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新简介历史上曹操的谋士华歆是怎么死的?
华信在三国简介华歆,名玉子,高唐平原人。汉末名儒与三国时期的魏国。汉高祖养孝廉的时候做过医生,后来因病当官。何进被征为商。官渡之战,曹操“代皇帝”,被任命为议事官,参与空军事务司,成为尚书,改由于迅为尚书。曹操征服孙权,称他为“辛弃疾”。后来,他成了一名古代学者。曹丕即位后,拜郭襄,使其乐。新斯图尔特之后。魏明帝即位,被提升为博平侯。典当与尊重。中国新历史年表公元188年五月,冀州刺史王奋欲废陵,立太子于合淝,请华歆商议。华歆认为王奋很难成大事,所以拒绝了王奋。后来,王芬自杀了。华歆视小莲为郎中;因病去公职。公元189年,华歆被任命为商人。公元190年,董卓迁都。华歆请了令,然后因病从蓝田去了南阳。南阳,袁术,于是收留了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拒绝了。华歆辞掉袁术,东去徐州,被任命为张裕太守。辛清正廉洁,公正高效,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96年,刘友病死。刘友老干部要重点关注华新。华新拒绝了,因为他是公务员。公元199年,孙策欲取张羽,派人劝说华歆。知道打不过孙策,华歆就倒了。把孙策华歆当贵客。孙策死后。公元200年,曹操命令华歆返回朝鲜。孙权打算把华歆留在江南。华歆说:“将军不仅要服从田字的命令,还要和曹操交朋友。”孙遂派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欣送行,并献上数百枚金币。华鑫收了礼金,走之前一一归还。同年,曹操任命华歆为论辩兼空军司。公元204年,华歆奉曹操之命,收集皇后玺,杀死二皇子。217年六月,华歆被任命为古学士。公元220年2月,任相国华新被命名为福地。华歆是个清官,大部分俸禄都用来供养亲友旧事,安置奴隶。同年,华歆成为司徒。公元223年,华歆推荐了关宁。曹丕招募了关宁,但关宁拒绝了。公元226年十二月,华歆被任命为邱,希望让位于。如果曹睿拒绝,他宁愿做光禄博士,也不愿做关宁博士。公元230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华歆写道:“出兵浪费人力物力,害民无益于国。另外,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毛、始皇帝先后东征,不利。”他还建议:“先注意治理,以征服为善后。”下大雨的时候,曹真很难出兵。告诉曹把甄带回李。公元231年12月,华歆病死。两对历史面孔华歆年轻的时候叫小莲。东汉皇帝恒厌倦了做官,就跟着曹操到台湾省做官。曹操、曹丕、曹撒三世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华歆是汉魏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作为汉代大臣之一,华歆参与了汉魏禅的重要政治活动。有一部传统京剧《白逼宫》,说的是曹操当皇帝,汉武帝刘协住深宫,皇位不保。作为一个戏剧人物,华歆还出演了京剧《血书》。剧中汉献帝刘协皇帝,白胡子,一身素衣,手握玉玺,充满了亡国之痛,唱得痛苦不堪;金冠玉带的邱华新,身材高大,挥舞着宝剑,像个奸臣一样把皇帝逼得团团转。历代对华歆的伦理观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他是帮助别人犯罪的汉奸。事实上,华歆的“逼宫禅定”只停留在戏曲和小说中,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华歆谤魏,下诏威逼投降。”显然,华新的舞台形象是从小说中加工出来的。笔记本《神台》也用他的故事证明了华歆的道德和庸俗:“关宁和华歆在园子里锄菜,园子里有一块金子。”锄头如瓦石,中国抓了又扔。我也尝到了同桌读书的滋味。有些人从玄奘门进来,宁愿照常读书,也不愿浪费书籍。我宁愿换个座位,分开坐,说“我儿子不是我朋友。”关宁看不起华歆对荣誉的贪婪,以证明华歆的正直不如关宁。在官方记录中,华歆是相当有名的。《狄咸让位》记载:盛唐时,华歆“议而平等,不毁于言”;当了张裕的巡抚,他“清静而不闷,百官感爱。”还特别谈到:曹丕接汉禅时,华歆并不傲慢,而是忧心忡忡。曹丕很不满意,问《三国演义》:“我应天道禅,文武百官皆升官。”大家都开心,华欣却对你不开心。为什么?陈群回答说:“我和华歆都是汉朝的老臣。如果我们和别人一样快乐自满,可能还是会引起你的仇恨。”曹丕听了,打消了他的疑虑。王诜的舒威表示,华鑫“在本质和行为上都很谨慎”。《世说新语》年,陈寿还称赞华歆“纯洁、贤惠、淳朴”。裴松之称赞华歆的“德与智”,评价他的“忠与仁”。史书中特别提到华歆“穷,鲁助亲友,家无石头。“其实占据第三位置的华新,家庭生活很简单。华歆活捉傅皇后的故事,可以在《三国志华歆传》中找到。从汉献帝的角度来看,华歆是一个断袖的暴徒。在曹操看来,华歆敢于顶住压力,直奔龙潭。从现在来看,专制制度下的宫廷斗争从来都是血腥的,只是服从命令而已。没有罪恶和忠诚。华新戏曲和小说中的奸臣形象与“汉正帝”和“尊刘抑曹”的传统历史观念有关。
[create_time]2023-06-16 17:56:27[/create_time]2023-07-01 17:56:2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5[view_count]
华歆简介 历史上曹操手下谋士华歆怎么死的?
三国华歆简介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华歆历史年表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欲废灵帝、立合肥侯,邀华歆共议废立。华歆认为王芬难成大事,遂拒绝王芬。事后王芬事败自杀。华歆举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华歆被任为尚书郎。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迁都。华歆求为下令,后因病从蓝田到南阳。袁术在南阳,遂收留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不从。华歆辞袁术,东至徐州,任豫章太守。华歆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刘繇病卒。刘繇旧部欲奉华歆为主。华歆鉴于自己身为人臣,遂拒绝。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孙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劝降华歆。华歆自知无力与孙策战,遂降。孙策以上宾礼待华歆。后孙策死。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曹操假天子之命征华歆回朝。孙权意图将华歆留在江南。华歆道:“将军当奉天子之命,同时可与曹操结好。”孙权遂遣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歆送行,共赠送数百金。华歆收下礼金,临行前将所收之礼一一奉还。同年,曹操封华歆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公元204年(建安十九年)华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并鸠杀二皇子。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六月,华歆任御史大夫。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二月,华歆任相国,被封安乐乡侯。华歆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和赏赐多用于接济朋友、亲人、旧故,并为奴仆们安家。同年,华歆任司徒。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华歆举荐管宁。曹丕征用管宁,管宁不从。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十二月华歆任太尉,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允,征管宁为光禄大夫,管宁不从。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华歆上书:“出兵浪费人力物力,于民有害,于国无利。况且蜀国地势凶险、易守难攻,太祖、先帝先后讨伐,皆出师不利。”并劝谏:“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时逢大雨,曹真举兵难进。曹睿诏曹真回师。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十二月,华歆病卒。 两副历史面孔 华歆年轻时曾被举为孝廉,东汉恒帝时累官尚书令,后依归曹操,官至太尉。历仕曹操、曹丕、曹比代。华歆是汉魏时期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的人物,作为汉大臣之一的华歆,参与了汉禅位于魏的改朝换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有一出传统京剧《白逼宫》,说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刘协幽居深宫,皇位不保,乃与伏后商议,草就血诏,嘱其父密图汉贼,曹操获悉,带剑入宫,杖毙伏后,毒杀其子。这出戏川剧的名称叫《血带诏》,而湘剧的名称直接就叫《华歆逼宫》。剧中曹操派华歆“勒兵入宫”,华歆“坏户发壁,牵后出”,他进宫收捕伏后并将她毒死,还把她所生的两个小皇子杀死,皇后兄弟及亲族死者甚多。剧中的华歆好一副奸佞小人形象。 作为戏剧人物的华歆还出现在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中,剧中的汉献帝刘协,挂白须,着素衣、手捧玉玺,满怀丧国之痛,唱腔凄惨;太尉华歆,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按剑逼帝,挥来使去,又是一副奸臣模样。 历代对华歆的操守、德行均有不同看法。有不少人因他参与禅位事件,认定他就是个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奸臣。其实,华歆“逼帝禅位”只停留在戏曲、小说之中,史书并无确切记载,《三国演义》中有“华歆诌事魏,故草次诏,威逼献帝降之”的段落,很明显华歆的舞台形象是根据小说加工塑造的。文人笔记《世说新语》也以华歆故事佐证他德行卑污:“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瞧不起华歆贪慕荣华,以此印证华歆操守不如管宁。 在正史记载中,华歆却甚有清名。《三国志・华歆传》记载:华歆做高唐吏时,“议论持平,语不毁人”;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爱之”。《三国志》还特别谈到:华歆在曹丕受汉禅时,并非气焰嚣张,实是面有忧色,曹丕很不满意,问尚书陈群:“我应天受禅,文武群臣加官进爵,人人莫不欢喜,唯华歆和你不悦,这是何故?”陈群答曰:“我和华歆都是汉朝旧臣,若真像大家一样兴高采烈,得意忘形,或许还会引起你的憎恶吧。”曹丕听了,遂打消疑虑。王沈著《魏书》说,华歆“性周密,举动谨慎”。陈寿在《三国志》中也称道华歆“清纯德素”,为“一时之俊伟”。裴松之则赞誉华歆“积德居顺,其智可及也”,还评价他“事上以忠,济下以仁”。史书中还特别提到华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居三公之位的华歆,家庭生活非常简朴当是事实。华歆抓捕伏皇后事,见之于《后汉书・献帝伏皇后传》。站在汉献帝角度观察,华歆是揎袖犯上的打手,罪不容诛。站在曹操的角度看,华歆敢顶住压力直蹈龙潭,忠实有靠。站在今人的角度看,专制制度中的宫廷斗争,历来都是血淋淋的,奉命行事而已,无所谓罪孽或忠勇对于戏剧、小说将华歆塑造成奸臣模样,当与“汉为正统”以及“尊刘抑曹”的传统历史观念有关。
[create_time]2022-11-21 06:20:45[/create_time]2022-12-03 11:29: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cfe853e.n2L4jJuvR9CGPFsbSiQtBA.jpg?time=250&tieba_portrait_time=250[avatar]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20[view_count]
三国华歆不肯给的故事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国华信华新玉子,平原高唐人,三国时魏国大臣,在今山东禹城西南。汉灵帝末年,他被举荐为,成为初的商。华做太守的时候,老百姓很喜欢他,因为他清廉。建安五年,他入京当谈判代表,参过军,后来做了书令。操与孙权相争,立华为军师。华新肖像后来魏国建立后,他当了魏国的御史。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即位,华歆接替了郭襄的职位,他被任命为安乐乡的官员。太和五年,华歆去世,谥号等着他。作为《华新》中魏国的重臣,他主张重农轻兵,重视文化、教育、教化的治国思想。泰和初年,魏明帝想进攻蜀汉,华歆上书反对。华歆认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富强了,别人就不会欺负了。魏明帝考虑了各种因素,最终采纳了华新的建议。《三国演义》年,华新是这样描述的。华歆是张羽太守。孙策平定江东时,华歆投降了孙策。后来,华歆留在了曹操身边。当曹操废黜皇后时,华歆带着士兵进入皇后的卧室,逮捕了她。曹操死后,华歆和王朗等大臣一起,逼迫汉献帝把皇位让给曹丕。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出,华新并没有扮演好男人的角色,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能说明这个人的本质。我们只能从现有的资料推测华新的为人处事风格。华新不肯给花心,字子玉,平原高唐人。汉末魏初,一个著名的人物,在魏初,被曹操重用。从历史上看,华歆是一个清廉的人。三国演义华歆剧照汉末,华歆被选为大夫孝廉,从此走上政治舞台。最后华歆的官位到了尚书领的位置。华歆在任期间,很多人认为华歆是一个正直、公正的代表。从华歆拒绝送礼的故事,可以知道华歆对做官的态度。华新拒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从会稽到都城途中,华新发生的事情。华歆回到京城,当地的一些客人和以前的老朋友,因为华歆做官,为了自己的私利,会给华歆数百两黄金。那些人太热情了,华新根本放不下,就想了一个办法,在自己送的礼盒上偷偷做个标记,以识别这个礼物是谁送的。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对送我礼物的人说:“我本不想拒绝你们的礼物,但是礼物太多了。而且,我只有一辆马车,这么多财物,我背着也有罪。”因为华歆这么好的一招,所有送礼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礼物。从华歆拒绝送礼的故事可以看出,华歆不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而是一个做大事不求小利的人。华歆能被曹操重用,大概是因为华歆是个清官,眼光长远,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华歆,字,生于汉末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魏的重臣是一个有才能的人。生于157年,卒于232年,享年85岁。三国演义华歆剧照相信很多人会对华歆比较熟悉,因为他是《三国演义》年的人物,记录了《世说新语》年《世说新语》,还有一个华歆和王朗同舟共济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从上面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华新的生活方式。华歆是个清官,深受百姓爱戴,不会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但一旦答应了,就会尽全力帮他到底。关宁与华新他是春秋时期政治学家管仲的后代。东汉末年,朝廷动荡,在辽宁避难30余年。三国时期,他到了魏国,多次想让管宁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他至死都是一个普通的平民。华新平原高唐人,字鱼。东汉末年,他是个文学家。三国时期,他到了魏国,做到了太尉的位置,清官,深受百姓爱戴。关宁和华新的肖像三国时期的关宁和华歆虽然都在魏国,但是他们的位子却完全不同。管宁和华歆是什么关系?管宁和华歆走得很近。他们一起学习。游学期间,关宁和华新在北海袁兵合称一龙。但由于兴趣不同,管宁和华歆最终并没有成为终生好友。和关宁的绝交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和华歆的绝交。《世说新语》年,没有管宁和华歆只能说是志向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华新与王朗三国时期,华歆和王朗都为魏效力。同时,两人都是魏的重要官员。二人和钟繇,被称为曹魏三公,是当时魏国的最高官职。很多事情都要和曹魏三公商量,权只在一人之下。王朗和华新的肖像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华歆和王朗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华歆和王朗同舟共济的故事。一个人想要他们的船。华歆觉得很尴尬,也有自己的考虑,但王朗欣然同意。后来有贼追来,王朗想把那人甩在船上,自己逃命。但是,华新不同意。他认为帮助别人会帮助到最后。他怎么能在已经有困难的时候把人推开,食言呢?最后,华歆和王朗与船民一起除掉了盗贼。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华歆和王朗的不同。王朗是一个很乐于助人的人,不会危及自己,但一旦遇到危险,王朗就不再顾及别人,只顾及自己。但是,华新是一个不会轻易答应别人要求的人。他会先考虑自己会遇到的麻烦,但一旦答应了别人的要求,他就会信守诺言,尊重自己的感情。即使不能自保,他还是会帮助别人渡过难关。很多人会拿《世说新语》这个故事来比较华歆和王朗。其实华歆和王朗都有各自的优点或缺点。不能只凭这一件事来比较这两个人,哪个好,哪个不好。冠宁华信关宁生于汉末。管宁和华歆曾经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情,管宁和华歆断绝了友谊。为什么?关宁的照片关宁汉末,天下大乱,关宁去辽东避乱。在当地小有名气,讲解《诗经》等。给逃离战争的人们。人们很高兴得到他的建议。回到中原后,曹魏几代皇帝多次征召关宁,他都拒绝了。他是华新平原高唐人,汉末魏初时期的名人,曹魏时期的重臣。早年,他的老师是邱,与管宁同窗。汉灵帝时期,任郎中。之后成为曹操的军师,曹丕即位时,又做了安乐乡的官。他死于公元232年1月30日,谥号等着他。《花园锄地》讲的是关宁和华歆两个人曾经在花园里一起锄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见了,扔了出去,华歆却很高兴地捡了起来。管宁劝他不要不义之财,华歆却不愿左顾右盼。佑宁只好摇头叹息。故事是两个人在读书的时候,一个贵族坐着华丽的马车在门口经过。管宁专心学习,对马车视而不见,而华歆则津津有味地盯着马车,时不时发出羡慕的感慨。于是关宁割下席子以示断交之意,并对华歆说:“以后你就不是我的朋友了。”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明,管宁和华新的世界观不同,他们无法判断谁对谁错。
[create_time]2023-06-19 14:59:43[/create_time]2023-07-04 14:59: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view_count]
华歆,在三国演义中,做了哪些事?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今山东德州禹城)。[1] 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
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御史大夫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
人物生平编辑
见识过人
高唐县是旧齐国的著名都市,官吏们都喜欢游
华歆
走于大街抛头露脸。华歆当时在县衙为做吏,每当休假走出官府,就立刻回家,并紧闭大门。他议事论人平和客观,从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当时的名士,自认为比华歆更有真知灼见。[2]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王芬与豪杰商议欲废除灵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地同华歆、陶丘洪商议,陶丘洪想参与期间,华歆制止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谋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不仅自己有杀身之祸),而且会祸及宗族。您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退了出来。之后,王芬果然失败了,从此陶丘洪才服气了华歆的见识。[3]
清正廉洁
华歆曾被推荐为孝廉,由朝迁授予郎中一职,但因病而辞职回家。汉灵帝死后,辅政大臣何进调河南郑泰、颖川荀攸和华歆入京。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4]
公元190年(初平元年),董卓将汉献帝迁到长安时,华歆请求出任下圭令(任命公布后)称病不去,从蓝田翻过秦岭去了南阳。[5]
当时袁术在穰城,要留华歆帮他做事。华歆劝袁术发兵讨伐董卓,但袁术没有采纳,华歆决定抛弃袁术另走他乡,恰好汉献帝派太傅马日磾安抚关东(函谷关以东),马日磾遂召华歆做掾属。[6]
华歆[7]
他向东行到徐州之后,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以至于扬州刺史刘繇死了,整个扬州民众共推华歆为刺史。华歆因为没有皇命,赴任不是人臣的合适做法加以拒绝。但民众竟在豫章太守府外守候了几个月,最终还是被他婉言劝回)。孙策占领江东后,华歆知道他善于用兵,于是整理衣冠欢迎其到来。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且年长于自己,故此待以上宾之礼。[8-9]
孙策死后,曹操在官渡上书皇帝调华歆到许昌做官。孙权不想让华歆离开,华歆对孙权说:“您(因为能)遵奉皇帝之命,这才能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还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岂不更好?今天您留我是养一个无用之物,这不是好办法。”孙权听了很高兴,于是答应送他入京。(听说他度进京赴任)宾朋好友及昔日同事千余人都赶来相送,并赠送了“数百金”的巨额钱物。华歆是来者不拒,暗中却在赠金上作了标记。临行之日,他把那些全摆出来,对送行者说道:“本来没有拒绝诸位馈赠之心,所以收受的礼品很多。想着我这次是孤零零地单车远行,本来是无罪之身,但怀藏壁玉就有被杀的理由,望宾朋好友为我想(一个万全)计策。”(谁也没有保证他带着沉重的金银珍宝上路,而十分安全的计策),众人只好收回原来的赠予,并佩服他高尚的品德。[10]
华歆到京师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曹操证讨孙权时,奏请献帝任命华歆为军师。魏国建立后(曹操受九锡封为魏王),任御史大夫。
曹魏三公
三国志12的华歆[11]
公元220年(延康元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同年12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登坛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其后,曹丕改相国为司徒。[12-13]
华歆历来很清廉,禄米及皇帝赏赐都振济了亲戚熟人,家中没有百斤,更没有十斗粮食的储存。朝廷每每将罚没为奴的青年女子赏赐给大臣,只有华歆不收留,而是将她们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难得的长者,其作为暗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而很不计较。”故此,特别拿自己衣服赏赐华歆,并为他的妻子及家中男女做衣服。[14]
当时,三府共同向皇帝提出建议:“推举孝廉,原是以品德为标准的,不需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进行考试。”而华歆以为“自丧乱以来,六经就没有人再读了(道德亦随之沦丧),当务之急是重新提倡儒家学说,推崇(以仁为核心的)王道。制定官吏的选任标准,决定着国家的盛衰。今天举孝廉不进行六经考试,恐怕读书之风从此衰亡。假如有特别优秀或特别专长(而六经知识短缺)之人,可以作为特殊加以任用。所忧虑的是缺少这样的特殊人才,不用担心选不上来。”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15]
举荐管宁
曹丕即位初期,下诏要求宫廷大臣向他举荐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推举了管宁,曹丕派车专门去迎接。[16]
公元226年(黄初七年)五月,曹丕驾崩,皇太子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候,增邑五百户,与之前的累计为一千三百户,并于十二月改任华歆太尉,华歆称病请求退休,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没有同意。在设筵大会朝臣时,派散骑常侍缪袭持诏书宣喻华歆:“朕新接手这些烦杂事务,一日万机,怕的是难分辨是非并做出错误的决断。幸好有有德操的大臣们在朕左右,而您却屡屡以病推辞。量主择君,不肯做官,抛弃荣禄,不就其位者,古人的确曾有过,但周公、伊尹则不然。洁身自好为国家死节的事,是其他人应该做的,但我不敢让您也那样。您应该克服病痛的困扰参加朝会,施惠泽于朕。朕将让凳子空着,站在筵席前,命文武百官同我一样站着,必须等待您的到来,只有那时朕才能落座。”又给缪袭特别叮咛:“必须在华歆起身赴会时,你才能回来。”华歆不得已,只好赴会。[17]
上止战疏
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魏明帝派曹真从子午道(关中至汉中的通道)进军征伐蜀汉,皇帝车驾则向东来到许昌,华歆有机会见到魏明帝。对此,华歆大胆上疏分析天下政治形势,提出了修文德的主张,他说:“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所以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如果大魏没有饥寒的忧患,百姓没有背井离乡的心情,那样天下才能治理好;如果真能做到圣贤的教化日日深入,那么远方的人就会感怀威德,吴蜀之民也会归附的。华歆认为,首先应留心治国圣道,征战只能在不得已的时候使用。当时华歆言辞恳切,深深打动了魏明帝,且又恰逢秋季大雨,魏明帝终于听从华歆建议,诏令曹真退兵。[18]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正月,曹叡赐华歆物品、衣物,以示关心。
公元232年(太和五年十二月戊午)1月30日,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岁[19] ,谥号敬侯。起初,文帝从华歆的户邑中分出一部分封给了华歆的弟弟华缉,封华缉做列侯。其子华表也世袭爵位,后来担任了尚书。[20]
2历史评价编辑
陈登:“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21]
曹植:“清素寡欲,聪敏特达。存志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断蹈义。华太尉歆也。”[22]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曹叡:“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陈寿:“钟繇开达理干,华歆清纯德素,王朗文博富赡,诚皆一时之俊伟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21]
傅玄:“华太尉积德居顺。”
张华:“王之学华,皆在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23]
华峤:“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陈普:“拈起黄金日岂疑,斩关发壁复何为。辽东不洗巢由耳,痛切初年割席迟。”[24]
3轶事典故编辑
名士高风
华歆与郑泰等同僚人从小路步行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独行,
想要和他们一起避难,所有人都同情老人并同意让他随行,只有华歆说:“不可以,现在处在危险之中,无论祸福患害,都要讲究一个‘义’字,现在无故接受一个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现在接受了他,将来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能中途抛弃他吗?”但大家都不忍心拒绝老人,于是就带他同行,走到半路上,这位老人掉到了井中,众人都想抛弃他不管,只有华歆说:“既然当初接受了他,现在抛弃他不管是不仁义的。”于是,大家共同救出老人。对这件事,大家都称赞华歆的仁德。[25]
华王优劣
华歆王朗一起坐船逃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起避难,华歆立刻表示为难。
华歆
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怎么不行呢?”后来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丢下搭船的人。华歆说:“最初我对带不带他表示犹豫,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请求,怎么能够因为情况紧迫就把人家抛弃了呢?”于是继续带着那人一起逃跑。世人便根据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品行优劣。[26]
割席分坐
管宁和华歆原本是好友。刚开始,两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瞥见管宁的脸色,于是又扔了金子离开。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27]
4个人作品编辑
据《全三国文》记载,华歆著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失。但其它的言论如《请叙郑小同表》、《谏伐蜀疏》、《请受禅上言》、《奏讨孙吴》还载于《全三国文》。[28]
5故里墓址编辑
高唐固河北三华里有一村庄叫大华庄,该庄西北现存一古墓,
华歆墓
封土高3米,直径7米,封土顶部有一透洞,借此可观墓室。此墓为砖石结构,圆形拱顶压在平面为八角形的墓墙之上。《高唐县志》记载此为三国时期魏臣华歆之墓,当地的华姓家族也辈辈相传认定此为祖坟。[29]
[create_time]2014-11-08 09:55:31[/create_time]2014-11-08 16:07:41[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3[alue_good]百度网友6b64b02[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def4691.hJxhYoEIR4yRXFUNiSP-5A.jpg?time=7262&tieba_portrait_time=7262[avatar]TA获得超过966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721[view_count]
华歆怎么读 词语华歆怎么读
1、读音:huà xīn。华歆,字子鱼,汉族。平原高唐人(今山东聊城高唐县)。 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
2、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卢植、郑玄、管宁等为同门,又与管宁、邴原共称一龙,华歆为龙头。汉灵帝时华歆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又被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后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孙策破刘繇后,华歆举豫章降,被奉为上宾。
3、官渡之战时,被征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又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讨孙权,以华歆为军师。后为魏王国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拜华歆相国,封安乐乡侯。曹丕代汉建魏,改相国为司徒。魏明帝即位,代钟繇为太尉,晋封博平侯。232年1月30日去世,谥敬侯。
[create_time]2022-07-07 01:36:26[/create_time]2022-07-16 07:40:0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生活小常识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69cba244.HsUlxpg3VnXW4FbOiA8CmQ.jpg?time=4966&tieba_portrait_time=4966[avatar]TA获得超过233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view_count]
华歆是什么意思?
割席断交拼音版如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ɡuǎn nínɡ、huá xīn ɡònɡ yuán zhōnɡ chú cài,jiàn dì yǒu piàn jīn。ɡuǎn huī chú yǔ wǎ shí bù yì huá zhuō ér zhì qù。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yòu chánɡ tónɡ xí dú shū,yǒu chénɡ xuān miǎn ɡuò mén zhě,nínɡ dú rú ɡù,xīn fèi shū chū xiàn。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nínɡ ɡē xí fēn zuò,yuē:“zǐ fēi wú yǒu yě。“翻译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看见它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create_time]2023-07-16 16:45:12[/create_time]2023-07-31 13:37:5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骄学相长[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56f7fce9c31373f083020092?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乘风破浪,百舸争流。[slogan]乘风破浪,百舸争流。[intro]5[view_count]华歆避难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华歆避难》告诉我们危难之时见人心的道理,在自身不承担任何风险时信守承诺是相对容易的事,而即使有危险也能信守承诺,才能说明此人的品性。在遇到危险时,依旧可以践行诺言,始终言行一致的人才是真诚信。
《华歆避难》的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俱:一起。欲:想要。依附:依傍附从。辄:当即。难:为难幸:幸好。尚:还。何为:有什么。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人想要跟从他们,华歆对此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面的贼寇已经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create_time]2022-03-03 16:17:12[/create_time]2022-02-09 16:05:0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7[alue_good]原迹心05[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0050c6f.WeKNlh_kQpwJjWdaqmfmSw.jpg?time=7613&tieba_portrait_time=7613[avatar]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给你听[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92[view_count]
华歆避难是什么事件
华歆避难是指华歆躲避汉魏之交的动乱。
【原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译文】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已诺必诚,始终如一。
扩展资料: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create_time]2023-02-02 08:22:42[/create_time]2023-02-16 12:06:0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幻影的知识[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2396296215,4104874295&fm=3012&app=3012&autime=1686801469&size=b200,200[avatar]TA获得超过1001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view_count]
华歆王朗文言文及翻译
1. 王朗与华歆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大意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人物 华歆,字:子鱼。生卒:157— 231(75岁)终属:魏朝 。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 王朗,三国魏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 部分字词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人物解析: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而问题十分周到。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做人的道理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2. 《华歆王朗》文言文翻译题 难:认为……困难。意动。这里有“表示困难”的意思。 以:同“已”,已经。 王欲舍所携人: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怠相弃邪: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赞同华歆。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3. 华歆王朗文言文实词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迫至:追赶上来 迫:近 至:到,到达 俱:都 疑:犹豫 既:既然 4. 《华歆王朗》的译文 最佳答案华歆和王朗一道乘船避难,有个逃难的人想跟他们的船,华歆推托不想让那人上船.王朗说:“好在我们的船还很空,捎上他也没什么不好”.后来贼兵追上来,王朗怕受连累,打算扔下捎带的这个人.华歆说:“本来我之所以担心,就是怕遇上这种情况.但现在既然带上他了,又怎么能在危急关头扔下他不管呢?”于是仍然把那人留在船上.世人都以这件事来评判华歆、王朗德行的高下.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世人都认为两者的德行高下立判:华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钦佩,但我却建议大家多学学王朗.试想,如果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时都不肯轻易助人,举手之劳也要瞻前顾后,那又如何谈得上不辞危难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为其难去学华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境界?其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见善小而不为,虑后患而袖手,什么好事都不去做了.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义尽,只求大家从简单的好事做起.做了总比没做好——这也是王朗的可贵之处.。 5. 《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翻译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曾经和族父钟瑜一起到洛阳去,半路上遇见相面的人,说:“这孩子有贵人的相貌,可是会遭遇被水淹的灾难,要尽力谨慎小心!”走了不到十里,过桥时,马受了惊,钟繇落入水中差点淹死.钟瑜因相面人的话说中了,更加把钟繇看得宝贵,而且供给他费用,让他能够专心学习.钟繇被推举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阳陵令,因病辞去官职.三公的府署征召他,任命为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献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作乱,和关东断绝了联系.太祖兼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朝廷.李催、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要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有使者派来,但不是他的真心实意”,商议着扣留太祖的使者,拒绝他的心意.钟繇劝李催、郭汜等人说:“现在英雄同时产生,各自假藉皇上的命令独断专行,只有曹兖州心向朝廷,你们却要拒绝他的忠诚,这不符合将来的希望.”李催、郭汜等人采用了钟繇的意见,郑重地给予答覆,从此太祖的使命得以通达.太祖已多次听到苟或称赞钟繇,又听到他劝说李催、郭汜,对钟繇更加仰慕.后来李催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一起谋划对策.天子得以离开长安,钟繇对此是有功劳的.钟繇被授任为御史中丞,又升任侍中尚书仆射,一并记录以前的功劳封为束武亭侯.下面的翻译提交不了.对不起!您的提问(回答)中包含不适合发表的内容,请修改后再提交.。 6. 文言文“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的逐字翻译遂携拯如初的“拯” 携拯(xié zhěnɡ) 携带拯救 ,“拯”意为拯救.辄zhé 原文: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也?”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这则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当你自己没有那个条件的时候,不要轻易承诺帮助别人.但是,一旦承诺了,就要负责到底.华歆正是这样做的.当他拿不准能否救到客人时,曾犹豫要不要让他上船.后来已经接纳客人上了船,就不能半途推他下船,就要对他负责到底.要生大家一起,要死大家也要一起.而与华歆形成对照的是王朗.王朗轻易承诺,在不明白自己是否有条件救人的时候,轻易让人上自己的船.但是,中途遇到紧急情况时,又埋怨客人危及了自己的安全,逼人家中途下船.这就是轻诺寡信的做法.古人将华歆与王朗放在一起比较,从而高度肯定华歆的重承诺,敢担当、负责人的为人品质,而摒弃王朗那种轻易承诺,进而又不守信的轻薄之举.启示:在现实生活中,犯王朗性质错误的人还不少呢.我身边的朋友就是这样,希望他看了这则故事,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做一个华歆一样品德高尚的人.。 7. 华歆王朗文言文实词翻译 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迫至:追赶上来 迫:近 至:到,到达 俱:都 疑:犹豫 既:既然
[create_time]2022-10-29 16:29:59[/create_time]2022-11-09 21:49:3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优点教育1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5238ad2.z6oqOza-I2ngo6zHhxw7sA.jpg?time=676&tieba_portrait_time=676[avatar]TA获得超过603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8[view_count]
华歆和王朗文言文翻译
1. 王朗与华歆文言文翻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大意 华歆、王朗俱乘船逃难。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王朗说:“(船里)恰好还很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后来作乱的贼兵追上来了,王朗想要抛弃所携带的那个人。华歆说:“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既然已经接纳他,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弃他吗?”于是还像当初一样救助这个人。世人通过这件事来评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人物 华歆,字:子鱼。生卒:157— 231(75岁)终属:魏朝 。三国魏平原高唐(今山东省禹城西南)人。 王朗,三国魏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 部分字词注释 歆辄难之:华歆当即对此事感到困难。辄:当即。 幸:幸而,恰巧。 尚:还。 可:肯,愿意。 贼:这里指作乱的人。 舍:扔掉,抛弃。 本所以疑,正为此耳:起先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了这种情况。所以,。。的原因。 纳:接纳,接受。 托:请托,请求。 宁:难道。 邪:相当于“吗”,表示疑问。 拯:救助。 人物解析: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而且他考虑而问题十分周到。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不有失君子风度,有基于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做人的道理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 2. 《华歆王朗》的译文 最佳答案华歆和王朗一道乘船避难,有个逃难的人想跟他们的船,华歆推托不想让那人上船.王朗说:“好在我们的船还很空,捎上他也没什么不好”.后来贼兵追上来,王朗怕受连累,打算扔下捎带的这个人.华歆说:“本来我之所以担心,就是怕遇上这种情况.但现在既然带上他了,又怎么能在危急关头扔下他不管呢?”于是仍然把那人留在船上.世人都以这件事来评判华歆、王朗德行的高下.王朗乐于做好事,在不危及自身的情况下,能够与人方便时尽量与人方便;但是到了有风险的时候,他就只顾自身而不管别人了.而华歆不愿随随便便地帮助别人,他在助人之前,首先考虑的是可能招致的麻烦;但一旦助人,便会不辞危难担当到底.世人都认为两者的德行高下立判:华歆要比王朗更高尚、更值得钦佩,但我却建议大家多学学王朗.试想,如果我们在能够帮助别人时都不肯轻易助人,举手之劳也要瞻前顾后,那又如何谈得上不辞危难助人到底呢?若提倡大家都勉为其难去学华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那样的境界?其结果可能是大家都找到借口,见善小而不为,虑后患而袖手,什么好事都不去做了.不要求大家好事都做到仁至义尽,只求大家从简单的好事做起.做了总比没做好——这也是王朗的可贵之处.。 3. 《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翻译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曾经和族父钟瑜一起到洛阳去,半路上遇见相面的人,说:“这孩子有贵人的相貌,可是会遭遇被水淹的灾难,要尽力谨慎小心!”走了不到十里,过桥时,马受了惊,钟繇落入水中差点淹死.钟瑜因相面人的话说中了,更加把钟繇看得宝贵,而且供给他费用,让他能够专心学习.钟繇被推举为孝廉,任命为尚书郎、阳陵令,因病辞去官职.三公的府署征召他,任命为廷尉正、黄门侍郎.这时,汉献帝在西京,李催、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作乱,和关东断绝了联系.太祖兼任兖州牧,才派遣使者上书朝廷.李催、郭汜等人认为“关东想要自立天子,现在曹操虽然有使者派来,但不是他的真心实意”,商议着扣留太祖的使者,拒绝他的心意.钟繇劝李催、郭汜等人说:“现在英雄同时产生,各自假藉皇上的命令独断专行,只有曹兖州心向朝廷,你们却要拒绝他的忠诚,这不符合将来的希望.”李催、郭汜等人采用了钟繇的意见,郑重地给予答覆,从此太祖的使命得以通达.太祖已多次听到苟或称赞钟繇,又听到他劝说李催、郭汜,对钟繇更加仰慕.后来李催胁迫天子,钟繇和尚书郎韩斌一起谋划对策.天子得以离开长安,钟繇对此是有功劳的.钟繇被授任为御史中丞,又升任侍中尚书仆射,一并记录以前的功劳封为束武亭侯.下面的翻译提交不了.对不起!您的提问(回答)中包含不适合发表的内容,请修改后再提交.。 4.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的故事谁只到这篇古文的翻译华歆、王朗乘船避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还有一次,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允许他搭我们的船,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便把他扔下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create_time]2022-11-17 06:48:35[/create_time]2022-11-28 21:34: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学海语言教育[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6eb0f82.6a5JmxLjQp62cOG7xZwTzA.jpg?time=675&tieba_portrait_time=675[avatar]TA获得超过441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view_count]
历史上华歆是谁~
华歆(157—231),字子鱼,籍贯冀州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 作为曹魏重臣,华歆的治国主张主要是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魏明帝派曹真的侄子攻打蜀国。华歆上疏反对,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不能舍本逐末。当时正好赶上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曹睿采纳了他的建议。 华歆位极人臣,但他始终廉洁自奉。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清纯德素”,是恰如其分的。 【历史年表】 【公元一八八年】(中平五年)五月,冀州刺史王芬欲废灵帝、立合肥侯,邀华歆共议废立。华歆认为王芬难成大事,遂拒绝王芬。事后王芬事败自杀。华歆举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 【公元一八九年】(中平六年)华歆被任为尚书郎。 【公元一九零年】(初平元年)董卓迁都。华歆求为下邽令,后因病从蓝田到南阳。袁术在南阳,遂收留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不从。华歆辞袁术,东至徐州,任豫章太守。华歆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一九六年】(建安元年)刘繇病卒。刘繇旧部欲奉华歆为主。华歆鉴于自己身为人臣,遂拒绝。 【公元一九九年】(建安四年)孙策欲取豫章,遣虞翻劝降华歆。华歆自知无力与孙策战,遂降。孙策以上宾礼待华歆。后孙策死。 【公元二零零年】(建安五年)曹操假天子之命征华歆回朝。孙权意图将华歆留在江南。华歆道:“将军当奉天子之命,同时可与曹操结好。”孙权遂遣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歆送行,共赠送数百金。华歆收下礼金,临行前将所收之礼一一奉还。同年,曹操封华歆为议郎、参司空军事。 【公元二一四年】(建安十九年)华歆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并鸠杀二皇子。 【公元二一七年】(建安二十二年)六月,华歆任御史大夫。 【公元二零零年】(黄初元年)二月,华歆任相国,被封安乐乡侯。华歆为官清廉,所得俸禄和赏赐多用于接济朋友、亲人、旧故,并为奴仆们安家。同年,华歆任司徒。 【公元二二三年】(黄初四年)华歆举荐管宁。曹丕征用管宁,管宁不从。 【公元二二六年】(黄初七年)十二月华歆任太尉,欲让位于管宁。曹睿不允,征管宁为光禄大夫,管宁不从。 【公元二三零年】(太和四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华歆上书:“出兵浪费人力物力,于民有害,于国无利。况且蜀国地势凶险、易守难攻,太祖、先帝先后讨伐,皆出师不利。”并劝谏:“先留心于治道,以征伐为后事。”时逢大雨,曹真举兵难进。曹睿诏曹真回师。 【公元二三一年】(太和五年)十二月,华歆病卒。 【人物评价】: 陈寿:①华歆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②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孙盛: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曹丕: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 陈群:若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 《魏书》:歆性周密,举动详慎。 《华峤谱》: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 傅子:华太尉积德居顺。 曹睿: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太史慈:华子鱼良德也,然非筹略才,无他方规,自守而已。 【历史故事】: 1,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2,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三国演义》中的华歆: 华歆本来是豫章郡太守,孙策平定江东时投降孙策。后来孙权用顾雍之计,派他前往许都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此后华歆就一直留在曹操身边。曹操废伏皇后时,华歆亲自带领士兵进入皇后寝宫抓捕伏皇后。曹操死后,华歆又同王朗等曹氏旧臣威逼汉献帝让位给曹丕。
[create_time]2014-08-16 19:25:50[/create_time]2014-08-19 18:40:0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御坂02283[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1b315f6.XFy50X9ORAdUmlMGT7sAyw.jpg?time=3614&tieba_portrait_time=3614[avatar]超过6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560[view_count]
华新简介历史上曹操的谋士华歆是怎么死的?
华信在三国简介华歆,名玉子,高唐平原人。汉末名儒与三国时期的魏国。汉高祖养孝廉的时候做过医生,后来因病当官。何进被征为商。官渡之战,曹操“代皇帝”,被任命为议事官,参与空军事务司,成为尚书,改由于迅为尚书。曹操征服孙权,称他为“辛弃疾”。后来,他成了一名古代学者。曹丕即位后,拜郭襄,使其乐。新斯图尔特之后。魏明帝即位,被提升为博平侯。典当与尊重。中国新历史年表公元188年五月,冀州刺史王奋欲废陵,立太子于合淝,请华歆商议。华歆认为王奋很难成大事,所以拒绝了王奋。后来,王芬自杀了。华歆视小莲为郎中;因病去公职。公元189年,华歆被任命为商人。公元190年,董卓迁都。华歆请了令,然后因病从蓝田去了南阳。南阳,袁术,于是收留了华歆。华歆劝袁术讨伐董卓,袁术拒绝了。华歆辞掉袁术,东去徐州,被任命为张裕太守。辛清正廉洁,公正高效,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96年,刘友病死。刘友老干部要重点关注华新。华新拒绝了,因为他是公务员。公元199年,孙策欲取张羽,派人劝说华歆。知道打不过孙策,华歆就倒了。把孙策华歆当贵客。孙策死后。公元200年,曹操命令华歆返回朝鲜。孙权打算把华歆留在江南。华歆说:“将军不仅要服从田字的命令,还要和曹操交朋友。”孙遂派华歆北上。数千人为华欣送行,并献上数百枚金币。华鑫收了礼金,走之前一一归还。同年,曹操任命华歆为论辩兼空军司。公元204年,华歆奉曹操之命,收集皇后玺,杀死二皇子。217年六月,华歆被任命为古学士。公元220年2月,任相国华新被命名为福地。华歆是个清官,大部分俸禄都用来供养亲友旧事,安置奴隶。同年,华歆成为司徒。公元223年,华歆推荐了关宁。曹丕招募了关宁,但关宁拒绝了。公元226年十二月,华歆被任命为邱,希望让位于。如果曹睿拒绝,他宁愿做光禄博士,也不愿做关宁博士。公元230年六月,曹真伐蜀。同年八月,华歆写道:“出兵浪费人力物力,害民无益于国。另外,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毛、始皇帝先后东征,不利。”他还建议:“先注意治理,以征服为善后。”下大雨的时候,曹真很难出兵。告诉曹把甄带回李。公元231年12月,华歆病死。两对历史面孔华歆年轻的时候叫小莲。东汉皇帝恒厌倦了做官,就跟着曹操到台湾省做官。曹操、曹丕、曹撒三世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华歆是汉魏时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作为汉代大臣之一,华歆参与了汉魏禅的重要政治活动。有一部传统京剧《白逼宫》,说的是曹操当皇帝,汉武帝刘协住深宫,皇位不保。作为一个戏剧人物,华歆还出演了京剧《血书》。剧中汉献帝刘协皇帝,白胡子,一身素衣,手握玉玺,充满了亡国之痛,唱得痛苦不堪;金冠玉带的邱华新,身材高大,挥舞着宝剑,像个奸臣一样把皇帝逼得团团转。历代对华歆的伦理观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他是帮助别人犯罪的汉奸。事实上,华歆的“逼宫禅定”只停留在戏曲和小说中,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华歆谤魏,下诏威逼投降。”显然,华新的舞台形象是从小说中加工出来的。笔记本《神台》也用他的故事证明了华歆的道德和庸俗:“关宁和华歆在园子里锄菜,园子里有一块金子。”锄头如瓦石,中国抓了又扔。我也尝到了同桌读书的滋味。有些人从玄奘门进来,宁愿照常读书,也不愿浪费书籍。我宁愿换个座位,分开坐,说“我儿子不是我朋友。”关宁看不起华歆对荣誉的贪婪,以证明华歆的正直不如关宁。在官方记录中,华歆是相当有名的。《狄咸让位》记载:盛唐时,华歆“议而平等,不毁于言”;当了张裕的巡抚,他“清静而不闷,百官感爱。”还特别谈到:曹丕接汉禅时,华歆并不傲慢,而是忧心忡忡。曹丕很不满意,问《三国演义》:“我应天道禅,文武百官皆升官。”大家都开心,华欣却对你不开心。为什么?陈群回答说:“我和华歆都是汉朝的老臣。如果我们和别人一样快乐自满,可能还是会引起你的仇恨。”曹丕听了,打消了他的疑虑。王诜的舒威表示,华鑫“在本质和行为上都很谨慎”。《世说新语》年,陈寿还称赞华歆“纯洁、贤惠、淳朴”。裴松之称赞华歆的“德与智”,评价他的“忠与仁”。史书中特别提到华歆“穷,鲁助亲友,家无石头。“其实占据第三位置的华新,家庭生活很简单。华歆活捉傅皇后的故事,可以在《三国志华歆传》中找到。从汉献帝的角度来看,华歆是一个断袖的暴徒。在曹操看来,华歆敢于顶住压力,直奔龙潭。从现在来看,专制制度下的宫廷斗争从来都是血腥的,只是服从命令而已。没有罪恶和忠诚。华新戏曲和小说中的奸臣形象与“汉正帝”和“尊刘抑曹”的传统历史观念有关。
[create_time]2023-06-20 17:25:18[/create_time]2023-07-05 17:25:1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3[view_count]
中国古代清官——华歆
中国古代清官——华歆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曾历任郎中、县令、太守、尚书、相国、司徒、太尉等职,先后受封安乐乡侯和博平侯。由于他为官严谨,清正廉明,一心为民,所以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也赢得了皇帝的信赖和敬重。>>一、清廉俭朴>>华歆任豫章郡太守时,正值孙策占领江东,二人互相敬慕,相互倚重。孙策死后,闻得华歆足智多谋,德高望重,遂在官渡上表皇帝,征聘他担任议郎,参与司空府军事。消息传出后,华歆的宾客故旧1000多人都来为他送行,赠他的礼金计达几百金,开始,他并未拒收,却暗中一一作上记号,到临走时,将这些礼金全部聚集在一起,对众多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诸位的想法,所以都接受下来。但考虑到独自坐车远行,将会因怀藏美玉而获咎,请大家为我考虑。宾客们这才各自收回了自己所赠的礼金,但无不佩服他的美德。>>华歆做官多年,所得俸禄和赏赐很多,但都用来救济了贫穷的亲戚和友人,而自己家中却从无担石之粮的储蓄。平时吃的,只是蔬菜淡饭;家人穿的,也全是布衣。当他数年后官居司徒、太尉,仍保持着这一作风。按照当时的规定,一旦某个王公大臣犯法被抄家,其府中的奴婢往往被赐给其他公卿。华歆先后受赐奴婢多人,但从不留用,而是把她们接过之后,很快又嫁了出去。>>在华歆担任司徒期间,魏文帝得知了他的有关情况,大为赞叹,并特地下诏说:司徒,是国家才德出众的公卿,是参与国家协调内外、治理众事的要员。现在,大臣们都有丰盛的膳食,而司徒却蔬菜淡饭,实在不太妥当。于是,特赐他御服,还送给他夫人和儿子一些衣物之类。>>二、舍己荐贤>>曹丕称帝受禅后,曾给朝臣三公以下授以爵位。当时,华歆登坛相仪,奉皇帝玺绶,自然可以晋爵。但他一再拒封,而真诚地推荐了其他人。>>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又诏令公卿推荐志节行为高尚的人。许多人都推荐华歆,而华歆却极力让忠君爱民的管宁取代了自己。>>曹登极后,华歆被进封为博平侯,增加食邑500户。不久,明帝又准备让他转任太尉这一更重要的职务。这时,他再次荐举管宁担任。他甚至还称病请求退休,以便将太尉这一职位让给管宁。但是,明帝坚决不同意。>>到召开群臣大朝会时,华歆担心明帝会当众宣布对他的任命,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躲了起来。不料,明帝竞派遣散骑常侍缪袭拿着诏书赶到他家,向他宣旨道:朕近来亲自处理政事,日理万机,总怕处理得不妥当,很想依靠有德才的大臣来辅佐,而您却一再以病为由而辞职。不求职位,抛弃荣誉和俸禄,古人中固然有这么做的,但、伊尹却不是这样。洁身自好,坚守节操,这是普通人做的,朕不希望您也这么办。您应当尽力支撑病体来参加朝会,来惠助朕。朕将站在筵桌旁,命令百官各统己职,等待您的到来,朕然后就坐。他还特地命令缪袭:若华歆不起行,不许你回来!华歆接旨后,感动得老泪纵横,连忙更衣上朝去了。>>三、秉公进谏>>魏文帝曹丕在位时,曾同意三公府形成的决议:今后推举孝廉,将完全根据德行标准,不再用考试经典来限制。华歆得知后,认为此举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遂连忙上疏文帝说:自从死丧祸乱以来,六经散失废弃,应努力恢复保存,用以推崇王道。制定法令,是用以治理衰世的。听说举孝廉不用六经来考试,恐怕学业就会从此荒废。又说:做官的人如果早年荒废学业,必然缺乏学识,这将不利于上报朝廷、下惠黎民。文帝认为言之有理,遂采纳了他的意见。>>太和年间,明帝曹曾派曹真攻打蜀国。华歆又上疏道:自从战乱以来,历时已过两代。大魏承受天命,陛下正凭圣德而处于周成王、康王那样的兴旺时期,应继承夏禹、商汤、的业绩。吴、蜀虽仗险要之地苟延残喘,若圣明教化日日上升,那儿的百姓也会背着孩子前来归附的。接着,他又强调指出:军队是不得已才用的。臣诚恳地希望陛下先注重治理国家,而把征战放在第二位。治理国家要以百姓为本,百姓又以吃穿为先。假如国家没有挨饿受冻的忧患,百姓没有离开乡土的念头,天下人就幸运了,吴、蜀也会随之而分崩离析的。明帝深以为然,当即诏令曹真带兵返回。>>华歆去世后,谥号敬侯。其子华表继承了他的爵位。据史料,华表的功德虽然远远不如其父,但他也忠君爱民,是位清官。
[create_time]2023-06-15 17:59:23[/create_time]2023-06-30 17:59:2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校易搜全知道[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e2442a7d933c895ca8a10e3c31373f0830200b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avatar]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view_count]
三国时期华歆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管宁与华歆割席分坐的故事流传甚广,长久以来人们都对管宁持有一种敬仰的态度,认为他的人品比华歆要高。然而后来却出现了分歧,将华歆与管宁的地位颠倒了过来,追捧华歆。但是评价一个人当然不能只听一家之言,如果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华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有两个同窗好友管宁和华歆,他们两人曾经一起生活一起种地,一次挖地的过程中华歆挖到一块金子,他有点高兴,拿到手上玩耍了一阵,可是一旁的管宁连看都不看一眼,华歆无趣,只能把金子扔了。
又有一次,两人在家里读书,街上突然敲锣打鼓来了一群人,原来是一个当大官的人路过,华歆打开窗户看着街上,露出了羡慕的表情。在一边的管宁看了,他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然后拿起刀把席子割断,两个人一边睡一半的席子。所以中国就有了割席分坐的成语故事。
管宁和华歆都是三国时著名的知识分子,因为有了割席分坐的故事,在各种史书上一直把管宁看得比华歆高,因为管字一辈子都不当官,而华歆为了升官而换了好几个主人。
但是由于时代变了,现在互联网上遍地是学者,学者们的意见自然要有别于史书,所以现在我们再去了解这两个人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把华歆视为圣人,而管宁则一文不值。
为什么呢?因为管宁不够朋友,就因为华歆羡慕一下人家当官的,竟然就怒而跟人绝交,确实是书生气太重了,这种人就算是老兵也无法跟他当朋友。
史载华歆和管宁绝交之后为取得名利,几易其主,见风使舵,不择手段去依附曹魏,一生做了不少很不光彩的事。他先是在汉灵帝时,被举为孝廉,后任尚书郎。汉献帝时,投降了孙策,后迎娶江东族的遗孀,继而又说服孙权让自己接受曹操的征召,入为尚书,转为侍中,为尚书令(接替荀彧)。到了曹操征讨孙权时,华歆被任命为军师。此后曹丕称帝,他当上了相国,被封侯。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少年时期的梦想完全实现了。
据史料记载,华歆还是个好官,他不贪污,而且他老了以后还极力向魏帝推荐管宁,又不记仇,看上去人品也是很完美的。所以当代学者多为华歆平反。
不过尽管割席分坐上管宁做得太过份了,华歆也确实很有能力,也够朋友,但是老兵还是觉得华歆这人真的不值得交。为什么呢?
因为华歆出卖了孙权,孙权对他很好,奉他为上宾,他却骗孙权说自己去曹操那是为了在曹操身边为东吴效力,可结果呢,结果是带着曹军来打东吴,做人做到这个样子,确实是太自私了,这种朋友你敢交吗。
还有一件事,现在很多赞美华歆的学者们都不提,那就是在曹操废诛伏后时,是华歆当了刽子手,这时的华歆把过去的气节德度等伪善面具完全掑掉,甘心做帮凶,而且凶相毕露。他带兵入宫去抓捕皇后,伏后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出来,因为是皇后,武士们也不敢动手,华歆竟然发起狠亲自揪住伏后的头发,生生把她给拖了出来。所谓的帝后之尊,男女之别,在华歆眼里毛都不算。
这样的人可能是有能力,但是也是很可怕的,离远一点不会有错。
[create_time]2022-07-29 00:13:33[/create_time]2022-08-07 19:27:11[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爱创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2c827.kLT93-3VEj2Xt3LY2qUdBA.jpg?time=4761&tieba_portrait_time=4761[avatar]TA获得超过753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0[view_count]
三国曹魏大臣华歆的简介 华歆拒赠的故事是什么历史名人
华歆的人物生平简介 华歆字子鱼,是三国曹魏时期的一位名士,也是曹魏王朝的重臣。在汉灵帝末时,华歆被举荐为孝廉,在献帝初做了尚书郎。华歆在豫章做太守一职的时候,因为为政清廉,百姓们都很爱戴他。在建安五年的时候,入京做了议郎,参与军事,后来又做了尚书令。 曹操 在与 孙权 争夺的时候,让华歆做了军师。后来,在魏国建立后,做了魏国的御史大夫。 曹操 死后,曹操的儿子 曹丕 即位,华歆做相国一职,封为安乐乡侯。在太和五年(231年)华歆去世,谥号为敬候。 华歆作为魏国的重臣,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的治国理念。在太和初年,魏明帝想要攻打蜀汉,华歆当时就上书反对此举行为。华歆认为最先是要治理本国,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了,别人才不会来欺负。魏明帝考虑了种种的因素,最后采取了华歆的建议。 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华歆的。华歆本是豫章的太守,在 孙策 平定江东的时候,华歆投降于 孙策 。后来,华歆一直留在曹操身边效力。曹操在废黜皇后的时候,华歆就带着士兵进入皇后的寝宫,并抓捕皇后。曹 *** 后,华歆同 王朗 等大臣逼迫汉献帝将皇位让给曹丕。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华歆扮演的并不是一个好人的角色,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不能说明此人的本质,我们只能从现有的资料中推测华歆的为人与做事的风格。 相信很多人,对于华歆会有熟悉的感觉,因为他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关于华歆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华歆与管宁有一个割席绝交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两个昔日的好朋友,由于某些原因,割席绝交了。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华歆是一个见钱眼开,追逐名利的一个人,和管宁淡泊名利是没法相比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官和做普通百姓其实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华歆与管宁这一个故事,只能说明两人的志向不同而已。如果华歆是一个见钱眼开,追逐名利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再别人给他送礼物的时候,把礼物全部归还了。 在《世说新语》中,还有一个是关于华歆与王朗在同一条船上避难的事情。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人想要乘船,王朗很爽快的答应了,但是华歆有点支支吾吾。后来,盗贼追来,王朗要甩掉乘船的人,华歆却认为帮人要帮到底。最终,华歆与王朗带着乘船的人一起躲避灾难。 从上面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华歆的为人处世风格。华歆是一个为官清廉,受百姓爱戴,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但一旦答应,一定竭尽全力,帮忙到底的人。 华歆拒赠的故事 在汉末时期,华歆就被推举为孝廉,做郎中一职,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最终,华歆的官职到了尚书令。在华歆任职的期间,很多百姓都认为华歆是一个廉洁、正义的代表。从华歆拒赠这一个故事中,我们就能知道华歆对于做官的态度。 华歆拒赠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华歆在从会稽这一个地方出发,前往都城的路上发生的事情。华歆在返回都城时,一些当地的宾客和以前的旧时老友,会因为华歆当官了,希望能够为自己某一点私利,赠送华歆数百两的黄金。那些人太过于热情,华歆完全不能够推掉它们,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送过来的礼物盒上暗暗做上记号,从而来识别出这个礼物是谁送的。等到要走的时候,对那些送来礼物的人说:“我本来是不想拒绝你们给我的礼物的,但是礼物太多了。而且我只有一辆马车,带着那么多的财物,就是怀璧其罪了。”因为华歆这样一个好的计谋,送礼物的人都留下了自己的礼物。 从华歆拒赠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华歆并不是一个贪图小利的人,而是一个不图小利,做大事的人。华歆之所以能够被曹操重用,可能就是因为华歆为官清廉,目光长远,不为眼前的利益而蒙蔽双眼。 华歆和管宁为何会割席绝交 管宁在汉末天下动荡大乱的时候,管宁到辽东地区避乱,他在当地很有名望,为同是逃避战乱的人们讲解《诗经》等,人们很乐于得到他的教导指点,在返回中原之后,曹魏数代帝王曾经多次征召管宁,但都被他拒绝了。 华歆是平原高唐人,是汉末魏初时期的名士,曹魏时期的重要大臣。早年间,他的师傅是太尉陈球,和管宁是同门,在汉灵帝时期,任郎中之职。之后成为曹操的军师,在曹丕即位时封为安乐乡侯。在公元232年1月30日去世,谥号敬候。 而关于管宁华歆的故事最著名的有两个——“割席断交”和“园 *** 锄”。 园 *** 锄说的是管宁华歆两个人有一次一起在园子里锄地,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看见又扔了出去,而华歆捡起来却很是欢喜,管宁劝说不义之财不可得,华歆却还是舍不得的左看右看,管宁看了只得摇头叹息。 割席断交的故事是说两个人读书的时候,门口有贵族乘着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专心读书,对马车视而不见,而华歆却盯着那车看的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发出羡慕的感慨,于是管宁割断了席子以示断交之意,并且对华歆说道:“以后你不是我的朋友。” 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说明管宁华歆两个人的世界观不同,也不能评判谁对谁错。
[create_time]2022-10-14 22:45:53[/create_time]2022-10-27 16:25:0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爱创文化[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f92c827.kLT93-3VEj2Xt3LY2qUdBA.jpg?time=4761&tieba_portrait_time=4761[avatar]TA获得超过753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7[view_count]
管宁华歆是什么样的人(管宁割席原文及译文)
管宁华歆是什么样的人《管宁割席》原文:管宁,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宁读如故,华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译文: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人。一天早晨,两个人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当做没看见,把它看作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十分高兴,偷偷看看管宁的脸色,就扔掉了。又曾经有一次,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启示:管宁因朋友的一二细节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标准,便断然绝交,未免苛求于人,也过于绝情寡义。而但仅以这两件小事就断定华歆对财富、官禄心向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片面武断。我们应该向管宁学习,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管宁的特点——淡泊名利,性淡气清,爱憎分明华歆的特点——唯利是图,易受诱惑,用心不专管宁割席原文及译文翻译: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