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是什么?
1、动作韵律:肩部动作丰富、灵活、富有弹性;腕部动作主要是在掌与腕平直的姿态上,以脆韧相间地上提、下压手腕来带动整个手臂的舞动。头要稳,上身端庄,身体多为摆身、推身和靠身的动律。做各种步伐时双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韧,双脚落地扎实,脚下稳重,强调下沉的力量。2、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3、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叉腰为一字叉腰。舞蹈特点蒙古族的表演艺术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有哪些?
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有:1、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2、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3、硬腕双手同时提压腕、双手交替提压腕4、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5、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6、硬肩动作基本与柔肩相同,动作要硬,干脆,节奏分明有棱角。7、常用脚位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大八字步位、弓箭步位、踏步位(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用脚掌踏地)、大踏步位(在踏步位基础上,双腿拉开距离,成为前腿屈膝半蹲,后步绷直的动作)。以及点步位(双脚站八字位,但一脚稍前于另一脚,用脚尖点地)、大点步位(在点步位基础上,两腿拉开距离,后路屈膝微蹲,前腿伸直点地)。
蒙古舞蹈基本动作16个是?
如下:1、基本体态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倾,后背略后靠。仰头,颈部稍后枕。2、手型四指伸直并拢、拇指稍翘自然旁开,五个手指在一个平面内,形成“板手”。3、硬腕双手同时提压腕、双手交替提压腕。4、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动锁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圆形揉动,同时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传导。肩背揉起,肘、腕、手指连续相跟揉起。5、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摆,同时右肩向后摆,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动,同时肩略耸。蒙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一般是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二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姑娘媳妇挥舞头巾跳,小伙子脱去马靴光着脚丫跳,孩子们做着鬼脸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等等,形成了盛大的狂欢场面,把美和对美的追求推向了极致。
蒙古舞肩部动作的要领
蒙古舞肩部动作的要领是主要包括六种:硬肩、柔肩、绕肩、耸肩、甩肩、碎肩。硬肩:双肩前后交替即为硬肩。顾名思义,硬肩,肩部要使劲儿,动作是硬的而不是柔的,动作时要十分的干脆利落。柔肩:柔肩是在硬肩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缓慢而又柔韧的。多体现在女性舞蹈中。绕肩:双绕肩,由前向后、由后向前环绕都可以。耸肩:耸肩是模拟骑马时动作。在马背上肩膀不停耸动。甩肩:甩肩是双肩在非常松弛的状态下,快速、有力有弹性的甩动。碎肩:碎肩也叫碎抖肩,跳舞时腰部挺立,双肩极度放松之后,快速抖动,速度加快。
蒙古族舞蹈中的肩部动作
一、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及文化特征 蒙古族人民生活在辽阔无垠的大草原上,使得他们拥有了豁达爽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为肩部动作风格特点的形成做了铺垫。特色的马背民族源于蒙古族人民对马的独特情怀,从而使得他们在骑马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带动肩部上下运动,所以,在蒙古族舞蹈中常以丰富的肩部动作和马步等其他动作来表现。 硬肩,其具体做法:双脚站小八字位,双手成空心状,拇指叉腰压腕。双肩放松,左肩向前,右肩同时向后,动作速度快,有顿感,连续前后交替。根据速度、节奏等的变化,可分单耸肩和双耸肩,上身也可以随肩而动;柔肩,是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经下弧线上提,双肩前后交替。动作过程中,速度稍慢,柔韧,连贯;双肩,在硬肩的基础上,肩膀快速收回,前后交替,动作短促有力;耸肩,肩膀上下提起、放下,动作过程中可以单肩提起,还可以双肩同时进行。耸肩需要直上直下,提起时发力,而后放松回原位。耸肩也称为笑肩,就像是在人们大笑的时候,两个肩膀不由自主的上下颤动一样。在舞蹈《草原姑娘》中,那连绵起伏的单耸肩不仅表达出她们美丽善良的心境,还表现了她们勇敢坚强、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绕肩,就是肩膀从前向后划立圆,也分单、双两种。在动作中,身体可以随之前合后仰,给人以内在含蓄之美。这个动作常用来表达女子的温柔和男女倾述情怀之意;抖肩,也叫做碎抖肩,是按照硬肩的运动轨迹,肩胛快速的抖动而成。这个动作要求肩部自然放松,用后背的力量使肩连续不断的快抖。如舞蹈《盅碗舞》中的碎抖肩,是这个舞蹈令人叫好的艺术手段之一。 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包含了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展示着动态形象的古拙与质朴。舞蹈源于生活,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之乡的蒙古族人民,把民族情感、民族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到了马的舞蹈形象上,表现在变化多样的肩部动作中。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的表现形态体现了牧民们的审美情趣和潇洒豪迈的性格。牧民的生活方式虽然逐渐的在改变,审美情趣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它的根依然是深邃的草原文化。 二、肩部动作的发展 一部作品的内容不再追求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具体的情节,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去追求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将自己的体验和想象融入到故事的框架中,尽享艺术之美。如女独舞《翔》,演员把内心的情、意、美全部注入到了柔美的双臂和灵巧的双手中,使我随着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旋律,融入到了美好的意境当中。 在舞蹈形式上,不再追求对称、协调统一的古老观念,而是追求多层次,多方位,多元素,不对称,不协调,即过去不曾有的形式美。如女群舞《顶碗舞》和《蒙古人》等都是如此。 在舞蹈动作上,改变了过去一招一式的严格规范,注重动作的夸张性,加大反差的力度,要求对比强烈,追求对立统一。过去蒙古族舞蹈主要以马步动作,肩部动作和手臂动作为主,而今在吸收借鉴现代舞的基础上,注意开拓人体的中间和下肢部位的动作,充分挖掘和利用舞台的空间。舞蹈语汇不再是简单的动作的堆积,而是经过精心地提炼和创新。打破了人们认为固有的模式,在传统动作上,巧妙地结合现代舞蹈动作,给人以新鲜感,时代感。 在舞蹈和舞台布景上不再是认真地模仿生活中的东西,而是抓住最具民族本质的东西尽情发挥。激光技术和影视技巧更巧妙地运用到演出舞台,把真实的表演同梦幻般的舞美效果融为一体。 在舞蹈创作中,人们也很注重服饰的创作,以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综合到舞台效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舞蹈艺术的优势和舞台效果,给人们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更加欣赏舞蹈的艺术魅力。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共同为舞蹈表现服务。 三、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 肩部动作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与腕、手臂、马步等动作相结合,共同组成了柔韧、彪悍、刚强的蒙古族舞蹈。这个马背民族大多数的动作都是以上半身为主,而且动肩的时候比较多,在反映他们生活的舞蹈中上半身特别是肩部动作最为突出。这些舞蹈动作都是他们长期的生活实践,成为一种民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从而产生了蒙古族独有的舞蹈动作之美。 舞蹈过程中肩部动作随身体的运动与手臂、手腕相互配合衍生出了包括柔臂、硬腕和弹拨手等在内的多种上肢动作。从运动生理学来看,肩部位于人体上肢,它连接着颈部、手臂和上肢身体在人体上肢的运动过程中肩部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动作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肩部动作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颇为广泛,对蒙古族舞蹈而言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种类繁多的肩部动作不仅是蒙古族舞蹈中的基础、单一动作,它更多地与其他上肢动作相联系,扩展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与之共同表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风格特点,表达人民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使得舞蹈的表演更加精彩,情感的体现更加强烈。 四、呼吸在肩部动作中的重要作用 蒙古族舞蹈中的呼吸体现着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它和蒙古族舞蹈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交相呼应。在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从地面体态动律的慢吸慢呼入手的,这样比较容易体会呼吸。运用长吸慢呼的方法,在过程中保持气息的平稳均匀,表现出人们置身于辽阔草原的豁达心态和英雄气概。 蒙古族舞蹈中丰富的肩部动作同样蕴含着多样的呼吸——棱角分明的硬肩,在双肩前后交错的一刹那,气息随之快吸快呼,双肩快而有力地交错进行,在行进中与平步配合时,步伐的呼吸与上身动作相呼应。笑肩,气息的运用和硬肩相同,只不过是上下方向的快吸快呼,用来表现草原民族的爽朗乐观的心态。碎抖肩,体现了快吸慢呼的呼吸特点,通过短促的吸气,腰部发力,气息下沉,带动肩部快速的抖动,形成蒙古族特有的舞蹈特色。柔肩,也依同此理,它常常和柔臂动作相结合,优美舒展的动作尽显草原民族柔情的一面。单耸肩、双耸肩,和笑肩动作的方法相似,只是动作重拍不同,笑肩强调重拍向下,耸肩强调重拍向上。在呼吸上,耸肩要求慢吸快呼。 总之,肩部动作既是蒙古族舞蹈的基础,又是蒙古族舞蹈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学习蒙古族舞蹈艺术,必须要重视蒙古族舞蹈动作中的精华——肩部动作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