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枪冷兵器
中国十大名枪冷兵器《六韬》虎韬·军用第一篇,曰:“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此举兵军用之大数也。”首先,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之王是强弓和硬弩;长枪、戟、矛作为长柄刺兵器,无疑是肉搏战中最高效的武器。但另外,古代冷战是军队之间的对抗,而不是个人之间的较量。万人列阵作战,先弓后弩,再枪矛刺,再刀盾锤斧肉搏战;从远到近,从长到短。我们讲究的是长度和长度都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剑、盾、锤斧在战斗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一句话形容古代军队队形的战斗力:枪矛如林,白刃如霜雪,长枪是最重要的战斗武器,因为它有两个优点:速度和距离,很快,举手就很犀利,没有多余的动作。距离长是因为枪杆的长度足够长,叫做:一寸长,一寸长。速度和距离是格斗的两大制胜因素,长枪两者兼备,所以是冷战中的“百兵之王”,冷兵器打起来,重甲长矛推过去就扁了,无敌了。将唐肃方鼎破西突厥之战,一万唐军步兵将在地上摆开阵势,持矛抗马刺,硬生生击退了十万突厥骑兵的三次进攻。但是,组成军阵,只有长枪短炮是远远不够的!刀盾。谢尔德是古代军队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明朝将军戚继光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古代的战斗:“两军交战,敌用一簇炮戳,我用一簇炮戳。”这是关于敌我双方接触之初所使用的战术。双方各持一矛,互刺,尽可能地杀死对方,摧毁对方的战斗意志。有单刀和短剑盾牌的刀盾兵,在双方枪矛同时刺出的同时,要同步上场战斗。刀盾近在咫尺!不像矛兵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就能投入战斗,那些能拿着刀和盾近距离接触的人必须积累老年。盾兵作战时,用盾牌包裹自己。不管敌人的枪矛箭雨点般密集,他就是拿着盾牌冲上去抢。他用盾牌猛烈地击打敌人,使其失去平衡,然后拔出刀来杀死他,在冷战中,刀盾除了配合枪矛之外,还可以先击败敌人。《纪效舒心》记载了明军刀盾手的一个实战训练科目:与时俱进。每个剑盾手都装备有两把标枪和一面单盾。战斗中左手持盾,单刀裹盾,右手持标枪。当敌人在十步之内时,向敌人投掷标枪。不管标枪能不能扔,敌人都会在本能反应下举起武器挡住标枪;此时刀盾手拔出单刀,举盾冲刺击敌,用盾击倒敌人,然后挥刀斩刺。这个方法的关键点是,投标枪、拔刀、持盾、冲必须反复练习,练习一气呵成,战斗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直接粗暴,没有任何花哨。盔甲和锤斧棍。在冷兵时代,盔甲是基本装备,也是最贵的装备。在古代,刀剑、弓箭、矛枪是不可避免的,但禁止官民私自藏甲,因为人们穿着坚固的盔甲,胆子大,不怕箭和刀枪。所以,只有忠臣才能有铠甲。有几种盔甲:一件普通士兵的盔甲,只有基本的防护,有利于批量生产装备。将军的盔甲坚固、精良、昂贵,对于前三名的选拔,从一万人中选拔出几百人,或者一千多名骁勇善战的士兵,称为选拔尖子。选择正面作战时,会先困住,或者在战斗关键时,出其不意地摧毁。人穿双层重甲,普通弓箭刀枪矛很难伤到。锤斧棍是用来击碎敌人重甲武士的粉碎武器。《六韬》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每万大军要配备以下三种锤斧棍:1、一千二百根方形铁棒,重十二磅,长五英尺。2、一把重八斤的方锤,柄长五尺,有一千二百个柄。3、大柯斧一千二百把,刃八寸,重八斤,柄五尺。除此之外,再比如唐骏的陌刀,宋朝的斩马刀等都是专门为敌人骑着重甲的精锐士兵准备的大餐。一个身披双甲的陷阱战士,可以不怕流矢刀砍剑矛,却挡不住铁棒锤斧的击打。即使盔甲再好,人体内脏也受不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原王朝的军队就已经具备了用大棒、锤子、斧头克敌制胜的水准。这绝不是某些人所说的女真和蒙古战士的专利。总结:古代冷兵器战争,用弩进行远距离射击,用长枪、刀盾、锤、斧、棍等长短兵器进行近距离格斗都有自己的长处,它们的存在一定有它的意义,缺一不可!
中国十大冷兵器之枪
中国十大冷兵器之枪可以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枪,钩镰枪等。枪法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其中以拦、拿、扎为主,这是枪术的基本动作。扎枪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出枪似潜龙出水,入(缩、收)枪如猛虎入洞。扎枪又有上平、中平、下平之分,以中平为要法,故有中平枪,枪中王,当中一点最难挡的说法。单扎、对扎的训练是基本功,也具有健身与表演的效果。拦、拿枪法是挡拨防御之法,动作绕圈不宜大,防对方兵乘虚而入。此外,还有崩、点、穿、劈、圈、挑、拨等,都是枪术常用方法,要求缠绕圆转,劲力适当,方法正确。练枪时,身法要求灵活多变,活动范围大,步法要轻灵、快速、稳健,故有开步如风,偷步如钉之说。腰腿、臂腕之力与枪要合为一体,并要劲透枪尖。枪术在十八般武艺中比较难学,不易掌握,俗说:年拳,月棒,久练枪。枪的套路内容也十分丰富,如杨家枪、梨花枪、六合枪、四平枪、锁口枪、五虎断门枪、丈八三棱五钩神飞亮银枪等等。又因枪可以刺,收放极快,防不胜防,所以称兵中之贼。
古代最常用的冷兵器矛
矛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也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石片打制成型,矛头呈三角形,刃经磨制,扁蒂柄,加工较粗糙。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秦式铜矛(战国—秦)小矛首前锐后宽,锋、刃特别加厚,血槽深陷。长骹如柱,自锋至圆銎口,上有对穿。刃、骹交接处形成尖角倒刺,颇具杀伤力。矛的结构与功能矛是一种纯粹的刺杀兵器。其构造简单,只有矛头、矛柄两部分。矛头分为“身”和“骱(jiè)”两部分,“身”就是包含“脊、叶、锋、刃”的部位;“骱”就是“脊”和“骸”相接的地方;“骸”是用来连接矛身的直筒,下粗上细便于装柄。矛身中部为“脊”,脊左右两边展开成带刃的矛叶,并向前聚集成锐利的尖锋。有的脊两侧带凹槽,称“饮血”,为矛头刺入人体时出血进气,以减少阻力。为防止拔矛时矛头脱落,有的矛矟两边铸有环状钮,可用绳穿过把矛头牢牢绑缚在柄上。矛柄有木柄和积竹柄两种。“积竹柄”是用细竹做柄,打通竹节,竹芯内填充木条,然后用绳裹扎起来涂上漆。积竹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性能优于木柄。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主要功能是刺击,由矛头,柄和柄末端的激组成,它与戈、戟、殳、弓、矢并列为“五兵”。秦式铜矛(战国—秦)小矛首三角形,锐尖,中脊起棱刃锋利,末端同两翼刃,有倒刺。扁圆骹銎,粗短有穿。车战时代,两阵相对极远,非长兵不能及;故利用枪矛以为进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长丈八者,亦由于是。矛的出现在枪之前,和戈一样年代久远,是战车士兵的主要装备。用法和戈类似,也比较单一,所以,在战车没落以后,把锋尖部分改为铁的,用来装备步兵和骑兵。后来,由于刺杀力更强的枪这种兵器的出现,矛也逐渐不时兴了。但是,迟至明代还能看到一种改良型的蛇矛仍在继续使用。矛的分类古人根据矛的长度和形态将矛分为蛇矛和长矛。蛇矛是矛的一种。蛇矛通体铁制,由矛头、矛柄、矛鐏三部分组成。矛头长二尺余,扁平,弯曲如蛇形,两面有刃,故称蛇矛。因刃部分呈游动如蛇状,故此为名。全长达 5.6米左右,木柄,矛尖部分用铁制成,长约25厘米。矛尖部分采用这种形状,是为了增加刺杀的深度,加大伤口愈合难度,给予敌人致命伤害。蛇矛的用法与一般的矛大致相同,主要架式为刺、挑、戮、划等,具有一往直前的突击能力。使用者的臂力愈大,蛇矛愈有把攻击对象穿透的强力效果。蛇矛的最大特征,在于其矛头的金属位置形如弯曲的蛇体,有着波浪式的曲线。矛尖形如蛇舌吐信,加强刺穿对象的威力。 在中国小说中,最常见的蛇矛种类是“丈八蛇矛”。长矛矛头长七八寸,形如枪头,呈棱形。其下与柄相接,矛柄也可硬木制,粗如盈把,长一丈六余有余。矛鐏是柄的饰物,也有铜制者,呈锥尖形,可使矛插地而不倒。中国的长矛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古代冷兵器。随着古代战争方式由车战到骑战再到步战的演变推进,矛可说是三代元老。铜矛(春秋战国)柳叶形长矛,叶刃较薄,末端收为圆弧刃。中脊细突棱,自刃末变为圆柱骹渐粗,圆銎,有箍、穿。矛首似匕首,截面菱形,中脊呈两面坡突起,锋刃与銎的界限不明显,圆銎有穿孔。此类矛首均属小型,疑为短矛之 ,近战兵器之一,装短柲可戳可击。三国时张飞用的“丈八蛇矛”,孙权部将程普持的“铁脊蛇矛”正说明在冷兵器时代,矛堪称为武将们得心应手的一种利兵器,自然也是军队长期装备的主要兵器。但是长矛也有短处,它的刃部较长,刺杀不够灵便,所以唐代以后逐渐被枪所取代。此后,矛虽然不再是军队的常规兵器,但仍用于作战,后来的历次农民暴动,及大革命时期的工农武装,仍主要以大刀长矛为武器。另外,在中世纪还有一种长矛,前头成圆锥形后面有小木棍的,这样加大了长矛的力度,也使其在冲锋过程仲击败对手,因此长矛也是骑士喜爱的武器。铁矛(秦汉)矛首超过骹长,尖锋直刃,窄长,基本等宽,身中起脊,刃末收为骹柱,无杀角,圆銎口,有对穿。秦式兽纹铜矛(战国—秦)短剑式矛首,形制、工艺均极似前述秦式矛,扁菱截面,中脊起突棱有刃,两从铸出细密的斜线菱格纹,锋、脊、锷刃均经特殊加强,刃末端有尖角。下连扁圆柱形骹,饰一独角兽面似龙形。弯月形椭圆銎口,附一小环钮。此矛当属秦器。
古代冷兵器长枪为什么取代矛
古代冷兵器长枪为什么取代矛矛为纯粹刺兵,制作极为简单,杀敌之效力颇大,故自汉以降,戈废戟衰,而矛制独存,今人犹复用之,其形制使然也。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冷兵器迭代的过程中,戈逐渐被淘汰,而戟也逐渐转为仪仗用具,失去了作为武器使用的意义,唯独矛几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使用。相比较戈和戟这些武器,矛的设计简单,是功能纯粹的刺击兵器,非常符合战场上效率第一的规则,因为任何多余的动作,或花哨装饰都可能让你瞬间丧命当场。为了节省资源取代矛关于枪的出现,以及是谁发明的,至今也没有找出确切的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枪的出现要远远晚于矛,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矛与枪被同时使用,但没多久枪便后来居上,成为主流兵器之一。最早有关于枪和矛共同出现的记载,大致应该是三国时期。陈寿《三国志·张飞传》中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魏书》中也同样记载: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但根据后世描述,而与张飞同属于五虎上将的马超和赵云,拿手兵器却是枪,而马超是出身与关西兵的,这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乱,那么马超和赵云用的是矛,还是枪呢?对于这点或许古人也是不知道的,为此现代学者,比如由日本人市川定春撰写的《武器事典》中就曾表述,矛与枪是相同的兵器,只是名称上不同而已,而正式有所区分的也是诸葛亮发明枪以后的事。那矛与枪真的是同一种兵器么?这件事和诸葛亮产生了什么关系?我们知道三国时期的蜀国偏居一隅,不论是人口还是资源都远远无法与北方的曹魏想比,所以诸葛亮想要北伐,就要对手里的这点资源精打细算,为此便有了诸葛连弩和木流牛马的发明。同时铁矿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但由于三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使冶铁行业遭到严重破坏。铁非常缺乏,以致出现了砍棺取钉,用木制刑具代替铁制刑具的情况。蜀汉的领土内虽然有定笮(今四川盐源县南)、台登(今冕宁县东)、卑水(今会理县东北)等铁矿资源,也就是如今的攀枝花铁矿。但由于开采技术落后,对于军事需要仍是杯水车薪,于是怎样更高效的利用铁资源来打造兵器,就是蜀国的当务之急,相信诸葛丞相也为此操过心。说到这里,正好引出了冷兵器枪出现。枪的种类繁多,如短刃枪、锥枪、短锥枪、抓枪等等。但总体上对比会发现,枪要比矛更加简洁,同样锻造一根枪,所需要的铁要远远少于矛,所制作的武器杀伤力却相差不大。所以枪的最开始出现,很可能是为了节省战略资源而被发明出来的。有意思的是,枪,是一个形声字,木字旁,指的是木械,右边的仓,指的则是是粮仓,联合起来的意思便是“保卫粮仓的木械”,即粮仓巡护员的执法器械。而在古书《苍颉篇》中则有记载:枪,谓木两头锐者也。东汉《通俗文》中也说到:剡木伤盗曰枪。根据这两段话,我们可以推论出,在东汉时期,我们所熟悉的枪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枪这个字眼,在当时指的是尖锐的木质武器,或者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十分简陋的武器。这与为了节省铁料,而将矛简化,取名为枪到是很符合。当然在设计上枪也有一些独特之处,相较于矛扁平,枪的中央棱形更为突出,在刺击时更容易造成洞状伤口,而不是容易愈合的扁平伤口,这个原理与管制刀具三棱刀到是很相似。所以综上,与其说是枪被发明出来,倒不如说是在拼消耗的长期战争中,矛被进一步改进,并被命名为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