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什么人才主力军作用
1. 前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内许多大学的名气和实力不断提高。其中,双一流大学作为国内高层次教育的顶级机构,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双一流大学,其应当发挥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帮助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2. 发挥主力军作用
作为顶尖高校,双一流大学不仅要承担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更需要肩负起新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双一流大学应该注重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鼓励学生创新并为学术、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做出贡献。同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科研资源等。
3.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应当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因此,双一流大学应该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学生探索学术领域,遵循科学态度和方法,发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加强沟通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培养国际化、多元化视野的人才
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人才备受青睐。因此,双一流大学应该创造国际化、多元化的教育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性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学术、科技和文化知识。
5. 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的人才
双一流大学应该积极培养社会责任感强的人才,使学生自觉背负起社会责任。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敬畏生命、尊重人权、尊重成果的情操和行为水平,塑造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使学生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6. 发挥学科交叉作用
双一流大学内涵丰富,具有良好的学科交叉作用。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创新,培养多领域人才。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等领域,学校应该加强不同学科的交叉和合作,将学科优势互补,形成创新和突破。
7. 结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双一流大学应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创新、国际化、责任感强的人才,发挥学科交叉的作用。相信在双一流大学优秀的教育机制和优秀的学生学习成果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什么人才主力军作用
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事关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在“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一流大学作为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加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流大学要成为世界人才高地,必须努力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迈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全面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大力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与探索_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摘 要]教育部在全国16所高校启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化学学院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国际化教育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不断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模式,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基础学科 拔尖学生 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80-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质量日益成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直面国际竞争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卓越人才,使之成为未来国际一流的科学大师以及基础学科的学术领军人物,已经成为摆在研究型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2009年,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共同启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国内16所高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予以实施。吉林大学人选其中,并于2010年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化学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综合优势,以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国家一级学科为主体,以“集中基础学科优势资源,不拘一格培养拔尖人才”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宽厚的学科基础、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发展潜力的生命科学或化学大师级学科型后备人才,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将吉林大学建设成为国家青年英才的培养基地,吸引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一、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历程
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以及人才规格的需求,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一流本科生,使其完成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吉林大学积极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吉林大学首次创办了“生物学与化学”理科实验班,当年招生34人。理科实验班深入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利用吉林大学雄厚的文理学科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探索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并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较强的本科毕业生。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为拔尖学生的培养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2009年,吉林大学入选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正式创办“唐敖庆班”。唐敖庆班严把学生“人口”关,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秀生源。生命科学学院与化学学院负责唐敖庆班生物科学与化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两年多以来,按照“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为核心”的原则,实行多次分流选拔,动态择优,保证最优秀的学生人选培养试验计划。
二、注重质量。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唐敖庆班充分借鉴国外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积极探索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唐敖庆班摈弃以往狭隘的专业教育观念,将传统的刚性教育模式转变为个性化培养模式,即将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低年级阶段,单独设置通识课程,多以讲座、专题报告甚至公选核心课等形式开设,同时设置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以及多学科文化素养。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学生在高年级根据个人兴趣或者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主修专业,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学习。在实行个性化分流的同时开展主辅修制,学生达到标准可在主修及辅修专业同时毕业并获得学位。这种培养模式既分主次,又实现了交叉融合;既重基础,又体现个性化,深化了“因材施教”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2 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学科基础,搭建复合型知识结构
唐敖庆班为学生设置了宽厚的基础知识、广博的学科知识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以往学科与知识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基础,提供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层次的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性的特色课程群落,拓宽了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设计学习计划,搭建起个性化、复合型的知识体系。
3 实行动态进出机制,择优选拔人才
唐敖庆班的人才培养并非普通意义上的“英才教育”。为了切实培养出“高素质拔尖人才”,唐敖庆班实行动态进出机制,进行多次的择优选拔和淘汰分流。每学年结束,根据学习成绩,将不适合“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分流到其他专业。尤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阶段,唐敖庆班采取“末位淘汰制”,通过综合测评,按一定比例推荐成绩优异的学生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动态进出机制,保证唐敖庆班择优选拔的学生处于“领跑”状态,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实施,从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4 本硕贯通,注重长周期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果说本科阶段是通才教育,那么研究生阶段则是专才教育阶段。唐敖庆班秉持“本硕贯通”的理念,注重长周期培养。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形成了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由学术领域造诣深厚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的本硕贯通的特色培养模式。唐敖庆班实行全程导师制。在本科阶段,学生即进入导师的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大四阶段,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将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进行科学研究。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还为获取创新性科研成果提供了充分准备。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可持续性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在优化培养方案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对于拔尖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意义深刻。唐敖庆班依托国家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开展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利用国家级精品课《生物学基础实验》的优势,重视科研基础训练,强化综合训练,激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针对专业实验周期长的特点,我们充分利用三学期制的优势,在短学期集中开展科研训练,强化实践培养,使学生获益匪浅。在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的基础之上,我们专门开设《创新设计实验》,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自己设计技术路线并开展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为了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我们鼓励学生提早进入科研实验室,融入导师的科研团队或课题组,通过“大学生研究计划”或者在高年级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可持续培养。此外,为进一步深化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加强了学校与其他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实践平台。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名单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单位名称 数学 北京大学 数学 南京大学 数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数学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数学 复旦大学 数学西安交通大学数学 南开大学 数学 北京师范大学 数学 吉林大学 数学 四川大学 数学 浙江大学 数学 山东大学 物理学 北京大学 物理学 南京大学 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物理学 复旦大学 物理学浙江大学 化学 北京大学 化学 南京大学 化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 复旦大学 化学 南开大学 化学 浙江大学 化学 吉林大学 化学 厦门大学 生物学 北京大学 生物学 南京大学 生物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生物学 复旦大学 生物学 同济大学 生物学 武汉大学 生物学 中山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