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那为什么不叫百里视?
最佳答案是错的,不要误人子弟。春秋时期的确是姓氏分开,但没有嫡系继承姓一说。先秦时期,姓氏分开,只有女子才称姓,以别婚姻,同姓不婚。而男子则称氏,以别贵贱。普通平民甚至奴隶,则没有氏,只有名。直到秦汉以后,姓氏才合二为一。男人虽有姓,但不以姓来称呼,而是以氏来称呼他。氏,有时是官位、有时是封地、有时是身份头衔等等。因而,一般叫屈原,而不叫芈原,因为芈是他的姓,男子不称姓。最近有些电视剧把屈原打成芈原,是画蛇添足滑天下之大稽。秦始皇,嬴姓,赵氏,正确叫法是赵政,而非嬴政。嬴政是后人的误称,或是故意贬低其地位的叫法。当然,嬴政叫得惯了,国人很难改。一个男子,一生当中,如果活得长,可能有好几个氏。比如如晋国大夫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士是其继承的祖氏,后又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又叫随会、范会。士会、随会、范会其实都是同一个人。后人再看古籍的时候,如果不懂这些套路,就很可能误会是好几个人。可能正是因为太麻烦了,到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到了司马迁写始皇本纪时,写“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居然写出始皇“姓赵氏”这样不伦不类的错误,可见,司马迁当时距离先秦的姓氏之分时期,已经距离久远了。又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史记传世抄写的过程中抄漏了,原文可能是“嬴姓赵氏”,但后人抄写不理解或者嬴字太难刻了吧,就省略了嬴字……当然这是我的想象哈哈。具体到孟明视,有好几种说法,有说是百里奚儿子的,还有说是百里奚本人的。本人觉得以下这一种较为为靠谱,即孟明视,姜姓,孟明氏,名视。其父是百里奚,百里氏,名奚。其实,姓氏来源、发展,很是复杂,我上面说的,也是有文字记载的先秦时期的大体规则。至于共和之前是怎么个搞法,肯定也是有来源,有发展,不会完全一致。比如史记里说黄帝二十五子,有姓的只有十四个人,姓了十二个姓。后面继续发展,尧舜禹汤文王等,都是黄帝的后代。而姜姓,则是炎帝的后代,据说炎帝居姜水之旁。还有,据说姬姓,即黄帝后代周朝的国姓,后来发展演化出四百多个姓,百家姓拢共才五百多个姓,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姓,都是从姬姓演化而来。当然这都是据说,具体考证就很复杂了。
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他们到底姓什莫叫什莫阿,名字太怪?
孟明视 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是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 崤山惨败 侥幸生还 孟明视幼年时,他的父亲百里奚外出谋官,他靠着母亲的辛勤劳动的日子。长大后,他不喜欢干活,整天和一些年轻人在一起使枪弄棒,仍然靠着母亲养活。后来随母亲流落到秦国,找见了失散四十多年的已经当了秦国相国的父亲百里奚。秦穆公见武艺高强,拜他做了大夫。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决心接替晋国去做中原的霸主,雄心勃勃的孟明视是秦穆公主张争霸中原的坚决拥护者。开始时,由于缺乏经验,接连打了几次大败仗。公元前628年冬,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决定兴师征讨郑国,拜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孟明视当时不懂得这次出征在战略上的严重失误,他欣然领命,还认为自己的父亲未免太胆小了。当他率领着大军行至滑国(在今河南省滑县)的时候,正好给郑国的一个名叫弦高的牛贩子碰上了。弦高是个有爱国心的商贩,他在去洛阳做买卖的途中听到了秦兵要攻打本国的消息,于是一方面叫人赶快回郑国报信,一方面赶着牛群迎上秦国的军队。他冒充郑国的使臣,带了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去慰劳秦军。他对孟明视说:“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要到敝国去,所以赶快派我慰劳贵国的军队。敝国虽不富裕,可是愿意供给你们每天的日用必需品;要是开拔,我们愿意在你们动身的前夕,代你们守夜,保卫你们。”孟明视上了牛贩子弦高的当,以为郑国真的早已得知消息,有了防守准备,所以不敢再攻打郑国,可是又怕回去无法向秦穆公交差,就顺手灭了滑国,抢了不少玉帛、粮食和男女人口,装满几百辆大车,取道而回。四月十四日,他带领的军队到了地势险绝的崤山地带(今河南陕县东),被早已埋伏在那里的晋军杀得全军覆没,他自己和西乞术、白乙丙两名副将也做了俘虏。晋襄公打算把他们几个押到太庙里,宰掉当祭品。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即怀嬴,晋文公的妻子,秦穆公的女儿)听说秦国打了败仗,秦国的三员大将也给晋国逮住了,担心晋、秦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向晋襄公请求说:“孟明视这几个人要争势力,弄得秦、晋两国伤了和气,我想秦伯一定很恨他们,如果能得到他们,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嫌不甘心,何必屈尊你去惩罚他们呢!所以,不如放他们回去,让秦伯拿他们正法,也好消去心头怒气。你看怎么样?”晋襄公听从了文嬴的话,就把这三个人释放了。晋军主将先轸朝见晋襄公时听到这个消息,当即勃然大怒,斥骂晋襄公说:“将士们拚了性命,从战场上把他们活捉过来;你却凭老婆子一句话,把他们放走,真是助长了敌人气焰,我们离亡国不远了!”晋襄公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立刻派大夫阳处父去追赶。阳处父上车扬鞭,追到黄河边上,只见孟明视三人已经上了秦国早已准备好的船上。阳处父心生一计,就解下车子右边的马,说是奉了晋襄公的命令,送给孟明视的,想把他诱回到岸上来。孟明视在船上站起来,向阳处父行了个礼,说:“感谢贵国的恩典,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拿来涂战鼓,而让我们回去接受国法的制裁。我们就是死去,也是死得其所了。如果我国也象晋君一样宽宏大量,保全我们的性命,那么,三年之后,再来报答贵国的恩典吧!” 孟明视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穿了丧服,在城外等候。他对着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害得你们吃败仗,受侮辱,这是我的过失。”孟明视对秦穆公的宽宏大量和关怀爱护十分感激,从此更是象对待父亲般地尊敬秦穆公。 再败于晋军 过了两年左右,到了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秦穆公答应了,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大将军率领四百辆兵车去攻打晋国。晋襄公派中军大将先且居前往抵御。由于晋国做了充分准备,两国军队在彭衙地方一交锋,秦军又打了败仗。晋军将士嘲讽说:“这就是秦国来报答‘恩典’的军队啊!”这回秦军虽不象上次在崤山失败得那么惨,可是孟明视却比上一次更觉得惭愧,简直是无地自容。他自己上了囚车,不希望秦穆公再免他的罪。可是,富有阅历的秦穆公知道,老在顺风里驶船的,不一定是好船夫,国家的大船只有让久经大风浪,甚至翻过船的人掌握才放心。他对孟明视勉励了一番,继续让他统帅军队。 背水一战破晋军 经过两次失败以后,孟明视不敢象过去那么自负、任性,也不敢再轻敌了,而变得老练一些了。他开始注意国家政治,关心老百姓的生活,重视每一个兵士的作用。他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和俸禄都拿出来,送给阵亡将士的家属;他跟士兵们一起吃粗粮、啃草根;他每天训练兵马,埋头苦干。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了秦国的边境。孟明视命令将士只许守城,不许出击。晋国人一再挑战,他不予理睬;晋国人把秦国的两座城都夺去了,他还是照样一声不吭地训练兵马。秦国人气得摩拳擦掌要跟晋国人拚个你死我活,也有人骂孟明视是胆小鬼,要求秦穆公另选良将。可是秦穆公心中有数,仍然不调换这位接连三次打了败仗的将军。 崤山失败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请秦穆公一块去攻打晋国。他说:“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他挑选了国内的精兵,准备了五百辆兵车。秦穆公拿出大量财帛,安抚了士兵的家属。全国兵民情绪高昂,一致决心夺取战争胜利。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都嘱咐说:“要是不打胜仗,可别回来呀!”秦军浩浩荡荡,东渡黄河。过河后,孟明视命令战士将渡河的船全部烧掉,说:“咱们这回出来,背水一战,有进没退!”他带领将士勇敢冲杀,不几天就夺回了上次被晋军夺去的两座城,还打下了晋国的几座大城。秦国军队所向披靡,耀武扬威;晋国人闻风丧胆,缩在城里,不敢出来对阵。孟明视这次率领秦军终于战胜了晋军。秦穆公见晋国屈服了,就率领军队转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这里阵亡的将士的骨骸,祭祀了三日才回国。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威震西戎,有二十来个小国和部族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了秦国,使秦国扩地千里,成了西戎的霸主。周襄王派大臣召公赏给秦穆公十二只铜鼓,承认他为西方的霸主。 西乞术,春秋时期秦国少数民族将领。名术,字西乞。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他与孟明视、白乙丙率师袭郑,因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郑有备,顺道灭滑(今河南偃师西南)。回师途中被晋袭击,大败被俘。旋得释回国。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白乙丙,春秋时秦国著名将领。姓蹇,名丙,字白乙,孟明视子,一说为蹇叔子。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在孟明视率领下,白乙丙与兄西乞术将兵袭郑,因遇郑商人弦高犒师,以郑有备,顺道灭滑(今河南偃师西南),归途过崤山,遭晋军伏击,被歼,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白乙丙等知耻而后勇,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见《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白乙丙后积攻升为大夫,其后人以此为荣,遂有以其名讳为氏者,称白姓,并尊白乙丙为白姓得姓始祖。
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吗﹖
是的。
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是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他曾率领秦军与晋国决战,屡战屡败,但最终他还是战胜了晋军。秦穆公见晋国屈服了,就率领军队转到崤山,掩埋了三年前在这里阵亡的将士的骨骸,祭祀了三日才回国。秦国打败了中原的霸主晋国,威震西戎,有二十来个小国和部族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了秦国,使秦国扩地千里,成了西戎的霸主,这都与孟明视有着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