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

时间:2024-07-28 00:21:06编辑:小松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诗作的风格介绍

  荷尔德林诗作的风格   荷尔德林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诗人,其生前可谓是贫病交加,写出的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其去世百年之后其作品却风靡整个世界,荷尔德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让人不禁唏嘘感叹。荷尔德林的作品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诗歌,荷尔德林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先驱。下面介绍一下荷尔德林的诗作风格。   荷尔德林的诗作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抒发自己对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的向往与追求的情怀,这部分作品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荷尔德林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其后期诗歌的重要特点。荷尔德林的作品简洁清晰的表达了自己想要使得自己的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主张应该积极的教育新一代人,使新一代人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他的诗歌作品中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同时荷尔德林又注重自己的个人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展现出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性,可以说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成功的'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荷尔德林的诗作风格总体上来说属于古典浪漫主义一派,荷尔德林因为自己的诗作风格被后人誉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   荷尔德林的作品   荷尔德林是18-19诗集德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翻译家,荷尔德林一生之中从事文学工作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因为荷尔德林在1807年的时候就精神失常,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荷尔德林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那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子。”荷尔德林的作品有诗歌、小说和翻译作品。下面介绍一下荷尔德林作品。   荷尔德林作品一:荷尔德林的诗歌成就是最高的,荷尔德林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从十九岁开始就发表诗作,在其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发表的诗作主要有梅农为狄奥提马而哀叹》、《漫游者》、《返回家乡》、《斯图加特》、《面包和葡萄酒》、《爱琴海群岛》、《和平的节日》、《给大地母亲》、《在多瑙河源头》、《漫游》、《莱茵河》、《独一无二的一个》、 《帕特莫斯》、《怀念》、《伊斯特尔》、《记忆》等等。   荷尔德林作品二:荷尔德林在自己三十岁以前就创作了两部小说,一部是《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另一部是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最后并没有完成荷尔德林就精神失常了,所以留存下来的都是残搞。   荷尔德林作品三:荷尔德林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创作者,而且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翻译家,荷尔德林翻译的作品有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这两部悲剧的翻译稿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且在当时上演。   荷尔德林的成就   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的诗人,一生之中写出了大量的诗歌,但是这些诗歌在荷尔德林生前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才发现了荷尔德林,并且开始了对荷尔德林的追捧,荷尔德林生前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其去世之后将近一百年之后才将自己的作品最终发表在每一个追捧者的眼中。下面说一下荷尔德林成就。   荷尔德林成就一:荷尔德林最大的成就就是其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荷尔德林被誉为古典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作中将自己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想象赋予其中,荷尔德林的非常著名的诗句就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的诗歌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曾经写出了大量的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的诗歌,它们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后德国青年的热情以及对卢梭哲学思想的向往和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荷尔德林的诗歌无论是从主题,还是意境来说都堪称是上乘之作。   荷尔德林成就二:荷尔德林除了诗歌之外,还创作了两部小说,在这两部小说中荷尔德林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使得自己的国家摆脱封建专制的强烈愿望。   荷尔德林成就三:荷尔德林除了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两部小说之外,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两部悲剧《奥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荷尔德林的译稿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并且在当时上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荷尔德林的诗歌风格诗人荷尔德林简介

荷尔德林的诗风是怎样的?荷尔德林是189世纪德国的一位诗人。他生前贫病交加,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在他去世一百年后,他的作品风靡全球。荷尔德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赢得了极高的赞誉,让人扼腕叹息。荷尔德林作品的最高成就是诗歌。荷尔德林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霍尔德林的诗歌风格。霍尔德林的照片荷尔德林的诗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表达他对一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如自由、友谊、博爱等。这些作品被称为“人类理想颂歌”,语言清新自然、纯净凝练;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耐人寻味。荷尔德林对未来社会的赞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不妥协的哲学思想是其后期诗歌的重要特征。荷尔德林的作品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他的国家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主张积极教育新一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他的诗歌充满了乌托邦的古典内涵和浪漫色彩,因此他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同时,荷尔德林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表现出忧郁和孤独,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可以说,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成功地搭建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桥梁。从整体上看,荷尔德林的诗歌风格属于古典浪漫主义流派,荷尔德林因其诗歌风格被后人誉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诗人荷尔德林简介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是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曾经被遗忘了一个世纪。荷尔德林,这位生于16世纪末的诗人,直到20世纪才被人们记住,最终在全世界获得了应有的赞誉。那么这位被遗忘的诗人生前会是什么样子呢?荷尔德林的肖像这位诗人在神学院学习。求学期间,法国大革命激起了他和同学们的热情。他们成立了一个诗社,开始写诗赞美人权。从神学院毕业后,荷尔德林没有担任神职,因为基督教与他所信仰的希腊神话格格不入。对他来说,诗人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后来,作为一名家庭教师,荷尔德林爱上了她雇主家的女主人。在三年的恋爱期间,荷尔德林为女主人写了一部小说和许多抒情诗。这样的恋情自然没有持续多久,爱情的挫败让诗人荷尔德林疲惫不堪。这时,他已经有些精神问题了。在精神错乱的岁月里,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写作,甚至翻译了两种希腊悲剧。到他三十七岁时,他已经完全失去理智,不能照顾自己,也不能继续写作。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荷尔德林不能说是悲剧,他的诗在当时也很少有人欣赏。席勒甚至认为荷尔德林的诗过于内向和主观。直到19世纪,文学批评家们还把重点放在席勒对霍尔德林诗歌的看法上。但实际上,他的诗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赞美人类的理想,比如友谊、爱情、自由。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简介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作品在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关注,他的作品在他死后近一个世纪才为世人所知。荷尔德林是一个不幸的人,因为爱上雇主的妻子当家庭教师而被自己的感情折磨,几近崩溃。后来他回到家乡,不久因精神错乱而生活不能自理。先简单介绍一下荷尔德林。荷尔德林的肖像荷尔德林于1770年3月20日出生在劳芬的内卡河畔。他的父亲是当地修道院的院长。霍德林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是一名牧师的女儿。她于1774年再婚。荷尔德林曾经在修道院学习,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最喜欢的作家是卢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和同学们写了大量革命诗歌。793年,荷尔德林从神学院毕业,但因为信仰古希腊诸神而无法成为牧师。这时,荷尔德林写了大量的诗歌,发表在席勒的刊物上。荷尔德林于794年去了耶拿,第二年回到尼廷根。796年,荷尔德林成为法兰克福银行家龚塔德的一名教师,并爱上了他雇主的妻子。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798年与龚塔德吵架,离开法兰克福,制造了一场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1801年,荷尔德林再次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美诗。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时,他已经疯了。他的翻译作品于1804年出版。今年,他的朋友辛克莱带他去洪堡的图书馆工作。806年,他住进了图宾根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后来,他住在齐默家里,是个木匠。1826年举行;林的诗发表了。1843年6月7日,荷尔德林去世。从对荷尔德林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尔德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个不幸的人。早在他写作的巅峰时期,他就精神错乱了,让人不禁想起一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狂的。”。


如何理解荷尔德林

《致命运女神》表现了作者荷尔德林对诗歌艺术的痴狂,在他的心中,是个超过了一切,只要诗歌获得了成功,它就能平静安详地进入冥国。
相比这单元其他的几首外国诗歌我更喜欢荷尔德林的《致命运女神》,从他的诗歌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对诗歌艺术执着追求的诗人,他没有对人生表示极度的不满,没有把一切都归结于世人不公平的对待,更没有无病呻吟的叙述自己的痛苦。我看到的是一个心态平和,只求自己的艺术文学造诣更高的诗人。
他也许内心也正为自己坎坷的人生感到无奈,也在为其他人不平等的眼光感到悲伤。所以他诚心的祈祷,希望命运女神能稍稍偏袒眷顾一下自己,希望命运女神保佑自己的诗歌获得成功,即使自己的歌、演奏、琴弦不能陪他一起入土,但只要有诗歌的陪伴他也就满足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诗的作者一样钟爱自己的事业,更有甚者奋斗了一辈子最后才发现自己获得成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得到的,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作者是幸福的,他有能够追随一生并绝不厌倦的诗歌,并且还热爱音乐,我想一个人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能够找到自己热衷且真正适合自己的事业就已经是成功的了,现在作者缺少的应该是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也许正是因为命运对自己的捉弄使他无法找到适合的解决方式,才使他只能向命运女神祈祷,起码在心灵上能获得一丝安慰,在这个方面他又是不幸的。他于1806年精神失常,他并没有因找到心灵的寄托——诗歌而获得幸福的生活,可能他人生的后半段是在别人的嫌弃和冷眼中度过。
一生为艺术献身的人中有很多不幸的例子,梵高切去了自己的右耳,拉斐尔英年早逝,米开朗基罗孤独一生,还有这首诗的作者荷尔德林。艺术给他们的到底是什么?在使他们的名声能够如雷贯耳的同时,为什么没有使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坚强,能像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到底是平凡的人生更幸福,还是获得世人的追捧更幸福。
总之,我对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诗人都很欣赏。


上一篇:二次函数顶点式公式

下一篇:ps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