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的人物经历
1947年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攻读理论编剧专业,1949年投奔革命到北京,进华北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任天津铁路文工团和入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1954年到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任文艺编辑。1957年7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反对官僚主义的短篇小说《改选》,引起一定反响。但不久就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铁路工地参加劳动,此后长期搁笔。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重新提笔写作,发表了《车到分水岭》、《空谷幽兰》等有影响的短篇小说。1978年调到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发表在1980年3月号《人民文学》上的《月食》,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短篇小说集《第一杯苦酒》。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危楼纪事》获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6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担任《小说选刊》主编,至1989年底该刊停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著作还有随笔散文集:《骂人的艺术》、《淡之美》、《大雅村言》、《楼外谈红》、《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唐朝的天空》等,并著有《评点《三国演义》、《莎士比亚传》等书。作品多次l获国家级大奖。
李国文的个人简介
李国文 1983年11月出生,甘肃省通渭县人。2002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艺术学院动漫专业。2005年12月,李国文投笔从戎,成为辽阳驻军某部的一名战士。先后被四总部树为爱军精武标兵、全军优秀士官,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2008年当选为共青团十六大代表。2006年12月,被旅评为优秀士兵标兵2007年12月,被旅评为优秀士兵标兵、班长标兵2007年12月,被旅树为“坚信创新理论、矢志从戎报国”的大学生士兵标兵,并荣立二等功2007年12月,被军区评为“四会”优秀政治教员2008年1月,被集团军评为“知兵、爱兵、带兵”标兵2008年2月,被军区评为“学雷锋学苏宁学习成才标兵”,获金质“学雷锋荣誉章”,并荣立一等功2008年2月,被集团军评为“士兵尖子能手”2008年12月,被四总部评为“爱军精武标兵”2009年2月,被集团军评为“优秀基层带兵人标兵”2009年4月,获四总部评选的“全军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2009年5月,被辽阳市评为“十大优秀青年”2009年8月,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士官”2009年12月,荣立二等功
李国文的山永远在的读后感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一群委内瑞拉的盲人们,在风雪弥漫的安第斯山间艰难行进他们活了一辈子,之前从未到过这座对他们来说充满神圣意义的安第斯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于是,就有了这次行程
安第斯山脉平均海拔为3000米,最高峰海拔近7000米,对于身体健全的登山运动员,都可称得上是一次体能的极限考验可想而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盲人们步履维艰,行进缓慢他们要想登上最高峰,该是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
在漫漫行程中,已经有好几位上了岁数的盲人,因经受不住风雪的折磨,不幸失去生命永远地留在了安第斯山于是,一些盲人决定后撤,将登山计划放置到未来更合适的时机再进行一些走得起兴的盲人很是不甘,坚持要登上顶峰后来经过组织者地耐心劝说,他们最终同意返回但他们坚定地对记者说:“山永远在,我们还会来的!”
“山永远在!”这实在是一句至理名言,深深地震憾了我的心灵在皑皑白雪的陡峭山间,这些盲人每走出一步,度过一分钟,都要以生命为代价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山永远在!”意味着他们心中永远有一个目标有目标和没有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有目标就有一个奋斗方向,就永远有追求、有行动,就会不停地克服困难,朝那个方向一点点努力,一步步挪进如果达到了目标,山外有山,山永远在,会有更高的目标等着你,激励、鞭策着你继续奋斗,取得新的胜利
“山永远在!”这震憾人心的名言,愿它永远响在我的耳畔,催我前进,促我快快长大!
李国文汉子精神
是一种站得稳、立得直、不屈不挠、无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
1、韩美林本身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为失败的英雄立像,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2、韩美林通过为失败英雄项羽立像,用项羽的精神和气概鼓舞和启发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
衬托的作用。用李清照和司马迁两位文学大师受项羽精神的感召,败而不气馁,败而有骨气,从而留下千古绝唱,来衬托项羽挺直腰干、顶天立地、败而不倒的英雄形象。
《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李国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0ZT82LM9T9Ll3Y86Qz84g 提取码: r9wi 书名:历史不忍细说(李国文讲最后的王朝)作者:李国文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年份:2018-07-01页数:267内容简介:《历史不忍细说》是李国文的历史散文精选集,选取了李国文著作中谈及中国古代著名文人的部分作品,篇目有二十余篇,其中包括李白、韩愈等诗人,也有张居正、谭嗣同等改革家。文章深入浅出,语言嬉笑怒骂,漫谈一代大师、风流才子与忠臣佞臣,并以严谨的历史相间叙说。作者简介:李国文,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曾获各种顶级大奖:《月食》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大雅村言》获鲁迅文奖、《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获“年度散文家奖”。曾任《小说选刊》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世纪90年代转向大众历史写作,是中国当代大众历史写作的奠基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蒙田”。
李国文《战马的精神》在哪里有?
马年将过,但我仍然还想说说马.
我庚午年生,对于马,有一种亲切感。
年轻时,我在工地劳动改造,有一匹早先随部队转业而来的驮马,我侍候过。这是一匹老马,架驮将它的颈、脊、背部磨出精光的皮板,可以想见在解放战争年代,背负着给养辎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功劳。如今虽然老了,什么活也不能干了,但我所在的工程队,系部队转业,老兵念着那份火线上的感情,便将它养了起来。
因为,我是“右派”,常常被打发去打扫马厩。久而久之,它倒对我熟了,看到我来了,多少要有点动静,倒不像认识我的朋友们那样避之惟恐不及。那时,几乎被所有的人疏远,甚至排斥,却偏偏在老马这儿,能够获得一点无言的慰藉。尤其它那昏蒙的眼睛,盯着我,琢磨我,似乎想跟我交谈些什么,我总是忍不住激动。
于是,便抓起一把黑豆在手心里,让它慢慢地,其实是很困难地舔食,吃起来一副有气无力的衰弱样子。牙口老到如此不行的程度,很替它难过。我就想到典出三国的“驽马恋栈豆”成语,言之也许未必尽然有理。如果你是一匹垂垂老矣的驽马,试试,你就觉得那是值得同情,而不应受到奚落的弱点。
司马懿以狠绝的口气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正处于大获全胜的巅峰状态,一个得意辉煌的人,是不大想到暮年也会气颓势弱的,更想不到他的子孙后来甚至死得更难看。所以这种无情嘲讽,某种程度也是拿自己开涮。其实,从生理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成为驽马的这一天。看到这位动物朋友,便体会到什么叫做精疲力竭,什么叫做力不从心,到这一刻,打心眼里只有同情这匹已经尽了力的老马,而生不出什么讥笑的意思。
我熟悉的这匹马,其实很通人性的,它的智商、它的情感指数,应该不比工程队养的守卫狗差到哪里去。我在清扫马厩以后,若是没有派新的活计,我常愿意在这匹老马对面坐着,我看着它,它看着我,我们之间,似乎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很明显,它跟我一样地落寞难耐,一样地孤立无援,那些与它一起驰骋沙场、一起衔枚疾走的同伴马匹,天涯海角,各自东西,肯定是它永远的梦;那些给它梳过毛、给它钉过掌、给它半夜起来喂过草料的战士,复员转业,解甲归田,也早从它的视线中一一消失。
我不知道马有没有像人类一样的记忆?在我心目中,至少这匹老马是有的。当我调离这个工程队后,别人告诉我,很多天里,喂它黑豆,总是把头扭到一边去。这使我很伤感,便找了个借口,请假跑回去看望它。走进马厩,那些与它同住的守卫狗认出我来,情不自禁地扑跳过来,但老马,不冷不热的样子,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矜持。
说实在的,在此之前,我没有接触过任何一匹活生生的马。在我的全部记忆中,只有昭陵八骏,只有吕布、关羽的赤兔,只有韩愈论马的文章,只有李贺写马的诗,只有徐悲鸿画的马,只有与马有关的“天马行空”、“龙马精神”、“马到成功”、“春风得意马蹄疾”等等令人昂扬的词句。我第一眼看到这匹老马,这匹老而且病弱的马,连“马瘦毛长”这四个字都当不上,令人感到泄气。那稀落的毛,那残断的尾,那瘦骨嶙峋的身架,那近乎失明的眼睛,我都替它觉着活得累。
然而,它始终站立着,不倒,活出一份尊严。
从它那儿,我才知道马是站着睡觉的。我还和一位老兵探讨过,应该让这匹老马像生产队里的牛一样,能够卧下来,得到将养才是。那老兵断言,它要卧下来,它大概也就离死不远了。我看得出来,它太老了,它并不总能支撑得住,它有时不得不靠在拴马的桩子上,不得不倚在马厩的墙壁上,但是,我看得出来,它在维护着一匹战马的绝不倒下的尊严,它不得不把四条腿分劈得开些,好站立得稳固些。
我真被它那维护尊严的精神感动了。
不久,我离开那工程队,到更遥远的大山深处的工地去了,再也打探不到那匹老马的消息。但我相信,它会尊严地站着,一直站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那以后,我也明白了许多。一个人,活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许未必能够完全保持这种站着活的尊严,但是,不卖弄哀苦,不炫耀屈辱,不唠叨不幸,不冀求恩典,不侥幸免费午餐,不稀罕施舍慈悲,还是应该尽量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