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全诗
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开头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_,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本人所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还说当一个男子喜欢一个女孩以后,其他的女孩在他眼里,就一文不值了,这句话能够和很多人达到共识。现实社会生活中不乏其例。有一男子偶遇一女子,一见钟情,一见销魂,不忍离去,用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女子,只见她清丽白腻的脸庞,双颊晕红,乌发如漆;身材高挑,体态轻盈,言行举止端庄娴雅,气质非凡;一笑一颦之间流露出一种说不出的风韵。后来他们相识相知了,彼此还谈得投机,由于女子长相出众,为人谦和,对人真诚,热心快肠,做事认真谨慎。那男子不知好喜欢她,尽管是穷书生,但能用一颗炙热的心对她,呵护她。她也觉得那男子是真心对她,痴情地爱她,就接受他。谁知又有个女子以为这个男子有钱的,经常给男子打电话,发QQ短信挑逗他,甚至还说他喜欢的那个女子的坏话。千方百计的勾引他。可那男子却不屑一顾,看她经常不停的骚扰他,男子用QQ发了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给那女子QQ上,让她去领会。明确表明男子根本不会理睬她,她不能和他眼前的女友比,再者就是有再美貌的女子,他也不会去看一眼。男子对他心仪的女友经常表白自己的心思,并常用这两句来向她盟誓。不仅如此,那男子隔三差五就和女友幽会。从这些交往的情形看,他们的感情是笃深的。那男子绝对是心无旁骛,忠贞不渝的。这岂不又是“难为水”、“不是云”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心无杂念,表示他对再美的女人绝无眷恋之心了。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没有那个女人能超过他的妻子的美。世上有美于他妻子的女人很多,但在他的心目中,唯有妻子最美。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妻子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这也是有涵养的古人一贯的做派。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对妻子怀念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诗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来源:中学教育·中旬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全诗
首先,我们来看看原文:离思五首·其四元稹〔唐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然后,我们来看看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难为:这里指“不足为观”“不值得一观”的意思。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如果只看文章的话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我们就得结合文章当时的创作背景来解读: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既然说到这了,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评析一下这篇文章: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最后,关于作者元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里呢我就简单再介绍一下吧: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正确的诗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出处: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一组悼亡绝句《离思五首》其四。原文节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组诗。《离思五首》的前三首诗:1、《离思五首》(其一)唐代:元稹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译文:爱在早晨的镜子里欣赏残妆,钗环插满在发丝丛中。不一会儿初升的太阳照在抹了胭脂的脸颊上,仿佛一朵红花苏醒绽放又仿佛要化开了一般。2、《离思五首》(其二)唐代:元稹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译文:山泉绕着街道缓缓流去,万树桃花掩映着小楼。我在楼上悠闲地翻看道教书籍慵懒着没有起身,隔着水晶帘看你在妆台前梳头。3、《离思五首》(其三)唐代:元稹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译文:著压的红罗总是追逐时髦新颖的花样,绣着秦吉了花纹的纱布染着酒曲一样的嫩色。你说不要首先嫌布料的材质太薄弱,稍微有些经纬稀疏的帛才是最宜人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下一句是:右肩身披彼岸花,此生命里再无她。这句话是描写爱情的。意思是绝望的爱情,生命里再也没有那个爱着的人。其他关于爱情的古诗: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一、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二、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组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全诗解释
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注释:1、曾经: 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2、难为: 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3、除却: 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4、取次: 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5、花丛: 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6、半缘: 此指“一半是因为……”。7、修道: 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8、君: 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赏析: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全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其四中的诗句。《离思》其四全诗如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的字面意思: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全诗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难为水”、“不是云”,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此句出自于唐代诗人元稹的诗作《离思五首·其四》,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这首诗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翻译成白话文如下: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扩展资料《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是《离思五首》的第四首诗。这首诗并未直接写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间至美的形象 “水”、“云”、“花”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诗人用一往情深的笔触,真挚热烈的情怀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与怀念之情。全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缅怀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785-805)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穆宗长庆(821-824)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参考资料: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百度百科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是两首诗的句子.
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唐·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可译为
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
赏析:古人常说“别易会难”,这首诗却说“别亦难”,说法不同,意思却更进一步。上句说“别亦难”,是写出了分别时的难分难舍的心情。下句是上句的衬托,百花凋谢,正说明催生百花的东风已经无力,也说明春天将尽。在这种环境中遇到离别之苦,就更使人感到难堪了。这两句一波三折,层层深入,因此清人冯班云:“妙在首联”(《瀛奎律髓汇评》)。黄叔灿还特别指出:“首句七字屈曲,唯其相见难,故别更难”(《唐诗笺注》)。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诗的意思是: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出处:唐·元稹《离思·其四》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诗歌赏析诗的前二句写夫妻间爱情之深。“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确,见到沧海之后还能看得上别处的水吗?“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暗用典故。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与巫山云相比,别处的云自然黯然失色,便不像云了。此二句在说二人爱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其深广是无与伦比的,亦是不可以他物替代的。以大自然广博伟岸的自然现象来暗比夫妻间的爱情,出语豪壮,表现出夫妻间爱之永恒。因为以“难为水”、“不是云”的爱情,使诗人身处“花丛”却见花平平,故此诗人吟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第四句总括上三句,道出自己“懒回顾”之因。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尊佛奉道”。而言“半缘修道半缘君”可见修道只不过是元稹失却爱妻的一种寄托。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全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出自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1、诗句原文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2、诗句出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于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说的是:如果你亲眼见识过沧海的宽大无比,那么再看其他地方的水时,那就称不上是什么“水”了;如果当你着见过巫山的云海,再看别的地方的云海时,那就称不上是什么“云”了。3、创作背景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爱情的专一。4、使用场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被后人经常用来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态度,和恋人之间的那种非你莫属、非你不可,非你不嫁的决心。可以说在这首诗中,诗人从内心表达了对已故爱人的思念之情的真情流露,让人读起来,发人深思,感人至深。特别是“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的比喻,把高尚纯洁的爱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出自:唐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原诗: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释义: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扩展资料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
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无相思寄巫山是什么意思
“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无相思寄巫山”。意思是说终究会有一个我不那么爱的人,来代替我深爱的你的位置。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幸福,无奈的是我爱的人不爱我,幸福的是我也能够被爱。这句话是根据元稹《离思五首》改编而成,原文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自己满眼都是这个女子。而“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无相思寄巫山”,却和原诗句有着不同的释义。这句话也是许多人的感情写照。我们总是习惯追求更好的,而不是更适合自己的。大家容易被优秀的人吸引,喜欢他的帅气面庞/天使容颜,多才多艺,做事足够成熟,能力足够强。很少真的有人能够正视自己,而是会把自己高看一等。有的女性朋友喜欢去仰视,而不是平视自己身边的男生。她觉得自己就应该找个高富帅,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对于苦苦追求自己的普通男孩视若无睹,而对都不正眼看自己的男生却满是崇拜,甚至于投欢送抱。而后当被打击的遍体鳞伤,想着重新去找那个暖心男孩,却才发现对方已经离开了自己。当然并不是女生会这样,有的男生也是。一个普通,满眼都是自己的女生他毫不在意,觉得很土很无趣,甚至是LOW。却喜欢那些扭来扭去,暴走与酒吧歌厅的“时尚女孩”。把自己弄得很卑微,却被告知“不合适”。之前参加百度嘉年华,笔者有幸和几位知名情感博主坐在一桌。在说到结婚率下降这个话题的时候,有位女士总结的很到位“这个社会是物质的,而人是有物欲的,物质的刺激会增强物欲的感受”。
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无相思寄巫山!这句话怎么理解?
终有弱水替沧海,再把相思寄巫山。终有弱水替沧海:弱水不敌沧海,也就是说,总会有一个我不那么爱的人,来代替我深爱的你。再把相思寄巫山:原文是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的意思是,除了你以外的人我都不看在眼里,到那时候我也可以再默默诉说我对你的思念。这句话的由来是因为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叫元稹 他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 ,大致可白话的理解为你曾有过一个十分满意的对象 ,你俩分手之后你再找其他的人都没有曾经和他在一起的那种感觉了 。这就是把他比为沧海 把其他人比做水 而后来有人就用你说的这句话来回复元稹的这首诗 意思是最终会有一个人代替曾经在你心里不可替代的沧海的。相关内容分析:这是一句网络流行语,根据诗人元稹写的《离思五首·其四》改编而来。原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译文: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孟子·尽心上》,意译: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足为顾了。后人引用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百度百科解释链接网页链接文中句句体现出作者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曾经沧海难为水”可以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全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人用以表达对生命里最美好事物的怀念及表示对后来事物的黯然失色感。常表示事业下滑或后续感情生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