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歌曲大全视频

时间:2024-08-09 16:11:43编辑:小松

哪首诗明确表示了阮籍对老庄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隐士为楷模,做万载垂清风之士的决心?

向往自然、淡薄名利、隐居在山林中的嵇康,常常面对着潺潺流水、青青翠竹,抚琴自娱。
  史书记载,嵇康的琴艺超伦,负有盛名。
  嵇康最喜爱弹奏的是《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古琴曲,嵇康能够得到它,还有一个故事。
  《广陵散》声调绝伦,不同凡响。客人弹奏完毕,便将这首曲子传授给了嵇康。临别时,他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再将这首曲子传给他人 。
  于是,听嵇康弹奏《广陵散》,也就成为朋友们聚会时难得的享受。
  嵇康不但弹琴的技艺精湛,而且对音律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他是当时杰出的音乐理论家。
  他撰写的《琴赋》,不但为当时的人们所推崇,东晋时,人们已将它作为音乐之赋的写作参照尺度。
  他还撰写了《声无哀乐论》,着重探讨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教化功能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问题。
  嵇康认为音乐是自然的产物,仿佛气息滋味存在于天地之间一样,不会因为人们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变化。因此,在音乐与情感的问题上,嵇康以为音乐本身并不蕴涵快乐与悲伤。
  嵇康对琴情有独钟。他不但经常弹奏和吟诵,还在《琴赋》的序言中强调:
  “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由于嵇康的渲染和推崇,琴,被赋予了文人闲雅超逸的精神追求。
  因此,琴,在后代诗歌绘画中出现时,往往和飘逸宁静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嵇康不仅是诗人,也是文章大家。流传至今的有十五篇。
  箴,是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主要目的是为了劝诫。
  嵇康撰写了一篇《太师箴》,并以太师的身份,通过称颂上古帝王君道自然、谴责后世的衰败,进而对当今的君王加以规劝。
  嵇康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君主寡欲少私,清净无为,而万民则自足自乐。
  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古老的统治所依赖的自然、社会及文化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于是,后世的统治者就试图用倡导仁义来改造社会。
  嵇康认为,好的社会形态是保持“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群生安逸、自求多福”的和谐关系。
  嵇康的《释私论》,也是针砭当时社会现实的文章。
  针对当时的伪善风气,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找出回复人之真性的道路。
  嵇康的“无措是非”、“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指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可以为所欲为。相反,他认为回复到自然的本性,就体现为自觉接受法则,在触景而行、任心而动中体现善的准则。
  但是,在一个崇尚名教的社会里,追求名声的过分举动往往为世俗所认可;后人看起来不近情理的事情,在当时人眼里却有着充分的理由。
  像嵇康这样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这类行为的虚伪,愤然鄙薄世俗虚名。 他隐居山林,专注地探寻自然和事物之理。
  然而,嵇康毕竟是一个愤世嫉俗之人,他的文章见解精辟,笔锋犀利,风格清俊。
  同嵇康一样,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阮籍,也是魏晋之际著名的玄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咏怀诗》八十余首,为世人所重。被王夫之誉之为“旷代绝作”。
  与嵇康不同的是,阮籍无缘享受“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隐居生活。高平陵事变后,他受到司马氏的征召,极不情愿地进入朝廷做官。
  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愿意与之同流合污的阮籍,感到异常地孤独和苦闷,使他更加怀念在竹林中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的诗作中,反映了这种心境。
  诗言志。从阮籍的诗中,人们不难发现,少年时代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建功立业的决心和期望长大成人后,有一番作为的理想抱负。
  可是,自从曹芳继位后,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走向分裂,政局动荡不安,阮籍的英雄梦也变得虚无缥缈。
  与此相应,阮籍的政治和生活态度也经历了痛苦的转变。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生活在春秋末年。
  他见周朝逐步衰亡,就骑着青牛出走函谷关,到人们不知道的地方隐居了起来。
  这首诗,明确表示了阮籍对老庄道家哲理的向往,和要以前代的隐士为楷模,做万载垂清风之士的决心。
  阮籍认为,现实社会既不安全又不快乐,既没有自由也没有幸福。
  于是,他主张“飘摇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这在他的文章《大人先生传》中得到充分体现。
  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还设计了一个崇尚名教的人物“士君子”。并用“士君子”之口,对大人先生提出了质疑,认为“大人先生”是“身处困苦之地”,并不能真正获得自由、幸福和欢乐。
  最后,阮籍这样总结:“汝君子之礼法,诚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 “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
   “大人先生”式的人格与理想,正是阮籍的追求。
  阮籍在他的另一篇文章《达庄论》中,又一次写到了一位逍遥在神游境界中的老庄式人物:
  先生“徘徊翱翔,迎风而游…恍然而止,忽然而休。”
  先生以为“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视之,则万物莫不大。”
  《达庄论》中的先生具有万物齐一的思想境界,阮籍以此为基础,走上了无是非、任自然的人生。并把这种思想带入了他的散文创作。
  有学者这样评价:在魏晋玄学史上,真正把理想人格的建构、或理想境界的所在凸显出来的,是以阮籍为代表的玄学家。他根据自身对于时代的感受和对于现实苦难的体会,倾尽全力去探讨自我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摆脱压迫而获得精神的解放。
  作为魏晋时期玄学哲学家的阮籍,除了《大人先生传》、《达庄论》之外,他写过的哲学著作还有《乐论》、《通易论》、《通老论》、等篇。
  从这些文章中看出,阮籍从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到崇尚自然而贬抑名教的痛苦转变过程。
  同阮籍一样,嵇康也写过一篇名为《卜疑》的文章, 文章里的“弘达先生”,也是一位虚拟的庄子至人式的人物。不同的是,“弘达先生”没有阮籍笔下的“大人先生”那么多虚幻飘渺的神采。
  嵇康、阮籍创作中的玄学化倾向,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阮籍描写的“大人先生”式的生活是无比自由的。但实际上也曲折地影射了现实社会的不自由。因此,阮籍的内心十分痛苦。
  《晋书》本传记载:阮籍经常一个人驾着车子,载着酒,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直到走到路的尽头,再也无法前行了,他开始走下车来号啕大哭,哭够了,才按照原路返回。
于是,阮籍常常用酒来麻醉自己。
  专家考证,中国的饮酒之风兴盛于东汉末年。正始年间玄学产生后,酒就开始普遍进入士人的生活。
  竹林七贤和酒密切相联。他们聚会在竹林,肆意酣畅。
  而在七贤中以饮酒闻名于世的,还要数刘伶。
  关于刘伶的好酒,可以从这幅古画中窥见一斑。
  画的作者是唐代的孙位,画名为《高逸图》,右上角的题识为宋徽宗的墨迹。最早著录于《宣和画谱》。
  近人研究发现,此画所绘内容,正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画中的刘伶,正回头准备漱口,而双手仍然端着酒杯,似乎对杯中之物恋恋不舍。
  学者研究发现,刘伶是把酒后的玄意写入散文的第一人。
  学者们认为,竹林七贤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文学的影响而言,则更多地表现在审美情趣上。比如中国文学崇尚高逸淡雅之美、自然之美,传神之美。都与竹林七贤密切相关。
  竹林七贤中另一位以饮酒著称的人物是阮咸。
  阮咸虽然在文学上没有高深的造诣,但却“妙解音律”,是一位天才的音乐家。
  阮咸不但“妙解音律”, 还善弹琵琶。
  阮咸在那个年代里发明的琵琶,一千多年来,一直给人们带来快乐。
  史书记载,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也是一位写文章的好手。曾著有《山涛集》,可惜今已不存。
  魏晋士人思想的解放、玄学的追求、放达的行为反映到书法上,就进入到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期。
  从此,中国的书体从单一的篆隶,演化出楷、行、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其中就有竹林七贤的功绩。
  他们的书法放任、洒脱、飘逸,如行云流水,鲲鹏展翅。
  字如其人,透过墨迹,人们看到了他们“大人先生”式的精神境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评论道:“这种高超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洒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其中,嵇康的书法特别为人称道。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评论说:“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
  人们难以想象,在充满杀戮与残暴的魏晋时代,却活跃着一群超凡脱俗的士人,他们用智慧和情感,开创了深奥的玄学思潮,创作了独具魅力的文学、诗歌、书法等艺术。
  他们在诗酒风流、山光水色中,去寻找生命的真我,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情。


道家人物中介绍几个,除了著名的老庄,还有其他著名的讲讲,我查查

先搞清楚“道教”和“道家”的关系,这是基础很重要。
以下是参考内容:
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对于《西游记》小说或是电视剧,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由此可见名著的魅力,中国神化的魅力。但可惜的是,那慢慢的变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当一部部外国大片侵入中国市场,当国人沉浸在西方绚烂的魔幻世界,有多少人想起过中国神话独有的那份浪漫和瑰丽。从上古神话故事到后世神魔小说,中国神话故事伴随着我们,特别是七零年代,八零年代的人们快乐的成长。在这其中,尤以《西游记》为最,它是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四大名著中的一个另类,是无数孩子小时候最喜欢的听的故事。但是他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内涵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几百年来,特别是近现代,中国学者研究《西游记》有着两大误区!其一,《西游记》是一部讽刺封建社会的小说,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畏强权,反对封建的英雄人物;其二,《西游记》是一部扬佛抑道的小说。由于这两个误区的存在,使得多少人受到了误导!特别是由此而拍成的老版西游记更是将这两个误区发挥的淋漓尽致!说实话,我很喜欢老版西游记,小时候是非常的喜欢,直到现在还偶尔会看上两集。但是以前我是认为他经典,可是自从认真的读过十几遍原著后,我现在可以说老版的西游记除了演员,服装和音乐,其它一无是处,特别是它的情节设定,硬生生的砍掉了很多优秀的情节!想想多少国人是只看电视不看原著的,想想如此产生的恶劣影响,实在是难以计算!随便举个例子,玉帝真的那么昏庸,无能,甚至吓的钻桌子吗?太上老君真的那么无能,只是一个烧锅炉的吗?孙悟空真的是强到足以大闹天宫吗?还有很多问题的答案,如果你认真看过原著,你会发现电视里的东西原来都是错误的!
  
    中国文学界有个毛病,凡是古典文学,研究者们就一定要说是“揭露社会黑暗,反对封建王朝”,难道古代小说家们都是愤青?试问现在这么多网络小说有几个是这样的,难道几百年后研究者们也要这样研究?古代文人真这么无聊吗?所有的小说都是愤青之作?试问假如孙悟空真的是一个反封建斗士,但是他的结果却还是失败,而且一直受打打压和禁锢,这不是一种梦想的破灭吗?这种结果是那些标榜着反封建的人们想看到的吗?诚然,有些小说的确如此,但更多的小说只是作者灵感和幻想的结晶,寄予了作者的一点情怀。《西游记》正是如此,它的内涵和秘密虽然不及《红楼梦》这么多的恐怖,但也有不少值得慢慢玩味,否则若是直来直去,岂能对得起它四大名著的地位?!西游记是一部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小说,孙悟空的人生轨迹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而且书中对佛门和道门皆有褒贬,但最终取经大业还是在儒释道三家的呵护和磨炼下顺利完成。说到三教合一,这有点空洞,甚至是空想,所以我也不想在三教合一的思想上说,只是想把新拍西游记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说一下,希望大家支持和讨论。
  
  
  一,《西游记》的神话体系
  
    中国神话体系分为上古神话体系,道教佛教经典体系,民间俗神体系,神魔小说体系四大类。其中上古神话体系浪漫而纷乱,只有散乱的一个个小故事;道教佛教经典体系太过复杂和专业;民间俗神体系太过凌乱。只有神魔小说体系最为完整,民间影响也最大。西游记的神话体系正是一个已经儒家化的神魔小说神话体系。我们除去这个体系的妖魔鬼怪等反面阶层不谈,只来谈谈正面阶层。正面阶层无非是三个,仙界,佛界,神界。
  
    首先说说仙,仙这个概念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言下之意,是道教的专有,无论是不是道士,成仙的人或物总是和道教是息息相关的。仙是肉身成圣,功德圆满之人,所有的物体皆可成仙,成仙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动成仙,无论是人,动物,植物甚至是非生物,都可以被动成仙。比如受仙人点化,或被仙人仙气感染,或服食道家仙丹灵药,或生长环境吸天地灵气,都可以使物体成仙,即使不能成仙也能修成人形,再图主动修仙。第二种是主动修仙,西游记中曾言“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所以只有人和少量动物可以修仙,当他们信奉道教,主动修炼道门正宗法术,多行善事,其中的有缘人就可以修成仙道。但必需是修炼正宗法术,如果修炼了旁门,即使有成,也成不了仙道,只能是妖魔。成仙以后,如果没有受到官方承认,只能算是散仙,未入真流,但已得逍遥长生之体。如果受到官方承认,就入真流,成为真仙。此时可以选择在天庭为官,也可以不去,毕竟是自己修的仙,不服玉帝管。此时可以找一方仙山名岛,自在逍遥,终日下棋喝酒访友,没事去听听天尊们讲经,不问世事,真可谓至乐也!
  
    再说说佛,这里的佛指的是广义的,包括佛,菩萨,罗汉等佛门称谓。佛的概念和仙一样,也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是佛教的专有,成佛的人一定是和尚尼姑或是与此相关,这一点和仙也是类似的。
  
    最后说说神,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神是后世的神,和上古神话中的那些大神们不是一个概念,莫要混淆。与佛和仙不同,神是个信仰概念,是个制度概念,这点要详细注意。神是人死后受到敕封而到天上或地府做事的人,请注意是死后,言下之意就是,神肯定是由魂魄归天后而成的,没有带走自己阳间的肉身,而且一般在天上工作,诸如封神榜最后封的皆为神。成神的人不需有宗教背景,不需要学习修炼相关宗教经典,更不需要是道士或是和尚。只要你有缘份,或是阳间十分优秀的人,或是多行善事的人,或是受人间百姓尊敬的人,都有可能在死后被天庭封为神,分在天上或地府当官任职,说白了就是公务员。比如后世的包拯,文天祥,关羽等人,他们都不信奉道教佛教,更没有进行过修炼,只因阳世影响太大,为人优秀,死后就被天庭吸收为神了。所以神这个概念并不是单纯道教的概念,这和仙佛是有区别的,但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几个概念清楚了,我们就来看看《西游记》中的天庭政府是什么样的。须知正宗的道教神仙谱中,三清的地位高于六御,玉皇大帝是六御之一。但是这个说法遭到了人间帝王和儒家们的反对,他们不允许在神话世界中有比皇帝更高的人,于是玉帝的地位被拔高了,成为名符其实的三界皇帝。虽然在西游中玉帝对老君极为尊崇,甚至要下阶相迎,但掩盖不了君臣的关系,老君就是称玉帝为“陛下”,并为他炼丹,由此可见一斑。天庭实际上是一个由神占绝大多数,并占统治地位,吸收部份道教佛教的仙佛们,一起组成的以玉帝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具有明显政治分工的国家。玉帝是个道教概念,当仙佛神三界一起组成天庭政府后,玉帝被推为皇帝治理天庭,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道祖还是佛祖名义上都是玉帝的臣下,这在西游中有明显的表现,如来观音在提到玉帝时,都称奉旨。在封神榜制定后,天庭由365位神组成政府,由玉帝统治。但在后来漫长的改革中,天庭渐渐的多了很多部门,也多了很多官位,比如像弼马温这样的官衔。如此便需要更多的神,于是阳间很多优秀的人在死后,就被天庭吸收到天上来做官。天庭本来只是全由神组成的,他们法力不如仙和佛两家,但当神的队伍壮大,并有了相当的组织规模,甚至是军队后,他们就成了具有实权的政府。此时仙和佛两家虽然不屑天庭政府,但不得不正视他们,因为他们是合法的唯一的政府。所以仙表了态,愿以玉帝为尊,并放了大量的精英在天庭任职,像真武大帝,东华帝君等等,连道祖都被天庭聘为首席顾问。后来佛门也以玉帝为尊,愿共建联合政府,也拨了一批精英到天庭任职,比如四大天王等,然后就形成了神仙佛共掌天庭的局面,玉帝是共推的天庭领袖,既是道教的仙,也是神界的领袖,道祖和佛祖愿意为臣,如此天庭制度大成。但需要注意的是,神是完完全全的公务员,直接臣属于玉帝,而仙佛则未必,他们大可以不要工作,天天逍遥快乐,比如元始天尊,蓬莱八仙等等,他们对玉帝不是直接的下级。只有在天庭做官的仙佛才是直接臣属于玉帝的。这就仿佛政府总理指派命令于国家公务人员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们是一个系统的上下级,但指派命令一个科学家,文学家,公司经理,那就不太合适了,他们不是一个系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所有的仙佛神都是间接臣属于玉帝的。这也好解释,无论是文学界,科学界,艺术界,从根本上来说都要听政府的话,受国家主席领导,都要臣属于政治界。
  
    明白了西游记的神话体系和天庭的政府组成,我们就会发现老版西游记中犯了很多过错。首先是太上老君的定位,老君地位极其尊贵,相当于江总时代的邓公,玉帝见老君要下阶相迎的,而在老版西游记电视中,我们看到的太上老君却成了一个被玉帝随意呵斥的老臣形象。其次是天庭对如来佛祖的态度,在原著中,如来前来降伏孙悟空,他自称“奉旨”,“救驾”,可见是摆在臣的地位。而在老版西游记中俨然玉帝低如来一个头的样子,这显然是不对的。除去这两个,老版电视中犯的关于体系问题的错误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指出了。
  
  
  二,孙悟空师父菩提祖师的身份猜想
    
    这个问题在网上众说纷纭,但个人认为证据最多,最有价值的无疑是两个学说,即如来说和老君说,其中老君说是我的观点,首发在天涯社区仗剑天涯版,后来转到百度西游记贴吧等多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讨论交流。不过我得承认,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决不强求大大同意,下面大略的描述一下。
  
    1,孙悟空诞生于一块天产神石,而后道心开发,想到去寻仙访道,以求长生不死,于是找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见到了本书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表象的明线和内涵的暗线。从内涵上看,无疑指的是悟空的本心,因为“灵台,方寸,斜月,三星,菩提”都是指本心,但这种说法太过抽象,已经上升到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不利于读者从物质层面理解,更不可能在电视中这样拍摄。我们只能从表象上看,如此则菩提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那么必然会有他的身份,他是谁呢?菩提是个亦道亦佛的人物,他精通诸子百家,懂儒道佛三教,道门佛门有如斯本事的人怎么会默默无名呢。他在方寸山授徒传道,从他教悟空的本领来看,他的本事应是很高,可他教了那么多学生,全没出息。他们就算达不悟空的境界,但也应有些名声,为何默默无闻? 悟空的出现才体现了他的价值,那如果悟空不出现呢,他是不是这么大本事,就在人间办学校培养垃圾了?可见菩提绝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有人幻化的,他预知到悟空要到的那个地方,于是到那里变身菩提,他的徒弟垃圾也无所谓了,可能都是他变出的,都是暂时的。孙悟空后来大闹天宫,三界之内人所共知。菩提若真的是长住在哪里,而且真的不断的收弟子的话,不会没有人知道孙悟空做出这样的大事来,也一定会传出去,最终会给透露传出师承来历的。但孙悟空大闹天宫,他的师兄弟没有一个透露出来。只能是一个原因了,就是当年菩提只是在哪里暂住,是高人幻化,只为教导孙悟空而来。
  
    2,西游原文中,当老君和观音观看二郎斗悟空时,老君曾对观音介绍金刚琢时说道“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请注意这句话的重要性!老君当时是在对观音菩萨这样的佛门要人说话,既然他说了“化胡为佛”,观音又没有异议,可见此确为事实。虽然化胡说在历史上被否定了,但鉴于只是讨论小说,一切以小说为准,就像三国演义太多不符历史,拍成电视照样依照小说。如此我们可知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具有双重身份,他本身是道祖,又化过胡,可见与佛门也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菩提亦道亦佛的身份与老君相辉映,遍观西游一书只有老君一人符合。再说大一点,菩提还会教儒家的东西,是三教合一的人,而老君除了道佛两重身份外,还在天庭担任重要顾问,天庭是皇帝领导的政府,他自然有儒家的身份,如此也是三教合一,更是和菩提相辉映。
  
    3,西游原文悟空在东海求武器时,龙婆对龙王说“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大家知道,法宝是由仙人注入一定的思维和法力而形成的。它的灵气,是由制造者注入和感化。定海神珍见到悟空的异常情况应是其制造者发出的,那么定海神珍的主人是谁呢?西游原文“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可见定海神珍是老君所炼,所以应具有老君的灵气和思维,换言之,老君可以驾驭和操纵它。从龙婆的话中我们得知,定海神珍开始异变,好像与悟空有缘,这难道不是老君在幕后操纵吗?可见棒子是老君冥冥之中赠于悟空的。要知道金箍棒可是悟空唯一贴身的东西,是唯一属于悟空的,作者把这样一个东西的主人让老君担当一定有其深意。
    
    4,悟空大闹天宫时看似无敌,其实从后面的故事我们知道,天上很多如元始天尊,真武大帝等高人当时根本没出手,很多普通天将也是没有尽全力的,比如下界后和悟空打的不分胜负的奎木狼,这是很奇怪的。后来悟空打不过青牛上天庭查人,玉帝要派将帮他,悟空曾说那些人连自己都不打过,如何打得过青牛,当时许旌阳天师说了一句“此一时,彼一时,大不同也。”可见当时天上的神仙是故意放水的,至于是什么原因,会不会是他们已经会意了悟空师父的身份,还是有点可能的。
    
    5,悟空后来和二郎神杨戬不分胜负,当观音对老君说她的瓶子可能将悟空砸死,欲要出手时,急忙被老君拦住,老君用他的镯子“救”了悟空一命。当时老君的理由也很好笑,是担心观音菩萨的瓶子是瓷器,可能会找摔碎,这可能吗?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老君以前有很多次出手的机会,比如刚战时,未请二郎神时,与二郎不分胜败时,老君都可以出手,但他一直不出手,直到旁边有人要出手时才出手,很有玄机。而且他还不出能至悟空于死地的葫芦等,只是用镯子砸了下。
    
    6,而后老君主动要求锻烧悟空,猴子被抓后,即被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如此,猴子无法施法自救。而老君炼猴子时,是放了穿琵琶骨之器的。他为什么要去掉呢,连人带勾子一起炼岂不是更安全。老君难道不知道仙人罪犯的琵琶骨如果勾了就任人宰割,如果去了可能会生出事端,让他逃去。那此时老君为何要去呢?唯一的解释是不让他死,让他自救活命。那么就可看出老君并不想杀他炼丹。实际是在秘授他铜头铁背,火眼金睛之术。试想老君如果故意要杀他的话,何须如此费力。这可以由悟空后来的话得知,“当年因大闹天宫时,被老君放在八封炉中,锻过一番,他幸在那巽位安身,不曾烧坏,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他煼做火眼金睛。”“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放在八卦炉中炼了四十九日,炼成个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火眼金睛。”他说此往事皆有感激之意,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并无杀他之意,即使悟空并不知道老君是他的恩师菩提祖师,也明白老君是在帮他。试想红孩儿的火都可以让悟空几乎殒命,更何况是老君,大家不会认为道祖比不过一个小毛孩吧。何况要他死的方法很多,他的葫芦一收就行了,然后盖子堵上,悟空则必死。
    
    7,再接着看后文,在收金角银角时,老君现身后,原文描写“悟空慌的进身行礼”。试想一个曾对你痛下杀手的人,你会如此吗?气愤鄙视还来不及,怎会如此谦卑,更何况是一向自大目中无人的悟空,可见悟空明白,老君当年是为他好。孙悟空自被困五百年后,已懂人情,他对唐僧恭敬,一是出于救命之恩,二是由于他是如来选中的人,他当然得尊敬。他对如来尊敬,是由于如来太过强势,悟空有自知之名,已然服气,对着干于己无益,当然依礼。至于观音也是如此,观音比悟空法力大,悟空知之,且观音会念紧箍,悟空也怕这个。再说老君,书中未写他如何如何厉害,亦未明显提到他降伏过悟空,连炉子也被悟空打破了。悟空假如真是不明事理,看老君不过如此,乃自己败将,为何对他恭敬呢?
    
    8,再看后文,至乌鸡国时,悟空为救一凡人向老君求丹。假如老君不是西方之祖,不是悟空的师父,一个和己毫不相干且为佛门办事的人,老君作为道祖干吗给他珍贵的九转还魂丹。悟空已经说了要到别处讨药,老君拉住了他给了他一粒,理由是怕他来偷,不如做个人情送他一粒。试想老君若是真不给,随身带那葫芦,悟空怎能偷去。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磨他几个时辰,老君不急,悟空必急,故老君当是真心赠药。由此可见老君对孙悟空的疼爱之情。
  
    9,悟空资历尚浅,且西去一路多有杀伤无辜好人,但取经到灵山后,竟被封为佛。像悟空这样有失庄严的人竟然入了佛门,且轻而易举被封为佛,自然受到很多人的不满,比如传经的阿傩伽叶给悟空的就是无字经书,肯定是觉得不公平才这么做的。但这事让人泄露出去了,这人是谁?就是燃灯古佛。作者写这明显是有用意的,为什么偏偏是燃灯古佛看到了这件事并指点了悟空他们,为什么不能是其他佛和菩萨呢?灵山上佛门人物众多,偏偏作者选燃灯,这明显是有深意的,可见燃灯与取经内幕有关。而燃灯前一次出场就是在和太上老君开会呢!两次都是巧合吗?可见不是。是老君授意燃灯如来让悟空入佛门成正果的。


上一篇:兰州拉面的做法和配方

下一篇:电工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