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日本观

时间:2024-06-24 21:12:28编辑:小松

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

日本人是很友好地看待中国人,日本人对中国的文化和美食透露出非同一般的兴趣。日本国(日语:にほんこく;英语:Japan),简称“日本”,位于东亚的岛屿国家,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大和族,通用日语,总人口约1.26亿。日本三大都市圈是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岸的岛国。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与中国、朝鲜、韩国等国相望。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台风。地形地貌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大多数山为火山。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其中面积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292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26位。

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

日本和中国现在是亚洲比较强大的两个国家,自然双方的文化会进行交流,而日本人对于中国人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日本人看来,中国人其实是相对素质较低的,而且喜欢大声喊话,是比较吵的一类人群,但是这类人群也是比较肯吃苦的。总来来说,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印象更多的是负面的。因为抗日战争的原因,中国人尤其是老一代的人对于日本的情感更多是仇恨的,这在老一辈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一辈的人喜欢看抗日战争的电视剧。相对来说,如今的年轻人因为受到日本文化潮流的影响,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其实是没有老一辈那样反感,甚至是会积极主动去与日本人交流与沟通,或者是主动去学习关于日本文化的知识。但是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友好了,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口数量比较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素质水平,所以很多中国人去到日本旅游的时候,给当地的日本人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从而产生不好的印象,其中中立或者是反感的态度其实算是主流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日本人对于中国文化是比较感兴趣的,主动来到中国,从而对于中国的印象也是比较好的。因为日本人和中国人礼仪之间的差别,必定会在此基础上发生冲突,但是这是正常的现象,中国人在日本民间的印象应该要靠我们这一代人去改变,要让日本人不单单是在国内对我们有一定的认识,更是要让他们能够来到中国,见识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也只有这样,为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才会变得更加好。

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26年)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等国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为镇压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而进入中国所引发的战争。但实际上由于慈禧在6月21日时对11国宣战以及之前义和团和清军一直围攻围困使馆区,导致这场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痛恨日本的是小日本入侵我国达数十年之久,从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紧接着侵华日军妄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再到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也就是1945年9月2日上午,中华人民一直深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害,国家人民颠沛流离,死伤无数。

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

您好,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因个人和历史背景而异。一些中国人对日本人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发达的国家,也欣赏日本文化、电影、动漫等。另一些中国人则对日本人持有负面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深刻伤痛。这些人可能会抵制日本货,抵制日本文化,或者对日本人有偏见和敌意。总体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吧。【摘要】
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提问】
您好,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因个人和历史背景而异。一些中国人对日本人持有积极的态度,认为日本是一个现代化、发达的国家,也欣赏日本文化、电影、动漫等。另一些中国人则对日本人持有负面的态度,主要是由于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所造成的深刻伤痛。这些人可能会抵制日本货,抵制日本文化,或者对日本人有偏见和敌意。总体来说,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吧。【回答】


中国人怎么看待日本人?

中国人怎么看待日本人? 1.一看见日本两个字就爆炸,就能数出日本人的无数罪状,骂得特别敞亮,不管你说的是日本的什么,不管你多客观。一般这些人一辈子都不会想去日本。 2.在讨厌日本的前提下,对部分事情心服口服或者心服口不服。这种一般是去过一次日本,对日本了解了一点。但是最多的正面评价也就是干净整洁,其他的还是以变态恶心、历史罪人,畜生为主。 3.年轻人,能平静的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对外国的事物接受度高,善于以平常心和理性的态度看待日本。一般去过数次日本并且还想去。这些人看待日本人更客观并且愿意尝试交往。但是往往被第1类人说成第4类人,一言不合就被声讨。 4.盲目崇拜的精日。这个就是比较病态的,不管日本好的坏的都一股脑接受,甚至降低中国身价。比如去南京穿日本军装的那几位疯人。但是这种人真的太少了,反正我一个不认识。 5.在日本留学工作时间长,深入了解到日本压力的人。这类人其实都已经融入了,看待的就是日本同学同事的为人,更加具体化,所以不太会给整个民族贴标签。你要问我当今中国人该如何看待?我当然推荐第3种,就是要平常心去了解去看待。就算人家是敌人,也需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看NHK的纪录片就知道了,日本人研究中国都研究成那样了,我们还处于看见日本两字就开骂的水平呢。每个国家的人都是独立的,非要给国民贴统一标签是很难的。日本又是一个很复杂的民族,40-50岁的经历过泡沫时代的和20岁宽松世代的人的想法做法肯定不一样的。所以这些都需要去接触去了解。当然了,你也可以不去了解,但是没必要一上来就开骂。你不想了解还不让别人去了解吗?日本人里也有对中国充满歉意的好人,也会混在中国人圈子里喝酒聊天,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群人。有些来日本做生意的中国人也是,跑来就抱着批判和报仇雪恨的心态。你都要跟人家做生意要赚钱了,就不能稍微的把宏大的爱国心先搁置一下吗。我举个例子,我是做陶瓷的,有很多中国的企业或者陶艺家喜欢来日本作坊参观。京都、有田、九谷,带了好多人去了。日本都是敞开大门欢迎大家来交流。但是好多人来了之后指指点点失礼不说,张口一个小日本,闭口一个鬼子。有些企业里有听得懂这些话的日本人的呀。那人家能高兴得起来吗。现在很多作坊都明确表示要参观必须看合作意向才让来。搞成这样这是图的啥?所以我觉得对待日本不要那么激进,就稍微的心平气和一点,听听别人说完不可以吗。

日本人喜欢中国文化吗

一般日本人都很喜欢中国文化。因为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的日本,无论是文字、思想还是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等,从各个方面都能找到中国的影子。中国菜也很流行,中国餐馆的数量仅在东京就占餐饮业总数的40%以上,中国的食品和调味品等在超级市场更为普遍。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功夫也很受欢迎,电影《少林足球》曾在日本引起轰动,DVD销售量长期高居榜首。《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中国的历史文学书相当受欢迎,在大学第二外语中,中文是最受欢迎的。为普通大众开办的电视或广播的中文会话教室,观众或听众都非常多。目前在日本,中文教育仅次于英文。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主要影响:1、中国汉字的传入和日本文字的发展 日本名族和世界上其他名族一样,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口头语言,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却是在中国的汉字逐渐传入日本以后才逐渐产生的。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是全面学习和引进汉字,并且根据日本原有的语言对它滴化和再创造的过程。汉字传入日本後,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 日本虽然没有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字,但是通过对汉字从功能到形态上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其变成了自己的文字,这表明了日本人不仅善于模仿外来文化,还会在其吸收和融合的过程中进行加工和改造。2、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具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在日本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之前。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据《古世纪》记载,百济的阿直歧,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论语》和《千字集》等儒学典籍并且在日本传授儒家学说。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革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但是日本人对于中国儒家思想的吸收也是又选择性的,他们在学习和吸收儒学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日本的儒学。在日本“仁”被彻底排斥在日本的伦理体系之外;在中国儒学中“忠”是有条件的,而在日本,对主君的“忠”则是对天皇无条件的遵从。日本化了的儒学,做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日本民族和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这种影响作用不可避免地延续到日本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直至明治维新,日本政府开始接受与儒家文化特点相异的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时起,儒家文化便注定开始了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所不同的特殊地位,并开始发挥其在日本近代历史中更加独特的作用。 3、佛教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随着佛教的传入才在日本生根发芽。鉴证和尚和他的弟子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为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佛教最早是在公元六世纪经由中国传到日本。最初,佛教仅是苏我氏等贵族的信仰,在大化改行前成为了朝廷公认的信仰。我们从《古事记》和《万叶集》的诗歌所描写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情趣的乐观态度以及对死亡的悲悯心理,就可以发现这种强烈的入世要求和文化心理同佛教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佛教才渐渐在日本传播开来。在不断向中国吸收佛教思想的同时,佛教也不断在日本本土化。日本佛教本土化的标志是净土宗和禅宗的兴旺发达及世俗化的趋势。

徐复观的个人作品

《政治与学术之间》、《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三卷)、《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集续编》等。参考文献:颜炳罡著:《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1版。李维武编:《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黄克剑主编:《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徐复观集》,黄克剑、林少敏编,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徐复观在抗战时期曾师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国,必须先救学术”的思想,从此下决心去政从学。其为学不喜形而上学的哲学,以为探讨中国文化不能离开具体平实的现实世界,着重于历史时空中展现的具体世界。徐复观在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主张要在中国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衔接的内容,力图揭示历史上个人主义与专制政体、道德与政治的对立和冲突。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认为儒家思想在长期专制压迫下必然会歪曲和变形,说明专制政体压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发展,却不能说儒学就是专制的“护符”。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其主干,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就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种不同于宗教恐怖绝望意识的“忧患意识”概念,认为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他看来,人类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德、艺术、科学中,中国文化在源远流长的道德精神和艺术精神方面体现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正是西方文化所缺乏的,也正是现代人类所亟须的,应该发掘、弘扬开来,这样人类社会才更美好。这就形成了他的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和中国文化观,使他对于中国思想文化问题做出了富有开拓性的研究,如他与唐君毅、牟宗三、张君劢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统阐述他们的中西文化观,《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驳斥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论。又出版《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公孙龙子讲疏》等书,探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汉思想史》 (上、中、下)对西汉思想史进行缜密研究。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是保护、守护民族文化的根基。徐复观通过对中国传统作深入分析,有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历朝历代一直贯穿着体现人文精神的圣人之道,或曰理,与表现为无限制的君主专制的势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中国历史的死结”。虽然士大夫始终坚持道尊于势,但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社会的严酷事实却是势远远强于道,知识分子在这种道与势的紧张冲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负和奴才性格,变成君主专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终目的是要论证只有引进民主与科学,才能解开中国历史的死结。此外,他还特别重视从传统深处发掘其内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国固有的人文精神转化为民主科学。 1. “我常常想,自己的头脑好比是一把刀;西方哲人的著作好比是一块砥石。我们是要拿在西方的砥石上磨快了的刀来分解我国思想史的材料,顺著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系统;但并不要搭上西方的某种哲学的架子来安排我们的材料。”徐复观主张通过读西方哲学的著作以训练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以增强我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料的解析能力,并顺着材料中的条理来构成中国哲学思想的系统。他坚决反对那种假借西方哲学的架子以自重的做法。2. 学术方法是出自治学历程中所蓄积的经验的反省方法的效果与治学的功力成正比。徐复观的治学方法:知人论世(注意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中探索思想发展演进之迹(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静止的观点看待思想史);以归纳方法从全书中抽出结论;以抽象方法从结论中抽出若干基本概念,以这些基本概念去分析材料。3. 治学的态度比治学的方法更重要。“决定如何处理材料的是方法;但决定运用方法的则是研究者的态度”。“因为求知的最基本要求,首先是要对研究对象,作客观的认定;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应随着对象的转折而转折,以穷究其自身所含的构造。就研究思想史来说,首先是要很客观的承认此一思想;并当着手研究之际,是要先顺着前人的思想去思想;随着前人思想之展开而展开;才能真正评判,才能与前人思想的本身相应。否则仅能算是一种猜度。”4. 实事求是、多多反省。“即是自己在某一时期,觉得是从‘实事’上求得了‘是’;假定随时日之经过而学问有了进步,或有了新材料的发现,便会不一定再觉其为‘是’的。在此情形下,有反省力的人,便由对自己过去的某种结论的否定而前进了;固执己见,而自矜为‘莫作调人’的人,便会花费宝贵的岁月,为自己过去的错误做辩护的工作,这是非常可惜的。”知人论世他认为思想史的研究就是把古人的思想向今人和后人作一种解释的工作,古人的思想必与古人的品格、个性、家事、时代遭遇等有着密切关系,将这些关系考证清楚,做到知人论世是解释工作的第一步。思想发展演进他认为不仅思想内容是由发展演进而来,而且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也是由发展演进而来。因而“只有能把握到这种发展和演变,才能尽到思想史之所谓“史”的责任,才能为每种思想作出公正正确地定位”。 作为现代新儒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以独特见解治中国思想史,在学术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徐复观先生不肯研究纯哲学,嫌它太空,也不愿意单纯考据,觉得那样太死板,因此,他选择了中国思想史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徐先生早年在湖北省立第一师范上学,曾受到黄侃等国学大师的严格训练,在中国文史哲方面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使他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实实在在的考据。他留学日本时,深受河上肇的影响,通过日译西方著作,学习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中西文化的结合,形成了高居其上的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方式使他在研究中国思想史中颇多创见。化腐朽为神奇。一般的资料,在新的思维方式下,立刻焕发出万丈光芒。儒家的礼教被许多人认为是吃人的礼教,道家的道论被称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在徐先生的眼里,儒家的礼教成为道德主体,道家的道论成为艺术主体,而反观西方文化,则是政治主体和知性主体。东西本来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怎么可以用西方的政治主体和知性主体来评价道德主体和艺术主体呢?当代新儒家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要跟疑古派的破坏文化的行为作斗争,由于一些新儒家只能呼吁,不能在考据方面与疑古派对抗。徐复观先生在黄侃指导下,受到严格训练,有考据功底,对疑古派来说,是一颗克星。在《两汉思想史》中,考据和分析,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被称为他的代表作,学生视为经典。哲学理论太虚,历史考据太实,徐复观挑选哲学与历史结合的不虚不实的思想史作为自己专攻的对象,果然取得象《两汉思想史》那样的丰硕成果。《中国艺术精神》也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道与艺术精神徐复观于1965年8月18日写完《中国艺术精神·自叙》 ,标明他对于中国艺术思想的开创性研究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成果。翟志成说:“徐先生在治思想史上筚路蓝缕之功,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守故,也是创新。他的《中国艺术精神》和《两汉思想史》,已成为任何有志治中国思想史的人必读的经典。”这两本被称为“经典”的书,当然是徐复观先生的代表作。徐先生翻阅了一些西方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论书籍,也阅读和抄录了关于中国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如《美术丛书》及其它画史、画论、诗文集、画册之类。光中国画册(集)就有三十种以上,其中《故宫名画三百种》则是难得的一种。经过七年的研究,“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自叙》)徐先生说:“由庄子所说的学道的工夫,与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所用的工夫的相同,以证明学道的内容,与一个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全无二致。“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地作;则庄子则由此而成就艺术地人生。(《中国艺术精神》第49页)庄子所期望的真人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许多人讲美学、论艺术,都是推崇西方某些美学家,似乎中国根本就没有美学,也就没有艺术家。徐先生的研究认为,近现代西方学者论美学,与中国两千年前的庄子所谓道,可以相当。不能说中国不高明吧!与政治保持距离的学术徐复观先生早年从事政治活动多年,曾担任国民党军事指挥部任上校参谋、国民党军委高参等职。1946年复员,1949年到台湾。1960年,雷震请胡适与徐复观组织反对党,后来,雷震被监禁十年。徐复观虽然没有答应此事,但也说明他并非不问政治的学者。在蒋介石七十寿诞时,徐氏写了《我所了解的蒋总统》,刊在《自由中国》上,印了11版,颇有影响。他由于政治原因而被迫退休,在台湾失业,只好到香港,寓居九龙,卖文为生。从徐复观自己在《忆往事》中的说法,也说明他并非不关心政治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粹学者。他说:“我所处的时代,也压迫我的良心不能不写些政论性的文章。”这个良心就是政治良心,这些政论性文章正是针对现实政治的。他说:“有的杂文,却是在拿起笔时,忘记了自己身家吉凶祸福的情形之下写出来的。”这并非危言耸听。他的杂文,抨击政界要人是很激烈的,也是投枪和匕首,危险性比鲁迅时代更大些。徐复观如此关心政治,学术与政治联系如此密切,为什么却反复提倡学术必须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呢?原来,我们对“距离”有不同的理解,才有这种误会。徐复观自称:“在民国29年(1940)以前,我的思想,受马、恩的影响比较大,到了29年以后,我虽然放弃了马、恩的一套,但对民主政治并无了解,并无信心。到了38年(1949),我才摸到民主政治上面,成为我后半生政治思想的立足点。(《忆往事》第174页)。徐先生1937年在日本读了很多日译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名著,其中也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兴趣颇大,深受影响。后来,由于共产党内部矛盾的揭露,错误路线的破坏,再加上国民党的宣传,他开始动摇,动摇于国、共两党之间,虽然身任国民党上校参谋、少将参谋,从思想意识上,仍然走的是“中的政治路线”。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国民党上上下下都在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上下各方互相埋怨是很自然的事。蒋介石认为党风不正,脱离人民,所以到台湾后,承认过去“已彻底失败”,今后要从新造党,“彻底改正作风与领导方式,以改造革命风气”,清除那些不合格者。同时也从共产党那里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夺取革命的胜利。而一些学者总结教训,他们不约而同的有一个新趋向,即是“认定只有民主政治,才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忆往事》)上面要统一集中,下面要民主自由。徐复观赴台后办了《民主政治》杂志,并发表文章,宣传民主政治,抨击专制政治。后来,这些文章汇集成《学术与政治间(甲、乙)集》。他认为在这步工作中,应首先细读全书,在训诂、校勘、版本等问题弄清楚的前提下,加以条理,加以分析,加以摘抄,加以前后贯通,左右比较,得出可信的结论。这一步工作可以说是从局部到全体。

上一篇:创意云

下一篇:x-战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