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演讲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给莫言先生的黄土地文学做了环球宣传,名人光环让好作品进入大众视野。
第一次与莫言近距离接触,是在香港2017年的中华大讲堂 ,很荣幸成为了莫言的听众之一。2个小时里,莫言先生柔缓的声音、风趣幽默的演讲,让我不用刻意就能专注,真真如沐春风地聆听他的智慧。
我叫莫言本来不应该说话,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说话。原名是个“谟”,早期写作总是被退稿,就起了笔名谟字从右到左就是“莫言”,起的时候就想着少说多干。
2012年在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晚宴上,5分钟的致辞里,莫言说的最好的就是“与科学技术相比文学是没有用处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把瑞典人都绕糊涂了。
文学不像物理化学立刻变成生产力和物质,不能像医药救人,不能变成宏伟建筑。一个人不阅读也可以活得很好,只看科学书籍不看文学书也可以活得很好,但读过文学书籍的人和没读过的人是不一样的。
然而不读书的人也可能有文学素养,比如民间里的讲故事的人,有板有眼,高潮迭起。我小时候在街上听到故事,回家讲给母亲和姐姐听,记不清楚就添油加醋。帮我逃避了很多劳动。
我没来以前也认为香港是文化沙漠,来了之后是文学绿洲,香港的文化,饮食、电影、歌曲,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圈可点。我的阅读范围宽阔,对文学的认识很包容,以金庸先生为代表的崛起在香港的武侠作品是中国甚至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曾经收藏了一箱的金庸小说,疯狂阅读,被故事、人物命运、奇妙的机关所吸引。后来第二次重读,思考为什么这么吸引人,再读发现语言、人物塑造,故事技巧,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董启章的《香港三部曲》,有野心、气势、非常深厚,有约100w字,从日常事物入手为香港树碑立传的雄心壮志。作为文学成就是存在的,价值是不断被发现的,随着时间推移,代表了一个地区100年历史的作品,读者会再现香港的岁月。
我举的例子挂一漏万,香港文学和大陆文学是有区别,香港文学也占了中华文化一块版图,香港有自己的地方性。历史、地理、文化,现在正在过的平凡岁月,都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文学的发展,不会是一条直线,像波浪一样有高潮和低谷。
文学创作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展现方式。在过去的年代,一部作品30万字,算是鸿福巨片,而现在的网络作品一天可以敲3万字,作品有的多达1500万字,题材也多样化,比如穿越、职场、侦探等。
《盗墓笔记》的作者不是考古专家,只是一个年轻人,内容是他想象出来的。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墓,也没有这样的盗墓方法。读者多了就信以为真了。
希望现在的作家们,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打磨文字,合理化故事结构,把质量提上去。
文学是一个社会的符号,文学家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俄罗斯通常带外交朋友参观托尔斯泰的庄园。
在阅读中认识人的高贵品质,在阅读中反思、对照。文学对于社会,就像头发一样,没有头发也可以活得很好,但不能没有头发。
写最熟悉的人和领域,把亲人改个名字写进去,把几个人合成一个人来写,把一个人当作另一个人来写,进行转嫁。之后再尝试写不熟悉的领域。
梦境是很好的素材,莫言好几部小说的灵感来自梦,比如《透明的红萝卜》。
当然纯靠梦是不行的,真正书写的内容离不开生活基本经验,必须把生活积累当作资源库。
灵感来源可以花样很多,阅读、聊天,方法可以与时俱进。网上可以搜索资料,不用去图书馆找,也不用采访特定的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需要很强的文体意识,好的故事需要好的语言功底来承载。
有些语言不那么流畅、轻浮、华丽,甚至有点陌生,但是非常有味道和嚼头。比如大作家张爱玲、鲁迅、沈从文的语言个性都非常鲜明,文体独特,丰富且创造了我们的语言。
翻译出来的外文作品,语言原来的魅力已流失大半。同样的故事,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文学院做了名为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的演讲。。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供您参考!
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莫言: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的文学演讲中作文怎么写
远远的,一股淡淡的书香弥漫开来。一本本世界经典名著,一篇篇好文,一首首好诗,都是伴我快乐成长的经典。从小时候起,我就独恋经典。
我不像同龄孩子那样蹦蹦跳跳了,而是安安静静地坐着,手捧一本童话书,望着那精美的插图,嗅着那淡淡的书香,品着那如诗的文字,真是一种享受!《白雪公主》《圣母玛利亚》《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故事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想,伴着我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长大些,我识得字也渐渐多了,也不再屑于读童话书了,而是迷上了小说书。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让我深深的爱上了长篇小说。随着雨果,我坐进了《巴黎圣母院》,丑陋却极富爱心的伽莫西多与道貌岸然却具有蛇蝎心肠的神父克洛特的对比是多么鲜明!它情节曲折紧张,又不失浪漫,让我爱不释手。
读着《三国演义》,我仿佛走进了三国时期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成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羽扇轻摇,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明白了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努力”,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把今天看作你生命的最后一天,好好地活着”这句话的真正内涵。随手打开《朝花夕拾》,它竟将我的童年、我的心融在一起,读着它,有一种久违的快意。还有各位伟人的传记,让我从他们的事迹中感受伟人崇高的境界与高尚的情怀……当然,短篇小说也不赖,《匆匆》《白鹭》《我的叔叔于勒》《一生》等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读后回味悠长。
渐渐地,我上六年级了,也对古诗词文有了浓厚的兴趣。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潇洒;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壮志;李清照这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显示出了她这个弱女子心中的蓬勃英气……还有精辟的《三字经》《老子》《孟子》《庄子》让我从圣贤者的叮咛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经典好书,好文,好诗好词都是优秀的魔法师,从百宝箱中捧出无价之宝知识送给我,伴着我快乐成长!经典就是好朋友,就是我永远的知己!我读经典,快乐成长!
《母亲》 作者莫言 阅读全文,说说短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短文回忆了有关母亲的两件事情,请
我的母亲
下雨天,在学校门口苦苦等我的人谁?灶台前,无闻忙碌的人是谁?生病时,在床前天使般守护的人又是谁?是我的母亲。是的,我爱母亲,母亲爱我。
母亲这个人性子要强,刀子嘴豆腐心,常常口是心非。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上体育课,老师总是让我们做仰卧起坐,每天累的我腰都直不起来。体育课后,肚子总有些空空的。别的同学兜兜里都会装一些瓜子哇、糖哇,还有什么小零食,反正看着我总是眼馋。再后来,我为了不在同学面前丢脸,就开始和妈要钱。有时候五毛一块的小钱给,我的日子也过得挺滋润,不再在同学面前没面子了。那天上完体育课,见同桌手里拿这一包五块钱一包的土豆丝,我上去抓了一把尝了下,一下子就迷上了,好好吃喔。到了第二天,我又向妈妈要钱,这五块钱也不算多,可是在小时候的我看来已经是很多了。我小心翼翼得说,结果如我所料,狠心的妈妈拒绝了。我哭着跑出去,实在不是钱的事儿,而是妈妈在很多人的面前骂我使我很没面子。
我跑到一个墙角里,蜷缩这身子。老天爷似乎也不赞同我,天突然变得灰蒙蒙的,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我没处可躲,淋了一身。万不得已,急忙跑回家去。
我撞开了大门,成了一个落汤鸡的我猛然和妈妈撞了个满怀。妈妈右手持雨伞,左手拿风衣,脸上满是焦急憔悴的神色,右手手里还拿着五块钱。我明白了过来,赫然扑过去,依偎在妈妈怀里。
不仅是这样,妈妈还很爱国。
记得一个深冬的夜晚,妈妈骑着电动车载我回家。半路上,寒风呼呼得刮着,我冷的缩了一下脖子。妈妈问我冷不冷,我艰难的说了生还行。话音刚落,只听咣当一声响,瞅瞅地上,一枚闪闪的一角钱硬币正孤独的躺在地上,越来越远。妈妈问我是什么,我随意的说了声是一角钱不必理它。妈妈突然停了车,严肃得看着我,缓缓得说:“一角钱不是钱么,是的一角钱不值钱,可以让人随意践踏,但是你要记住,钱上面有着祖国的国徽,是不容践踏的,去捡起来。”我听到这话突然觉得妈妈的身影高大起来,对妈妈肃然起敬。
我的母亲很平凡,但是她和亿万母亲的心一样的伟大。这,就是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