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云门寺阁原文_翻译及赏析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唐代·孙逖《宿云门寺阁》 宿云门寺阁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 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孙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孙逖 八音斯奏,三献毕陈。宝祚惟永,晖光日新。——唐代·佚名《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寿和》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寿和 八音斯奏,三献毕陈。宝祚惟永,晖光日新。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冥然升紫府,铿尔荐清乐。奠斝致馨香,在庭纷羽籥.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山鹤。——唐代·裴度《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亚献终献》 郊庙歌辞。享惠昭太子庙乐章。亚献终献 重轮始发祥,齿胄方兴学。冥然升紫府,铿尔荐清乐。 奠斝致馨香,在庭纷羽籥.礼成神既醉,仿佛缑山鹤。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唐代·李世民《秋日翠微宫》 秋日翠微宫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 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
宿云门寺阁译文 | 注释 | 赏析
宿云门寺阁 [唐代]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云门寺阁坐落在东山脚下,山花在暮色中格外清幽。点起油灯见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卷起帘幔想五湖的清秋。留存的古老壁画上只剩鸿雁在,纱窗上点缀着闪烁的星群。怀疑地势高峻天路已近,在梦中和白云一起遨游。 注释 云门寺: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始建于晋安帝时。云门寺阁:指云门寺内的阁楼。香阁:指香烟缭绕的寺中阁楼。即云门寺阁,诗人夜宿之处。东山:云门山的别名。象外:犹物外,物象之外。千嶂(zhàng):千山、群山。嶂:像屏障一样陡峭的山峰。卷(juǎn)幔(màn):卷起帐幕或帘子。五湖:太湖的别名。画壁:绘有图画的墙壁。馀:留存。 创作背景
《咏史》唐诗原文及注释
【作品介绍】 《咏史》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1卷第1首。 【原文】 咏史 作者:唐·王昌龄 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 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 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奔。 自惭菲薄才,误蒙国士恩。 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 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 叹息嵩山老,而后知其尊。 【注释】 ①此诗所咏乃晋十六国时王猛之事。《晋书·苻坚载记》载: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寿光县南)人。少贫贱,以鬻畚为业。桓温北伐,‘奇之,欲与之还,未果。后符坚闻猛名,遣人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苻坚称帝后,以王猛为中书侍郎,后迁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一岁中凡五迁,权倾朝野。率兵伐前燕,屡建奇功‘俄入为丞相,宰政公平,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于是兵强国富,垂及升平。后病卒,“葬礼一依汉大将军霍光故事。谥曰武侯。朝野巷哭三日”。此诗篇末全诗校:“本集《咏史》云:‘荷畚至洛阳,胡马屯北门。天下裂其土,豺狼满中原。明夷方济世,敛翼黄埃昏。披云见龙颜,始蒙国士恩。位重谋亦深,所举无遗奔。长策寄临终,东南不可吞。贤智苟有时,贫贱安所论。唯然嵩山老,而后知我言。’” ②“天下”二句:指晋武帝死后爆发的八王之乱及五胡十六国割据中原的纷乱局面。 ③明夷:《周易》卦名。孔颖达正义:“夷者伤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阁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遘患:构成祸患。遘,通“构”。 ④国士:一国之中才能出众之士。 ⑤“西北”二句:《晋书·苻坚载记》载:王猛“病笃,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殁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⑥保躬:保全自身。 ⑦触藩:此言其不畏艰难,不求利己。 ⑧“叹息”二句:《晋书·苻坚载记》载:王猛年少时曾售畚于洛阳,被人引至深山,“见一父老,须发皓然,踞胡床而坐”。王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缘拜也!’……猛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咏史译文 | 注释 | 赏析
咏史 [唐代] 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尚有:尚且还有。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评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而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而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而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而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 *** 范睢,几欲置之死地。 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