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的由来,潮剧的特色表现在哪里
潮剧一直都广受着潮汕人民的喜爱,特别能够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这个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远远一直流传到现在也实属不易。本期 潮剧文化 ,我想带你一起来聊聊潮剧的由来,一起来看看潮剧的特色表现在哪里。
潮剧是一朵在潮汕这块文化积淀很深的土地上生长繁衍起来的古老戏曲艺术之花,集潮汕文化之精粹,受潮汕人民的喜爱。据考,潮剧发端于宋元南戏,形成于明代。明弘治、正德期间,潮汕梨园,用乡音搬演南戏,已成时尚,这是南戏在潮汕向地方化发展的表现,是潮剧的发端。
至明嘉靖、万历之际,潮闽一带更有《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戏文,编演地方的故事,有的且直接标明“潮调”,说明当时南戏已开始演化为地方剧种。及后,潮调继续吸收弋阳、青阳、昆山诸腔和西秦戏外江戏的养料,并大步向地方化发展,特别是在广纳潮汕民间艺术和音乐之后,更独具一格。
潮剧是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是南戏的一支,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这点学术界已成定论。现从观照角度,回瞻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体制改革可明显看到几个对今天具有启示意义的特点:一是潮剧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是历史的,涵盖着潮汕特异于人的语言、习俗、风尚、及其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传统、民性心理、审美情趣,又是流动的,一直处在不断的沿革嬗变之中。
由开始以“土音”搬演南戏,到用“潮腔”演唱地方故事,再到广收博纳而成独具一格的地方剧种,称谓从明之潮调,清之潮音,到新中国成立后称潮剧,都是一个处在“动”的态势,川流不息,又“水往高处流”,一步步迈向完整和成熟。从历史看,正是这个“动”,给潮剧以不衰的活力。
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商业的发达,交流的频繁,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潮剧适应新的情况,依然在“动”,尤其是大量吸收各兄弟剧种、电影、流行歌曲等艺术成就,使声腔、表演继续变革发展,连台本戏、文明戏、机关布景的出现,一新其时耳目。这种“动”,既是适应潮流,又是不断吸收潮汕民间养料,不断民性化、地域化的过程。
潮剧音乐,好些都是从流行潮汕久远的佛曲、庙堂音乐、大曲、八音大锣鼓吸收融化而来,具有独特的地域风采。据说潮剧三步进三步退的台步是吸取自蛋船歌舞,潮丑侧身踊跃的机械手法腿法是来源于潮汕的纸影、木偶、而潮剧滚唱、畅滚一类的演唱和七字、五字、三字的叠句则与潮州歌曲类似,这些都正是取自于民,向地域化发展的例证。
再是潮剧历史上,在其涵盖潮汕人文、孕纳潮汕民间艺术而不断形成地域性特点的同时,还始终保持民性化、大众化的特色,使其一直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潮人同赏、同享、同乐的乡音。它与潮汕民俗活动的结合,更为明显。特别是入清以来,“各乡社演戏,扮台阁,鸣钲击鼓以娱神,更诸靡态”。
现存县乡志都分别记载有节日时令、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期间潮汕大演其戏的事例,范围广至迎神、谢神、祭祖、寿诞、得子、婚嫁、封官、晋爵、乔迁、建祠,以至行铺开张、乡规习俗制定和施行等等方面。群众赏戏成风,促成戏剧班社纷纷成立,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汕头辟为通商口岸,经济发达,潮剧班社更多,演出地区也不断扩大。
清光绪年间,“潮音凡二百余班”,除在潮汕一带演出外,还把足迹伸向惠州、梅州、琼州和福建泉州、漳州、龙岩,以及上海、福州等地,而且到南洋一带,到香港、澳门和台湾高雄、台南等一些潮人较为集中居住的地方演出。演出形式,从早期沿袭勾栏、竹帘,到戏棚、神庙戏台,再到戏园、剧场,也无不是适应社会和群众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变换的结果。
潮剧的特点
潮剧的特点如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唱腔。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二、语言。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深奥,未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建国后有不少新人进入潮剧团,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不断提高。《苏六娘》是雅俗共赏的好例子。剧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词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三、音乐。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四、表演。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的经典剧目
潮剧的经典剧目有:《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美人泪》、《刘明珠》等。1、《东吴郡主》是一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而倾注全力、精心推出的佳作。由广东潮剧院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新的艺术创作。2、《刘属希必金钗记》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列有《刘文龙菱花镜》一目,剧本已佚。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4、《美人泪》民女冯香罗与表兄李上源自幼酷爱音乐,双方父母为其订下婚约。因兵祸逃离家乡,表兄妹在途中失散。六年之后由音乐的互相吸引,在长安城外的桃花村重逢。5、《刘明珠》明穆宗朝间,皇叔朱厚燔结党营私,偕掌兵权,事为潮州总兵刘光辰所悉。刘欲上京奏劾,厚燔遂指使心腹将刘暗杀于枫树坡。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 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云霄县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1、荔镜记《陈三五娘》又名《荔镜记》,是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闽南地区经常上演的传统剧目之一。潮剧电影《荔镜记》根据潮剧《陈三五娘》改编。2、告亲夫旧本曾名《戒自由》1956年由林劭贤首次整理。1957年经张华云再度修改并由当时三正顺剧团首演。金林表、吴越光作曲天涯盼飞雁,姚丽珊扮演颜秋容今后对公子,陈云娟扮演文淑贞但为人子,吴介孝扮演盖良才。郑壁高扮演盖纪纲。3、苏六娘《苏六娘》戏剧由广东省潮剧团演出,1957年拍摄成电影,由香港鸿图影业公司拍摄,于1959年12月拍成彩色影片。4、井边会《井边会》传统剧目。是明传奇《白兔记》的一折。全折讲的是李三娘十六年前为避哥嫂毒手将儿子托人送与太原寻父,十六年后其子承佑外出射猎,为寻白兔,井边得会三娘的故事。昆剧、湘剧、川剧、徽剧、潮剧等均有此剧目。5、芦林会芦林会,潮剧,传统剧目。源出传奇《跃鲤记》的“芦林辩非”一折。描写穷秀才姜诗偏听母命,不顾夫妻情爱,错休妻子庞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