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扩展资料: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制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英国武力侵占香港三步曲:侵吞香港岛。1840年4月,中英鸦片战争首先在香港揭开序幕。战后,英国代表义律提出割让香港,赔偿鸦片烟价等无理要求。清政府负责对英交涉的琦善在谈判中虽力求妥协,但由于道光皇帝态度强硬,琦善未敢接受义律的割地要求和与义律订立任何条约。但1841年1月20日,义律却擅自宣称与琦善达成了“把香港岛及其海港割让给英国”(即《穿鼻草约》)。这纯属义律所捏造。公告颁布5天后,英国侵略者便用武力强占了香港岛,并于26日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1841年5月,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要求清政府赔款和清军从广州城撤出。并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1842年6月,英国攻入长江,并于8月进入南京江面。面对城下耀武扬威的炮口,清政府彻底屈服了,遂于8月29日,派全权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军谈判。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割占九龙半岛。英国殖民者侵占香港岛后,便以港岛为基地谋取九龙。1860年,英法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3月,侵华陆军司令克灵顿遵循英国在华全权代表卜鲁斯的指令,派遣军队强行占领了九龙半岛岬角至尖沙咀一带。在军事占领后不久,英国驻广州总领事巴夏礼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是年9月,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逼北京,10月24日,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从而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又被英国割占。谋取“新界”。1898年4月,中英双方就香港扩界问题开始谈判。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根据英国外交部的指示,向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出示展拓界址范围的地图。李鸿章等屈从于压力,遂于1898年6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沙头角海至深圳湾最短距离直线以南、界限街以北广大地区。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深圳湾水域租予英国,租期99年。至此,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地区)这颗“东方明珠”完全落入了英国殖民者的魔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义庄是什么?
义庄是一种由宗族维护的民间慈善机构,最早为范仲淹在苏州设立的范氏义庄,开创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举凡扶幼、养老、婚嫁、丧葬、济贫、救灾、助学,义庄皆在其中发挥作用。义庄是一种乡亲宗族之间的社会组织,始于北宋仁宗赵祯朝,文能主导庆历新政、武能率军戍边御敌的一代名臣范仲淹设计创造的。义庄有点类似于古时候的慈善组织,不过最初面向的群体是同乡族人,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范氏义庄名传千古,持续了八百多年。其后,义庄组织在江南地区盛行,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在台湾和香港蓬勃发展。早期离乡在外的游子大都希望死后能够返乡安葬,义庄就提供一处暂时摆放棺木的地方。也有些客死异乡的人,遗体因无人认领而安置在义庄,等待善心人士捐棺助葬。扩展资料:范仲淹在执行变法过程中,遭到多次贬谪,第三次被贬后决定做点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顺带实验实验自己想法。他在老家苏州吴县捐助出一千多亩地成立义庄,义庄运转的资金来源于土地的地租,定下合理章程,用以规范族人生活。范仲淹去世后,其子范纯仁(宰相)和范纯礼(尚书右丞)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捐助田地和制定新章程,从此成定制,义庄规模越来越大。义庄的出现,也标志着宋代社会、思想和经济发生重大的变化改革。范氏义庄历经战乱、朝代更迭,依旧无大损,维持延续下来,不得不说是个传奇,清朝宣统(溥仪年号)年间,田产仍有5300亩。义庄有着专门的管理人和管理条例。古代义庄为本乡族人(古时候的族人比如今的家族范围更大更广)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和解决各方面的需求,领口粮、领衣料、领婚姻费、领丧葬费、领科举费、借住义庄房屋、借贷等七方面,孤寡鳏独(泛指无依无靠、无法凭借自己生活下去的人)皆有所养。义庄不仅在民间口碑甚佳,朝堂上亦是如此,得到官府的支持和备案,提供一些法理上的保护,后世还有皇帝特意夸赞了义庄。义庄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一些其他的功能,例如乡人族人暂厝棺木的处所,棺木里必定有尸体,许多客死他乡的人,尸体都是暂时放在义庄棺材,择日处理。范氏义庄千古无二,怀海义庄(追根溯源始祖为吴越国王钱缪,无锡望族钱氏)也不赖。义庄大都是富裕的人赠钱赠地助力延续。义庄是我国古代一伟大的象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义庄
义庄是什么地方
义庄是存放棺材的地方。早年华人从中国内地迁移到香港,或到海外工作维持生活,都希望自己去世后能够安葬在家乡故土。在后人准备充足移送先人到下葬墓地前的一段时间,义庄就提供灵柩或骨殖暂时统一摆放的场所。当中也有特别例子,例如个别遗体未有异地家属安排后事,或亲人贫穷到无以为殓的情况,只能先移送到义庄,再作打算。
不过义庄也有别的意思:其一:义庄是古代中国社会风俗,是宗族所有之田产,始于北宋。仁宗时范仲淹在苏州用俸禄置田产,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经营。义庄设有义宅,供族人借居,若房舍需要修理则自行设法。
其二:“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而股市里的义庄却指的是“讲道义”的庄家。
义庄是什么意思?
义庄的意思如下:1、义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一个大宗族之中,有的穷,有的富,富有的拿出钱来办义庄,义庄之中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记载的义庄是北宋范仲淹在苏州所致置,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义庄的内容,在渐渐缩窄,到了近代,几乎只以祠堂为主。2、“义庄”原本是古时候的一种善举,捐赠人拿出一定的田地,其田租专用于慈善目的;而股市里的义庄却指的是“讲道义”的庄家。3、义庄是指暂时存放未安葬棺材的特定场所。扩展资料义庄的典型——范氏义庄: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于皇祐二年(公元一○五○年),第三次被贬后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范氏义庄以大量田地为财产基础建立,田地由范氏子孙有能力者捐助,所有权移交给义庄,也就是不再归任何特定人所有。这样,义庄有财产基础。义庄还有义庄管理条例和专门的管理人,独立运作,具备了财团法人的基本特征。从设立目的看,义庄的受益者是范氏族人,八百多年来,只要是居住在本乡的本族人都可以从义庄受益。义庄的救济面虽然受家族的限制,但是受益者的数量还是比较广的。而且,古代的家族范畴也远远大于现代社会的小型家庭。所以,义庄是慈善性的,即使这种慈善的范围比较有限。 以慈善为目的,建立在独立财产基础上,以财产运作来支持慈善,又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范氏义庄的这些特点表明它可以被看做一个初具雏形的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