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漳圣王的祭祀
故园有祠,闽台有庙,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时至今日,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之日,更是乡亲云集,盛极一时。近几年来,有3000多位闽粤人和海外侨胞到将军祠拜谒先王、缅怀先贤,寻根问祖。“开漳圣王”已成为联系闽台与光州的重要情感纽带,形成台胞访祖到福建”的“根文化”现象。现在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80%以上为祖籍光州的郑成功部众之后裔。开漳圣王”理应成为联系祖国大陆与台湾民众的情感纽带之一。陈元光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在闽台的影响巨大。这些人的后裔陆续漂洋到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现今台湾2300多万人口中,有近80%的祖籍在光州。包括连战、王金平、陈水扁等,祖籍地都在光州。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仅台湾崇奉“开漳圣王”的官庙祠宇就接近300座,这是台湾广大同胞认同根在大陆,台湾永远与大陆亲如一家的象征性标志。
开漳圣王的祠堂
陈氏将军祠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集乡,原占地30亩,有房百余间,为四合大院结构,东依浮光山,门迎莲花池。陈氏将军祠现占地800平方米,有正殿、厢房、耳房31间。祠前是一湾池水,名曰“月牙塘”,月牙塘东南数里之外有陈氏七星拱月墓,所谓“七月拱月”,是指安阳山的七个山岸“托起”的一湾水面。主茔地葬有陈元光祖父陈克耕之墓。山上有陈政练兵场、饮马池(白龙池)、祭祀魏敬夫人的“奶奶庙”遗迹,“奶奶庙”是群众对魏夫人的尊称。魏敬字玉珏,世称魏妈妈,号云霄,为开唐女将。相传她在安山一带严惩盗匪,整治恶僧,救助贫民,深得当地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在戌闽开漳的伟大事业中,她曾代子领兵,远征闽南,辅佐儿孙操理政务,为平定叛乱、推章建制立下了不朽功绩。为了追纪功德,唐廷加封魏敬夫人为“昌文弘武茂德慈祥云霄娘娘”。云霄庙位于安山浮光顶峰。安山系省级森林公园,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授二年(691年),祖母魏敬卒,享寿九十三岁。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初五,陈元光於出巡途中抵岳山,遭蓝奉高埋伏,因步兵後至,陈元光被蓝奉高所杀,同时被杀还有副将马仁(即马公爷)等随从。陈元光终年五十五岁。葬於云霄之大峙原。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皇帝下诏为其立官祠於西林,祠祀:陈元光与父亲陈政,祖母魏敬另祀于厢旁。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诏立庙于治所之西建庙,名“陈将军祠”,俗称西庙,并追封为颍川侯,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乾元二年(759年)漳州府治又从漳浦李澳川迁到龙溪县古县城桂林村(古县鹳林),陈元光之孙漳州刺史陈酆为祭祀之便又在龙溪城(古县)再修一座“陈将军祠”, 二十七年後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府治又再迁往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现在的漳州城),因鹳林陈将军祠在漳州城南後来称“南庙”。在闽台,多年来人们为“开漳圣王”立庙奉祀,香火如昔。在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照惠庙等有81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开漳圣王的六个大将
开漳圣王名将
1,陈政
陈政(616-677年),父陈犊,字克耕,唐朝将领,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人,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驻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说服陈果仁以五万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
2,李伯瑶
李伯瑶,辅信将军,李义之孙,又称辅胜将军、辅胜公、李辅胜爷。唐总章二年,李伯瑶以前部先锋,从陈政入闽。
3,沈世纪
沈世纪彪公,御赐名勇,字世纪(621-688年),享年67岁,公是周文王之子聃的四十八世后裔。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性敦机慧;果敢善谋略;仁恕谦谨;忠信不欺;初为河南案牍吏。
4,许天正
许天正(649~718),字允心,号云峰,唐豫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出身于书香世家,是蜀汉名臣许靖的第十四代孙。年幼受家庭熏陶,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又喜军事,精研孙吴兵法和历代兵家的战略战术。
5,马仁
马仁,河南光州(今潢川)人,民间尊称"马公爷"、"辅顺将军"。其原籍和生卒年月均未见史载。《漳州府志》载:唐总章二年(六六九),马仁以营将从归德将军陈政入漳,后来成为陈元光的四大部将之一。
扩展资料
开漳圣王是福建、台湾和东南亚一带的汉族民间信仰,唐朝首任漳州刺史陈元光的封号,开漳圣王信仰在我国台湾和东南亚中占有重要地位。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卒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2]先祖陈犊,字克耕,祖籍山西河东人,隋朝将领陈果仁之子,隋朝末年因说服陈果仁降唐,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后,功拜玉钤卫翊府中郎将,封开国元勋济美嘉庆侯,娶光州人氏隋朝中书令魏潜之女魏敬为妻。
陈元光自幼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喜读黄石公《素书》,熟谙《太公》韬略,领乡荐第一。唐总章二年随父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府兵平定了闽粤边陲骚乱。陈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载,实现了“北距泉州,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的安定局面,唐先天元年武则天赐其“忠毅文惠”谥号,以智勇双全、知人善任享誉闽粤,使泉州与潮州之间“几疑非人所居”之域告别炎荒,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