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韧性是什么?
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艺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相关信息: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结果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8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
文明的韧性是什么意思?
文明的韧性意思是中华文明顽强持久、屹立不倒的精神。中华文明能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韧性”。“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因其柔性;山历千载而不倒,是因其刚性;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五千年而不变,是因其韧性。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不曾消亡,文化从未停止流淌,中国人的品格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有着巨大的韧性。文明的韧性五千年历史变迁,昭示着文明的韧性。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剩下中华文明。华夏文明,历千载而不朽,经万世而不竭,绵延至今,让我们看到文明的韧性。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新中国,中华文明虽饱经沧桑,但坚韧不拔。每一次外族入侵改朝换代,都给古老文明融入新的血液,使之在碰撞与交融中焕发生机。五千年不变的中国人的品格,体现了文明的韧性。中华文明巍然屹立五千年,因其韧性。下一个五千年,需要我们继承中国人的品格,继承中华思想文化精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