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教育中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一、德育课的内容较多,而且内容跟随时代的动感较强,教师备课有很大难度,很多教师理念陈旧,课堂教学很难打动学生
从国家规范教材来看,职业教育德育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涉及到五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知识含量丰富,教师备课难度大,从基本内容上看来涵盖了职业生涯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对于德育教师来讲除了要对以上几方面的知识掌握之外,还需要对时事内容了如指掌,对学生随时进行时事教育,了解国家与社会的发展现状。所以教师需要掌握的内容多,压力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充电,让自己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德育课需要配备专业的教师,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的现状是:专业德育教师数量很少,有很大一部分德育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行担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对内容理解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给学生传达真正的德育理念,所以要想改变德育的教学现状,学校首先要从理念上重视起来。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走进德育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落后,与时代脱轨,很难与学生达成共识,所以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改变原来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推陈出新把新的理念带入到课堂中来
在新的职业教育中要求教师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同步,所以必须在教学方式上加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课堂倦怠,提升积极性,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式方法:
1.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分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以小组作为课堂的基本单位,布置小组任务,由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课堂准备,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存在有效竞争,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例如,课后布置讲新闻,以小组为单位课堂展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更让学生对时事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情感激励法: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感激励法,在进行教材内容讲述的同时,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激励,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是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初衷,在情感激励的过程中,以学生亲生经历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做自我调查,向自己的父母调查自己的家庭收入来源和消费情况,学生在做调查的同时,可以充分了解自己家庭的收入情况,了解父母为家庭的付出,增进和父母的情感同时,对教材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模拟情景设计法: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情景模拟,让学生以内容角色进入到教学中,以真情实感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进行课堂的有效展示,学生的设想和才华得到了有效的展示,能够让他们从以前应试教育的压抑中得到充分的解放,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评价方式的有效改革,不再以书面考试作为评价标准,评级多样化,给与每个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从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如课堂表现,小组表现,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最后以学生综合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评价。
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愉快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亲身实践,或模仿真实情景,将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带到生动活泼的体验式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德育学习的乐趣,从被动的学到主动的学习,从厌学到乐学,这是德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在,也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德育课的教书育人作用。
如何上第一堂德育课才能激发课堂热情
马克思主义德育课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其教育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等教育的课程,是帮助学生增强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有用人才的必修课,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立足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开拓。当今正处于各方面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生长在这个时代的学生眼界非常宽,想象力非常丰富,人类的未来属于他们,他们憧憬未来,但未来的社会要求他们必须是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可见,技工院校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质,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能力。“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重“教”轻“学”是错误的,它不符合教学规律。教和学既对立又统一,只有教师尽心的“教”,没有学生专心的“学”,就不成其为教学。因此,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教师生动的讲,学生能动的学,一定要做到教师教的起劲,学生学的有趣,达到“两厢情愿”的效果。这是我在德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具体有如下几点做法: 一 搞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各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形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等都在课堂教学上体现出来。因此,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信息、学生三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结合。传统的教学弊端乃在于课堂结构不合理:只顾教师输出信息,不顾学生输入信息,教师讲的太多,把学生当成容器一味的灌注,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这种输出的方式机械呆板,学生接受的方式消极被动,这样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学方式,严重地影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所以,必须搞活课堂教学。 二 要把知识搞活 所谓把知识搞活,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生动形象地讲清讲透。这样就可能使学生透过活生生的事例,真正理解来自具体事实中的概念、原理等知识。例如:在讲“事物发展原因”这一哲学原理时,学生总认为机械运动的原因不在内因,而在与外力的推动。为此,我就在讲台上摆一小块砖头、一张纸、一根鸡毛,然后叫一名学生上来给以同样的外力,即用扫埽煽动一下,结果三者运动的程度明显不同。就此现象让大家说出其原因,于是同学们都知道了三者所受到的外力虽然都相同,但三者的质量不同,运动的程度也就不同。明白了“事物的质量就是运动各自不同的内部原因”。因此,外力(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一个条件,不是根据,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质量(内因)。 三 学生要学活 所谓学活,就是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并能有所向往和探索。例如:学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要求学生说出具体事例,学生纷纷举例说:“医生看病要分析不同的病情开不同的药方”,“公安人员侦破案件或对犯罪分子量刑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是杀人犯,就不能一律判死刑”,“老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把处分当成万能手段”。其实,学生们列举的事例无非是两个问题:既“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如何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必须有一个理论认识,同学们通过看书归纳出: (1)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2)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课堂气氛要活 所谓课堂气氛要活,就是师生情绪要解放,使课堂呈现出教与学的“两厢情愿”的主动局面,即在保证科学性的原则下,以趣味作为先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教学的趣味性是各门课程都需要的,由于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德育课教学非常重要。当然,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把整个教学组织的井井有条,引人入胜,但学生每学一个概念和原理,首先要接触实际材料,因此取材是否富有趣味性,是整个教学能否引起趣味的先决条件,可以说是兴趣教学的入门。所以,在取材时,不仅材料要具有趣味性,而且必须既形象又新颖。例如去年冬天一次教学活动,恰逢喜降第一场冬雪,而且是几年来罕见的大雪。上课后,学生还余兴未了的盯着窗外。这时若按正常教学计划授课,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于是临时调整授课计划,先就窗外雪引发学生对雪展开联想、探讨,然后讲了一个“以雪为题,借酒咏诗”的哲理故事,巧妙的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教学内容引了出来,因为景近情连,使本来学生因窗外大雪分散的注意力转了回来,在情与境的联想之中,很好的把握了本次课所要求掌握的哲学概念。借此教学过程,既让学生树立了学德育的自信,又让学生明白德育教学原来也是可以情境相连的,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德育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干吧吧的教学方法,丝毫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不受学生欢迎。 五 讲课要少而精 教师讲课要“少而精”,充分利用“启发式”,是搞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讲课时,易懂的部分要少讲,重点、难点部分突出讲,并充分利用“启发式”,把一些哲理故事和生活中的实例穿插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很好效果。例:《县官斩库吏》的故事。张乖崖是湖北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天天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史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史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史斩首。例:同样是7个音符(1、2、3、4、5、6、7),即可谱成鼓舞斗志的青春旋律,也可谱成催人消沉的靡靡之音。 上述故事和实例穿插在讲课之中,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生动的哲理故事和实例,了解到任何事物质变的过程,都是由于量的排列和组合不同,从而引起质的的改变,明白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 教学有法而不定法,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得认真地考虑教学方法,然而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掌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都要达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开拓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