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碗酒的来历

时间:2024-08-05 15:54:44编辑:小松

怎么给游客介绍土家族摔碗酒?

恩施土家族的摔碗酒,远近闻名。到恩施旅游而没有喝到摔碗酒,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据说摔碗酒风俗起源于周朝。按本地的讲法,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救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请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重了信誉,保了国家。“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剑自刎。这种大义人,天下少见,想想也够悲壮的。后人为纪念他,摔些酒碗也是学他的豪气。土家族遇到盛大宴会诸如祭祀、征战、喜庆,土司王或主人主持饮酒仪式,其饮酒方式不是“喝”,而是“吸”,用竹管、芦秆、麦秆或藤枝吸酒,名“咂酒”。其饮用来历据说是明代土家族士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据传,永顺土司彭翼南,在剿灭倭寇天差平海大将军徐海时,于沈家庄外杀白水牛祭天、授旗。每个舍把(将领)依次吸一口咂酒,接旗后在各自兵器上涂上牛血,贴上牛毛,跪下发誓:“只向前,不退后”,然后持旗立于队首。彭土司就以这种方式激励将士,土家军在取得“第一战功”王江泾大捷后,又获得沈家庄大捷,使倭魁徐海授首,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荡平。因而土家咂酒流传至今[3]。其实咂酒的历史比这要久远得多,早在唐代,诗人杜甫就有“芦酒多还醉”的诗句,其诗注中说,这种酒“糜谷酿成,不醡也”。

土家摔碗酒

  

  从地图上看,恩施在湖北以西的更西,像一根钻头,钻到了湖南和重庆的腹部,或者像一只灵巧的触角,脚踩在荆楚,而头已探出身外老远老远;他的三面都不是湖北。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完全浸泡在荆楚风中,倒像个另类,有一种脱笼之鹄的感觉。他虽然与湖南和重庆交织一片,但他也不是湖南,更不是重庆。这地方要他不奇也不行。

  奇地产异俗,譬如此地的摔碗酒。

  恩施土家族的摔碗酒,我见识多年也摔过几回碗,却无法参透其中奥妙,颇有敬畏,几番思量,不敢下笔。想想吧,你被邀请去一个筵席上做客,本是彬彬有礼之事,宾主相见甚欢,大家推杯换盏,长幼尊卑有序,敬酒吃酒,无不礼数到堂,怎奈一阵猛烈的砸碗声,尖锐的瓷片四处乱飞,人皆惊惶,心脏无力承受,血压嘣嘣暴涨。这顿饭吃的!

  吃饭在鄂西有些地方如神农架叫呼饭,而巴东叫逮饭。都是很火急很暴烈的样子,连呼带逮,再砸几个碗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

  但再一细想,也觉不对,咋能把自己喝酒的碗给摔碎了,再找主人要新碗的呢?任何人,不管是南方北方,中国外国,假如你在人家里做客,必须对餐具轻拿轻放,符合起码的礼节教养。那年月,谁都知道,破损了的碗是不会轻易扔的,还得请锔匠师傅锔补。就算是大户人家也要厉行节简,没有铺张到可以拿一叠碗来让你砸个满堂彩。

  但恩施就是这规矩,喝顿酒,贴了酒肉饭菜还要欢迎你把咱家碗摔个七零八落,然后走人。好没道理!

  摔碗酒说是起源于周朝。按本地的讲法,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救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请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重了信誉,保了国家。“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碎碗,再拔剑自刎。这种大义人,天下少见,想想也够悲壮的。后人为纪念他,摔些酒碗也是学他的豪气,学他的作派,学他的舍身取义,学他的决绝笃诚。

  这只是一种传说,要将自己的摔碗与历史英雄联系起来,壮胆是主要原因。也应了一句老话:喝酒喝的是气氛。但凡喝酒之人,都爱赌酒闹酒。逞了一时英雄,再多的酒倒入肚中,都不见踪影,只是苦了胃囊。最直观的豪情当然是将喝干的空碗摔了,以求结局响亮。叭!这一声,声、色、形都到了高潮,戛然而止,酒与人的魅力也到了巅峰。如果主人欣赏的是你摔得越多我越高兴,这个风俗也就无可厚非地站住了。

  我猜想应该只有在酒馆里摔。都是一堆男人,都是一群酒仙。没多少拘束,有多大的力使多大的力,有多少碗摔多少碗。既然来了,都不当这个孬种,不输这口豪气,摔了碗,掏钱就是。好在碗不是碗,就是一小土碟,二三毛钱,摔多少也不值几个子儿,只要大家高兴,主客尽兴,值!

  这摔碗也有讲究,初来乍到的,使了吃奶的力往地上砸,带着阶级仇,民族恨一样的,可碗砸地,还是整碗。按当地的规矩这要罚酒三杯,再砸三个碗。如果再砸不破,那可就麻烦大了。但我见到的潇洒摔碗者,是喝净后,亮底后,三个指头拈着碗,轻轻从头顶往后扔过去,一个漂亮弧线,碗自由落体,自然解体,四分五裂。那个美劲儿,那个姿势,煞是有派。

  说到这叫碗的土碟子,也不是瓷的,应是陶,口沿上了点釉,是防划伤了嘴巴。酒通常也不是白酒,是土家人的米酒,度数不高。每次也不会斟满,就一二口,喝了,摔了,再斟。就是白酒,也点到为止,不像如今通常的酒宴上,大玻璃杯上到满,溢出才为敬,还要一口闷。土家人将一杯酒分解成无数“碗”,真的就是为一个气氛,为多摔几个碗,为让酒馆里多有此起彼伏、噼噼叭叭的爆破声,酒没喝多少,碗摔了一地,图个热闹。

  摔碗酒在恩施也叫“biang当酒”,极有趣的名字。 biang当,是个象声词,东西落地碎裂的声音。biang读一声,相当响亮。三五好友碰上了,说,走,喝biang当酒去!喝这酒一定是在农家乐,主要是在乡村。矮桌子,柳木椅,冒辣泡的腊蹄子火锅,少不了合渣、蕨粑、熏干子、腊肉,还得有几碟泡黄豆、泡辣椒、腌韭菜、萝卜皮、豆豉、凉拌侧耳根。摔碗酒是草根的,下里巴人的,和泥裹土的,不是豪门盛筵里的东西。我几次喝此酒都是在村庄里,一桌有几个火锅,煮得热火朝天,自然会摔得天翻地覆,鸡飞狗跳。主人说,摔吧摔吧,碎碎平安!

  以头换城也好,碎碎平安也好,都是借口托词,就是笃定了要摔这个碗,冲着“biang当”来的。因而摔碗要有这种摔碗的环境,要有这种摔碗的冲动和气氛,桌上定不能有宵小之人。必是合性投意、割头换颈的朋友才能凑一堆拼命摔一通碗,也没有旁人呵斥你无礼粗野。我看如今只有像恩施这种外界少扰的地方才能摔这个碗了。山野莽汉,生性率真不羁,待客如火。想起他们的山歌:“皇帝老儿管得宽,管得老子想发癫。”山高皇帝远,我兄弟们想摔就摔了,癫就癫一回,你又能把爷怎样?在许久以前的年月,土司要女人们的初夜,官家要老百姓的粮税,土匪要乡亲们的钱财,生活再怎么苦,酒碗还是要摔的。这就是强力的生存哲学,男人们不摔几个碗够不上巴人后裔白虎血脉,有时女人也摔。摔得稀里哗啦,轰轰烈烈,这阵势,就是一个破坏,激烈的、报复的、凶狠的、果决的、壮美的破坏。以破坏完成感情,完成性格,完成民风,完成人生。摔的那个劲头,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不破不立,大破大立,重建一个自我,砸掉一个窝囊废,成全一个纯爷们。

  楚之蛮,巴之雄,野风烈土,敢作敢为。生活其实是在传统无形的道德桎梏之下,人的行为被无数的观念锁链锁住了,一刻的冲破与爆发,有生命的新境。

  往往大山大景之地,会有大俗大性。没有区眉小眼的规矩,不来精雕细凿的谨慎。豪气干云,掷地有声,想砸就砸个稀巴烂,这才是做人的真性情。

  但也听说,此俗随着旅游的推波助澜,有愈演愈烈之势,某家酒馆一天要摔一万个碗。满地狼藉,不堪入目,惊心动魄。这些碗没有万年不能回归泥土。如果后人发掘,会耻笑我们是个纵酒肆色,尽情享乐,毫无节制的时代。如将其回收,碎成瓷粉,或者干脆与水泥一起,铺成大路,也算是废物利用。但我建议,若要保存此俗,最好是做成泥碗,即可降解。但摔声不脆,不荤不素,不如不摔,食客扫兴,生意不兴,如何是好?

  让人又恨又爱的摔碗酒!


西安摔碗酒在哪里

2018年春节假期,在八天时间里,有两万人在此摔碗。而一首 《西安人的歌》 也火遍大街小巷。 西安摔碗酒在永兴坊美食街 ,也就是西安新城区东新街尽头北面,城墙中山门旁。随着抖音上几条视频的发布,西安摔碗酒意外网络走火。 西安永兴坊在魏征故居的旧址上原地复建, 集合了陕西全境的特色美食 ,关中牌坊和具有民间特色的建筑群形成了古里坊市布局,展示着古长安城的街坊形态。 来到这里客人将碗中酒一饮而尽,再把碗重重一摔,口中大喊碎碎平安,从观光变成体验,迎合人们对文化体验等强烈需求。

西安摔碗酒在哪里

西安摔碗酒简介 摔碗酒是陕西南部岚皋县接待尊贵客人的一种仪式,双手把倒满酒的碗举过头顶,心中默默许愿,然后把酒一饮而尽,碗口向下用力一摔。摔碗一响,口中大喊:碎碎(岁岁)平安!清脆的摔碗声,摔走烦恼,摔走晦气,摔出豪迈,摔出福气。 西安摔碗酒位置 西安摔碗酒在城墙脚下的永兴坊,很多顾客花5元钱买一碗米酒,喝完碗里的米酒后,将陶瓷碗摔碎求吉利、保平安。店外堆积如山的碎碗是店家的业绩,也是店家最吸引人的招牌。

上万游客排长队等喝“摔碗酒”吗?

近日摔碗酒因抖音等火爆网络,人尽皆知,众多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喝摔碗酒的感觉。2018年4月7日,西安。清明假期最后一天,陕西西安永兴坊美食街“摔碗酒”现场,上万名游客排着长队,等着喝摔碗酒。除此之外,老孙家羊肉泡馍、子长煎饼这些极具陕西特色的美食摊点前,也都是人潮涌动,仅潼关肉夹馍一天就能卖掉2500多个。景区负责人说,借助一些新兴的宣传渠道,永兴坊在这个清明小长假接待人数预计能创历史新高。整个的旅游人群今年和往年同期相比,至少是三五倍以上的增加,他们的日营业比同期有五六倍的翻番。我们砸糍粑、千捶酥,还有辣子作坊的加工,这些传统工艺都引来了年轻时尚的朋友们对我们永兴坊的热捧。《2018清明假期居民出游出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清明假期居民出游出行需求旺盛,西安的酒店预订量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上一篇:赵露思演过的穿越剧

下一篇:詹妮弗的肉身无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