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ppt

时间:2024-08-21 19:34:30编辑:小松

《珍珠鸟》课件内容

   第一课时 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   一、引出人与鸟的话题   (学生课前朗读苏轼《题西林壁》,白居易《忆江南》,李白《赠汪伦》)   师:听到刚才白居易的《忆江南》,让我们想起他的另一首《鸟》,我愿意与同学们一起诵一诵。   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师: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呢。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板书)恰巧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引读)   生: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教师同时板书珍珠鸟)   师:(解题)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   生:珍珠。我想珍珠鸟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学生情不自禁说:好小啊!)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生开始默读,之后在老师的鼓励下开始举手发言)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你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师:谢谢你给同学们借鉴。我们提示刚才那位同学找到相关句子读读,你呢,不用提示,就这么做了,真好。介绍珍珠鸟的特点,能直接用课文的句子读给大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当然,你读的声音也像笛儿一样好听呢。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学生陆续找出小脑袋、小红爪子等词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相关句子,读出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    二、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   师:通过读书,我们了解到的珍珠鸟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生:就是小)瞧这一个个小,我们会想到好多形容小的成语(生:小巧玲珑)   生:还可以换一个成语叫娇小玲珑。而且胆子还小,那就可以说胆小如鼠。   师:意思一样,但就是不美了。(学生领悟,换成谨小慎微)   师:你们发现没有,课文还有一句(课件打出)渐渐,它胆子大了。俗话说本性难移,自然也可说鸟性难移。从怕人,到胆大,怎么反差这么大呢?   (几位学生发言,一学生说这里关键是文中的我努力的结果,让这本来怕人的鸟变得胆子大了起来)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作者我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任,使它渐渐,胆子大了的。读读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以。   (学生读书,找出: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动声色地写、我不管它等句子,即兴精彩短评)   师:感谢你们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去体会语言里的滋味。那我们就从你们读到的或者谈到的地方具体品味品味。比如同学们谈到的这句   生:(读)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采访你(指刚才读的学生),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就是让它感觉有安全感,我故意用吊兰来让珍珠鸟感到这笼子跟以前的巢差不了多少。   师;我用吊兰来打扮笼子,实际用的是那颗   生:用吊兰不如说是用心。所以作者要想办法用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师:请你再读这句,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不要吓着它们,你该怎么读?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范读,读得小心翼翼,而后学生读,掌声)   师:三个月后,听!(播放珍珠鸟的叫声)   生:这声音,和它的爸爸妈妈叫得一样,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还更娇嫩,真好听。   师:(出示画面)快看,它钻出了笼子。你看到了吗?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雏儿,更小哟,正是这个小家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   师:至此,课文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让我们再找出几句读读。   (学生找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我不动声色的写、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等句子,读得很小心)   师: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读了一句)用珍珠鸟可没有用小家伙这样生动,没味道。   师:这是对人的称呼,不是珍珠鸟吗?为什么称为小家伙?   生:一定是特喜欢的,比自己小的人,一般称小家伙,表示心里特别喜爱。   (连续有三五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我不仅给它们的笼子装扮成家的模样,还要对这珍珠鸟客客气气的,当作家里的小孩子、小朋友,小宝贝。真好。   师:刚才你们谈到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我不管它;我不动声色地写这一个个不,可以用这里的一个成语概括   生:那就是不动声色。   师:假如去掉一个个不,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假如我大动声色,掀开叶片往里看、管它,小家伙就会_____。   (学生补充受到惊吓、吓得逃跑、不敢从笼子里出来了)   师:然而,这都是假如。我这么喜欢它,怎么会这样做呢?所以,我决不不不(和学生又把刚才这几句读了读),如果说装扮笼子,感到作者的用心,这里真可谓(师生一起说出)用心良苦。    三、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   师:原来鸟怕人,人不怕鸟,现在我怕鸟害怕,怕鸟担心,怕鸟飞走,结果呢,鸟却不怕人了,信任人了。那小鸟对人的信任表现在哪?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中,结合具体文字谈谈。   生:(读)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老师出示刚才学生说出的这段话,但把三个一会儿去掉了)   生:老师,这句话不完整了,你把一会儿丢了。   师:意思没有改变啊,用与不用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说,这个词重复用了三次,表现了小家伙的调皮,让人好喜欢;也有的说,这三个一会儿,一个比一个程度深,把小家伙的调皮写得活灵活现了)   生: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神气十足。去掉这三个一会儿,小家伙顶多也就神气,谈不上十足,可用上这三个一会儿,那可真叫神气十足!(该生朗读这段,表现了小鸟的神气十足)   师: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读,女同学读第一个一会儿,男同学读第二个一会儿,我读第三个一会儿,大家读了以后一定要像小家伙一样神气十足哦!   (师生合作读,读得很精彩。然后师生结合文本继续品味小珍珠鸟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教师不时肯定学生的精彩表现)   师:作者把珍珠鸟的调皮和淘气写得的的确确(生:神气十足),(引读)因此,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夜晚   生:(读)天色入暮,小家伙才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师:(引读)以至于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生:(读)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   (课件打出这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这一人鸟和谐相处的状态,然后配乐朗读)   师:看,这就是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请给画面题词。   生:和谐。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呵呵,你用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让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读读。(教师板书这句话)   生:我想用一个成语概括小鸟依人。   师:你和我的题词一样啊。那这依就是(生答:依靠,依赖)   师:从刚才细致的品味中,感觉到: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生:信赖)如果说小家伙一点一点的和人亲近,正像同学们说的心里放松了,行为上就(生:就变得有些放肆了)   师:嗯?再想想,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形容此时的小珍珠鸟,别忘了它是那么可爱?   生:这个词用得过了,应该是放纵比较合适。(掌声)   师:真正的放松,还有点儿放纵,这是撒娇的表现,呵呵。至此,才可以说是完全的   生:放心。把那颗怕着的,竖着的心彻底平放在心里了,再也不会提心吊胆了。(掌声)   师:那就请同学们说说人获得信赖的原因是:(句式训练)信赖,就给它。   生:信赖就给它在屋子里撒欢的自由。   生:信赖就给它趴在人肩头睡觉的幸福。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心,甚至是关怀。   生:信赖就给它更多的关爱,让它感到人的温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朗诵中已经明显带着阅读后的体验了)   师:把黑板上这两句再颠倒过来说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

第七课珍珠鸟的课件

  第七课珍珠鸟的课件1    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因为信赖而与“我”逐渐亲近。   3、研读课文第10段,通过换词比较,感受作者观察细致用词的贴切,感悟珍珠鸟对作者逐渐信赖的变化过程。并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4、探究珍珠鸟对“我”逐渐信赖的原因,是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管它,不伤害。   5、升华“信赖”的内涵并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    板块一 激趣导入,初读质疑   目标:了解珍珠鸟的特点,并了解课文的作者,并根据略读提示,了解学习课文的相关信息。   过程:   1、揭题   2、说说珍珠鸟是什么样子的呢?读一读。   3、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读通课文,“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    板块二 整体感知,梳理情感   目标:   1、初读课文,根据珍珠鸟和人交往态度的变化梳理课文脉络。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中心句,并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就是“信赖”。   过程:   1、快速默读,课文写了我和珍珠鸟的交往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2、交流:珍珠鸟怕“我”;珍珠鸟生了小雏,小鸟和我慢慢熟悉;小鸟和我亲近;小鸟信赖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整理)   3、是呀,作者写了和珍珠鸟交往过程中的点滴,那么你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4、找出中心句读一读。   5、是呀,因为信赖,这雏儿和作者慢慢熟悉,慢慢亲近,慢慢变成了好朋友。    板块三:研读文本,感悟变化   目标:   1、通过换词对比等方式,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2、发现用词规律,并能联系上下文进行运用,体会到珍珠鸟逐渐信任“我”的情感并进一步感受作者用词的贴切   3、在前后细节的变化中提升对“信赖”的理解。   过程:   1、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了小鸟开始对我依赖了呢?   2、学生交流,并说说理由,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指导朗读。(8~13)   3、小鸟在一天天长大,和作者也越来越亲近,不光在笼子四周活动,还跑到我的书桌上来了呢。我们一起去读读第十段,研究研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小鸟对“我”的信赖的。   出示第十段前三句: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1、读读这段话,读懂了什么?   2、(亲近),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3、(动词),圈出,并自己去读好这些动词,让人感受到亲近。   4、你能给这些动词换一换吗?(挨——靠、蹦——跳、俯——低、偏——转)   5、比较一下,哪个词更恰当。从而感受作者观察细致及用词贴切。   6、指导朗读,读出小心、警惕、不够放心。   出示第十段: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1、来读读接下来的话,刚才是小心翼翼,那么现在呢?   2、(胆大、放心)从绕、跑、跳等词语来理解   3、小结:正因为有作者的细致观察,正因为有用词的精确,在我们的面前,一只淘气机灵的小鸟出现了,小鸟对“我”不断亲近的变化过程如电影一般浮现出来。   4、射: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节也是前后可以相互比较的,也能体会到小鸟与“我”之间越来越亲近。找一找,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叫声与呼唤(学着呼唤,叫小鸟回家,体会用词贴切)   落在肩上与趴在肩上(居然趴在肩头睡着了。这小家伙如此胆大,如此放肆呢!不仅仅是信任,还有的是依赖呀。作者只用了这两个动作就让我们感受到了)   6、让我们齐读下面一段,重温这温馨的一刻。音乐中齐读十三段。   7、回归中心师接读: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生接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美好的境界)    板块四 再次读文,探究根源   目标:   1、再读课文,通过作者对珍珠鸟的“不”的研读感受珍珠鸟信赖作者就是基于作者对它的不打扰,不伤害,对它生活的尊重。   2、重整课文内容,感受人与鸟的各谐相处。   过程:   1、默读全文,想想作者在与珍珠鸟的交往中是怎样对待的?(不打扰、不管、不伤害)   2、根据关键词再次整理课文内容。   3、作者的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是真的置之不理吗?   4、以不打扰、不管、不伤害、不惊吓才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5、“信赖”,什么意思。信赖不仅仅是信任还有依赖。   6、正是因为作者尊重小鸟的生活,默默关注小鸟,才换来了小鸟的信赖,才有了那么动人的一幕。再读课文中心句。    板块五:讨论拓展,锤炼语言   目标:在练笔中,对信赖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对“信赖”的内涵再一次提升。   过程:   1、课文学到这儿,你知道作者是谁吗?(冯骥才)有人说,冯骥才有一只生花妙笔,你同意吗?那他这支妙笔妙在哪里?原因何在呢?把你的想法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指名分享。   用词贴切;描写形象生动;作者把他和珍珠鸟的交往写得非常细致;语言精炼,浓缩主旨……   3、是的,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   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拓展练笔:   其实美好的境界不仅存在于人与鸟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想想生活中那些信赖创造的美好的境界,用“信赖是……”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5、升华主题   这就是《珍珠鸟》给予我们的一点启示、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希望真诚总是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   第七课珍珠鸟的课件2    【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读通课文,概览文本大意。   2、凭借快速浏览,划找描写“人”和“鸟”举动的句子,感受“呵护”与“信赖”,实践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借助单元导读提示,将学生引向“善读生活之书”的美好境地。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谈话引入,生活之书   1、同学们五年级了,一定读过许许多多的书,但是,这本书——你们读过吗?读得怎么样?(课件呈现“单元导读提示”: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生活”。善读这本书的人,不仅会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新更没的篇章。)   2.师:从你们懂事开始,就一直在读这本书。但是,可能称不上善读,因为,你们还小,你们还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你们还在学习读好这本书的本领。在我的印象中,但凡作家,都是善读生活之书的人。(课件辅助呈现《落花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钓鱼的启示》这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从生活之书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3.师:再比如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生活中,曾经与珍珠鸟为伴;而且这段与珍珠鸟为伴的生活,冯骥才读懂了。因此,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设计意图:人教版教材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的。《珍珠鸟》一文是该单元的末篇。因此,教学时从单元导读提示入手,回顾前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家“善读”之后的人生感悟,旨在引领孩子关注“生活之书”,从而走上“善读”生活之书的美好“旅程”。】   二、初读全文,概览大意   1.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首先要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那就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地说说文章写了冯骥才和珍珠鸟之间一段怎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珍珠鸟》是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首先应当凭借初步浏览,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大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石。初读之后“能够用几句话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这也是衡量孩子“能否善读”的需要教师实实在在落实的标准之一。】   三、抓重点句,感受“美好”   1.师:这是属于冯骥才生活之书中的某一个篇章,从这个篇章中,冯骥才读懂了什么?让我们拿起笔,将这句话认认真真地摘抄在课题的旁边。(课件呈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师:这句话中的“美好的境界”指什么?请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一个自然段描写的是最最美好的境界?(13自然段)   【课件呈现】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为什么这是最最美好的境界?(曾被人们视为怕人的珍珠鸟,竟然在人的肩头谁着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哪几个词特别体现了“不可思议”?(居然、竟)   “居然”“竟”这样的词语,往往能很好地表达出乎意料,再读读这段话,找一找,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这段话的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教学应当遵循“整体概览,局部精读”的原则。从文章的“点睛之笔”入手,去读文章,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这样的阅读有利于让孩子从整篇文章入手,迅速“聚焦”与“锁定”重点内容,从而保障孩子们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立足重点,细细咀嚼,真正实现“探”有所获,“究”有所得。】   四、“人”“鸟”对应,感受“信赖”   1.师:如此和谐、美好的境界,令冯骥才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冯骥才为什么认为——这美好的境界是“信赖”创造出来的呢?请快速浏览全文,用横线划出冯骥才做了什么;用波浪线划出鸟儿的表现。(课件呈现)   【冯骥才】   ①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   ②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   ③我呢,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④我不管它……   ⑤我不去伤害它……   ⑥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⑦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⑧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   【珍珠鸟】   ①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②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③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④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⑤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   ⑥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   ⑦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跳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⑧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我颤动的笔尖。⑨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⑩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   2、师:请大家将冯骥才的一举一动跟珍珠鸟的表现对照起来读读,你一定会有所感悟和发现。【模拟情境对话:师读描写冯骥才的语句;生齐读描写珍珠举动的相对应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人呵护鸟——鸟信赖人——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师:是啊,要是人不关心、呵护鸟,还会有这样的美好的境界发生吗?(不会)【再次模拟情景对话:师陈述:我经常扒开叶蔓瞧他们……我大喝一声……我拿着鸡毛掸子追赶他们……生自由应对】   4.师:珍珠鸟们,如果我这样对待你们,你们还会信赖我吗?还有可能会在我的肩头熟睡吗?还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因此,只有人呵护鸟,鸟才会信赖人,人鸟之间才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并非深奥之句。因此,如果泛泛而谈,一定索然无味,也不能让孩子心有所感,情有所动。凭借快速浏览,让孩子划找描写冯骥才和珍珠鸟举动的句子,再借助“一正一反”两次师生合作的情境对话,一定会让孩子真正感悟、铭刻这句至理名言。再者,在洋洋洒洒千余字的长文章里,孩子们若能按要求快速找到相关句子,这也是“善读”的有力表现。】   五、关注语言,学习表达   1.师:感谢冯骥才,正是因为他仔细地观察和细腻的描写,才让我们走进了他的生活。请大家再好好读读冯骥才描写珍珠鸟的这些语句,你觉得他哪些描写很值得我们学习?   【课件呈现】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跳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学情预设】   ①三个“一会儿”写出了珍珠鸟的活泼;   ②抓动作把珍珠鸟的特点写具体了;   ③字里行间流淌出对珍珠鸟的喜爱——“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小家伙”——顺势引出“大作家都擅长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件顺势呈现拓展内容:   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摘自老舍《猫》)   白鹅把我下了鱼饵的一片水面,也划为自己的地盘。我们为这片水面打了好长时间的官司,它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摘自叶诺索夫《白公鹅》)   2.师:这就是大作家,描写细腻而有情趣。你们想不想学学这些大作家,特别是冯骥才的写法?冯骥才在文中给我们预留了尝试的机会。(课件呈现: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   。)   3.师:真了不起,你们也用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美好的境界。   【设计意图:学习一篇文章,只关注内容,绝对不是本色的语文课。教师在备课阶段文本细读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现文本在语言层面的“个性之处”、“精妙之处”。只有教师关注了这些语言点,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种种策略和手段,辅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运用、去巩固和内化。在《珍珠鸟》一文中,冯骥才重点抓住珍珠鸟的动作进行了细腻且稍带轻松幽默的刻画,倾注了对鸟的喜爱、呵护之情。所有这些,我想作为教师是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们收获的。这实际上也是驱使孩子学会“善读”的内核和本质。】   五、课外拓展,阅读激活   1.师: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若是关爱它们,呵护它们,它们就会信任你,也就会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境界。下面这些图片,一定会让你再次明白这个道理。(课件播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2.师:还记得这堂开始的时候老师呈现的那段文字吗?生活就是一本书,一本无字之书,一本智慧之书;每个人都要学会读好这本书。老师建议大家抽空去读读这些文章,相信,你会学到许多读好生活之书的本领。   【课件呈现】   《匆匆》——朱自清   《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叶永烈   《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   《老人与海鸥》——邓启耀   《怀念母亲》——季羡林   【设计意图:一篇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因此,一篇文章的教学活动的终结,应当是孩子们崭新的相关性阅读活动的开始。略读课文教学,尤其要做好结课环节的设计。我以为,阅读教学当有三重境界,其一,由篇及章(读好几篇文章);其二,由章及本(读好一本书);其三,由本及人(读好一段人生)。如此,让“阅读”之火,从课堂开始“燎原”,方能真正让孩子们“善读”。】

搜集关于《俗世奇人》的资料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惊叹不已。艺术特色冯骥才移植天津相声语言的特点,在《俗世奇人》中运用大量的富于诙谐、嘲讽和节奏性的语言进行叙事,给小说笼罩上了一层“津味”色彩。如《死鸟》中有一段对贺道台伺候上司“心得”的描写,堪称经典,“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的时候说嘛,嘛的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帖耳,挨骂时点头称是……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吗”这段宛如相声开场白即“垫话”的叙事方式活生生地“画出”了贺道台阿谀奉承、巴结上司的丑陋嘴脸。其中“嘛”、“撒气篓子”、“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等方言俗语的使用给小说增添不少喜剧效果,减少了阅读时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隔膜,增加了亲切感。另外,冯氏小说语言“节奏性与音乐性都很强”,上述一段层次分明,第一层是伺候上司的“准则”。第二层是贺道台伺候上司的“天性”;而且每个小句舒缓自如,不急促,不突兀。这种别致的语言风格正如相声语言一样,富于节奏感。而《洋相》一篇则通过“抖包袱”的语言形式来讽刺崇洋媚外的中国人。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讲述了旧时天津卫的十八个人物,十八个职业,十八个故事。每个人都有传奇特色,也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死鸟、泥人张、蓝眼等广为人知的传奇故事。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茶余饭后,这些故事都能成为闲谈的好料。本书语言精练,诙谐幽默,可供诸君一阅。




第一部分 故事概况

1.苏七块

苏七块是有名的正骨医生,但凡有人来瞧病,必须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便绝不搭理,不给看病。

有一次,苏七块与牌友打牌,有个三轮车夫拖着胳膊来看病。三轮车夫哪有七块银元那么多?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苏七块置之不理。一位牌友华大夫看不过去,便偷偷给了车夫七个银元,让他去找苏七块正骨。

苏七块看见银元,很快给车夫的胳膊正骨、涂药、夹上夹板,又回到了牌局。直到牌局散场,苏七块拉住华大夫,把七块银元往他手心一放说:“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底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虽然不明白苏七块的意思,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2.刷子李

刷子李专干粉刷一行,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有一天,刷子李收个徒弟叫曹小三,他对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一次去刷浆,刷子李刷完一面墙,曹小三就看看师傅身上有没有白点,三面前刷完,刷子李黑衣黑鞋上果然没有一个白点。但是刷完最后一面墙,曹小三忽然发现师傅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对师傅的绝活 更加怀疑。

刷子李却说,这不是白点,而是抽烟时烟灰把裤子烫个窟窿,里面的白衬裤就透了出来。

曹小三这才明白师傅的绝活不是虚的。


3.酒婆

酒婆是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她在酒馆喝了酒,每每东倒西歪地回去,一到车来车往的十字路口,便“噔”的一下醒了过来,从来没有出过事。

酒馆老板是个奸诈之人,在酒里掺水,卖给前来喝酒的酒鬼。干这行当干到了六十岁,没儿没女,忽然老婆有喜了,老板便从此发善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喝了真酒,醉醺醺地走出去,这一次,到了十字路口她仍旧迷迷糊糊,结果从此绝迹。

酒馆老板心里有个疑问,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


4.死鸟

死鸟是贺道台的绰号,单说他伺候鸟儿的能耐。无论什么鸟,到他手里一弄,个个毛儿鲜亮,活蹦乱跳。立夏的时候,有一位林先生送了他一只很难驯服的八哥。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

九月九日那天,贺道台好不容易把直隶总督禄裕请到了家。禄裕一进门,八哥就叫:“给大人请安”。禄裕十分高兴。等到茶上来,八个就叫:“这茶是明前茶。”禄裕哈哈大笑起来,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接着禄裕便与贺道台笑说道:“有什么好茶,也请我禄裕尝尝。”

哪知八哥听了“禄裕”二字,竟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禄裕那王八蛋!”接连说了几次。禄裕愤而离去。

这句话本是贺道台平时生气后说的,哪知就给八哥记住了呢?


5.张大力

张大力是一元赳赳武夫,身强力壮,力大无边。

侯家卖石材的店铺前有一个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上可这一行字:

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自从石锁放在这,从来没有人举起过。张大力过去,两手一抓便举了起来,然并不放下。

等到侯老板来了,亲眼看见张大力举起石锁,张大力才把石锁放下了,并索要银子。

侯老板笑着说,您把石锁举起来看看,下面有一行字。张大力重新举起来,仰头看去,果然有一行字:

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侯老板早就知道他能举起石锁,而这字也是对人间表示佩服的一种方式。


6.冯五爷

讲的是文人开饭店遇到内鬼的故事。

冯五爷开了一家“状元楼”,生意好得很,但是账上居然出现了赤字。冯五爷发誓要找出这个人来。

第一次,有人报告说,厨子伙计隔墙把鸡鸭鱼肉都扔了出去,外面有人接应。冯五爷马上换了一拨人,只留下从老家带来的胖厨子。

第二次,赤字仍然出现,有人说,他们把上好的铁皮罐头、好酒好烟放在垃圾下面拉出去,居然是内外勾结。于是又把伙计换了一拨人。

第三次,有人说胖厨子才是最大的偷,无日不偷。冯五爷决心抓他,然而当胖子厨提着灯笼从自己面前走过去,冯五爷并未发现异常。等到别人告诉,冯五爷才明白,胖厨子的诡计竟在灯笼底座上,那是一块冻肉。

于是,冯五爷三天没说话,第四天便把状元楼关门。


7.蓝眼

讲述专门看假画的蓝眼被骗的故事。蓝眼去市场上买画,看中了一幅画,卖画的告诉他:“听说西头的黄三爷也临摹过这幅画。”蓝眼确认这幅画是真的,便买了下来。没多久,便由许多人说这幅画是假的。

有一天,某街的店铺里有这幅画的真品。蓝眼过去看,悔恨不已,才发现这幅画更加有神,自己竟被地摊上的伙计刷了,打了眼。又辗转多久,花费重价才把画作买下来。

然而,买回来把两幅画并排放在一起看,才发现自己最初买的是真的,第二次买的是假的。这分明是黄三爷的诡计。他败给了黄三爷,并且,连人家面儿都没见过。


8.好嘴杨巴

讲的是好嘴杨巴卖茶汤,遇事随机应变、口才出众的故事。

李鸿章来天津,地方的府县费尽心思,找到了杨巴兄弟。等到李鸿章听过曲子,饶有兴致的时候,知府大人命杨巴兄弟上茶汤。

李鸿章端过来茶汤,只看了一眼便摔在地上。里面好似有灰尘之类的东西漂浮。

杨巴连忙跪下,心想,李中堂不知道那灰尘其实是碾碎的芝麻,可如果这样解释,不是让李中堂下不了台?于是他就说,不知道中堂大人不喜欢碾碎的芝麻,请恕罪。

李鸿章这才明白过来,但也看出来杨巴的机敏,非但没有罚他反而赏了钱。


9.蔡二少爷

蔡二少爷有一个本事很特别——卖家产。

常常与蔡二少爷打交道的是黄老板,他不知倒卖过多少蔡家家产。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到人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都是派人叫他。五年前,二少奶奶自己拿着旧衣服过来,黄老板理都不理。

然而,这两天蔡二少爷忽然有了好东西。黄老板本以为蔡二少爷山穷水尽,没想到他还有好东西,便高价买了回来,等到转手再卖可以赚一笔。

有次,一位毛老板到店铺里看货,居然认出了几样自己卖给蔡二的古董,还问黄老板买价几何。二人对质之后,黄老板发现,过去以为自己坑了蔡二,谁知道真相是被蔡二骗了。蔡二低价从毛老板买货,高价卖给黄老板。黄老板不知情,还以为占了蔡二的便宜,到底水坑谁呢?


10.背头杨

背头杨本事个小姐,革命的时候,她也赶时髦留了男人的发式,人称背头杨。

有天,背头杨听完课回家,下边憋了一泡尿,正好碰见道边上有茅厕,便一头钻进去。女厕所的人见进来个男人,连声尖叫:“流氓!流氓!”背头杨提着裤子跑出去,后边人跟上来,连带着路人,一起把背头杨打了一顿,直到巡警来,认出是杨家的二小姐,这才救出来送回家。

从那以后,背头杨再也不敢进外面的茅厕,但有人假冒她进女厕所型猥亵之事。

于是背头杨竟然两月没出门,慢慢地长了头发,恢复了女相。这一下女厕所自然能进去了。


11.认牙

华大夫是有名的牙医,绰号认牙。有一次店里来了两个侦探,问有没有见过一个黑脸汉子。华大夫说不记得了,他看过的病人,从不记得是什么模样。

没过几天,华大夫居然跑到巡捕房说,他看见那个犯人了。

侦探问:你不认识人,怎么就知道是他?

华大夫:他张嘴喝酒,我认得牙。

巡捕去酒馆里抓人,果然抓到了犯人。


12.青云楼主

青云楼主是一个“怀才不遇”的酸文人,自己想了个斋号叫做青云楼,还写了一副对子:人在青山里,心卧白云中。可是他的书斋从来没人进过。

忽然一天,居然有个美国人来拜访,见到了青云楼主的字画,啧啧欣赏,还寄信说中国的艺术家是天才。

青云楼主如上青云,身子发飘,于是挥笔写了“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亲手装裱邮寄给了美国人,并请他把这几个字挂到墙上,拍张照片发过来。

等到美国人发过来照片,青云楼主哭笑不得,原来那四个字居然挂倒了。


13.小杨月义结李金鳌

讲的是小杨月与李金鳌意气相投,相互帮衬的故事。

在天津时,发了大水,小杨月赔了钱,就拿行头当了钱养活戏班子。后来准备返回上海,买了车票,就差自己的行头。于是他就去求李金鳌,李金鳌与当铺老板一说,小杨月真的拿回了行头。

在上海,小杨月唱戏,有一回李金鳌找过来说,自己的兄弟没饭吃,想替小杨月卖票赚钱。他们邀请了上海的名角过来,票卖得很火,李金鳌的兄弟也都安稳了下来。


14.泥人张

讲述泥人张凭借捏泥人的技艺,“贱卖”海张五的故事。

在一个酒馆里,海张五嘲讽了泥人张。泥人张伸手从鞋底扣下一块你把,单凭一只手,喝着酒,酒喝完,海张五的头便被捏了出来。

第二天,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一二百个海张五泥人,摊上贴个白纸条,上面写着:

贱卖海张五

海张五花费不少钱才把所有泥人都买下来。


15.绝盗

有一对小夫妻在街里租房结婚。他们白天去上班。

一天,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小夫妻房子前,正好碰上小夫妻上班去了。老头子骂骂咧咧数落儿子不孝,不给老娘看病居然在外面养女人等等。两个儿子砸开门,尽情地拉东西,拿不走的东西,统统砸碎。

等到下午小夫妻回来,他们一看家里惨状傻了眼,怎么回事?邻居告诉说你爹来了。把事情说了一遍。可是,新郎的父亲早就过世了,母亲也在前年过世。

大家这才知道,遇到贼了。


16.小达子

小达子是个偷,在电车上,就是小达子的天下。

一天,小达子在车上,看见一位中年男子,看见了那人脖子里纯金的怀表链。等到快到站时,小达子靠上去,趁着电车拐弯时,趁势向那人身上一靠,那表就到了自己手里。

下了车,小达子走着走着,看见了人,面容有些熟悉,不正是方才被自己偷的人吗?他的脖子里,居然戴着金的表链。小达子一摸自己的口袋,原来那人竟然投了自己的表链,更栽跟斗的是,他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偷走表链的。

那人走过来说:你笨手笨脚也想干这个!随后扬长而去。


17.大回

大回是钓鱼的行家,他用面团钓两根绳的鲤鱼,用小孩的巴巴钓三个红绳的鲤鱼,有水坑的地方都被他掉过。远近钓者都称他“鱼绝后”。

有一天,大回趴在大街上睡觉,一个车夫驾着马车过来,马车夫也睡着了,于是马车便从大回身上碾了过去。他手里的鱼篓子居然没扎住,里面的鱼居然都还活着。

那马车上拉的什么东西?活蹦乱跳的一车鱼。

有文化的人说: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


18.刘道元活出殡

刘道元善写状子,谁用他的状子谁赢。但他只给大买卖写状子,局部管小店小铺的事情。挣得钱多了,他也讲义气,走在街上听见谁家哭哭啼啼,说穷道苦,他便把钱扔进人家去。人家要感谢他,他和谁翻脸骂人。

一天,刘道元和徒弟金三和马四说,师傅我活了五十六,人间的事情看透了,就是不知道阴间什么样,我装死活出殡一次,你们好好给我招呼着。

接着,全天津卫都知道大文混混儿刘道元死了。于是,来刘家吊唁的真不少,门口排成长龙。

来的都是哪些人?都是平常受到刘道元救济的穷苦人,刘道元的弟兄一枝花没来。过了一七,金三把供桌上的判官金笔放进棺材,还说这支金笔只配他师傅一个人使用。出殡的时候,竟有一帮人拦在棺材前面,这些人平日跟他一向讲理讲面,等到他一死,怎么也翻脸了。

里面居然站着一枝花,一枝花叫喊着:那支判官笔就该归我,他算个屁!不交给我,甭想过去!

刘道元脑袋轰的一下,心里倒豁朗开来了,双手一发力推开棺材盖,哐当一声,他站了起来。这一下把出殡的和看热闹的全吓得四散而逃。

只有刘道元站在灵车上大笑不绝。


第二部分 原书结尾“题外话”

本书受到冯梦龙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传奇”。古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把故事写绝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

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杂学必须宽广与地道。

三是“语言”。小说的语言很受散文影响。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字的方块字的应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


第三部分 艺术分析

1.书中,以传奇故事的方法,讲述了各行各业的绝活,或者讽刺了一类人。这十八篇故事可以概括为:正骨妙手,刷浆绝活,酒婆醉酒,死鸟害人,大力扛锁,五爷开店,蓝眼打眼,杨巴卖嘴,蔡二败家,背头笑话,认牙辨贼,青云自嘲,杨月结义,泥人绝技,绝盗猖狂,达子打手,大回害己,道元出殡。

2.本书的艺术手法大都采用“抑扬”的模式,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总之,结尾处需叫人会心一笑,或是出乎意料。

3.十八篇故事读完,我们见识到了各样市井人物,人间冷暖,民间技艺,正所谓俗世中不乏奇人,尘世里不乏奇事,高手往往在民间。我们从《俗世奇人》的字里行间,发现那语言的精炼,故事的干脆,不拖泥带水。这是本书的语言特色,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人十分讲究文字的功力,尤重单个字的方块字的应用,绝不是一写一大片。

4.人物描写上,遵循了特点识人的原则。人有所长,便把他的长处当做名字,人也好记,更增加读者的认同感。就好比我们写小说,主人公有一些自己的习惯,才能更令读者印象深刻,增加代入感。

5.故事写的是生活,故事也不脱离生活,但是从生活中升华而来。这就要我们需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奇人奇事,哪怕是小人小事,只要有闪光点的地方,就可以做记做传,写一篇故事出来。细心观察生活,融入生活,故事的素材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上一篇:中国教育学会获奖证书

下一篇:答辩ppt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