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为什么被北大学子轰下讲台?
具有很高名气的文化偶像有很多,但能够真正内敛自己的本性,做到自己的本职的文化偶像少之又少。说起文化偶像,大家应该第一个想起的是高晓松。于丹于1965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己的父亲也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也许是在自己父亲的熏陶下,于丹对于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于丹在自己高考结束以后,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继续探索国学的奥秘。一年又一年,时间来到了于丹30岁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她起步比别的小孩更早。于丹在30岁如此年轻的情况下,成为了北京大学的讲师。曾几何时,于丹借助于《百家讲坛》平台,完美地实现了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变现的可能。试想过去的学术象牙塔就是冷板凳,又有多少人愿意问津。电视和网络的双重平台,把她从之前的默默无闻,直接推上了前台。然而成也平台,败也平台。一旦被推上万人瞩目之处,身处聚光灯下,不但自己的一言一行被全部看到,还会因为镁光灯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于丹本身就因为聚光灯的效应,将自己真实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最终,也彻底败在了真实面前。作为曾风光无限的一名国学大师,于丹却慢慢的背负着众多的质疑,甚至在2012年受邀参加北大的昆曲讲座之时,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她竟然被一众北大学子轰下了台!这样的事情发生,无疑是给于丹的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北大学子为何会将国学大师轰下台呢?其实,这跟于丹之前的行为有关。在人们的印象之中,于丹是一位谦和有礼、满腹经纶的才女,是为读书人所敬仰的对象。然而在2009年之时闹得沸沸扬扬的伦敦事件,却在一时间将于丹推上了风口浪尖,让人们心中对她的形象完全颠覆了。文化讲究传承,但是几千年来,传播平台的限制,使得文化以及真理,始终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文化对于大众和草根相当遥远,即便生活处处都蕴含着文化的真理,可惜诠释的权力始终掌控在有文化的人手里。正因为如此,在传播平台扩展之后,才有了一股解读文化的热潮。所谓解读文化本身,就是因为文化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广远传播的趋势。于丹最初的走红,就是从解读《论语》开始的。因为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这种隔阂和断代,导致大多人对于传统经典的认知是一片空白,而一个"解读人"的存在,正好起到了桥梁的连接作用。在演讲的过程中,北大的学子发现,于丹其实对于《论语》的理解真的非常的浅。而整个讲座的中心并不是她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一些鸡汤故事,这让许多北大学子非常的不满意。让观众们感觉到这位国学大师在打自己的脸。遇到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愤怒,更让人感觉到的是可惜。明明都是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为何会搞出这样的事情呢?这是因为名利让他们红了眼,让他们无法更加专注于国学本身,变得浮躁起来。这是导致许多问题的原因,但他们却浑然不知。
于丹在北大发言被轰下为什么
于丹在北大发言被轰下的原因如下:1、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于丹的心态变化,已经不在精心钻研学术。可以说于丹是一个被市场摧毁的知识分子。同样在百家讲坛中走红的易中天对她的评价是:于丹把重点搞错了,她将谋生放在了首位。她是一个被市场经济耽搁了的知识分子。从易中天对于丹的评价我们就知道,于丹在出名后改变了最初传播崛起中国文化的想法,反而在大家的欢呼声中迷失了方向。在当今的社会,人们出名的方式越来越多,社会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嘈杂。在于丹因为百家论坛出名后,也出了几本书,但是读书逐渐发现,于丹的书大多数都是改版,从以前的书中摘抄复制下来的,新思想完全得不到展现。而很多人对于丹的评价,大多数都是说她讲课华而不实,纯属是心灵鸡汤,感觉听起来说得很正确,但是实际听过以后完全得不到心灵的洗涤,还是很迷茫。这样的评价一针见血的之处于丹的问题所在:于丹不再苦心钻研学术,一而再的为活跃在舞台上而“努力”。2、便是于丹的虚荣心作祟。在北京大学被轰下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如此。于丹当时在北京大学与北大师生一起交流昆曲的感受。11月17晚,北京大学剧院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表演,其中有很多古稀老艺术家出场。据当时有观众声称,在北大听昆曲的很多都是昆曲的爱好者,很多都是慕名而来的社会人士,都是买票入场的,所以观众中大多数是对昆曲有基础的人。事故发生在表演结束后,支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感受,当时的于丹身穿短裙,踩着高跟鞋,化着浓妆,这样的打扮让观众就有些反感,认为于丹并不是专门来欣赏之人。本身不是昆曲出生的于丹,上台之后首先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代表大家”,于是台下便有人让于丹下去,认为于丹这种穿着打扮配不上代表大家,也不配和艺术家们站在一起。于是便有了于丹被轰下台这一故事。原因很简单,受惯大家吹捧的于丹,虚荣心作祟,认为大家都会崇拜接受她,并且她认为只要是自己说的话都会被认同,但是她忘记了自己不是昆曲出生之人。于丹被轰下台后,她还没有反过之心,反而在微博上对此事做出评论,大谈当晚艺术家的表演,想让人认为自己在这行是十分的熟悉。这自然让大家十分反感,于是于丹便在世人心中 存在裂缝,并且这个裂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