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浅谈《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也是其代表作品。那么下面就由我带领大家来浅谈《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爱情悲剧吧,仅供参考,希望喜欢。 摘要: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 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争取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然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准则,所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但追求爱情并没有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道路。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和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的上流社会的时代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关,其次,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有关,最后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通过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来进一步地了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 安娜 ;社会 ;婚姻 ;爱情悲剧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种外语,重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后由姑母照顾,她性格温柔,心肠极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准则。但是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出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二 安娜悲剧分析 第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安娜的爱情,迫使她走上了毁灭之路。 安娜是十九世纪在传统思想影响下的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女性代表。七十年代末,沙皇统治的俄国社会局势动荡内忧外患,封建主义家庭关系的濒临瓦解,上层社会道德的沦丧,女主人公安娜是彼得堡皇室的后裔,她心地善良、纯洁而美丽。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代,沙皇贵族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生活糜烂不堪,加上外来的资本主义冲击着传统的封建地主经济,使得沙皇的统治更为艰难,人民生活混乱不堪。卡列宁作为上层社会权势的代表,对安娜早已垂涎三尺,不折手段威逼利诱其姑妈,让安娜嫁给了他。可以想象在当时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伦理的影响下,女性的权利地位是虚无的,即使是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贵族,对自己的命运也不能说不,上层社会的奢靡生活是卡列宁所追求向往的,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缺失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以至于除了投机钻营而对安娜不屑一顾,更使得安娜结婚十余年来从未感受过爱情的滋味。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迷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而卡列宁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由于二人性格的不同,就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安娜作为十九世纪想挣脱传统感情观束缚的贵妇人,勇敢的向上流社会提出挑战,她受够了没有爱情滋润的婚姻,她叛逆的性格使她不安于接受安逸但又空洞的生活,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纯洁而善良的安娜虽然极力的追求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但是传统观念仍在束缚她的思想。安娜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激烈的争取个人幸福和遵守贵族道德准则之间的突出矛盾。她试图挣脱封建婚姻的镣铐,尽情的享受生活、享受爱情的权利。因此,安娜一方面需要爱情,大胆地追求爱情,这造成了安娜大胆的反抗行为,另一方面她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在她的灵魂深处这两方面的内在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安娜生活在虚伪的贵族社会里,极力的想摆脱束缚,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和有尊严的独立个体。 第二、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着安娜的感情,使她身心倍受折磨。 自从在一次旅行中安娜与英俊青年渥伦斯基邂逅后,渥伦斯基一见倾心狂热的爱上了安娜,双双堕入情网。但安娜的背叛终逃不过丈夫卡列宁的眼睛,安娜决定离开卡列宁去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与理想往往相差太多,当然不会那么顺利的得到想要的结果,然而毫无感情的卡列宁根本不会答应安娜提出的离婚要求,他不能接受一个女人对他赤裸裸的背叛,更不能接受拥有如此崇高社会地位的他被其他男人抢夺妻子之痛,因为社会舆论让他无法平息心中的怒火,他要惩罚她,让她一辈子都活在他的影子里。 其实,安娜与卡列宁十年的婚姻生活中,由于自身追求的生活不同,早已出现了情感裂痕,只是开始没有后来那么明显,撕裂得那么痛彻心扉。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是属于彼得堡残酷无情官僚集团的制度的化生,在生活中欲求的只有权力和地位。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每天都在自己从小向往的勾心斗角的官场里“快乐地”生活着,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他每天应付官场上尔虞我诈的官场伎俩,的确他对工作是热心的、积极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工作狂,这使得他在婚后对安娜无暇顾及,感情变得越来越淡,对于安娜卡列尼娜来说,卡列宁的感情生活就像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婚后的八年里,安娜把所有的情感倾注在儿子身上,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她全身心都爱着儿子,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对于安娜来说,自己已经是当时其他妇人少女梦寐以求的高官的阔太,同时也接受了命运对她和卡列宁相差二十多岁的婚姻安排,但她是一个天性浪漫,拥有诗人般气质的、诚实、勇敢、正直、有高度人格尊严的女性,她无法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境地了,与渥伦斯基的邂逅让她决心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卡列宁并不关心这些,甚至知道自己妻子出轨的事情后表现的很淡然,因为封建礼教,因为自身的社会地位,他不想因为自己家里的丑事干预到自己的仕途,索性让出轨后的安娜保持低调,只要不在自己的庄园里接待渥伦斯基。卡列宁一直觉得用保持婚姻来耗着安娜是最解恨的`办法,同时也能保持名誉和体面。可实际上,他根本不能无视安娜与渥伦斯基频频约会,根本摆脱不了羞辱、愤怒和痛苦。安娜被渥伦斯基的热烈追求包裹着,不由自主毫无抵抗的做了他感情的俘虏。她的本性和她的教养使得她在第一时间就陷入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她不敢去想将来该怎么办,今后要怎么办,以后会怎么样。其实,她也别无选择,她的命运全部都掌握在丈夫和情人这两个人的手中。无奈与愤怒之下的卡列宁最后还是向婚姻妥协了,但他手中却握着折磨安娜的另一张王牌——儿子谢辽沙。卡列宁的冷酷无情让安娜处于两难的境地,一面是儿子谢辽沙,一面是情人渥伦斯基,母爱和爱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生中最珍贵的生活权力,卡列宁把安娜的亲情和爱情分开对立起来,作为危险安娜的工具,让她尝尽无尽的痛苦。 第三,安娜的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对安娜感情淡化,万般无助的安娜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渥伦斯基是俄国上流社会中一个标准的公子哥,在遇到吉提和安娜之前,他曾和多个女子产生过感情。渥伦斯基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家庭生活。他自己是在贵族军官学校教育成长的。毕业的时候,他是个风头十足的青年军官,很快就加入了彼得堡富有军官的圈子。他虽然有时也涉足彼得堡的社交界,但他的风流韵事却都发生在社交界之外。而对爱情有着强烈渴望的安娜在车站遇到“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渥伦斯基”后,爱情之火终于爆发了,面对传统腐朽不堪的上层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了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这是安娜勇敢、对旧社会反抗的表现,她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感到虚伪、可耻,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所以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的要求,继而投奔了她的情人渥伦斯基,双双堕入爱河。 但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渥伦斯基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 渥伦斯基追求已婚妇女在当时非但不会受到谴责,而且还是上流社会认可的时尚行为。相反,安娜就没有这样幸运,她背着“”的骂名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他母亲一开始是非常赞赏渥伦斯基与安娜的私情的。因为这种风流韵事能为她的儿子增色,能提高她儿子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可她万万没想到儿子对此当了真,而这会断送他的大好前程。她真正赞赏的实在是逢场作戏而已。她的这种观念,其实是上流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所以,渥伦斯基与安娜,实际上是陷入了与整个上流社会相对抗的境地。但激情过后的渥伦斯基在母亲和哥哥的干涉下认识到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天性浪漫惟爱情至上的爱娜却不能自拔。渥伦斯基逐渐对安娜冷落失去以往的激情,因为他看不到未来,这使他对安娜的爱成了无源之水,欢娱得以满足,激情也随之消退。于是渥伦斯基决定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安娜生活中的唯一依靠也随之化为了泡影。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把安娜逼上了死亡的绝境。 三 结论 总之,社会、卡列宁和伏伦斯基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安娜的悲剧源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而这却与上流社会虚伪腐朽的道德观念相违背:女人只是男人生活中的点缀品,她们只是男人消遣时的玩物。男人可以追求女人来提高身价和威望,而女性却被看成“”,被上流社会所不耻。这是虚伪、道德沦落的封建礼教,而卡列宁却恰是身居要职的封建礼教的代表,他冷漠虚伪的性格与安娜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是一个悲剧。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安娜违反社会伦理道德,追求爱情自由的性格却成为了另类,这就让出生于贵族的安娜形象彻底毁灭了,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社会压力,但坚强的她挺住了,忘记一切的伤痛,痛舍自己的儿子投向了渥伦斯基的怀抱。可渥伦斯基只是新兴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之一,他新鲜的思潮也正式安娜狂热迷恋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长久,渥伦斯基追求的是一时的浪漫和激情,但激情过后的他下意识到这是没有结果的爱情,在他现在的生活中他看不到未来,看到不前途。所以安娜又一次被抛弃了。 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错了,他带给她的是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年~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创作特点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参考文献 [1]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高惠群,石国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2]智量译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版 [3]郭和英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4]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M]。杨楠。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载《外国文学史研究》2000年第四期 ;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爱情
最近很热的一个话题,Daniel Sloss,他质问社会对爱情的过度臆想。我们把浪漫这个概念浪漫化,它成了一个毒瘤。人们喜欢“爱”这个概念本身,胜过喜欢和他们交往的人。你爱的不是对方,而是被“绝美爱情”授权的浪漫行为和社会目光。有了爱情,有了婚姻就可以被旁人羡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社会把爱情安置在了一个过高的位置。
“这星球上的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深沉,复杂,与自我。他们同样花了过去的人生平凑自己的拼图, 你不能指望他们突然放弃自己的拼图而去成就你的,正如你也不想放弃自己的去拼凑对方的”
只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总是有极少数人是惊人的另一种的生命状态。曾经听到一句话,世界上每一个领域背后的竞争对手其实是每一个疯子。很显然,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属于这极少数的人之一,我想大概世界上每个领域的佼佼者亦是,文学家,导演等等,背后的疯狂的偏执性也被普通人格所接纳。《年轻气盛》里的顶尖乐团指挥者在年轻时为了获得音乐上的灵感跟自己一个男性好友发生恋爱关系,并且在同性上大胆尝试。
假如安娜的生命状态有一点倾向于Daniel的思想,或许卧轨自杀的结局不一定存在了。我相信绝大部分的人很难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爱情可以让自己付出生命,然而我们所谓的绝大多数人的的确确是大多数。从某一个角度来讲,若仍相信能量的守恒,这份爱给到安娜多大的幸福感,就能给到她多大的不可逾越的痛苦。
在看索菲玛索版本电影中,有人幕后弹幕发出诸多感慨,例如,这个女人就是作,好好的高官太太不做,不愁吃不愁穿,最后把自己折腾成这样。又例如,碰到这么好的丈夫,出轨了丈夫也原谅了,还不收敛自己,继续放荡…等等。没错,这些逻辑的背后是站在了自己立场而言。不得不承认,安娜的生命犹如蜡烛,遇见沃伦斯基之前,她从来没有被点燃过,那些压抑着的复杂的浓烈的情感绝大部分的载体在他儿子身上,每一次对儿子的亲吻,拥抱都是她心灵深处浓烈的爱。我场爱情的悲剧,爱情的熊熊烈火在遇见沃伦斯基之后彻底燃烧,又彻底消耗殆尽,熄灭。
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一辈子没有爱过,燃烧过,每日如机械般活过的生命价值真的就是百分百最好的结局么,或许安娜的生命形式浓烈得像干柴,她眼神里的目光期待着浓烈的爱,直到那个人的到来,至少这样的生命燃烧过,活过。她说,对于她,就像一个乞丐,在饥饿的时候获得了食物般快乐,或许注定了沃伦斯基的承受力未必有如此之重。
我特意很认真得仔细读了安娜卧轨自杀前的心理描述,这估计就是原著的魅力,她曾悔悟,他追求她是满足男人的征服欲,他有一种巨大的骄傲感和胜利感,而这种骄傲感在得到之后便慢慢消失,以至于到最后自己成为了他的累赘。她看着身边的人,看着马路边那些行人,多少人从充满着猜忌,仇恨,车厢中对面几个女人嫉妒她的容貌以及女人旁边男人口中表达着爱,内心却心仪着别的女人,虚伪,假象,猜忌,仇恨。她以为她最爱儿子,以为可以为了儿子可以奉献一切,可是事实是为了一个男人,她抛弃了儿子,而最终她放弃名誉,地位,丈夫,儿子而得到唯一活着的理由和力量的爱情已死亡。这,她已经茫然,没有答案。一个内心不能接受一丁点质疑的爱情的女人,如玉一样不能有杂质的爱情,终究只有毁灭之路。
托尔斯泰这部小说根据真实一个贵妇因为爱情而卧轨自杀而改编,作为名著背后,我们应当有一些思考。曾经看高晓松说过一个言论,在男人,女人面前都一样,社会地位,金钱就是性感,就是性欲的诱惑力,肯尼迪是否性功能有问题不知道,但是在玛丽莲梦露那里,总统身份就是性欲,就算性能力有问题,也已经足够诱惑她了。如此,回到小说,一个国家高官太太,高端贵气,除了脸蛋身材的漂亮,背后的社会地位,对于沃伦斯基攻克的难度压力之大,以及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那是成正比的。每一次的偷欢皆是,悲剧的是安娜到最后理解到这点。画面中,沃伦斯基从大列宁的豪华别墅中抱走安娜那一刻,男性竞争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应该达到了最高点,既然最高,而后就是下坡路。这仿佛从动物界去观察,新的公狮子进入一个领域,打败了原领域的公狮子,获得了洞里母狮子的交配权。
薛兆丰用经济学解读婚姻和爱情很有意思,女人提供身体,美貌,生育,男人提供金钱,地位,当然同样身体等等因为互相吸引以及资源的互相匹配,产生爱情的背后是种种因素。
人世间,强烈的直觉,通俗的一见钟情,会指引身心的行为。若有注定,何尝不就是这样的纠缠关系,至少热烈过,浓烈过,燃烧过,奉献过,纯真过。至于就像罗密欧和朱丽叶假如真的生活下去了,后面的故事就失去惊心动魄,生离死别。
然而,对于男人,爱情的诱惑力,获得成就感的诱惑力,还有一绝大部分来源于社会地位成就,事业的成就,沃伦斯基终究离不开贵族社交圈,离不开母亲的金钱和社会资源,当获得安娜的边际效应下降乃至消失后,军官职位,政府职能职位才是又是他挑战和竞争的平台和猎物。终究就是人性,所以注定安娜的悲剧。
安娜说为什么不在难产的时候死去,至少那时是她拥有那份爱的制高点。能量终究需要转化,恨还是毁灭乃至需要她死后继续对他的纠缠,爱的另一种延续?
我终究忘不了安娜争吵过后,害怕恐惧,失魂落魄,犹如失去生命般的痛,她哀求着“快回来吧,我需要你马上回来,回来谈话,我错了。”等不到回信后,继续的恐惧,恐惧。那样的卑微感,爱情里,一方掀起的涟漪在另一方可以是洪水,甚至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