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摘抄(不完整)
『序言』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陈虻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新疆地震
“你关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陈虻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白岩松
这地震把我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
『第二章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非典
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九·一一”后不久,美国人就开始做娱乐脱口秀,一边捶着桌子忍住眼泪,一边继续说笑话。我当时不太明白,现在理解了,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医生要让人活着,自己得有牺牲的准备。”
“回忆太痛苦了。”
“是,”我说,
“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给她吃好的,穿好的,还要啥?”
“对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愤怒,也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蔑视侮辱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我当时能想到的,只是用这种说法去激发一个男孩子的骄傲,帮他熬过这段时间。
我问过几个孩子,为什么你们对苗苗的感情这么深?
共同的说法是:“她能理解人。”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
“听别人说话的人。”
老师不知道怎么教育,学校强硬的措施,
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问张北川:“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
他说:“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读书笔记是什么
记述读书心得的笔记。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对于学生来说,读书笔记是强化记忆,加深文章理解的习作练笔。读书笔记的分类:根据所读文章种类不同,所写的读书笔记也各有不同,以下是中小学生常用的几种形式:(1)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2)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3)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自己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摘自《看见》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这么做对么?不,先别回答。你要像苏联作家说的那样,'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希望和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的软弱无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在一定年纪的时候,自动会启动。
幸福是刀口舔蜜。如果刀口本身的锋利和痛感感觉不到,后来的蜜汁你吮吸起来也会觉得少了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