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课件ppt

时间:2024-08-14 13:19:25编辑:小松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课件

  课件可以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理解和记忆。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人教版七年级美术的课件,内容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基本比例及其处在不同姿态情况下比例的变化.   2,学习用简单的线条描绘人物动态的基本方法和人物写生的一般步骤.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活动安排:   学习与研究:   1,不同姿态的人体比例有什么不同   2,人物的动态与重心如何掌握   写生与表现:   1,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动态特征   2,试试画出照片中人物的重心线.   3,怎样把握与表现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人体比例教学挂图;人物动态录象或多媒体演示设备等.   学生准备学具:画纸;铅笔,钢笔或其他画笔.   2, 课堂教学:   (1) 引导阶段:   A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能看到的小伙伴的各种动作姿态,用语言描述这些动态特征,并相互表演一下这些动作姿态.   B 利用挂图指导学生以人体头的长度为单位,测量立姿,坐姿和其他各种姿势人体的大致比例.   C 用录象或多媒体配合,介绍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体动态的要点,不同姿势下人体比例的变化;把握人物的动态特征.   (2)发展阶段:   做人物练习.先练习临摹静止画面(照片,图片,录象定格等)中的人物,再由同学当模特儿进行静止动态姿势的写生练习.引导学生随时注意测量自己所画人物身体比例是否正确,动态重心是否稳定.还要注意把握小伙伴的形象特征,并尽可能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   (2) 展示讲评:   交流作业,师生共同评述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存在的共性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3, 课后拓展:   (1) 随时做一些校园生活中的人物速写练习,一方面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技能,一方面为以后的创作搜集积累素材.   (2) 运用所学的人体比例知识以及表现人物动态的方法,用线条对家庭成员或社区中的人物进行写生练习,除画静态姿势外,还可以初步尝试用速写方式练习画运动状态中的人物.   教学评价:   1,是否基本掌握了人体比例的大体测量方法.并正确运用于对人物的描绘中.   2,课后能否养成随时观察人物动态形象并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描绘.   3,在课堂写生过程中能否愉快地相互合作.   相关课题研究:   关于透视教学的课外拓展的研究.    教学参考资料:   人物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概括而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形象和动态的一种绘画形式,其任务是迅速捕捉人物的形象特征,运动姿态和生活情趣.一般是以线造型,强调简练,概括,生动的笔法.是为绘画创作搜集素材最为常用的手段.   《人体的比例与结构》   《人体解剖》   《人物速写画法》   相关教学研究课题:   转型期(抑制期)少年儿童的人物画教学.

七年级美术下册的课件

  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对于当代初中生的美学意识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要给大家分享的是七年级美术下册的课件,欢迎大家的借鉴阅读!    七年级美术下册的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美术世界中遨游》(出示板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以后的美术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确定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一个统领下文的铺垫作用。   2、教学内容: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遵循学生的身心特征,他们的逻辑思维仍需要很多感性经验来支持;想像力中的现实性不断发展;情绪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易动性、冲动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加强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纬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本课以材料的不同来区分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使学生掌握对美术作品分析、理解、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欣赏,教师正确引导,对中西作品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基础上对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正确掌握美术作品的分类,学会用新型的美术材料来体现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掌握正确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打破时空,不拘一格的在美术世界中寻找美,发现美,从而创造美。   4、根据我对教材分析和理解,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欣赏图片,让学生对各种美术作品的造型方式、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感进行了解和掌握,从而进行对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比较。   难点:   具体分析、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理解美术作品所用材料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画面效果。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教学,用幻灯片放映不同种类的美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然后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接着放映各种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作比较,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思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片,在欣赏过程中,积极思考,及时提问,领悟到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从课前准备—激趣导课—探究欣赏—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几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大量的各种不同材质的美术图片,让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   2、激趣导课   首先,我以问题挑战学生:   (1)你们见过哪些美术作品?   (2)他们的材质分别是什么呢?   并以展览的形式把老师和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墙壁上,让学生带着问题互相欣赏,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再欣赏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如图《父亲》,《人桥》 “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不同效果。   最后,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我会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绘画工具,像国画工具、油画工具、水彩画工具以及其他种类的绘画工具给学生看。让学生能正确的判断出美术作品是用哪些绘画工具完成的。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探究欣赏   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艺术。想了解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我首先充当导演,让学生在游戏中,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让学生甲指出油画《父亲》,学生乙找出油画用的材料;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找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让学生在游戏中分清楚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完成的。   然后,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如前面所观看的《父亲》——《人桥》对照,提问:“同样是画人物,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人桥》记录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大军渡江,架桥部队撑起浮桥,配合主力部队向敌人进攻的场面。画面以黑版为主,套以橘红、黄绿二色,在对比中表现出硝烟四起、火光冲天的战斗气氛,映现出士兵奋勇前进的身影。红、绿二色叠印产生的中间色和点点留白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而油画《父亲》画面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这幅油画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了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形象,画家借此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热爱。让学生了解两幅作品的背景以及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材质及效果。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我又从课本之外找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图片,让他们做出比较。   最后总结出,美术的四大主要门类有:(出示板书)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绘画又包括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版画等。   在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大量欣赏比较,自己体验美术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通过大量的图片欣赏,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中,最后总结:   一、绘画:   1、中国画:利用笔墨纸砚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手法分为工笔、写意、白描等。   2、油画:油画起源于欧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画种,是用核桃油或亚麻仁油等植物油,调和油质颜料所作的画。   3、水彩画:以水为媒介,调和透明性颜料作画的画种。由于水彩颜料有透明等特性,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水彩画也就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   4、版画:运用刀和笔等工具,在不同材质的版面上进行刻画和艺术加工,可拓印出多幅艺术作品。版画分为凸版画、凹版画、平版画、丝网版等。   二、雕塑:   可以多面欣赏并具有三度空间(长度、高度、深度)的造型艺术。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圆雕和浮雕。根据功能的不同,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   三、建筑:   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艺术。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四、工艺美术:   通过设计的理念和工艺手段进行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创造的艺术形式,是美术在应用领域的分支。主要分为民间手工艺,染织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装潢设计等形式。   4、思考讨论   了解美术四大类后,我会继续让学生对刚才所观看的图片进行讨论:   《家庭组》——《马赛曲》:“同样是雕塑,表现手法不同,效果有什么不同?”   《出水芙蓉》——《故宫太和殿》:“中国画与中国古建筑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探究欣赏比较中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不同材质的基本特点。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而把整个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最后,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如设计领域的广告有不同的材质构成。通过课外的探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知识,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同时,通过课外的探索与发现,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提高。   5、教师总结   本节课通过对图片的大量欣赏,让学生在了解美术的四大门类中,感受祖国那份几千年来沉甸甸的美术文化。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直接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不同效果。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中,按工具材料的不同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在本节课最后我将给学生推荐以下相关的学习网站和书籍。    四、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遵循 “教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归纳、总结几个方面深入学习。让大部分学生达到能够自主、正确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让个别领悟性较好的学生达到除了掌握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外,还能够独立、创新、发挥自己的个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师生共讨,达到一个更高的认知水平。最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美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下面请看我的板书设计,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本节课以总分式的结构——理清教学内容的“‘主干’和‘枝叶’”。体现了整个教学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这样看起来简单明了,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追求。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春天的畅想》教案

  以下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春天的畅想》教案,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春天的畅想》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品味感受春天,通过欣赏评析,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 ,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同时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绘画创作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欣赏感受,大胆想象,构思春天,表现春天,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相关知识及其间的关系。   掌握色彩的规律行并能够运用具象或抽象的形式来描绘他们心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能够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让学生能以讨论与合作方式,自己分析出作品中艺术家对春天赞美的角度与形式。   通过对艺术家的作品与审美价值的了解、探究和体验,理解不同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三、教学策略   《春天的畅想》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单元。   第一,主要通过让学生看、听、想等教学活动,对美术作品自主欣赏学习,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既能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述,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表达能力。   第二,让学生在了解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构思创作,培养学生绘面创作的表现能力,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热爱,激发学生描绘美好春天的欲望。   本课主题是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如:过春节、迎新春、春游、植树等,在其它学科中也学过许多有关春的诗词、散文、春联、歌舞、乐曲等等,个别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和要释放的是不同的感想与收获,对春天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领会与理解。但大多数学生知识形成了抽象思维,还不能把这些对春天的感受与文学、音乐作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春天的形式与手法也较为单一,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时,往往知识一翻而过,很少去思考、体会其中的意境和传达的信息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考虑,本课教学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尽可能地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主体性。课堂设计以师生双边活动和自我感悟、发现为主,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每位学生的感受,赞赏每位学生欣赏作品时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抒发自己对春天、生活、大自然无限热爱的舞台。本课教学充分借助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结合、借鉴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文学、音乐作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贴近生活、富有趣味。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参加探索发现,从而体验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享受快乐。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其中两项:搜集了一些大自然中带有春天气息的图片;画家创作的各种形式的春天题材的作品;拍摄了一组校园中带有春天气息的照片;以春为题材的音乐;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片段。   目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其对春天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2.组织教学:   跨学科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朱自清散文《春》片段,师生齐声朗诵,(这是文学作品描绘的春天,那么我们大自然的春天有哪些景色,美术家们是怎样描绘的,我们自己又怎样去创作作品呢)   目的: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情绪导入新课。   3.出示学习目标   a.探究春天的特点景色及对春天的感受。   b.发现美术作品怎样表达春天的各种气息,及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   c.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d.想象构思创作春的色彩作品。   目的: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课所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习目标进行。   4.展示大自然风景图片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春天景色的图片和拍摄的校园图片(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   4人小组讨论,有关春天的特点景色,谈感受。   a.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的气息?   b.我们校园中的春天在哪里,主要以什么颜色为主?   c.你发现春天有哪些色彩,谈谈对春天的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小草柳枝发芽、冰雪融化、花苞待放、五颜六色、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让我们的心情放松愉悦,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   目的:检测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结合图片欣赏的运用,加强自主学习。   5.欣赏作品,拓展思维   欣赏美术作品(背景音乐《春天奏鸣曲》)   ①《初春》油画   ②《春风》雕塑   ③《初春的阳光》水彩   或者学生课前准备的作品。   根据对以上作品的欣赏感受完成以下问题:   a.术家是运用哪些美术语言通过作品传达(春天)信息的?   b.美术作品有哪些表现形式?   教师引导,结合学生回答总结:艺术家运用了色彩、线条、光线等美术语言来传达信息。   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有:油画、水彩、水粉、雕塑、中国画等。   学生举手回答,教师总结。   目的:通过美术作品加深知识印象,学生自主学习,练习巩固知识。   6.自然与艺术对照比较   屏幕展示多幅自然界的春天图片和表现春天的美术作品对照比较,进一步认识自然美与艺术美中的春天。(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自然美:客观世界中自然物、自然现象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是对自然美的集中概括。   以摄影《桃花》与油画《桃花谷》的对比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出示问题:自然美与艺术美有哪些共同美和不同的表现手法?   目的: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摄影作品是真实的再现自然物桃树开花的美,没有任何修饰;而油画作品是经过美术家的美化和加入想象,经过概括体现出的艺术作品的美。   感受具象表现和意想表现手法的特点。   以中国画《梅石溪凫图》《春如线》与鸭群游泳、垂柳倒映湖面等多幅自然风光对照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具象表现:是指以具象为载体,表现作为手段,注重视觉对事物的真实捕捉,追求精神的真实表述的绘画作品。) (意想表现: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具有虚拟性、感性、想象性、情感性的特征。)   经过对比展示和学生的深入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具象表现注重对自然物的真实捕捉,追求真实的效果,意想表现是作者在自然物和现象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认识所表现出来的作品。   目的: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摄影作品是真实的再现自然物桃树开花的美,没有任何修饰;而油画作品是经过美术家的美化和加入想象,经过概括体现出的艺术作品的美。   7.学生创作 根据有关春天的图片、成语、散文、歌曲等素材,并结合自身感受和收集的素材进行创作构思。   随堂辅导,可以进行单个辅导,引导学生完善作品。   目的: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表现能力。   8.展示与评价 展示学生优秀作品,学生自己谈自己的创作想法,自评,他评和师评结合。   目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作品的完善和创作方向。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春天的畅想》教案二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借助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和联想,通过不同的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   1.教材是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的。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发、丰富、使用教材。如:注重学科整合。以播放影视资料春天的生活景色为课堂引入,引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体验;而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文学作品的朗诵,又让学生们领悟到春天的另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   2.以“欣赏、启发──联想、情感输入──交流──拓展”为展开课堂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1)通过直观欣赏展开艺术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交流方式获取更多的艺术营养。   (2)提供表现参与的机会,创设展开丰富联想的空间,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想象和情感移入,为心境共鸣创造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观,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教材“春天的畅想”主要围绕自然美和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而展开。在这样的题材中,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个人情感及爱好都能释放出来,不同的学生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想和收获,个人情感也得到升华。因此,以这种教材内容编排作为培养学生美好情感,使之获得再创造能力的载体,恰当且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审美能力;具备初步技能技巧的表现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对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绘画创作的表现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想象和联想,充分挖掘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艺术素材;欣赏过程中,体会大自然与艺术间的转换和交融所带来的美感。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欣赏、分析、交流、联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加深情感体验。   3.形成积极参与的交流意识,激发创作兴趣;初步完善创作构思,感受成功体验。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充满激情地学习,用情感来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画笔去描绘。   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和谐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共享彼此的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不断鼓励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2.采用“引发情感──发展认知──认知巩固──课后拓展”为模式展开教学。充分挖掘并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的艺术图片,加深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讨论,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欣赏、分析、想象、交流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   (2)通过参与欣赏和认知巩固,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揭示思维过程、赏析能力和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学情。   (3)生生互评、个人自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教师点评为辅,在认知巩固阶段,通过同学间交流,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多媒体课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里面收集了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影视资料、文学作品及音乐、歌曲。它形象、直观、生动,信息量大,色彩艳丽。它的使用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更充实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描绘春天的影视资料及文学作品的音像资料.中外造型艺术家表现春天的作品图片,表现春天的乐曲《春天奏鸣曲》、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并纳入多媒体课件。这节课设计的内容亲切、自然,使学习的内容与大自然联系起来,学生更易接受。   2.学生准备自己摘录的描写春天的文学作品片段,表现春天的艺术作品的图片及歌曲等,让学生在准备学具的过程中提前预习本课。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美术教学活动,教材“春天的畅想”之内容共含五课时。本节课是其中第一课。需45分钟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师生、生生间语言传递式的交流方式,主要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为主线,启发、讨论为手段,师生进行感知交流,思维在交流中得到延伸,感情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第二阶段讲解抽象表现手法时会出现障碍,因此设置听音乐和色彩置换这一环节,便于学生的理解。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多学科整和能力,会操作多媒体。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来完成:   (一)引导阶段   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生活景色,伴随着春的乐曲,将学生引入春的意境中。   屏幕展示课题《春天的畅想(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师:自然界的哪些现象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息?(学生分组讨论)   生答:花开了、小树发芽了、冰化了、动物们都结束冬眠了。   师:春天到了,同学们衣着都有什么变化,可以组织哪些课外活动?   生答:春游、野炊、植树、放风筝。   [说明:以情境引入课题,创设良好的情感基调,引发学生的生活感受。以适应审美心理的情感和愉悦性特征,为本课的展开作好铺垫]   (三)发展认知阶段   师:这么美的春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形式来表现?   生答:唱歌、写文章、画画、跳舞。   1.欣赏文学作品《春雨后》,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朗诵得非常好。文学家通过诗、词来表达对春天的感受,那么音乐家通过什么来表现春天呢?   2.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片断。请同学倾听并参与演唱,初步感受音乐美。   师:这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让我们想起了在树上唱歌的小鸟、感受到了轻松愉快的心情。音乐家是通过乐曲的节奏、旋律、音调来表现春天的。那么春天在美术家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   3.多媒体展示油画《花开的果园》,请同学赏析画面带来的视觉美感。   师:这是一幅油画作品,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生答:通过晴朗的天空,明媚的阳光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农民们正在抓紧一年的大好时光,进行辛勤的劳动,以换取秋天的丰收。   师:很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个播种的春天。   4.多媒体展示雕塑《春风》,请同学谈感受。   生答:这三位是春天去踏青的伙伴,她们年轻、美丽、有朝气,给我们带来了一般春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师:非常好。春天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认识了艺术家心目中不同的春天。下面请同学欣赏这两幅作品,它们美吗?有哪些共同的美感?   5.照片《漓江》与国画《漓江》的对比展示   生答:美,都是表现漓江春色的美景。   师: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答:一幅是大自然的真实写照,另一幅是国画创作。   师:是自然美和艺术美,那两者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   生答: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美是人化的自然美。   师:很好。我们应了解每位艺术家对自然美的理解与感受是不同的。而正是这不同,使艺术家的作品风格有了差异,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幅作品,认识几种不同的作品风格。   6.屏幕展示波提切利的作品《春》与吴冠中的《春如线》,通过对照比较及重点放大展示的方法.进一步认识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师:艺术家是怎样通过作品传达春天信息的?   a生答:《春》这幅画描绘希腊神话里的众神欢聚在果林里,重现春之来临的畅想。是一幅写实的作品。   b生答:《春如线》通过一些线条来表现春天.更多的是表现一种感觉。是一幅抽象的国画作品。   师:非常好,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其实与自然对象相似的表现手法,我们称为具象表现手法,而这种与自然对象较少或者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的表现手法,我们称它为抽象表现形式[多媒体出示概念]接下来,我再欣赏几幅作品,请你辨别它是哪种表现形式。[多媒体展示作品]   学生回答。   师:欣赏了这么多美术作品,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   7.请同学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   师:音乐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联想?抽象的还是具体的?(学生讨论)。   a生答:欢快的,非常有节奏的,热闹的场面。是抽象的。   b生答:表现的是一个月园的晚上,人们在江边散步,小孩在嬉闹,江边灯火通明。   是一幅具象的画面。   师:能否用色彩来表现乐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   8.屏幕展示蒙得里安的作品《百老汇的爵士乐》   师:这幅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   生答:是抽象的。   师:这是一幅表现音乐的美术作品,色彩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学生讨论)   生答:通过垂直线、水平线的构图形式,添加了明黄色、红色和蓝色有节奏的排列,来体现音乐的节奏感。   师:非常好。明黄色的线象征着铜管乐器,这些线在霓虹灯光般的红色、蓝色小点的闪烁下,呈现出一种爵士乐的节奏感。让我们直接能感受到百老汇夜晚华丽的节奏。   师:同学们说可以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音乐吗?   生答:可以   教师现场演示将《百老汇爵士乐》演变成春的乐章。(通过色彩置换完成)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抽象表现手法的特点。   [说明:第二阶段是在对情感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赏析、比较、讨论、交流等形式,了解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与区别,及绘画作品不同形式的语言;了解具象表现、抽象表现在春天中的特点。]   (三)认知巩固阶段   师:同学们对春天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彩的。下面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来描绘我们心中的春天,好么?   生:好。   师:在作画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学生的作品。(多媒体展示)   生:开始创作   师:巡回辅导   生:多人展示作业并自我评价   [说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的描绘心目中的春天,通过互评、自评、点评等教学评价的设置,帮助学生完善创作构思。]   (四)课后拓展阶段   师总结: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所学,尝试根据一首诗、一首乐曲画出春的意境。也希望大家在表现美的同时,更加热爱大自然。   七、课后反思   1.情景设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   2.听音乐谈感受环节的设置,便于学生对抽象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自评、互评、点评的教学评价设置,宽松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们敢于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准,同学间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升华。

上一篇:甲醛检测权威机构

下一篇:最简单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