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蛇的药用
【别名】碎蛇、银蛇、山黄鳝、地鲜、蝎蛇、片蛇、蛇蜥、金星地鳝、无脚蜥、金蛇。【来源】蛇蜥科动物蛇蜥Ophisaurus harti Boulenger 或细脆蛇蜥Ophisaurus gracilis(Gray)的干燥全体。春末、夏初捕捉。【制法】放入瓦缸中用酒醉死,或放在锅内用微火烧死,取出将头朝内,尾朝外,盘成圆盘状,以竹签插住,即时微火炕干。【性味归经】甘、咸,温。【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用于风湿疼痛,头晕目眩,跌打损伤。【用法用量】每次3~5钱,干品研末,开水冲服,亦可泡酒服。【化学成分】含蛋白质等。
请问脆蛇的作用?
【别名】金蛇(《本草拾遗》),地鲜、蝎蛇(《岭表录异》),银蛇(《开宝本草》),金星地鳝(《本草图经》),金星鳝(《圣济总录》),片蛇(《滇略》),蛇蜥、无脚蜥(《动物学大辞典》),碎蛇(《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来源】
为蛇蜥科动物脆蛇蜥的全体。春、秋捕捉,捕得后用酒醉死,或置锅内用微火炕死,然后盘成圈,以竹签插住,再用微火炕干。
云南蛇蜥与上种形状相似,主要特征为吻鳞与单片前额鳞之间有鳞片3枚。同等入药。
【原形态】外形似蛇,全长约40厘米,长者可达60厘米以上。全身被覆瓦状鳞片;体两侧自颈部至肛门间各有1纵沟。四肢退化,仅有肢带残迹。头部背面覆有大形鳞片,颊上鳞大小相似;吻端钝,吻鳞与单片的前额鳞之间有鳞片2枚;眼小,形长,有能动的眼睑,耳孔小,几与鼻孔等大。背鳞14~16行,中央的8~10行具棱,相连成明显的纵直棱延至尾部;腹鳞10行,光滑;尾极长,约为体长的2倍;尾易断,断后能再生。尾部腹面的鳞具棱。雌性背面正中10余行一般为棕色,头部色深,体尾两侧为紫色,愈向外色愈浅,直达尾端;腹面色浅。雄性及幼体或有黑色斑点,或有蓝色横斑。
【生境分布】生活于竹林和草丛中,多穴居,冬季多筑巢冬眠;以蜗牛、蚯蚓等为食。8~9月间产卵。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等地。产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脆蛇多已盘成圈状,直径约6~10厘米。蛇的背面棕黄色或缉褐色,有光泽;鳞片不太明显。具有方格形的网纹,并有黑色横纹:腹面黄白色,带有篾片夹持时遗留下的痕迹,腹侧面各有1条凹沟。头部呈三角形,尾部细尖,或短促。体轻、干脆、气微腥。大者身短粗壮,色泽较深:小者瘦长,尾部尖,背面色泽较淡。以条匀、无碎断、气腥不臭、有光泽者为佳。
【炮制】去头,切段,焙干用。
【性味】
咸,平。
①《本草拾遗》:味咸,半。
②《开宝本草》: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辛咸,有小毒。
【归经】《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
散瘀,祛风,消肿,解毒。治跌损折伤,大麻风,痈疽肿毒。
①《开宝本草》:解生金毒。人中金药毒者,取金蛇四寸,炙令黄,煮汁饮,频服之,以瘥为度。银蛇解银药毒。
②《本草图经》;能解众毒,止泻泄及邪热。
③《纲目》:疗久痢。
④《滇略》:治恶疽,腰以上用首,腰以下用尾;又治大麻风及痢。
⑤《滇黔记游》:接断骨。
⑥《纲目拾遗》:肉熬膏,箍痈疽,去风疠。其骨醋磨,围肿毒。
⑦《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关节痛,神经痛,恶疮肿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浸酒或入散剂。外用:熬膏涂。
【注意】《四川中药志》:无风湿瘀血凝滞及孕妇忌用。
【附方】
①治跌伤、骨折:脆蛇、乳香、没药、自然铜。研末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大麻风:脆蛇、干蟾蜍、全蝎、苦参、苍耳草、萆薢。泡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久痢:金星鳝(醋炙)、白矾、铅丹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米饮调下,食前。(《圣济总录》金星鳝散)
这是什么蛇?
你的图片放大中国小头蛇(拉丁名Oligodon chinensis),俗称秤杆蛇,游蛇科小头蛇属,无毒,体长约半米,山区和平原均有分布,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区。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文学名中国小头蛇拉丁学名Oligodon chinensis别 称秤杆蛇
这是什么蛇?
玉米锦蛇,,,玉米锦蛇(学名:Pantherophis guttatus),是游蛇科,锦蛇属肉食类动物,有2亚种。体长80~120厘米,颜色很多,通常都是红色的而且伴有橙色的鞍形标记,拥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变化,从荧光橙到灰色、灰褐色、土黄色、紫色都有。因身上有镶黑边的红或红褐色斑纹,腹部有浓淡相间的方格状斑纹,所以又叫做“玉米蛇”。玉米锦蛇,,栖息于干燥林地,沼泽,农田等地。独居生活,黄昏及夜间觅食活动。温顺无毒,寿命可达20多年,是具有观赏性的宠物蛇。玉米锦蛇保护等级为无危。(概述图参考资料)别称:红鼠蛇,玉米蛇,粟米蛇。
脆蛇蜥的生活习性
脆蛇蜥在四川西南部多见于海拔800~1 500mm的山区,常栖于土质疏松、湿度不大的农耕地及其附近。平时潜伏于洞穴内或松软土中,多于晴天外出活动,觅食蚯蚓及昆虫。
脆蛇蜥-人工饲养
人工饲养下,观察到五龄以上才开始交配产卵,交配时间为5月中旬到6月中旬。7-9月产卵4-14枚于枯叶堆下浅洼中,卵乳白色,彼此粘连或分散,雌蜥有不定期盘卷卵堆上的习性;若将卵移开,雌蜥会以头将移开的卵用头顶回“巢”中。当气温在17°-18℃,约30-40天可孵出仔蜥,全长30-40mm。
脆蛇蜥有哪些特征?
有鳞目蛇蜥科,尾长约占全长的3/5,四肢退化,外形似蛇,但在体内仍残留有肢带骨,且背、腹鳞片均为长方形,并有活动的眼睑,这些特征与蛇不同。体侧各有1条浅纵沟。背鳞14~16行具棱。背部棕色,腹面稍浅,略有金属光泽。雄性背面具长度不等的翡翠色横斑。尾易断,能再生。每次产卵5枚,雌性盘伏于卵上孵化,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和台湾。脆蛇蜥别名“脆蛇”、“地鳝”。生活在山区潮湿的竹林、草丛和岩石缝隙间,多属穴居,行动似蛇。以蜗牛、蛤蝓、蚯蚓和昆虫的幼虫为食。晒干可供药用,治疗跌打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