀光最管用。他把屠刀对准了那些有文化的秀才以及可能会起兵的武生。为此他专门组织了一次境内的大规模考试,并将那些被迫前来应考的文人和武举们尽数杀死。   让他失望的是,尽管他杀死了这么多的人,但反对他的人却越来越多了。他认为自己杀的还是太少了,因此就和自己的丞相合计,要把城内的居民尽数杀光,免得清军或者南明军队攻打过来的时候,这些人当了叛徒、做了内应。而就在他准备挥起屠刀的时候,清军已经从北面攻了进来,南明政权也从东边和南边不断进逼,走投无路的张献忠开始变得丧心病狂,他发出了屠城的命令,整个成都城内被杀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尽管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他治内的叛乱仍然难以平息。   这个时候他居然认为四川境内的人都要杀掉,这道赅人听闻的屠杀令下达后,他的军队把所有遇到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尽数杀光,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难题,没有人种田他了没有了粮食的来源。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无法收手,他开始对自己人下手,想要杀自己的军队以节约粮食。杀到最后的时候他手下的文武百官由一开始的一千余人,最后只有二十多个,军队也只剩下了三成。但这个时候的他甚至还幻想着回到陕西去重振旗鼓,然而清军已攻了过来,再不给他机会,他也在战乱中被杀死了。   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可以分为杀和平居民、杀读书人、杀川兵三种情况:   一是攻城之后的屠杀。   张献忠是明末两大流寇之一,破城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屠杀   即所谓“除城尽剿”。   据明人记载,张献忠在攻克重庆、成都以后都对当地官民进行了不分对象的屠杀。比如《罪惟录》中记载,攻破重庆后,“城破,端王阖宫被难。旧抚臣陈士奇死之。屠重庆,——取丁壮万余,刳耳鼻,断一手”。当初,从汉中跟随端王逃亡重庆的士大夫纷纷遇难,《怀陵流寇始终录》中记载,“端王出汉中时,士大夫多携家以从,故衣冠死者甚重”。计六奇在《明季南略》中不无心悸地写到,“流血有声”。   在攻破成都后,《罪惟录》记载,“蜀王阖宫被难,巡抚龙文光暨道府各官,皆死之。檄诸绅于成都,皆见杀。”《蜀记》中说,“贼大众驰聚而入,不分老幼良贱,皆杀之。三日后,方招安。”   近来在四川彭山江口出水的蜀王之宝,发现被人为切割成十几块。此外,另外两块金宝上,有“定、荣”字样,初步判定是属于定王、荣王金宝的残存部分。这些金宝上,许多都有被斩、砍的痕迹。   蜀王金宝来自蜀藩王府,是明代亲王在藩地发布政令及与中央书信往来的信鉴,每个藩王府唯一的一枚金宝,在分封时就代代传袭。   被淹没几百年再度出水后,上面清晰可见的刀痕,让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张献忠破成都后,烈焰蔽日生灵涂炭、民众无一幸免的悲惨景象。   一些小城也惨遭张献忠军队屠城的命运,比如“顺治二年,文秀屠广元”,张献忠令保宁贼将刘进孝复屠保宁,绵州等州县皆屠。十一月,张能奇复屠保宁。   此外,还有为了镇压抵抗,不加区别地大规模屠杀,所谓“搜各州县山野,不论男女老幼,逢人则杀。”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记载不绝于史书。   二是大规模屠杀读书人。   因为发现有读书人勾结李自成,张献忠进而对四川读书人产生病态怀疑,决定予以大规模屠杀。   《鹿樵记闻》中记载,“廉得诸生有通表于闯者,由是发怒,命州县教官率生监来省考试。聚之大慈寺,照牌点名,驱至西城外青羊宫坑之。共一万八千人,所弃笔砚如丘冢。”   “至城门口,打落行李,剥去衣服,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牵至南门桥上斫入水中。河水尽赤,尸积流阻。十余日方飘荡去尽。”   杀读书人,是历来最下作的手段,也是张献忠最被证明为胸无大志,嗜杀的流寇有力证明。   三是形势不利时候杀人:尽杀川兵。   1645年,南明以王应熊为督师,经营川湖云贵四省,以樊一衡总督川陕军务,“合计诸要隘兵马,不下二十余万”,张献忠发现形势恶劣之后,想到的不是团结人心,施以仁政,反而产生了“蜀人负朕,恨入骨髓”的病态思维。   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张献忠把军中的四川人都看作是“剽悍亡命,叵测不轨之徒”,于是决定把军队中的三种人全部加以屠杀,从而达到他自认为纯洁队伍的目的。   其一系四川人,在川应募者,有系川人而在他省投充入伍者。其二系他省人而在川中随营者。其三系明朝官兵来者,有系阵前俘获者,又有系火并响马收入者。   全部只有一个结局:俱当尽诛。   结果在军中屠杀“男妇大小不下二十万有奇”,占军队总额的半数。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纯粹根据地域标签乱杀一气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张献忠并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农名起义领袖,实际上只是一个心理病态,精神偏执的杀人魔头而已。   在大规模的屠杀下,张献忠不仅失去了人心,也放光了自身的血液,比如,他在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的军政官员,到亡命时,身边居然只剩下25名官员。   此外,他离开成都前,下令“各将士自杀其新收妇人”,到顺庆时,“尽杀川兵”。   可惜的是,几百年后,这样的杀人魔鬼居然被作为正面形象存在于教科书、以及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所谓专家为其辩解,洗白,实在是可悲可叹可恨。   没有完全的证据证明张献忠即大西军是否杀尽古四川人。目前流传下来的张献忠屠川的史料主要是清朝官修史书、民间野史及西方传教士记述。   流传下来的史料,都把明末四川人口锐减的责任,无一例外的算在了张献忠头上。如果史料是客观的,那么张献忠肯定难辞其咎。问题是,按照史料提供的描述,完全有悖于常识,有悖于一般的逻辑情况。   比如,清朝所修的《明史》以及较早的《后鉴录》前后描述张献忠屠川人数共计超过六万万之众,即超过6亿人,试问,四川现今人口含重庆也不过一亿左右,明末川省如何会有6亿多人?退一步说,如果史料记述是笔误,那么问题又来了,清朝官方对于史书又是如何校验的?态度仅仅是这个样子?所以,明显经不起推敲。   而西方传教士记述的张献忠屠川情况,因为外国人记述的,貌似看上去更公正一点。传教士所写的关于张献忠屠川的情况都是传教士亲眼所见,当时该传教士被封为张献忠国师。然而,传教士有关张献忠屠川的几百万人口,这个数据单单仅凭眼睛根本看不过来的,必定是引用的数据。而如果引用数据的话,与亲眼相见又相矛盾了。而且,引用的数据是哪里来的,真实性几何,这个又另当别论了,而且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现代化科技,这个数据是如何靠他们两个传教人士可以统计出来?此外,传教士即便被封为国师,但是作为外国人,且在古代中国中华居上的思想下,传教士是不可能深入接触到大西国核心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因此,史书上,无论是清修史书,还是野史,还是传教士记述,其来源其实都是一样的。要么是来源于传言,要么是经过大清朝廷修饰过的统一信息,而这些,都不能完全称之为客观。而民间口口相传留下来的传说,则更好理解了,书上怎么写,当然就怎么传了。更何况,大清国祚200多年,舆论方向是可以掌握的。   事实上,张献忠除了流窜路过以外,从始至终根本就没有完全占领四川全境,占有地方仅仅局限在川西和川东北一带,川东川南直到清军据川前都在南明控制中。这种情况,张献忠怎样尽数屠川?而且,张献忠是在成都以南仅几十公里的彭山败给明朝将领杨展后,才逃出成都奔走西充被杀的,张献忠死后,四川还有大量的明军,且是拥有正常战力的明军。如果张献忠已经屠川殆尽,这些地方,这些人是怎样存在的,实在想不明白。   此外,张献忠死后十几年,清军才平定四川,十几年!不是十几天。这期间清军在和谁作战呢,为什么还要战乱到十几年?而且,张献忠死后,其麾下将领李定国成为了南明后期的最主要大将,成为南明最后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如果张献忠已经屠川,这支大军在没有给养的情况下,如何能撑到永历时代,且最终为南明奉献得那么忠烈?   张献忠肯定杀过人,也可能非常残暴,但是如果因为这样,就断言说其屠尽了四川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上一篇:爱乐维复合维生素片吃到什么时候

下一篇:中学生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